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15揭秘】十大新型消费陷阱,你入了几个坑?

2017-03-15 经济参考报 经济参考报

 

点击上方↑↑↑“经济参考报”关注我们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坑”不同。又到一年“3•15”,消费陷阱升级花样多啊(>﹏<)

代购!一个朝阳行业又冉冉升起。一时间,朋友圈成了全球商场。“兔子不吃窝边草”,应该没问题?先别急着,您的朋友还有朋友的朋友,真的都移居欧美日韩啦?

俺还是自己人肉吧,顺便还能旅个游﹌○﹋现在“七日游”“五日游”可便宜啦,豪华酒店白菜价~~真不好意思打击您,旅游路上陷阱也不少啊~~


要不咱有钱不花了,存起来呗^_~ 别跟我提保险,这点警惕性还是有的\^o^/。买个理财吧,这总安全了吧。nono,还真不一定省心啊。

陷阱是星罗棋布,咱得做到心中有数,至少先自保吧,人人不被骗,骗子自然少了。


“代购陷阱”招数多


陷阱1.

以假乱真 ,售假成风。

刘女士在朋友圈看到同学推荐韩国品牌化妆品,说卖家是自己的朋友,长期定居韩国,保证正品还比市场价便宜。刘女士微信转账给卖家买了1套,几天后化妆品送到,她打开后闻到一股刺鼻的酒精味,和曾经用过的不同。刘女士顿觉上当了想退货,可是卖家已把她的微信删除,再也联系不上了。


陷阱2.

虚构业绩,发展下线,变相传销。

近日,全国首例“微信公众号”传销案在大连市甘井子区法院宣判。青岛男子王贤注册了4个微信公众号,通过这些微信公众号以“加粉”名义发展不同层级的会员,会员发展下线可得到一定的返利。这种新的公众号传销方式短短3个月吸收会员达18万余人,直接或间接收取会员缴纳的传销资金额累计达到180万余元。腾讯公司发现了系统内的这一违法现象向警方举报。经过侦查,大连警方掌握了电子物证证据,查明了该团伙的犯罪事实。


一些微信代购商经常在朋友圈贴出夸张的销量,甚至把银行卡的进账记录或者订单量晒出来,让消费者看了不禁怦然心动。更有甚者,一些正想从事电商工作的年轻人禁不住诱惑,加盟成为其所谓的“经销商”或“正式分销商”。这种微信代购实质上最终异化成了“传销”,危害较大。


陷阱3.

偷税漏税,铤而走险。

不久前南京市法院系统接连开庭审理了多起走私案件,其中不乏因逃避海关监管、偷逃应缴税款的盈利性微信代购者。其中一起,被告人从境外找人购买价格不菲的奢侈品手提包,买到货后“人肉”入关,再将物品在网上销售获利。由于累积偷逃税款高达千万元,该案两名主犯一审均获刑11年。而在全国范围内,“空姐代购逃税”、“走私高档手表入境”等新闻不断见诸报端。

注意啦!不仅代购者偷税漏税违法,购买者同样也算违法。——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国家禁止进口物品的,或者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走私进口的其他货物、物品,数额较大的,以走私罪论处。


陷阱4.

母婴用品市场大,售假手段多。

“从网上找的代购,给孩子买的巧虎牙膏,10块钱一管。但是听最近刚从日本旅游回来的。同事说,这款牙膏在日本起码要卖到20多块左右。不知道自己买的是真是假,价差这么大,想到是孩子用的,别冒险,还是扔掉了。”一位消费者表示。

怎么会一夜之间多了这么多“国际代购”呢?莫非身边的朋友一夜之间全都移民国外了?有业内人士表示,不少代购甚至从未出过国。很多中国顾客看到QQ显示对方在某国,就信以为真,其实,QQ的归属地是可以修改的。还有就是手机中显示来自国外的客服电话号码,也不能说明对方就在境外,IP电话也是可以随意修改显示电话号码。还有,一些假代购提供的超市小票并不可信,有的甚至是经过PS编辑处理过的。


低价旅游藏猫腻


陷阱5.

“亏本价”揽客 自费项目“在路上”

“行程安排上的景点多数只停留一刻钟,拍拍照就草草结束了,标榜‘豪华’出境游最终变成了购物游。”广西南宁市民王春华刚从泰国芭提雅参团旅行回来,她和朋友一行四人春节后参加了曼谷、芭提雅六日游的行程。王春华说,旅行社向他们宣传时称航班是合作商,与其空着,不如多“捡”几个客人。看着“买一送一”,王春华与三个朋友就相约出行了,令王春华意想不到的是,本想着低价出去走走看看,到最后宣传单中所说的豪华六日游竟变成了“彻彻底底的购物游”。


广西梧州市民余国庆近日在昆明报名参加了昆明、大理、丽江六日游。在报名时,销售经理解释因为春节后是传统的淡季,680元的价格包含火车票、酒店、吃住行和景点门票等所有费用。“当时冲着价格便宜,春节后正好错峰出行,以为是捡了个大便宜。”余国庆说,令他没想到的是,行程中每到一处都匆匆忙忙,不仅如此,团餐和住宿条件也比较差,团餐中的汤实际上就是水和少量紫菜,很难喝。

不合理低价游的类型看上去层出不穷,但本质上无非就是虚假宣传、变相加价。游客自身贪图便宜也是重要诱因,一些选择低价游产品的游客,一心想着捡便宜,但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陷阱6.

买时容易退时难 投诉率居高不下

“由于买票时选错时间,在卖家未出票成功前我就通过旺旺联系客服退票,但是始终没人理我,网页上也没有‘申请退款’选项。当我第二次打通客服电话时,客服却告诉我已经出票成功,前后三分钟不到,没给我缓冲时间。”消费者张艳讲述了她在天猫购买机票时的遭遇,“由于规定出票后任何原因不能退票,只能我自己承担损失。” 几经交涉,前后耗费了十多天时间, 目前问题已经解决,最终由代理商退税费,飞猪退了机票钱。

本想足不出户预订机票,结果不但没享受到在线旅游带来的便利,却还遭受这样的糟心事。与在线旅游交易额不断增加、渗透率不断提升相对应的却是居高不下的投诉率。目前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集中在“霸王条款”、名不符实、退票费用高等。


金融消费套路深


陷阱7.

续投风波 诱导还是系统纰漏?

张女士向记者讲述,一年前被身边好友“邀请”,拿出一万块闲置资金购买了悟空理财收益最高的“年账户”,本打算到期退出,却没想到无端又被拖两年。考虑到资金还未投标,也没有计算利息,张女士当即要求终止续投,但被客服拒绝。


“自动续投24个月等于两年后才能提取。时间如此之长,却没有收到来自平台方任何渠道的询问或通知,就是一条已经续投成功的短信。”张女士质疑悟空理财利用信息差揽断资金。

“在借贷行为中,一般有平台方代为签署确认相关协议,前提是需要明确告知投资人并获得授权,投资人在过程中也完全享有出借的选择或拒绝权。到期提醒出现纰漏或在产品设计上诱导续投说明在客户服务方面存在不完善。”易观国际金融分析师李子川评价。


陷阱8.

理财只谈收益不谈风险

走进银行网点要求存款,却被客户经理推销购买了理财产品,这成为许多消费者的惯常经历。尽管监管部门等多方提示,“理财非存款,产品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但是仍有不少消费者将存款误买成理财产品,蒙受亏损。而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出现的隐瞒风险、夸大收益甚至强制性交易等行为仍屡见不鲜。

专家提示消费者时刻留意此类陷阱,增强风险意识,了解产品特点,遇到高收益产品切忌因一时贪恋而冒险投资,需要考虑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避免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陷阱9.

存单莫名变保单

除了存单变理财之外,存单变成保单的现象更为普遍。想要去银行存款却莫名其妙被“忽悠”买了保险,当消费者提出退保要求的时候,却要被扣除高额的退保费用,使得本金蒙受不小损失。

专家提示,保险会和银监会多次发文强调,商业银行在开展代理保险业务时,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产品混淆销售。对于消费者来说,提防此类鱼目混珠的典型“忽悠”,除了看清合同单据,分清是储蓄还是保险外,如果发现存款变成了保险,投保成功后10天犹豫期内可以免费退保。


陷阱10.

格式合同玩起文字游戏

“买的时候有一万个理由让你买,拒赔的时候也有一万个理由。”目前汽车保险等商业类保险产品投保热、理赔冷的“阴阳脸”现象遭遇了消费者的广泛“吐槽”,保险公司在推销保险时相当积极,但理赔过程中却百般推诿,以格式条款、附加条款等逃避承担赔付责任。

法律界人士表示,当前商业保险存在众多不利于消费者的“格式条款”,俗称“霸王条款”,消费者在出现保险纠纷时,千万不要因为合同文本上表述不利于自己而放弃维权,建议咨询专业人士,或了解全国各地相同案例的维权裁定,维护自身权益。


图片来自网络


记者:刘艳 王原  吴永 史丽 鲁畅 潘强        

编辑:王文博 韦夏怡 史丽

制作:王皓然

近 期 热 点

 【福利】“看病难、看病贵”怎么破?这些措施今年将全部落实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下一个 “爆点”在哪儿?

 保护你的“钱袋子”!监管部门在行动……

 干货丨2017国企改革怎么搞?你关心的都在这里了!

 个税免征额提不提?养老钱够不够?最权威的答案在这里!

 数字货币来了!你会花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