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系比教育更重要

有深度的 拙见 2020-10-10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和全球文化的交融,留学成为越来越多中国家庭的教育选择,我们都在试图用我们自己独到的方式,把我们眼里的那个天才培养成我们骄傲的那一部分。

 

究其本质,何谓教育,拙见出品人田延友先生在破题时说道:教育就是从一个单词“we”到另外一个单词“me”,从“我们到“我的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蜜不可分地链接着另外一端,这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教育最本质的核心是思想的接生者。


那么,当我们面对教育关系中的种种冲突、困惑、焦虑,应该如何去面对?中方教育和西方教育有哪些利弊,又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尝试去融合的部分?未来教育的趋势会是怎样的?

 

2019年5月16日的夜晚,在未来社,拙见举办了【中美未来教育专场】活动,我们邀请了嘉宾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的长孙著名心理学家梁钦元,巧多狮教育创始人Summer、Chris,启德教育广州公司副总经理王丽霞来到了现场。


我们以三个大板块【冲突·焦虑·正反合】探讨了中美教育的差异,也看见亲子关系中的冲突,中国家长面对教育的焦虑,当然,我们更相信,未来教育会越来越好,能够真正实现“我们蜜不可分”。

 

以下为精选对谈内容,与你分享。

1


   冲突 



教育是多元的,各种教育方式都应该存在


田延友:你为什么会投资早教领域,是因为孩子的钱好赚吗?

Summer:我开始做国际早教是因为我的女儿。我曾在西方读硕士,做过幼儿教育老师。有了宝宝后我们回到了中国,我就开始考虑如何对待好这个小生命。我不想让她变成考试机器,我想让她做自己,后来我发现有许多人有相同需求,恰好我很熟悉儿童教育,就开始了创业,这是我的初心。

田延友:中美贸易战刚刚打响,如果有不合适的话请你见谅,我们对美国人特别友善,尤其是对我们好的人。

Chris:在中美关系上,我没有看到很多冲突,我看到的更多是不同,只要是不同我们就可以沟通,可以融合,同时也可以达到一致的结果。

田延友:民营企业、民营教育越发达,就意味着原有的教育体系需要补充的越多,漏洞越多,可以这样理解吗?

Summer:在我看来教育其实是多元的,所以各种各样的教育方式都应该存在,在这样多元的环境里头,孩子们才能够接触不同的文化从而反思自身。从这个方面来说,民营教育的兴起仅仅反映了教育的一个常态。

田延友:您觉得公立教育和私营教育,哪个会更负责任?

Summer只要本着教育的初心在做,大家都是负责任的。

田延友我觉得所有的产业一旦产业化,一定会走形。比如当医生每天都想着要多挣钱的时候,他一定会给你开很多药。老师应该也是这样,当他想着去招生的时候,一定就有买卖关系。不会吗?

Summer:这个就是初心了,如果你一直想着赚钱的话,通常都赚不到钱。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为了一个孩子的一生,在这个方面只要坚持,而且这个理念是对的,钱就会自然而然形成。

田延友:对,您跟别人不一样,别人是奔着赚钱,但是赚不到钱。您是为了赚到钱,故意回避谈钱。

Summer:这又不是。



美国教育崇尚自由,但这是一定范围内的自由


田延友我们都觉得我们的教育不完善,但是对于美国人我们的教育也许有可以学习的地方,是么?

 
Chris
:中国教育强调标准化,那么在美国教育中,之前可能不会那么注重,但现在开始又关注了,所以说美国也在学习中国的某一部分。

田延友我们的标准化是走在前面的,是这样理解吗?

Chris:我是认同标准化在某些方式会更优异。标准化能帮助孩子在理科这类有标准化答案的领域得到更好的帮助。

田延友:我们特别推崇让孩子独立,尊重他所有的行为,但中国家庭常常会按照大人的标准去纠正他,而美国家庭就会很鼓励孩子。这
客观情况

 
Summer大家看到的比较多的西方教育,呈现的是比较自由的一面,但其实他们的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规范基础之上的。比如说在一个班级,小朋友可以自由选择我想去哪个区域活动,但是每一个区域都有它的规章制度。他们崇尚自由,但这是一定范围内的自由。


田延友:您觉得中国家庭在教育孩子时,最不该犯的一个错误是什么?

Chris隔代教育的冲突。美国也有,中国更严重。比如说照顾孩子时,爷爷奶奶在教育观念上可能没有父母那么有发展性的眼光,这会导致很多家庭冲突。


田延友:我觉得这个特别典型,可能真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教育理念的冲突,也是一种冲突。家庭里最重要的冲突可能是家庭成员们,越复杂,矛盾就会越多。

 

【视频】灯塔教育补习班


在生涯规划上,孩子们应该有发言权


田延友:我们会发现我们在选择补习班时没有办法去做评估,我们该怎么去选择呢?


Summer:首先家长为孩子做他们的学习生涯规划的决定,这本身就有一定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孩子们是有发言权的。比如小孩子比较小的时候,我们家可以有一个家委会,让孩子参与到他的生涯规划决定中,当他思想成熟到某一个阶段,就完全由他自己来做决定。

田延友:如果孩子不想上补习班,可是家长不同意,该怎么解决? 


Summer:比如她说不想去学校,这是他的结论,那么至少你得给我三个理由,这是一个沟通过程。当她能说服我,我会让她做这样的决定。

田延友:让孩子跟家长辩论,评委却是家长,您觉得科学吗?

Summer:我觉得这是投票式的过程,大家少数服从多数。其实最终不在于决定与否,而在于孩子参与这个过程的重要性。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听取多方异议,能够接受不同意见,尊重不同的文化。

田延友:如果在美国,孩子学习的决定跟家长或者老师有冲突,怎么做民主投票?

 
Chris:首先美国教育会让学习过程变得很有趣。在小学之前,通常是家长做引导,非命令式的。



学无中西,两方结合起来才最完美


田延友:一个特别知名的美国教育机构的专家认为,中国的教育在早教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远远优于美国。但是在大学阶段,中国教育远远不及美国。两位认同这个观点吗?

 
Summer没有孰优孰劣之分,而是说我们可以有更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存在。

田延友:我不是完全认同,从科学角度来说,很多人受经济能力的限制很难去美国。

Chris从标准化的角度来说,中国的基础教育确实会更优。但是从塑造个人角度,培养孩子更自由的思想上,可能美国会更优。所以我们双方都在培养一些很棒的人,两方结合起来才最完美。

田延友学无中西,确实很多是相通的。我们看一段视频,最后请教两位一个问题。


【视频】甲骨文创始人:不能让中国培养出比美国多的工程师


教育创新不是为了某一个国家,而是为了所有人


田延友:甲骨文的创始人说,绝对不能让中国的优秀的人才成长起来,他们绝对不愿意做世界的第二,这个是美国人的一种普遍的思想吗?在教育这方面,你们把好资源引入中国,是想培养美国未来的竞争对手吗?


Chris:他不是一个教育者。其实这个仅仅代表的是商人的思想,而不是教育者的思想,作为教育者,我们更希望是手拉手大家在一起,如果你把拳头放在桌子上,我们可能会打架,但是为什么不手拉手在一起呢?我们能够更和好的一起去发展。教育创新不仅仅是为了某一个国家,而是为了所有的人,For everybody。

 

田延友:我觉得这个答案特别棒,谢谢。其实我跟Summer、Chris是合作伙伴,我们接下来会进行一趟美国教育之旅。


Summer:是的,我们希望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是多元的,他能够接触不同的教育观、文化,他就能更多的了解自己,同时也能够更包容。我们当然也希望美国孩子们能够跟中国孩子做朋友。我们希望在下一代中,至少在我们这一个小小的举动中,播下一些和平的种子。


田延友谢谢!


2


   焦虑 


    

留学规划最核心的意义在于自我定位


田延友:王总,您觉得您是一个商人,还是一个以教育作为标签的商人?


王丽霞:首先要承认我们做的是国际教育的生意,有商业的属性,和教育一定也是沾边的。

田延友:您觉得教育是内容,生意只是表现形式,还是生意是内容,教育只是盈利手段?

 

王丽霞:我觉得其实不是第二种,中国教育确实有一些存在的问题,也有它的优势。我们是从开放的角度看到了国际教育的先进性,所以我们是在做文化交流。这个属性和初心非常重要,它跟普通卖产品不一样。


田延友:我的很多朋友在出国留学后并没有多大改变。您觉得留学和不留学的机会成本到底有多大?本质的改变有哪些?

王丽霞:我们不能这么短视地讲,我出国一趟,我的人生就发生了巨变。


田延友:可能我们真的就想着通过留学改变命运,如果改变不了,又丧失了中国快速发展的许多机会,岂不是得不偿失?

王丽霞:你代表着一般的家长的想法。他们把教育当做是一个巨大的投资,投资的终极的目标是回报。可是出国留学的好不能用简单的投资回报去计算,这里边有非常多的因素。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定位。你为什么要出去?这会决定他整个留学的收获。留学规划最核心的意义在于自我定位。

田延友:你要求一个年轻人在最黄金的年代去留学,这个机会成本真的很高,那他们到底有什么回报?投资有回报,有物质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如果是误会的话,有哪些东西能够一下子让我们消除这种误会?

王丽霞:很多人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位,那么出国留学对他的改变其实是很少的。我们启德这边教育的理念是,我们先做合适的定位,然后再做充分的了解。


田延友不知道有多少比例的学生是想去留学,但是经过评估之后不能实现?

王丽霞:越来越多,早期可能有百分之二三十,但是现在会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五。因为考不上去,或者他的认知存在很大的差距。
其实很多人出国留学是一种从众的心理,比如说别人家出去了,咱也要出去。


田延友:所有做出留学选择的,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因为不满足国内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现状?

王丽霞:很多是这样。



国际化教育的流动性是世界的趋势


田延友:哪些国内教育问题会让大家把孩子送到外国留学?

王丽霞:中国应试教育在综合素养这部分没有得到很充分的发挥,总是强调分数。很多的家庭更愿意让孩子选择一个能够全面发展的教育。要说绝对的数字,有50%以上这样的家庭。

田延友:对,教育的焦虑应该是一个特别大众化的,极具代表性的现象。关于中国的留学教育,您最焦虑的是什么?

王丽霞:他们的理想和他们的认知和准备之间的冲突非常大,我想实现我的梦想,这是值得尊重的,但是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就想要一蹴而就,认为很简单,但事实上没那么容易。


田延友:好,有一个数据,我们发现所有的奥数的冠军,99%的人在美国和美国的公司发展。您怎么看这个现象?


王丽霞:咱们国家是不是也需要去反思这个问题?我们觉得优秀人才在成长阶段更需要一个自由自主的环境,比如科研的自由度。很显然这些优秀人员跑到了美国发展,是不是美国在这方面比中国强?这个是我们送他出国留学,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的一个意义。

田延友教育机构可能会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但留学生会把个人发展放在第一位。当他去留学的时候,您会考量这个维度吗?特别优秀的学生想移民到美国,你会阻止他,还是会支持?

王丽霞:我倾向于后者。作为国际教育规划师很核心的宗旨是,我们希望学生很清晰的知道,我未来长成什么样的人,而哪些资源、环境会让自己更有机会去实现。

田延友:未来留学的趋势是什么样的? 


王丽霞:出国人数逐年在增长,比如说2017年只有54万,2018年有64万,12%的增长比,我们预测3-5年它也是双位数的增长,所以国际化教育的流动性是世界的趋势。


【视频】以色列教育特点


未知和恐惧在于我们没有清晰的定位和安全感


田延友好,那我们再看上面这个视频。以色列的教育特别好,但没有很多人要报名去以色列,而是去了美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留学教育产业是趋向商业性的,留学教育会去经济最好的国家,而不是教育最强的国家,这个观点成立吗?


王丽霞我认可以色列的整个的教育是很先进的,但是我们中国的一位著名经济学家认为,最好的教育还是在美国。


我们选择美国有很多因素。第一,我们的成长受美国文化的影响很大。第二,美国经济对我们的影响也很大。第三,美国高校在全世界的排名很高,吸引了很多优秀人才。

田延友:对年轻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有些已经没有机会去留学了。

王丽霞:好,其实留学还是蛮多机会的,比如说短暂的游学。当你有了体验以后你可以知道自己适不适合留学。
我给年轻人的建议,首先,明确你想过怎样的生活,其次,做好充分准备。有了这两点,我们就可以做很好的规划。另外,我们做了一个叫测评系统,我们采访过世界500强的很多企业,世界知名的300所院校,问问当时他们招生的标准,怎么样成为优秀的学生。


田延友:越焦虑的地方,越焦虑的城市,是不是留学率会越高?

王丽霞:我不认为大家是因为焦虑出去的,而更多的是我们想去成长,想学更多的东西,当然绝大主流的人留在中国,出国留学只占14亿人口的60万。

田延友出国留学太贵了,很多人想去去不了。

王丽霞:对。焦虑的原点来源于未知和恐惧,未知和恐惧在于我们没有清晰的定位和安全感。

田延友奈斯比特先生说在2028年到2030年,中国经济会随之完胜美国,那个时候启德教育的业绩会随着上升还是下滑?

王丽霞:会继续上升,因为我们在做第二件事情,我们引入来华留学。但不多,因为咱们中文不是那么好学。


田延友:给家长建议,在生活当中有什么倾向的人一定不要考虑留学?

王丽霞不够自主独立,像个巨婴一样的孩子不适合;有出国留学很轻松的认知的这种人也不大适合;还有自我管理能力弱的人遇到的困难也挺多的。所以,自主独立、思辨思维这些部分不够独立的人不大适合留学。

田延友:谢谢!


王丽霞:谢谢大家!


3


   正反合 



你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不要老想教给他什么


田延友:我们几组嘉宾在台上的对话,哪些观点是失偏颇的?


梁钦元:不会有什么大的偏颇。因为大家一直在教育行业,包括学生回馈会很好地引导我们,所以有一句话叫教学相长。我特别想跟家长分享,你一定要想到的是,你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不要老想教给他什么,或者以为自己想得更周全,这个很容易被颠覆。比如女儿还在幼儿园时,周末我们带她出去玩,闺女说想看活的猪,我当时就有点崩溃。


田延友:您觉得北大跟留学目的地的大学相比,真的那么差吗?

梁钦元
再优秀的学校也有它的短板,再差的学校也有它的长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的个体也好,学校也好,都是一个动态的东西。

 

很多的家长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孩子的毅力怎么不行。我们容易从所谓的品德上去教育他。但是后来我发觉有更深层次的问题,孩子对时间的感觉是模糊的。特别是婴儿,比如他要喝奶,你告诉他烫,不能喝,他瞬间就崩溃了。因为在他的感知判断中是没有下一个瞬间的。所以这不是毅力的问题。我们要理解孩子。其实我们自己也常常没有时间感。

 


所有的崩溃其实都是对问题的感知判断不清晰造成的


田延友:所以谁先崩溃都可以理解,因为有时候我们也长不大,老师你近期有崩溃吗?

梁钦元:以前有过,比如说在一些事情上容易向外找原因。一有问题了,这事儿不赖我,他怎么会这样,这种情况下容易崩溃,所有的崩溃其实都是对问题的感知判断不清晰造成的。我最近给高三应届考生做心理疏导。
一个学生就讲,老师我没有别的毛病,就是怕考试。

田延友这是天才。

梁钦元:他的要求是倒置的,就是你保证我得满分,我就去参加高考。
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接受不喜欢的结果,我们会把自己锁死,因为我不要那个失败结果,那我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参加高考。实际上很多人对于事情的逻辑和认知不完整,自己把自己锁死了。

田延友:如果一个不愿意学游泳的学生说,我如果会游泳了就去游,您怎么解决呢?


梁钦元:我们要尊重孩子,去关注孩子已有的资源。他总有他会的东西,哪个是你会了以后才学的,还是学了才会呢?所以在这个里头,我们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尽量用孩子的体验去帮助孩子。你不要讲你怎么样,人家觉得你在吹牛。



所有的智慧,一定是超越本能的


田延友谈到未来教育,罗素在100年以前讲教育的核心关键词是智慧和道德,老师你怎么看?

梁钦元:他讲得很到位。智慧就是返本,我们很容易被自己的本能带着跑,赵薇讲好吃你就多吃点,跟着本能跑。但是所有的智慧,它一定是超越本能的,我们是高等动物,有着动物的本能,但我们要超越本能去生活,所有的成长都是对自己的舒适区的突破。用佛教的话说,它可能是一个破我执的过程。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罗素讲得非常对。


不管这个世界怎么发展,有一些原则和规律是不变的。

 

包括道德,比如说这个人道德怎么这么差,我们更多的是一个浅表的反应,比如拿刀去直接捅。但是,我祖父梁漱溟在书中说,什么是小人?小人是他的心智被窒息了,所以他的心胸、判断都是非常狭隘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很多东西的道德,你不仅仅要在道德上去拔高它,更多的是要对这个问题的本质进行全然通透的了解。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达成共赢。

田延友:教育能够解决
这个问题吗?很多教育在进行技能方面的培养,在道德方面则喊口号居多。


梁钦元:对,就是太空泛了,比如说让孩子爱祖国、爱人民,这让他怎么去理解?你还不如让他爱大自然,爱小朋友,爱小白兔,他才能知道。
我们很多孩子在这种所谓高大上的教育之后,他会认为所有的爱就是口号,他没办法进行正常的情感交互,或者是滋润,或者是共生共长。而且我们的教育用一种很强势的力量在体系内传播,大家又认为是绝对政治正确,所以就造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真正的清源才能把教育做好


田延友:您觉得当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跟西方教育发生融合,真的会兼容并包,形成一个更先进的东西吗?转基因式的文化一定优于原来的传统文化吗?

梁钦元:首先从转基因来说,我们现在已经把转基因贴成了一个标签,就好像一个恶魔从阿拉丁神灯里给放出来一样,其实不是,这个太狭隘。再一个,我们讲所谓的中国传统文化时,比如中国有个很重要的文化是道法自然,就是对规律保持足够的谦恭。但是我们一会儿要人定胜天,一会觉得我们可以拔苗助长。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什么?这已经成了一笔糊涂账,在这种情况下,你把两边一掺和,那就是东北菜乱炖了。

田延友:这不就是商机吗?

梁钦元:对,可以挣钱,但不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真正的清源才能把教育做好。

田延友:西方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是一盘糊涂账。可以这样理解吗?

梁钦元:不是这样的,我祖父梁漱溟写《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时,他提出一个观点,
西方文化的优点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它的科学很发达。而中国文化的优点是人和人的关系,所以它讲兄友弟恭父慈子孝。实际上就是各有所长。


田延友我们谈未来教育和整合东西方的智慧,其实从有史以来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开始就在做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事,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没搞明白是怎么回事,可以这样理解吗?


梁钦元:我们谈中国传统文化绕不开的就是儒家,但我们对儒家的了解究竟有多少?这是一个大问题。我们有很多东西似是而非,比如中国传统文化的孝究竟是什么?《二十四孝》太变态了。其实论语里孔子的弟子宰我,守孝守了一年了就不想守了。孔子说你感觉怎么样?弟子答吃嘛嘛香,干什么都行。孔子就说不用守了。孔子的言行和24孝完全是两码事。

 

儒家跟西方文化不同,它要求我们相信每个人的理性智慧。孔子没有说你要信我,他要求相信自己。那么你愿不愿意相信自己的理性智慧?

田延友:有时候感觉好像没有自己了,已经突破了我执。

梁钦元:对,儒家文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它跟宗教是相反的。宗教要谈过去和天堂,不解决当下,但是孔子要求我们必须活在当下,它是一个当下的文化。

田延友
未来教育,我们要先找到我们自己的文化,认清自己,再谈能不能吸纳更好的文化,有没有链接能力。

梁钦元:是的,孔子的东西不含宗教色彩,所以它在跨文化交流上就很容易。


田延友未来的教育不应该一家独大,一定会进一步融合,但会不会越来越乱?

梁钦元:不会,
回到人性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理性的顺势通达的生活。我们在这个情况下再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炼出来,返本归真。



流浪大师的问题出在失败的人际关系


田延友:老师,前段时间我们都看到了流浪大师很火的状态,但是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梁钦元
其实流浪大师在人际关系上是失败的,亲子关系失败,伴侣关系也失败。在这个情况下,他的流浪是为了做自己,因为过去的人生是父母给他设计的,当他觉得别扭的时候就用了一个对自己发展不太有利的方式去争夺管控,才把自己弄成了这样。


跟凤姐不一样,他有自己追求,没有甘心堕落,又没有搞怪,所以反而让人产生了一种更深刻的反向的认同感,所以他就火了。


但是我相信他以后还会非常难,因为他的人际关系被破坏得很要命,所以我想对家长说,关系比教育要重要的多。我们老想着教育孩子,这其实是一个妄念,好像孩子是一块U盘,我们可以通过复制让他的知识快速增长,这其实是不可以的,因为他是人,他有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田延友
流浪大师最大的问题出在人和人的关系上。未来的教育里,人跟人之间的关系可能会成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关注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可能会形成一个更强有力的链接,这是未来教育的一个新的模式和高度,是这样么?

梁钦元:是这样,
有一个成语叫通情达理,感情相通,道理的传达才是有效的。但是我们往往陷入一种执念,就是我的逻辑是对的,但是问题就是人是有情感的,在情感上不能沟通的时候,你讲逻辑,这个交流是无效的。

田延友:我们今天的主题,
从“we到“me,从“我们”到“我”的过程,应该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我们会慢慢变成一个完善的自己。谢谢杨老师!谢谢大家!


梁钦元:谢谢!




在这个夜晚,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深度探讨,我们会发现,中美教育并非是对立的,未来教育还有着更多元的可能性,而要真正做好未来教育,培养好我们的未来公民,如田延友先生所言:“未来教育,我们要先找到我们自己的文化,认清自己,再去吸纳国际上更好的教育文化。

从自身出发,放眼世界,看见更多教育的可能性。在今年七月,我们将会联合巧多狮教育和熊猫国旅,与梁钦元老师一起去美国华盛顿进行一场亲子教育之旅,探索更多元的教育文化。

拙见真诚邀请你,行走,和孩子一起发现更多答案


采编 | 夏忆

配图 | 来自拙见


“你会送你的孩子去留学么?”

- 留言给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