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面故事| 高分卫星助力东海控油

瞳学会 2021-09-20

高分卫星监测“桑吉”轮海面溢油污染

数据说明

    《遥感学报》2018年第二期封面为2018-01-15—2018-01-21多时相高分3号(GF-3)SAR卫星探测到的“桑吉”轮碰撞燃爆事故海面溢油污染物及其扩散过程。其中包括精细条带2(FSII、10 m分辨率、100 km幅宽)、标准条带(SS、25 m分辨率、130km幅宽)以及窄幅扫描(NSC、50 m分辨率、300 km幅宽)等三种成像模式图像。底图采用2018年1月17日高分4号(GF-4)卫星获得的多光谱彩色合成图,分辨率50 m分辨率,成像模式为PMI模式。


   GF-3卫星为中国首颗最高分辨率达1 m的C波段多极化SAR卫星,具备12种成像模式,是国际上成像模式最多的SAR卫星。SAR卫星具有全天候、全天时的遥感探测能力,在此次东海海域油轮碰撞事故溢油污染应急监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GF-4卫星为中国首颗地球同步轨道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卫星,采用面阵凝视成像工作模式,具备可见光、多光谱、红外波段成像能力,与低轨遥感卫星配合使用,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团队介绍

     

      近10年来,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邵芸研究员团队基于微波遥感技术,开展了多次中国近海海洋溢油污染监测任务。主要包括:2008年广西涠洲岛海域重大海洋溢油污染事故、2010年大连新港“7·16”重大溢油污染事故、2011年渤海蓬莱“19-3”钻井平台漏油污染事故等。协助国家海洋环境主管部门在我国渤海湾、珠江口、琼东南等重点海洋石油开采海域,开展了一系列海洋环境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应用示范与技术支持服务。该团队累计处理、分析、解译的SAR遥感图像近500景,向国家海洋局发送《海洋溢油污染监测信息快报》 100余份。由该团队田维副研究员主持开发的“海面烃类油膜雷达遥感图像检测系统”软件在SAR图像海面溢油识别与监测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成果。

邵芸研究员

shaoyun@radi.ac.cn

邵芸,女,博士,研究员,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总工。1983、1986年分别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获中科院遥感所博士学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一等奖、青年科学家二等奖,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多次科技奖励;获中科院“十大女杰”,中国科学院先进个人,中央国家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发表论文160余篇,其中SCI论文36篇。长期从事雷达遥感基础与应用研究。国家863计划“SAR水稻监测”课题论文入选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被引195次。汶川地震后,提交震害监测报告共计24份,为抗震救灾提供科学信息。作为总体组副组长参与“国家自然灾害空间信息基础设施”论证,现已正式列入“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力推的两类三颗雷达卫星已经立项。主持了多期国家海洋局“海洋溢油污染雷达遥感探测”项目,得到高度评价:“在我局应对石油平台溢油重大突发事件中起到了先导作用。”对“死亡之海”罗布泊的研究被称为“罗布泊研究”的七大发现之首。研建的“微波测量实验平台”填补了我国微波遥感科学数据积累的空白。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期项目支持,已在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与精准应急服务研究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

田维副研究员

tianwei@radi.ac.cn

田维,男,博士,1980年8月生,籍贯山东荣成。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员。2003、2006和2009年分别获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工学学士、工学硕士、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CAS)—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联合培养公派访问学者(2016.3-2017.3)。近年来,从事海洋资源与环境雷达遥感机理与应用研究工作,发表论文25篇,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高分重大科技专项课题1项,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国家海洋局科技支撑项目等多项科研攻关项目。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