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清静为天下正、注释、译文、导读及解析(收藏版)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道德经解析”,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文章。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道德经解析”,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文章。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解析计划用81天时间,对《道德经》中的81章,每天一章节进行解析和译文,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习理解《道德经》。【微信公号:道德经解析】
第45章 清静为天下正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①。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②。
【注释】
①讷:口才不好。
②正:通“政”。
【译文】
天下最美好的东西似乎也有欠缺,但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好像也很空虚,但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清静可以克服扰动,寒冷可以克服炎热。做到清静无为才可以统率天下。
【解析】
这一章讲真正的“大”就是合于道,就是自然。因为自然,大反而好像很平常、有所缺陷似的。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成”即伟大而又完美的成就,这里指道所成就、所创造的整个世界。“缺”指的是缺陷,不完美。“弊”意为衰败、衰竭,引申为短暂的、变化的。从内容和行文结构上来看,本章可以说是第四十一章的延续。老子认为,“大成”、“大盈”的人“若缺”或者“若冲”。
什么是“大成若缺”呢?指的就是一个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要表现得有所欠缺。既然获得了极大成就,为什么还要表现得有所欠缺呢?这是因为,只有让自己保持欠缺,才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使发挥出来的作用永不衰退。由此可知,大成若缺的道理与老子上一章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这里的“有所欠缺”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为什么做事情要留有余地呢?这是因为留有余地不但可以进退自如,还能保持自己开创的事业不衰退,并使其源源不断地发展下去。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的“盈”是充盈、丰满的意思;“冲”则是冲动、冲击的意思后来引申为溃决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最充盈的好像溃决,但它的作用永不穷尽。这一句和上一句说的是同—个道理,都是在论述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反复强调物极必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要适可而止,不要永无止境地追求圆满无缺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继续发展下去,便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不至于走向极端。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屈”意为弯曲、邪僻。“大巧”指的是最灵巧的人。在前面的章节里,老子也曾表达过自己关于灵巧与机巧的看法。在老子看来,机巧是邪恶的,它把人类从朴素引向了奢华。机巧是邪恶的,那么拙劣就是好的吗?这确实让人难以理解,机巧表现出笨拙的样子,这难道就不是机巧了吗?那它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想参悟这个道理,就一定要联系老子“无为”的观点。老子认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如果把无为比作果皮,那么无不为就是果实的内核。老子在前面的章节论述水的本质,目的就在于劝导人们要像柔水一样与世无争。这个“与世无争”,并不是任人宰割的意思,而是指没人能与之相争。机巧亦是如此。机巧表现出拙劣的样子,其实它的本质并没有变,只不过是披了一件外衣,这是保护自己的需要。
“大辩若讷”的意思与“大巧若拙”相同,说的是生存的技巧和策略,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掩藏自己高明的面目,不是表现出强硬和锋芒毕露的样子,而是装出一副软弱、低能、愚笨、木讷的样子,并把这个假象展现给人看。这是一种十分睿智的处世策略。老子向来反对张扬,在他看来,如果强壮者、富足者、当权者刻意炫耀自己的权位和财富,那么他的财富和权位将会受到损害,而他也会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前一个“静”指的是冷静,后一个“静”意为清静无为,即和谐一致、协调统一的状态。我们常说“心静自然凉”,这里的“静”是安静的意思,“凉”则是心安静下来之后感受到的一种清凉之意。当一个人心烦意乱时,会常常产生烦闷和燥热的感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心不静的结果。人有了私欲便有了争夺,有了争夺便会有失败的可能,失败了就会感到痛苦。痛苦是没有尽头的,而人生是短暂的,与其在苦海中漂泊一生,何不自然平静地享受生活呢?
王弼《道德经注》
随物而成,不为一象,故若缺也。大盈充足,随物而与,无所爱矜,故若冲也。随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大辩因物而言,己无所造,故若讷也。躁罢然后胜寒,静无为以胜热。以此推之,则清静为天下正也。静则全物之真,躁则犯物之性,故惟清静,乃得如上诸大也。
大的成就是随事物本身的性质而完成的,它本身什么也不创造,所以像是有所缺少。最充盈的东西,顺从万物的需要而给予,没有什么留恋的,所以就像空的一样。最正直的东西是顺着不同事物的外形,并不是一个方向上的直,所以就像弯的一样。最灵巧的东西依循自然规律而制成器物,不制造与规律相违背的东西,所以说看起来很笨拙。最善辩的人实事求是,存在什么东西才说什么话,自己不编造什么,所以就像嘴很笨的样子。克服躁动然后能战胜寒冷,宁静无为能够克服炎热。以此类推,清静就是天下的正统。宁静能够保全事物的本真,躁动则侵犯、破坏事物的本性,只有清静,才能得到上面那些伟大的事物。
苏辙《老子解》
天下以不缺为成,故成必有弊;以不虚为盈,故盈必有穷。圣人要于大成,而不恤其缺;期于大盈,而不恶其冲,是以成而不弊,盈而不穷也。直而不屈,其直必折,循理而行,虽曲而直;巧而不拙,其巧必劳,付物自然,虽拙而巧。辩而不讷,其辩必穷;因理而言,虽讷而辩。
天下都觉得什么都不缺才算完成,所以人们觉得什么成就都有不完全的弊病;觉得一点空余都没有才算是满,所以满了的东西就不再能装东西了。圣人要完成大的成就,却不忧虑缺少什么;希望大的充盈,而不讨厌其中的空余,所以才能成就没有弊病的成就、用之不竭的充盈。直的如果一点不弯曲,必然会被折断,遵循道理、规律,虽然看起来拐弯,但却是最短路径;灵巧而不笨拙,虽然灵巧但是辛劳,把事物交付给自然规律,虽然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不到表现,但却是更高层次的灵巧。口齿伶俐的善辩,必然还是有言辞穷尽的时候;用自然的道理来为自己的论辩做依据,即便口吃也会很有说服力。
成而不缺,盈而不冲,直而不屈,巧而不拙,辩而不讷,譬如躁之不能静、静之不能躁耳。夫躁能胜寒而不能胜热,静能胜热而不能胜寒,皆滞于一偏,而非其正也。唯泊然清净,不染于一,非成非缺,非盈非冲,非直非屈,非巧非拙,非辩非讷,而后无所不胜,可以为天下正矣。
完成而没有残缺,满盈而没有空余,笔直而不弯曲,灵巧而不笨拙,善辩而不口吃,就像是躁动而不能安静、只安静而没有生机一样。躁动能够克服寒冷而不能克服炎热,宁静能克服炎热而不能克服寒冷,都是局限在一个方面,而不是端正中庸的。只有淡泊清静,不偏向于对立的任一方面,无所谓完成也无所谓缺少,无所谓充满也无所谓空洞,无所谓直也无所谓弯,无所谓灵巧而无所谓笨拙,无所谓善辩也无所谓结巴,这样之后就没有什么东西、哪个方面不能取得优胜,可以成为天下端正、优秀的典范了。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曾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我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德经》作为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全文共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解析计划用81天时间,对《道德经》中的81章,每天一章节进行解析和译文,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习理解《道德经》。【微信公号:道德经解析】
第45章 清静为天下正
【原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①。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②。
【注释】
①讷:口才不好。
②正:通“政”。
【译文】
天下最美好的东西似乎也有欠缺,但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好像也很空虚,但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清静可以克服扰动,寒冷可以克服炎热。做到清静无为才可以统率天下。
这一章讲真正的“大”就是合于道,就是自然。因为自然,大反而好像很平常、有所缺陷似的。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成”即伟大而又完美的成就,这里指道所成就、所创造的整个世界。“缺”指的是缺陷,不完美。“弊”意为衰败、衰竭,引申为短暂的、变化的。从内容和行文结构上来看,本章可以说是第四十一章的延续。老子认为,“大成”、“大盈”的人“若缺”或者“若冲”。
什么是“大成若缺”呢?指的就是一个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要表现得有所欠缺。既然获得了极大成就,为什么还要表现得有所欠缺呢?这是因为,只有让自己保持欠缺,才能保持已有的成就,使发挥出来的作用永不衰退。由此可知,大成若缺的道理与老子上一章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这里的“有所欠缺”是什么意思呢?指的是做任何事情都要留有余地。为什么做事情要留有余地呢?这是因为留有余地不但可以进退自如,还能保持自己开创的事业不衰退,并使其源源不断地发展下去。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其中的“盈”是充盈、丰满的意思;“冲”则是冲动、冲击的意思后来引申为溃决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最充盈的好像溃决,但它的作用永不穷尽。这一句和上一句说的是同—个道理,都是在论述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反复强调物极必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要适可而止,不要永无止境地追求圆满无缺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继续发展下去,便会朝着相反的方向转化。所以,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不至于走向极端。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屈”意为弯曲、邪僻。“大巧”指的是最灵巧的人。在前面的章节里,老子也曾表达过自己关于灵巧与机巧的看法。在老子看来,机巧是邪恶的,它把人类从朴素引向了奢华。机巧是邪恶的,那么拙劣就是好的吗?这确实让人难以理解,机巧表现出笨拙的样子,这难道就不是机巧了吗?那它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想参悟这个道理,就一定要联系老子“无为”的观点。老子认为,无为并不是无所事事。如果把无为比作果皮,那么无不为就是果实的内核。老子在前面的章节论述水的本质,目的就在于劝导人们要像柔水一样与世无争。这个“与世无争”,并不是任人宰割的意思,而是指没人能与之相争。机巧亦是如此。机巧表现出拙劣的样子,其实它的本质并没有变,只不过是披了一件外衣,这是保护自己的需要。
“大辩若讷”的意思与“大巧若拙”相同,说的是生存的技巧和策略,它的主要特点就是掩藏自己高明的面目,不是表现出强硬和锋芒毕露的样子,而是装出一副软弱、低能、愚笨、木讷的样子,并把这个假象展现给人看。这是一种十分睿智的处世策略。老子向来反对张扬,在他看来,如果强壮者、富足者、当权者刻意炫耀自己的权位和财富,那么他的财富和权位将会受到损害,而他也会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前一个“静”指的是冷静,后一个“静”意为清静无为,即和谐一致、协调统一的状态。我们常说“心静自然凉”,这里的“静”是安静的意思,“凉”则是心安静下来之后感受到的一种清凉之意。当一个人心烦意乱时,会常常产生烦闷和燥热的感觉,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心不静的结果。人有了私欲便有了争夺,有了争夺便会有失败的可能,失败了就会感到痛苦。痛苦是没有尽头的,而人生是短暂的,与其在苦海中漂泊一生,何不自然平静地享受生活呢?
随物而成,不为一象,故若缺也。大盈充足,随物而与,无所爱矜,故若冲也。随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大辩因物而言,己无所造,故若讷也。躁罢然后胜寒,静无为以胜热。以此推之,则清静为天下正也。静则全物之真,躁则犯物之性,故惟清静,乃得如上诸大也。
大的成就是随事物本身的性质而完成的,它本身什么也不创造,所以像是有所缺少。最充盈的东西,顺从万物的需要而给予,没有什么留恋的,所以就像空的一样。最正直的东西是顺着不同事物的外形,并不是一个方向上的直,所以就像弯的一样。最灵巧的东西依循自然规律而制成器物,不制造与规律相违背的东西,所以说看起来很笨拙。最善辩的人实事求是,存在什么东西才说什么话,自己不编造什么,所以就像嘴很笨的样子。克服躁动然后能战胜寒冷,宁静无为能够克服炎热。以此类推,清静就是天下的正统。宁静能够保全事物的本真,躁动则侵犯、破坏事物的本性,只有清静,才能得到上面那些伟大的事物。
苏辙《老子解》
天下以不缺为成,故成必有弊;以不虚为盈,故盈必有穷。圣人要于大成,而不恤其缺;期于大盈,而不恶其冲,是以成而不弊,盈而不穷也。直而不屈,其直必折,循理而行,虽曲而直;巧而不拙,其巧必劳,付物自然,虽拙而巧。辩而不讷,其辩必穷;因理而言,虽讷而辩。
天下都觉得什么都不缺才算完成,所以人们觉得什么成就都有不完全的弊病;觉得一点空余都没有才算是满,所以满了的东西就不再能装东西了。圣人要完成大的成就,却不忧虑缺少什么;希望大的充盈,而不讨厌其中的空余,所以才能成就没有弊病的成就、用之不竭的充盈。直的如果一点不弯曲,必然会被折断,遵循道理、规律,虽然看起来拐弯,但却是最短路径;灵巧而不笨拙,虽然灵巧但是辛劳,把事物交付给自然规律,虽然自己的聪明才智得不到表现,但却是更高层次的灵巧。口齿伶俐的善辩,必然还是有言辞穷尽的时候;用自然的道理来为自己的论辩做依据,即便口吃也会很有说服力。
成而不缺,盈而不冲,直而不屈,巧而不拙,辩而不讷,譬如躁之不能静、静之不能躁耳。夫躁能胜寒而不能胜热,静能胜热而不能胜寒,皆滞于一偏,而非其正也。唯泊然清净,不染于一,非成非缺,非盈非冲,非直非屈,非巧非拙,非辩非讷,而后无所不胜,可以为天下正矣。
完成而没有残缺,满盈而没有空余,笔直而不弯曲,灵巧而不笨拙,善辩而不口吃,就像是躁动而不能安静、只安静而没有生机一样。躁动能够克服寒冷而不能克服炎热,宁静能克服炎热而不能克服寒冷,都是局限在一个方面,而不是端正中庸的。只有淡泊清静,不偏向于对立的任一方面,无所谓完成也无所谓缺少,无所谓充满也无所谓空洞,无所谓直也无所谓弯,无所谓灵巧而无所谓笨拙,无所谓善辩也无所谓结巴,这样之后就没有什么东西、哪个方面不能取得优胜,可以成为天下端正、优秀的典范了。
国学人生智慧苑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推荐阅读-
国学人生智慧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