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工智能会代替哪些职业?北大学者分析400多个职业后给出了答案

以下文章来源于腾讯研究院

当我们还在讨论自动驾驶离我们有多远的时候,深圳的自动驾驶客运巴士——阿尔法巴(Alphabus)已正式在福田保税区的开放道路上进行线路信息采集以及试运行。


技术发展一旦迈过奇点,其发展速度远超人们预料。从送快递,到自动驾驶,再到辅助诊断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进入的领域越来越多。


工信部的数据显示,2017年1—9月,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95351台,同比增长69.4%。预计机器人全面应用后,中国将有超过2.4亿就业人口面临被替代的风险,其中以受过初等教育的成熟生产性劳动力为主。


然而,随着技术的演进,一度被认为是不容易被取代的脑力劳动者如编辑、医生、律师等职业,也面临被取代的风险。


未来,还有哪些职业会被人工智能取代?在腾讯研究院支持下,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永伟和其团队日前对400多个职业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国内首份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量化分析报告。



   陈永伟  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腾讯研究院(ID:cyberlawrc)


人们对于社会进步自古以来又爱又恨。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就曾畅想如果梭子会自动工作,乐器会自动演奏,那就不需要匠师。这是比较乐观的想法,说明了人类对技术进步的爱。公元1世纪,当时的罗马皇帝韦巴芗拒绝用新机器来建石庙,他说可能会抢掉工人们的饭碗,这说明对技术进步的警惕、对技术的又爱又恨自古以来就有。


如果机器对人的困扰成为了现实,那大家的反应是怎么样的?工人们的反应比较简单粗暴,一群工人起来把机器砸掉,这在历史上被称为“卢德运动”。而学者的争议是比较多的,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是所谓的悲观派,包括马尔萨斯、马克思等等,他们认为机器的兴起可能会导致失业,比如马克思讲的资本主义为自己准备好了掘墓人,因为有很大一群失业后备军。也有很多乐观派,他们认为技术进步可能会增加一些就业,而这样的话会形成一些补偿机制。



卢德运动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这场争论还不是特别激烈,但是到第二次工业革命或者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大部分经济学家转向了以忧虑为主。


凯恩斯在1930年曾经说过,“一种新的疾病在折磨着我们,这种疾病是由技术进步导致的失业,即所谓‘技术性的失业’”。在此之后,凯恩斯的同行们多次表达了同样的忧虑。例如,198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列昂惕夫就说,“马匹曾经在生产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是出现拖拉机后,马匹就消失了,人类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个角色会像马匹一样走向没落”。




1


从实证层面,技术性的失业主张缺乏有力证据


尽管大师们表达了很多忧虑,这种技术性的失业在实证层面上是怎么样的?有没有实证的证据?基于对上百篇相关文献的整理,我发现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数据研究都表明,对于技术性的失业是缺乏有力证据的,尽管在短期内一些技术进步可能对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个影响又会被新产生的就业岗位抵消。




2


人工智能比以往的技术冲击

范围更广、力度更大、持续性更长

甚至可能导致极化


这一次新的技术冲击又来了。人工智能跟以往的技术冲击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第一,冲击的范围更广。我们知道,无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从某一些产业开始的,然后逐步延伸到其他产业,而这一次技术革命来势汹汹,一些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无论蓝领还是白领都感觉到了冲击。此前,有媒体从业人员表示,记者都要失业了。


第二,冲击的力度可能会更大。以Frey为代表的学者做了一些预测,说47%的岗位会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是我们通过研究发现受到冲击的可能会更大。


外国学者对冲击力度预测的一些数据


第三,冲击的持续性会更长。为什么呢?比如说你原来受到蒸汽机的冲击,我大不了不干重体力的劳动,你可以挺很长的时间,但是人工智能的时代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果你从一个领域被赶到了另外一个领域,就会抬高另外一个领域的工资,只要工资一高,用人工智能替代又变得有利可图了,因为技术非常成熟,所以说你可能就面临一种持续失业的挑战。


第四,可能会面临很强的极化作用。人工智能对于一些知识技术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你是高技能的人可能会受益,但是如果你是一些低技能的人,受到冲击会比较严重。


Acemoglu关于机器人替代就业的一个研究认为,机器人替代工人的比例每提高千分之一,失业的概率就会上升千分之三,就是一个机器人会挤掉三个人。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业形势会很严重,并且这还是一个传统的机器人,只是一个自动化的产物,还没有进入到现代人工智能的时代。未来会怎么样?

Acemoglu制作的1990年到2007年间美国劳动力市场就业的统计




3


城市化比较强的职业和需要投入劳动较多的职业比较容易被替代


前一段时间联合国出了一个关于就业报告的综述,对世界各个国家都研究了一遍,认为中国有80%左右的概率会受到冲击。联合国的这个研究只是预测了一个点,我们关心的是中国会怎么样?中国在这次人工智能革命的冲击下会变得怎么样?有多少的就业岗位会受到冲击?各个职业受到冲击的影响是多大?各个地区会受到多大的冲击?


我们在腾讯研究院的帮助下做了一个研究,方法基础是:衡量一个职业是否容易被替代,从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第一个维度:行业所需要的社交智慧,第二个维度:所需要的创造力,第三个维度:需要的感知和操作能力。


■   预测方法:Frey and Osborne

■   方法论基础:从三个维度(社交智慧、创造力、感知和操作)去预测一个职业是否容易被AI替代

■   O*NET数据:三个维度九个属性,各属性给出分数

■   潜变量回归:类似Logit,但在对数变换后使用的是高斯过程回归,而非OLS


美国做这样的统计用的美国劳工局的数据,从这三个维度中挑出九个属性来刻画,然后通过回归分析进行预测。中国如果做这个事情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他们有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中国则缺少这方面内容。我们就做了一件事情,我们发现中国也有一个职业分类目录,尽管这个职业分类目录跟美国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每一个职业的描述,进行匹配。我们发现我们能够匹配上大部分的职业。


需要检讨的是,我们做的是AI研究,但是在这个研究当中没有使用任何的AI,而是使用的纯人力。我们还缺一个解释变量,这个解释变量就是专家。Frey他们有专家,我们也有专家,腾讯研究院组织了几十位专家,我们挑选了100多个职业进行打分。现在有了解释变量,有了被解释变量,我们通过类似的回归方法来做出一个预测,这个是我们刚刚做出的一些维度的打分。我们总的打分是9个属性,做成了三维的图。



回归结果得出每一种职业被替代的概率,我们可以看到两类工作是比较容易被替代的,第一个是城市化比较强的,第二个是可能需要投入劳动比较多的一些职业。我们也做了相关性的研究,人工智能革命对大家的冲击是有偏向性的。我们发现,如果一个职业的报酬高,可能是更加难以被替代的;如果某个职业需要更高的教育,也是难以被替代的。



总结来讲,如果这个冲击发生的话,现在本来就比较差的一些职业是更加容易被替代的,这个是我们的一个结论。在这个基础上可以结合人口普查数据做出一些预测。从全国范围来看,可能有70%的职业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如果剔除掉农业人口受到冲击的概率,可能大概有60%的职业会受到冲击。



但是我要强调的是,第一,这个冲击只是一个可能而不是一个现实;第二,可能是一个技术上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经济上的问题,在经济上有没有可能替代他,这是另外的一回事。据此我们也可以对各个地区做出一些预测,可以看到那些就业大省显然会遇到比较大的麻烦。如果从比例来看,又是另外的事。从比例来看,可能跟地区的产业结构有很密切的关系。





4


新的技术在冲击现有就业的同时也为新的就业开辟了道路


遇到就业的冲击可能是一个产业升级的必然,而不一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新的技术在冲击现有的就业的同时其实也为新的就业开辟了道路。


第一,研究人工智能的行业需要人,这是一个机制。


第二,其他东西价格都下降了,人的需求就增加了,需求释放出来的力量也是需要人去满足的。比如说现在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变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很重要,现在人工智能把更多人释放出来,是不是有更多的人从事一些服务业?这个也是一个机制。


第三,新的投资会增加,既然一个东西的效率改进了,当然要对它进行多投资,而这是会吸引一定的就业的。


第四,马克思讲的,从长期来看会有很多的部门产生,这一部分是可以弥补就业的。


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的机制是可以弥补这个问题的,我们没必要这么悲观。




5


应对新技术冲击的公共政策建议


面对新技术冲击,我们提出一些公共政策的建议。


第一,要鼓励服务业的发展,相对来说服务业是比较难以被替代的,比如说人工智能对于就业冲击很大,学生就问老师“以后我们都失业了怎么办”,老师说赶紧去学按摩,因为人是很不愿意被一个机器人按摩的。这个玩笑化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展服务业是容纳劳动力的机会。


第二,要鼓励新的就业形式,例如分享经济。为什么?人工智能时代你可能不再需要整块的时间劳动,正像马克思畅想的一样,我早上写写文章,下午去钓钓鱼,业余的时间去跑个滴滴,所以在这个阶段分享经济会非常重要。


第三,针对持续性冲击的影响,要做好持续性的教育培训工作。人工智能时代我们可能面临持续失业,从而需要培训,培训没有钱怎么办?你可以把你未来的工作机会进行抵押,未来找到工作了再还金融机构钱。可以考虑在金融机构、企业、个人之间签订三方协作条约,用这个来缓解就业。


最后我想用丰子恺的一句话做个总结:面对人工智能冲击带来的影响,我们要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我们要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给我们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所有的困难都会在行动当中解决,我们面临着无数次的技术性失业的冲击,但是我们都走过来了,我相信我们这一次也一定能够走过去。谢谢大家!


本文为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永伟在《人工智能》新书发布会暨人工智能法律政策研讨会上的分享。


该书现已在全国新华书店和网店陆续上市

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购书页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