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道德经》第五章 || 天地

阅读前,请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道德经解析”,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免费收到文章。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天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语译】


天地无所偏爱,纯任万物自然生长,既不有所作为,也不经意创造,因此它对于万物的生生死死,好比祭祀时所用的草扎成的狗一样,用完以后,随便拆除,随便抛弃,并不去爱惜它。
同样的道理,圣人效法天地之道,把百姓看做刍狗,让百姓随其性发展,使他们自相为治。天地之间,实在像一具风箱一样啊!没有人拉它,它便虚静无为,但是它生风的本性还是不变的,若是一旦鼓动起来,那风就汩汩涌出了。天地的或静或动也是这个道理。
我们常以自己的小聪明,妄作主张,固执己见不肯相让,实在说来,言论愈多,离道愈远,反而招致败亡,倒不如守着虚静无为的道体呢!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这些令人困惑的言辞,庄子解释得极为清楚,其义为:
一、老子一贯的道观:道为万物之上,其运行时,无私又公正,与基督教所谓的上帝迥然而异。站在中立的立场来说,道似科学之铁面无私,毫无人情可谈。
二、老庄认为:道对万物皆有仁。在庄子的作品中,孔子的“仁义之教”常在有意无意间遭到他的攻击。因为,在无善的世界里,不知哪是“仁”,却要人们行“仁”,亦不知哪是“义”,却要人们行“义”。
三、庄子强调人类的真爱,优于孔子所说“局部的人伦之爱”。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庄子》之《大宗师》、《齐物论》、《则阳》


许由将道描述为他的老师,说:“我的老师,我的老师啊!他像秋天的严霜,使万物凋零,并不以为所行是‘义’;恩泽及于万世,也不以为‘仁’;他比上古先存而不自以为老;覆载天地,雕刻众形,而不以为那是技巧。在道中你必会找到他的。”


所以圣人用兵,虽灭了敌国,却未失人心;恩泽施于后代,非为爱人。……有私亲,就不是仁人。


大道是不能称述的,大辩是没有言论的,大仁的仁爱是无心的。因为,道要是称说了就不是真道,辩要是有了言论就不是大辩,仁要是固守一方就不是真仁。


商朝太宰荡向庄子问仁的道理。


庄子说:“虎狼也有仁道。”


“这话怎么说?”


庄子回道:“虎狼父子相亲,不就是有仁吗?”


太宰荡说:“虎狼相亲的仁太浅了,请问至仁是怎样的呢?”


庄子说:“至仁没有‘亲’的关系。”


太宰又问:“我曾经听说,不亲就是子不爱父,子不爱父便是不孝;至仁会是不孝吗?”


庄子答道:“不是的。你所说的孝不足以说明它的含义。事实上,

这并不是孝不孝的问题,而是比孝还要高的境界。”


如果只给天生丽质的人一面镜子,而不告诉他,那么他仍然不知道自己美。但是,说他不知,他似乎又有所知;说他不曾听别人谈过,似乎又有所耳闻。因此,他的美没有减损,人们对他的喜爱也永无止境,这乃是本性使然。


圣人爱人,是别人为他形容的;要是不告诉他,他就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爱人。但是,说他不知,他似乎又有所知;说他不曾听别人谈过,似乎又有所耳闻。因此,他的爱没有减损,人们安于其爱也永无止境,这同样也是本性使然。


道往下


《庄子》之《天地》、《齐物论》
庄子说:“道是寂静不动,澄清不杂的。
……一出一动,万物都紧随其后。
……没有形状可看,没有声音可听,但在无形中,似乎又有实体存
在,在无声中,似乎又有声相和。”
灌水进去不见满,取水出来不见干,而且不知其源流何处,这就叫做葆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