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德经》 积善修身外化于行,慈心下气内化于心

点蓝色字关注“道德经解析”



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道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天文、地理、化学、医学、药物学、养生学、气功学。


以及民族习俗、民族心理、民族性格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道教历史表明,古老的道教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甚至在世界文明史上也留下了光辉的业绩。


道教文化根植于中国民众生活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道教文化内容丰富,涉及到道德文化、和谐文化、养生文化、慈善文化、生态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涵盖了社会各个方面,蕴含着诸多人文关怀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


道教的道德文化,实际上是一种劝善文化,是道教对人类社会道德思想的一种教化与引导,也是道教服务社会的重要举措。


首先,是对“尊道贵德”的倡导。尊道,是对“道”的一种尊崇。道教以“道”名教,就是以道作为它的基本信仰。


《老子想尔注》称:

“道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


道书中又称:“道一炁化三清。”从而确立了“道”的崇高地位。


《道德经》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就是说,天地万物皆由道所化生,道生万物,不自恃以为功,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完全自然无为。




道教强调“尊道”,就是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唯道是从”。


凡符合道的事就是善的,凡违背道的事皆是恶的。道是善恶的分界线。


对于“尊道”的倡导,有利于众生行善,有利于社会向善。


贵德,是一种对德的推崇,是个人品德修养的具体体现。


道经称:“道之在我者为德。”“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现。


道教以得道为“德”,即修道有成,与道一体,长生久视。


道教的“贵德”思想,要求学道者清静无为、淡泊名利,不断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


老子《道德经》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这就把“道”和“德”紧密地联系起来,要想“尊道”必须“贵德”,强调了“德”的重要地位。


这种“尊道贵德”的思想理念,对于提升社会道德和培育个人品德修养具有积极作用。


其次,是对“行善积德”的规劝。所谓“行善”,行是行为,善是无私,行为的无私就是行善,积德是行善的必然结果。


“行善积德”是一种内在的人格修养,是一个人善心、德行的外在表现。


同时,“行善积德”也是对个人“修行”的倡导,是一种“个人”行为的“自律”。


行善积德,就是通过自身的善功德行,将内心的污染消除,使自己内在的美好品德得以显现,内在的清净功业得以开发。


比如说,人的贪欲就是污染,有污染就会产生弊病,造成无尽的痛苦。只有用善心、德行来消解,清净功业才能得以显现。


道教认为,“行善积德”可以转祸为福。


《周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感应篇》告诫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久久必有吉庆。”


行善积德能够改变命运,这是毫无疑问的。正如道教所倡导的“十善”:爱惜物命,与人为善,护持正法,劝人向善,救人危急,公益济世,仁义诚信,成人之美,敬重尊长,惩恶扬善。




道教的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静心文化,是道教对人类社会心灵的一种净化与提升,也是道教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理想和追求。


首先,是对“人自身和谐”的倡导。所谓“自身和谐”,是指人内心的一种和谐,强调的是人的身心健康、阴阳平衡。


道教是崇尚和谐的宗教,注重养生修行,追求机体内部的和谐。


身体各脏腑之间以及身心之间要和谐,各种营养元素、能量要均匀、协调分配。


道教修炼注重自身的和谐,进而达到健康长寿。


其次,是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倡导。人是社会的细胞,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道教十分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


《度人经》讲:“齐同慈爱,异骨成亲。”


即人与人之间都是亲兄弟、亲姐妹,彼此之间没有压迫、没有欺骗、没有嫉妒、没有仇恨、没有偷盗、没有邪淫,大家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生活快乐,家庭幸福。


道教要求每一个人都要具有慈爱之心,要仁慈、友善地对待他人,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平等一心,和同一切。


在人际关系上,道教还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诚实守信,这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基础。


所谓“诚”,就是要求诚恳待人,不嫉妒、不中伤、不欺骗,不背后议论人之长短,不口是心非,不作伪证。


所谓“信”,就是说话办事讲信用,承诺的必定做到,借人的必定偿还,损坏他人的必定赔偿,不贪小便宜。


道教特别强调“口语诚实”。道经称:“司阴之神在人口左,人有阴祸,司阴白之于天,天则考人魂魄;司杀之神在人口右,人有恶言,司杀白之于司命,司命记之,罪满则杀。二神监杀,口惟向人求非,安可不慎。”


道教要求,人人都要讲诚守信,这样社会就会太平,人与人之间就会和谐相处。


再次,是对“人与社会和谐”的倡导。道教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要求人人遵守社会规范。


道教戒律中,有许多内容强调遵守社会规范,要求人们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度人经》提出“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疑”等行善规戒。


不杀不害,就是要爱惜生命,不伤害生命。


不嫉不妒,就是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对于别人的成就要感到高兴,不应该有嫉妒之心。


不淫不盗,就是要在人际关系中遵守社会公德,切忌有邪淫之心,更不允许偷窃别人的东西。


不贪不欲,就是要淡泊名利,不生贪欲之心,要追求清静淡泊的人生理想,抛弃不正当的私欲。不憎不疑,就是不要厌恶和猜疑别人。


这些内容,实际上都是一些社会公德,是人们必须遵守奉行的,对于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自然是十分有益的。请您转发分享,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微信公号:道德经解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