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假如高考志愿可以重新选择

南都观察 南都观察家
2024-09-05


全文4200余字,阅读约需8分钟

志愿选择,是每个高考生都无可复刻的记忆,人生的旅途走到命运交错的路口,那个抉择的瞬间,或隐或现地指引着我们遇见后来的风景。


各省高考生近期已陆续填报志愿,等待录取通知书,期待未知的远足。南都观察邀请了1970-2000年代的朋友,一起畅聊志愿选择与个人发展,回望生活的来路。估分填志愿的意外、平行志愿填报的权衡、入错专业的遗憾、持之以恒的兴趣……不同年代关于选择的故事交织。



1.还记得考前你的理想专业和学校是什么?当时为什么对这个专业感兴趣?


维舟:

(70后,专栏作家,1995年参加高考)

复旦大学中文系。做文学研究或成为作家,是我从小的梦想。


任叨叨:

(80后,非盈利机构项目经理,2005年参加高考)

华中师范大学,师范类专业,近代史。因为敬佩小学班主任,她说我适合当老师,所以想报师范学校。因为喜欢近代史,武汉在近代史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选武汉。


隋风:

(80后,视频文案工作者,2008年参加高考)

理想专业是历史学或者国际政治,想考本地的南开大学。中学时就很喜欢看历史书和国际新闻报道。


钟天意:

(90后,科幻作家,2012年参加高考)

坦率地说,那时候我不知道理想专业是什么。作为一名所谓的“小镇做题家”,我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了,没空思考自己究竟适合什么,喜欢什么。所以后来根据成绩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专业,那也是我之后一连串悲剧的开始。


伊文:

(90后,电影学博士候选人,2015年参加高考)

高考前理想学校是浙江大学,理想专业是新闻类,凭着一种很懵懂的感受与道听途说的朦胧想象,希望能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


魔豆:

(90后,房地产销售管理,2016年参加高考)

中山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其实我对专业内容不了解,单纯听名字觉得工商管理与企业工作更契合。


战文战理战情敌:

(00后,应届毕业生,2018年参加高考)

当时也没有对某个专业或者学校有特别的想法,也可能是和没有很明确目标、对专业了解不够有关。对大学所在的城市比较向往,尤其是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高三最后一个学期打听到喜欢的人的理想学校是上海交通大学,因此也把这个学校作为一个高考目标。对于专业,则夹杂着一种所谓文科生的“家国情怀”和家里人想让我读商科的期待,因此高考前的想法是“考去北京就从政,考到上海就从商”。




2.填报志愿时,有什么至今还印象深刻的事?


维舟:当时我一本第四志愿不知道填什么好,本打算空着,邻桌建议我填厦大,因为她说:“看招生简章,厦大最漂亮”,我就随手填了厦大,在“是否愿意调配”一栏又写了“愿意”,结果,我的命运就此改变。


任叨叨:2004年第一次高考后,我抱着那本厚厚的报考指南书,才知道三本学费很贵,那个年代,万元学费是家庭的重担,加之听说学校里很多老师都是复读生,所以没有犹豫选择了复读。2005年最开始一本志愿我打算空着,填报得比较随意,二本志愿全部填了师范学校,很想读师范。


隋风:我自己估的分和考的分,只差了0.5分。本以为自己考得挺好,结果那年分数线比往年高,有点落差。


钟天意:高考发挥意外得很好,甚至是我三年来所有考试中最好的一次。家人一起陪我去长春找人大招生办,办妥之后去南湖公园划了个船。那年夏天南湖公园里的水草爆发,所以我们的天鹅船开出去没多远,螺旋桨就被水草团卡住了,一家人在水面上动弹不得。现在想来,那多少算是狂欢之中的恶兆,不过当时没人这么想。


伊文:高考发挥失常,填报志愿的一周我和爸妈回了老家镇上,家里条件比较破旧,网络也不好,我们每天起床就翻开那本志愿填报指南仔细查找分数信息。失落和彷徨的情绪,伴随着找寻适合自己分数线的过程而不断加强。期间接到过天津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大的电话,爸妈沟通后都觉得很好,但我铁了心要将东大放在最稳当的位置,因为彼时我的想法是,去往一个谁也不认识的地方,谁也找不到我的地方,潜心沉淀,也许只有这样才能弥补我高考的失误。


魔豆:填志愿的过程挺快的,知分填报平行志愿很快就锁定了对应位次的学校,唯一纠结的点,就是在考虑要不要跟某个姑娘去同一个城市。




3.还记得你填报的第一志愿是什么吗?最终被什么专业录取?


维舟:第一志愿还是报了理想的复旦中文系,但差了4分,最后被调剂去厦门大学读新闻系广告专业。


任叨叨:2005年第二次高考,当时依然抱着厚厚的报考指南和一些学校发的杂志,看到“文科生报理工科院校更容易被录取相关信息”。估分填志愿,就觉得分数报华中师大有点悬,折中报了武汉理工大学,最终被它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录取。死活不想在河南读书的孩子,一门心思要往外省报。


伊文:选择的志愿和考前理想志愿大不相同,高考失利是一方面原因,对未来没有任何清晰的想法和规划则是更关键的原因。在考后成绩公布的当下,我向父母提出能否干脆报考中国传媒大学招收理科考生的传媒类专业,被父母一口回绝,而我也在糊涂中认同了他们的想法,还是希望能去稳定、传统的专业。最终被第一志愿自动化专业录取。报考这一专业时,对专业方向和学习内容完全不了解,只是单纯凭着报考指南上的录取分数线来报考,并且在和爸妈的商量下选择了这个“看起来高大上、有前途”的理工类专业。


战文战理战情敌:第一志愿仍是上交,但最终被一所理工科见长的高校的文科实验班(大类招生)录取,专业分流时选择了金融学。




4.读书时,有没有一门特别喜欢的课程?或一段对你影响很大的课程学习经历?


维舟:毫无疑问,语文和历史,这是我从小就非常喜欢的。我们当时高考是3+1,全年段9个班近400人,只有4个人选了加历史。结果高考前最后一学期,历史老师第一堂课就问:“你们为什么选历史?为了你们4个人,我还要备课。”


伊文:对我影响很大的课程学习经历,或许当属大三期间在江苏省句容市林场的野外实习经历,我们专业两个班级的所有同学,全部在林场开展野外道路踏勘设计实习,吃了很多苦,也深刻反思工程类专业未来的工作方向是否和自己的人生规划与理想相匹配。也就是这段野外实习经历,更加坚定了我未来考研选择转变学习方向的决心。


钟天意:我从大二开始,就已经无法理解本专业的课程究竟在讲什么了。尤其在高等数学接连挂科之后,我放弃了去理解它们。大多数的时间都被我用来旁听文学院的课程了。也许那时候我应该考虑转专业,不过我实在很懒。




5.你的第一份工作是什么职业?和你的专业相关吗?现在从事什么工作?


维舟:广告行业。我在毕业后干了21年。记得入职时同事问我大学读什么专业,我心里诧异,心想当然因为我是读广告,才进广告公司的,但不久就知道,那时干广告的什么人都有,科班出身的反而是少数。现在,我变成了专栏作家。


隋风:历史编辑,和大学就读的历史专业很相关。喜欢历史,又想从事媒体行业,这个工作比较匹配。而现在的工作和历史专业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


任叨叨:教育公益行业。后来我读了华东师大教育学研究生,算是弥补高考当年的遗憾。读研之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做老师。我们专业毕业只能教小学,我对年复一年站在讲台的生活并不期待,并且没有教育实习经历,站在台上讲课对我来说,并不是很享受。


伊文:我现在是一名电影学在读博士研究生,与之前的专业可以说是毫不相关,但我既感恩之前有过工科院校工科专业的学习经历,珍视这段学习时光给我带来的个人能力素养的全面提升,又非常热爱现在所从事的研究方向和工作方向,只愿上大学以来人生的每一步,不再像那个懵懂年少时的我一样蹉跎罢了。


钟天意:第一份工作在腾讯下属的一个外包公司做策划,负责一些和科幻有关的事,同很多科幻作家打交道,并参与了第一届中国科幻大会的创办——这显然已经和我的本科专业割席了。那时候这份工作让我很开心,因为我正梦想当一名科幻作家;后来它让我很苦闷,因为我发现自己厌倦了幕后工作。今年我刚从人大文学院硕士毕业,正在家安心当全职作家——和本科的专业已经毫不相干。本科学过的那些可怜的知识也已经忘光了。这么说吧,有余钱的时候我也想过理财,但基金股票之类的一概看不懂。光是看着那些折线就让我头痛。


魔豆:毕业后就进入保利发展,从事地产营销条线的销售管理工作,这份工作和专业相关性不强。当时我受学长影响选择了地产行业,也受专业及学历限制选择了营销条线,另外也考虑到这份offer作为央企比较稳定,离家更近。


战文战理战情敌:还未就业。考研一战失败了,现在打算再考一年,如果还是失败了就选择出国深造,提升学历。




6.如果能够回到当年志愿填报的现场,还会选择当初的专业吗?


维舟:这个问题太难了。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现在看起来似乎又回到了早年的理想,我也曾因为不得不从事广告而痛苦,但近些年来早已没那么遗憾了,相反,正是这段经历造就了现在的我。人生无法假设。


任叨叨:回不到过去了。我只能以我现在的经验告诉身边的人,认清现实,如果没被理想的学校和专业录取,也不要气馁,只要想改变,趁着年轻,一切都有可能。


隋风:可能还是会学历史吧,作为一个分不高的考生,其实没什么更好选择。我觉得,重要的还是上个好学校,专业不太重要。


钟天意:答案是不会,会换成文学;但我心里的另一个声音在说其实那没有必要。那四年的纠结与痛苦并不能说是完全虚度了,因为我正是在这样的折磨中确信了自己对文学的爱好与渴望。那种求之不得的感情,促使我开始写作自己的长篇小说,并一直坚持到今天。匮乏是一种宝贵的经验,但很遗憾,大多数人都误解了它的馈赠。如果没有了过去的那段经历,现在的我可能也不会存在——严格来说,这是一种“谋杀”。


伊文:如果能回到志愿填报的现场,我也许绝对不会选择当初的专业,而是坚定地选择与自己想要从事的工作方向相关的专业。因为有了上大学这些年来的“惨痛”经历,让我真正看清楚高中阶段职业规划教育的空白和失败。


魔豆:会,尽管有些方面不尽如人意,但我觉得,我收获的也是我为之庆幸的,不后悔。


战文战理战情敌:还是会选择当时的选择。虽然也一直在“嫌弃”这个专业有什么不好,这个学校有哪些不足,但选择了这条路,在这段旅途中不仅加深了对这个专业的了解,也爱上了她,更重要的是还认识了很多好朋友。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把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因此走出了这迥异的旅途。
——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

站在当下,回顾高考志愿的选择,或随遇而安,或精准规划,不同来路人对城市、学校与专业的重审折射时代的情绪,言说个体成长安身立命的经验。回望中带着当下的向往,我们都在自己选择的旅途中步履不停,走向前方。


回顾当年高考志愿的选择,你的旅途有什么故事与大家分享?期待在留言区聆听你的独家记忆。


题图来自纪录片《高考》(2015)。

*欢迎给南都观察投稿,投稿邮箱 guancha@nandu.org.cn*本文已加入“留言赠书计划”,优秀留言将有机会获得《单数社会》企业管理出版社)图书一本。




点击图片,阅读推荐文章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都观察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