查看原文
其他

每年只绽放七天,他们坚持了九年

拙见 拙见 2020-10-10

“广府,即家园”,生活在广州这片土地上,广府是我们的家园。面临时代的瞬息万变,我们该如何守住祖辈的文化?

广府庙会给出了答案。在每年元宵节后连续七天,广式小吃,粤剧,灯会,醒狮......这些带着深深广府烙印的传统文化代表都会在庙会上轮番精彩上演,让人们看见广府文化之美,品味浓浓的广府年味。无疑,每年的广府庙会成了传统文化的极佳展示舞台。

尽管每年只绽放七天,但广府庙会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年。

/ 2019年广府庙会,来源央广网、金羊网。


今年,拙见继续参与到第九届的广府庙会中,以“承人之美”为名,去探讨当下广府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2月22号晚上,我们邀请到了著名词曲家陈小奇、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南箫王”郭大强、古琴(岭南派)传承人区君虹、区宏山父子,在正佳演艺剧院进行了一场文化交流盛宴



01

有无之间,身处围墙



静默中,灯光亮起,郭大强和区宏山一人抚琴、一人吹箫,一曲《红楼梦》主題曲《枉凝眉》悠然而出,瞬间把现场带入红楼梦境中。这也是两位传承人的用意,用耳熟能详的曲子带领普通人走近传统乐器。 


△ / 郭大强、区宏山合奏《枉凝眉》


面对时代变幻,郭大强认为传统乐器传承到现在,“有些创新还是有必要的”,他乐于见到传统乐器日新月异的变革,譬如将传统乐器和现代乐器结合,用年轻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但他也坚信古乐器玩到最后还是会回归传统的本质。


相比之下,生于古琴世家的区宏山则表示更愿意做一个守艺人,他笃定地说:“其他古乐器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若有一个不变的,那就留给古琴吧!


△ / 拙见创始人、总策划田延友,古琴艺术(岭南派)代表性传承人区君虹、区宏山,“广州箫笛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大强


当田延友问及两位老师:古琴和箫能够和广府密切链接吗?可以代表广府吗?区宏山认为,古琴虽然跟广东音乐没有太多的交集,广东音乐大多比较热闹、欢庆,古琴相对淡雅、古静,但也能代表广府人的另外一面的性情。


田延友话锋一转,笑问郭大强,“您的箫和广府是怎么结合的?”郭老师坦言:“箫笛在广东音乐和粤剧当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田延友笑着打趣郭老师:“所以您才是广府的,区老师不是,对吗?”


△ /区君虹、区宏山父子共同表演,区父安坐抚琴,区宏山在另一侧随琴声慢舞手中长剑,好不惬意。


对谈进入尾声时,区宏山的父亲,岭南古琴艺术代表人物区君虹也来到了现场,好不惊喜。作为一代古琴大师,当田延友问起对当下传统乐界出现的各种乱象的看法,区老坦言没有人能阻挡潮流的前进,一切还是要交给历史来证明。


02

应有尽有,粤剧很时尚


前不久,梅花奖获得者、青年粤剧艺术家曾小敏在2019年央视春晚上演唱了《粤韵新篇》,向大江南北的观众展示粤剧之美、广府之美。所以当曾小敏一上场,现场就爆发热烈掌声。


但也不得不承认,距离上一次粤剧上春晚,已经过去了30多年。


谈起这件事,曾小敏说到这和广东人的务实性格有关,粤剧缺少宣传,缺少外界推介。粤剧作品再好,要想让更多人喜欢上这门艺术,推广还是很重要的。


△ / 广东粤剧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

    

是不是不够创新?才导致了粤剧难以走入大众?


曾小敏的答案是否定的,她说,“广州粤剧从来不乏创新的力度,一直都在创新,包括红线女,罗老师,这些粤剧前辈大师们都一直在创新,而到了我们这一代也在创新。”


的确,曾小敏做了许多粤剧创新的尝试,譬如采用新的唱腔去演绎传统粤剧曲目,包括接下来在五月份,她将有一部粤剧戏曲电影《白蛇传·情》将会进行首映。用当下年轻人喜爱的时尚方式去呈现传统粤剧戏曲,这又是一次大胆的创新。


曾小敏认为传统文化的竞争对手不是作品本身创不创新,而是作为传承人有没有大格局,是否能在有底气的前提下去创新,明确想要的是什么,还有有没有一个展示粤剧的平台,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 / 拙见创始人、总策划田延友,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曾小敏


谈到尽兴处,曾小敏更是起身向观众即兴示范了粤剧表演中的两个身段,演绎粤剧的经典表现手法。


只见曾小敏兰花指婉转,眼神一定,何为粤剧中的"你我她"便令现场观众心领神会;随后,她又一手向上伸出,作扶楼梯状,另一只手轻轻拎起裙角,踮起脚尖,小碎步向前,忽的缓住,身子向后微微倾斜,手拍着胸口。表示“哎呀,差点(从楼梯上)掉下去”。


简单的几个动作,生活中的走楼梯场景就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也让现场观众对粤剧的认识更深、喜爱倍增。


△ / “此刻芭蕾”的成员表演《彩云追月》


“月作弦来云为柱,风同指动雾如衫。”


现场观众还沉浸在粤剧的婉转之美中,来自广府的芭蕾舞团又带来了将传统音乐与芭蕾结合的舞蹈《彩云追月》,罗裳绸扇的女子踏彩云而来,追月色而去,尽显东方音乐与西方芭蕾的融汇之美。


03

应无尽无,未来无“墙”



在今年的贺岁档电影《飞驰人生》中,沈腾和腾格尔演唱了一首《大哥,你好吗》,这首曲子来自陈小奇老师,但沈腾的版本多了些调皮、愉快。


陈小奇直言,就是因为这首歌,才进了多少年没进过的电影院看这个电影。当田老师问:“您觉得腾格尔和沈腾这样演绎您的经典作品,是戳中您的心窝子,还是让您痛心疾首呢?”


陈小奇:“能把一首歌唱的这么娱乐不容易,我觉得挺开心的。”


△ / 腾格尔、沈腾搞笑演绎《大哥你好吗》


经典和流行是否二元对立?陈小奇觉得两者是可以相互渗透的,“现代有很多流行音乐取材于传统,从传统文化寻找自己的根,而传统文化也在不断让自己时尚化,去适应市场,适应时代的需要”。


上世纪末,大街小巷都响着“我这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破船”的旋律,时至今日,还会被大众时常提起。


这首歌取材于古诗《枫桥夜泊》,它之所以能历久弥新,一方面是打破了古诗词的传统表达方式,也不再表达原本的含义,陈小奇说,我更多的是借鉴古诗词的意境和文化厚度来表达当代人的思绪。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当代。


陈小奇觉得无论是古董式传承,还是发展式传承,从严格来说,所有的非遗传承人,本身一定是一个创造者,传统文化在传承中会产生创新和变化是一种自然的状态。


△ / 中国音乐家协会流行音乐学会常务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陈小奇


陈小奇谈到,传统文化一路走来,经过了很多的墙,每一次都是从中找到一个门,才能不断走下去,比如戏曲从宋杂剧过来,到了元、明、清,也是在不断变化的。“墙”必须不断往前发展,社会在变化,时代在变化,审美在变化,传统文化如果一成不变,一定会被淘汰。


因此,传统文化一定要破“墙”而出。


当谈及当代儿歌的发展状况时,陈小奇直言,让小孩儿去学古琴、洞箫是不现实的,他们根本静不下心来,小孩子就应该是天真、热情的。


随即,两位小朋友分别带来了改编版的《月光光》和摇滚版的《马兰谣》,稚嫩甜美的声音和狂野的流行乐相互交织,都让人耳目一新。原来,那些记忆中传统的童谣还可以这样唱出来。


△ / 10岁的潼恩带来摇滚版的《马兰谣》


那些古老的艺术历久弥新,构成了我们每一个广府人的精神家园,而传统文化的有赖于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他们是我们精神文明家园的守护者。


何为“承人之美”,也许就如拙见创始人田延友先生所言:“承人之美”最重要的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打破意识固有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打破自我那道“墙”。



更多精彩花絮




 一个分享  

“来现场的你,最喜欢哪个环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