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洋大爷,只是某同学

有深度的 拙见 2019-08-05


一口一个“沦落,无耻”,“犯贱,下作”……


一口一个“洋大人”……


前些天,一篇标题为《1个留学生配3个学伴,学伴以女生为主 》的文章,把山东大学炸上了天,又踩到泥里。


各种不堪入目的评论到今天仍是不绝于耳。



问题的本质,原本是“是否特别优待留学生”的争论。文章“用3人学伴小组为留学生提供服务”这种阴阳怪气的描述,使在公众眼中,莫名其妙就转向“学校拉皮条”、“山大女生easy girl”等物化和污名化女性的风向上了。


这令人费解的理解逻辑,一时让山东大学百口莫辩,也让充满误解的公众认知难以快速厘清事情原委。



那么,让我们回到事件背后的起因——外国留学生特殊待,看看我们国家的高校价值观,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在“学伴”事件发生后,有网友挖出,去年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曾公开在官网上,为一位受伤住院的津巴布韦博士生,招募25名男性志愿者轮值陪护。


而在“学伴”事件发生的同一天,山东财经大学则是爆出,要求19号楼部分学生搬宿舍,理由是19号楼有独立卫生间,方便装修好后给留学生居住……


这俨然是在中国高校当中,划出了“新租界”的意思?

 




众所周知,留学生特殊待遇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也不是山东高校独此一家。


首先,最为直观的,莫过于肉眼可见的住宿条件差异。


目前国内高校普通学生宿舍,一般是四人或六人间为主,上床下桌或是上下铺,个别还是一层楼公用的几个公共浴室,限电限网都是家常便饭——其实也不算差,毕竟大家都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能吃苦。


但是,和留学生宿舍一对比起来,就难免让人不适了。


北京师范大学普通学生宿舍


北京师范大学留学生宿舍


留学生宿舍一般为二人间甚至单人间,虽不是奢华装修,但是起码算是标准公寓配置,空调、洗衣机甚至是冰箱都有配备,每个套间各自独立的卫浴也是标配,水电免费或者水电限额比普通学生宽松也都常见。


其次,肉眼不可见的奖学金待遇。


虽然留学生的学费住宿费相对高一些,但比起高额高覆盖率奖学金,其实都不值一提。根据教育部报告,就国家级奖学金而言,2017年来华留学的48.92万名留学生中,享有中国政府奖学金的学生便占11.97%。此外,再加上各地政府企业所提供的奖学金,一般都金额不菲,基本能让留学生住宿生活无忧。


巴基斯坦《学术界》杂志,2017年刊登了一篇题为《打算到国外留学?以下是到中国留学的10个理由》的文章,其中就提到,“近年来中国政府已至少为40%的在华国际学生提供某种形式的留学补助。


2017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的一篇报告也显示,除去外国政府提供的奖学金,该校还有高达95.1%的外国学生获得来自中国的高额奖学金。


电子科技大学留学生奖学金制度分析研究


同样是留学,西方高校就耿直多了。


杜克大学留学的谢同学表示,学校是不提供住宿支持的,都是学生自己在租房网站或者学校的facebook群组找。由于是私立大学,学费方面留学生和本国生一样。但是奖学金申请因为学校经费问题所以基本没有,有一点有限的生活费补助,但不是申请就有,而是要当助教打工换来的。


拉夫堡大学的黄同学则表示,留学生学费比本国学生和欧盟学生要贵9000磅。至于奖学金,只有确认offer后的八折学费减免,后期没有什么其他奖学补助。


笔者询问了多位国外留学的同学,几乎都得到了一样的答案。


总而言之,就是一视同仁,不会慷纳税人之慨去补贴助学奖学金,甚至还会稍微提高对留学生的学费以此增收。


 



热情好客,一直是华夏人民的待客之道,这没错。


但是比起西方国家的耿直,我国高校处处关切的待遇就让人觉得有点客气过头,就差给洋同学安排保姆了。


高校领导做了这么多,实际上都是为了响应党的号召。


在国际化的浪潮下,教育部2010年印发的《留学中国计划》针对教育国际化作出规划:“到2020年,全年在内地高校及中小学校就读的外国留学人员达到50万人次,其中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达到15万人。”


最高的教育机构都以留学生数量作为国际化的指标,各大高校为了力争“一流”,也只好跟在政策后面想尽办法追赶。


后来又有“双一流”称号的提出和“一带一路”的建设,为了提高知名度,让“国际化”立竿见影,各高校自然在扩招留学生方面更加“干劲十足”啦。



但是,缺少西方学府那样的国际高知名度和浓厚学术氛围,怎么办?


于是为留学生腾宿舍、各种奖学助学的方式,就渐渐开始大行其道,该法对“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家尤有奇效。个别学校甚至还会变着法子降低录取门槛。


我们不质疑管理者的本意,是为了促进中外友谊,提高国际化水平。


但是当这友谊的优待,是在自家人还吃着粗茶淡饭的时候拿出来的,怎么看都不像是友谊,反而像是殖民地给宗主国进贡……



本来,高校学子们是想通过接触不同肤色国籍的朋友,了解更多不同地域不一样的文化,和他们共同交流学习语言。这一套套的操作,仿佛是在告诉同学,他们是上等人,和你们不一样……


就像是从小跟“迅哥儿”玩得乐呵呵的闰土,有一天他爹跟他说,不能叫“迅哥儿”,那是“少爷”……



真正的教育国际化是建立在平等对话之上,但是现在这“国际化”明眼人一看就觉着是“不平等条约”,而且是自找的不平等。


眼下种种“优待”带来的国际学生,有多少是真正了解且喜爱中国文化?多少能够自然地用汉语来交流?这个目前不得而知。


只有看得见人数上的飙升,成了高校国际化最直观的指标


一言以蔽之,国际化不是请客吃饭,更不是在自己还饿着的时候,大排筵席请一群连你是谁都不知道的人吃饭。


 



中国的留学生,其实在盛唐时期就已经有了。


那时,“国际化”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必须是当地最为品学兼优的学生,大都是别国的皇室贵胄或高干子弟。


当学的大学“国子监”以大唐学子一样招待他们,包食宿、免学费、还发放四季汉服。


尽管是别国的公子少爷,但是唐王朝可不会纵容你丝毫。汉字汉语要精通,不懂的就收拾包袱回家复习,敢放浪形骸冒犯公务员的,上去就是“一丈红”,在长安,就得知书达礼,规规矩矩。留学生想与唐朝女子通婚,只可入赘,恕不外嫁,对于这些学子而言,娶得唐朝女子那是整个家族的荣誉


没有丝毫特别优待,甚至说严苛得有点“不近人情”,偏偏是这样的唐反而给周边国家留下了崇高的印象。时至今日,韩国一些名门后裔依然以会写中国书法为骄傲,一些世家会因祖上有中国血脉而自豪。



同是对待留学生,那些无数人心之所向的美国高等学府也有其独立的一番做派。


从去年中美贸易摩擦逐渐加剧开始,留学圈就渐渐流传着诸如“耶鲁大学不招中国学生”“2019年斯坦福、MIT零录取中国学生”之类的传闻。


但是最后各大高校都用数据打破了谣言。


2019年耶鲁大学录取了18名中国学生,比2018多1名;2019年麻省理工学院在中国大陆录取了11人,比2018多3人;斯坦福2019年更是录取了大陆学生26人,比2018多15人。



无论是盛唐的国子监还是当下的耶鲁、斯坦福、MIT,它们拥有一所大学最本真的模样。国际的利害关系面前它们仍然是以知识、教育为导向的独立之地——来唐的留学生要收获的就是唐文化,不管哪国的贵族;美国三大高校不为政党所左右,唯有知识是它们衡量人才的标准。


大学应该是最兼具包容与自信的“净土”,以上二者做到了。


眼前的中国高校,很包容,甚至是倒贴去求着把别人包容进来,但是真的自信吗?


骨子里其实都是对自身学术氛围和国际影响力不足的自卑,所以才企图用更多物质的资源去弥补。



那个吸引国际学子前来学习的地方叫做“大学”,不是谈生意招待宾客的“大茶饭”。恰如其分的斟茶递水是礼貌,过分热情的讨好伺候就显得有点卑躬屈膝了。


大学的包容与自信,终究要以人的平等为前提。


当待人和待己出现了任何一方的偏颇,都不是真正的自信和包容。拒绝为学术以外的因素背叛教育平等,让留学生成为大学校园中的普通一员,才有可能让中国高校找到教育国际化本该有的模样。



撰文 | 梁非凡  

配图 |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你和留学生同学是怎么相处的?

- 留言给我们





如果喜欢,点个在看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