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单·2018年11月(上)

今年适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过去的四十年中,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蜕变成为一个与全球经济深度融合的大国。《改革开放口述史》展现改革开放四十年中诸多重大决策出台的过程,全面回顾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事件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本期书单汇总人大社11月内新近出版的图书,愿你能从中找到所需。


主题出版

改革开放口述史

欧阳淞  高永中  主编



该书精选我国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决策和重大事件,通过对万里、陈锦华、谷牧、龚育之、刘鸿儒、曾培炎、徐匡迪、龙新民等约60位老领导、老同志进行访谈,以口述史的形式,展现改革开放40年中诸多重大决策出台的过程,全面回顾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事件的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书中所有文章均为亲历者第一人称讲述,他们多为重大事件亲历者、决策者,并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位。书中既有对事实的回顾,也是亲历者心路历程的呈现,目的是真实、生动、具体地再现历史,为改革开放史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也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生动鲜活的新时期党史读本。




人间正道是沧桑——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

顾海良  主编



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对理想社会不懈追求的成果,凝聚着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及先进思想家力求摆脱奴役和依附、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憧憬与渴望。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鼓舞下,人类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经久不衰的社会历史的活剧。在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百年中国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的历史进程。该书既全面展示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深入总结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合理性、发展的规律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不会终结

韩庆祥 黄相怀 等  著



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马克思主义者始终相信:资本主导的逻辑必然导致西方困局。如今这一困局正以新的形式暴露于世人面前:西方国家频繁爆发民主乱象、经济困境、民生困难、安全困局等问题。对此,社会主义中国必须避开资本逻辑,走向人的逻辑,这也是中国深厚自信之根基所在。 


该书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探讨资本主导下西方的经济困境、政治困境、社会困境、文化困境、外交困境等,分析这些问题和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阐释历史并未终结,探索还将继续。在揭露西方困局深层根源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与发展成就,显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1919-1949

总主编  顾海良    本卷主编  丁俊萍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毛泽东思想以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本卷对1919年至1949年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及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进行了系统研究,全面展示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一次结合”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二卷·1949-1976

总主编  顾海良   本卷主编  王树荫



1949年10月至1976年10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国共产党沿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这条主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开始了全新的探索历程,其中,既有凯歌行进的峥嵘岁月,也有挫折失误的曲折历程,取得了一系列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本书全面阐述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与经验教训,系统展示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进程中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三卷·1976-1992

总主编  顾海良   本卷主编  肖贵清



本卷比较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从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文化大革命”,到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期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论述了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分析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四卷·1992年以来

总主编  顾海良    本卷主编  张雷声 袁银传



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的实践,推进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事业。以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集中全党的智慧,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本卷主要对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至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性,以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雄关漫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理论成果

王向明  著



该书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以流畅生动的语言、大量翔实的史料、深入系统的分析,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东方欲晓到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困苦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苦难辉煌,从新中国成立后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风雨前行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全面进行改革开放的关键抉择,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勾勒出了一条清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流变的雄关漫道。本书是一本集理论性、史料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理论读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

刘建军  主编



该书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联结起来,进行比较系统的打通研究。作者从理论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一般关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作者分别从14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若干观点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实践进行对接,并围绕二者的内在联系作了比较系统深入的阐述。这种研究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尝试。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态文明

张云飞  著



该书立足于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制高点的唯物史观所主张的研究人类史和自然史辩证关系的“历史科学”的论域,按照唯物史观的实践视野、过程视野、结构视野、文明多样性视野和阶级分析视野等科学方法,提出作为人化自然和人工自然的积极进步成果的总和的生态文明,是一种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并列的文明形式,是贯穿于渔猎文化、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智能文明等文明形态始终的基本要求,已成为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方向。只有在共产主义条件下,才能真正实现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统一,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才能最终使生态文明成为可能。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连接生态文明的现实和理想的桥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

张雷声  主编



该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前沿。全书由导论和八章构成,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人类实践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群众史观与“以人为本”、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的结合、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历史走向、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人的全面发展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准确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将其与当今社会发展现实结合起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该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作了创新性的探讨。本书既可以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参考用书,还可以用作思想政治理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参考用书。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刘建军  主编



该书选取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时间段,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从江泽民到胡锦涛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与发展。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意义,概括了江泽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体系;论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论述新要求,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作用,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总结了改革开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基本过程和主要经验;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论述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的创新途径。




完善党的宗教政策研究

何虎生  著



该书从中国的基本宗教政策、中国特色的宗教政策、有中国共产党党性特点的宗教政策三个层面研究了党的宗教政策体系,并从宗教与国家、宗教与中国共产党、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等方面去完善党的宗教政策,提出了要建立完备稳定管用的宗教政策法规体系,强调要不断提高党的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



学术


政治哲学史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张志伟 韩东晖 干春松   总主编



“政治哲学史”立足国际政治哲学研究的前沿,在吸收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集中、整合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等各学科中相关的重要学术力量,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政治哲学思想,以及中西政治哲学的深入研究,编写政治哲学史,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史、西方政治哲学史(三卷本),中国政治哲学史(三卷本),为该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进行全面、系统的奠基工作,从哲学的高度,整理归纳古今中外的政治哲学对重大问题的思考,进而激发哲学对于当代社会的积极作用。




政治社会学(第五版)

【美】安东尼·M.奥勒姆    约翰·G.戴尔  著



该书是国际知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M.奥勒姆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政治社会学领域的经典之作。全书从理论出发并适当结合现实,对政治的广泛社会基础进行了阐释,分析了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影响其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方式。作者首先辨析了政治社会学领域几个最基本的术语:权力、权威、制度、社会网络、文化。在系统介绍政治社会学的五位奠基人物(马克思、马克斯•韦伯、埃米尔•涂尔干、托克维尔、波兰尼)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从各派观点着手厘清政治社会学的分析路径,并清晰地阐述了现代美国的平等与不平等、现代政党的特征与未来、公民政治参与、大众参与及其社会影响等问题。




全球秩序与全球治理

[英]安德鲁·赫里尔  著



该书系统阐述了在21世纪全球政治的视角下国际秩序面临的挑战,讨论了全球化新格局下各国如何应对价值的冲突,以及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道德和政治困境,考察了全球秩序的主要理论和政治哲学基础,以及涉及全球政治秩序的核心难题:民族主义和身份政治、人权和民主化、战争和暴力、经济全球化和生态挑战。全书旨在提供一个清晰、宽泛的引论,来分析全球政治秩序——世界政治中治理模式和制度化进程发生了何种变化,最重要的挑战是什么,前方的道路又会如何。该书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未来方向和一些政策选项。


该书被西方学界誉为“全球治理百科全书”,并获得2009年国际研究协会(The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ISA)最佳图书奖。




处境伦理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成海鹰  著



该书是对处境进行伦理学研究的成果。处境指人们在一定的状况或境遇中的相处和相互对待,处境伦理则指人与人相处、相互对待和共同生活应遵循的道德原则、规范。处境有一般与例外之分,前者是常态,后者多指道德冲突。人在道德冲突中会如何看待、认识、接受或改变自我的处境,是本书研究的主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处境,也在自我的处境中充满关怀与忧虑。该书还讨论人在处境中有何种关怀与忧虑,同时揭示“处境”概念理论上的丰富性和实践中的复杂性。




证据与探究——对认识论的实用主义重构(修订版)

(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英】苏珊·哈克  著



该书是当代认识论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批评了两种传统的认知证成理论——基础论和融贯论,并以填纵横字谜游戏为关键性隐喻,发展了一种新型的认知证成理论——基础融贯论,后者介于基础论和融贯论之间,也介于先验论和科学主义之间,在本质上是自然主义的。




理心和会——李退溪的道德世界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金香花  著



李退溪是朝鲜朝最为重要的儒学家之一。该书以朝鲜儒学的一段公案—“四七之辩”开始谈起,以文献考据和哲学分析为基本方法,重点分析了李退溪的“理气互发”说和心学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后学影响。李退溪受《周易》和周敦颐《太极图说》中动静说的启发,推发了“理”之能“发四端”的可能性,由此建立了人性之善与天理之间牢不可破的联系。退溪心学的形成与宋、元、明时期儒学的多元化发展有关,是以朱子思想为根基对《心经附注》、《延平答问》的继承,强调“十六字心传”—道心对人心的统帅。 另外,该书还从文献流传的角度揭示了朱子学东传之路径及李退溪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数字化生存的道德空间——信息伦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理论与实践研究丛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吕耀怀 等  著



信息伦理是数字化生存的道德维度,信息伦理学是新兴的应用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所谓“数字化生存”的当代社会,不能没有信息伦理学的引导和规范。该书以信息法律与信息伦理的关系为切入背景,在论述信息权利之道德意蕴的基础上,从信息开发、信息管理、信息传播、信息消费四大方面展开对信息伦理的分类探讨,并就电子商务、虚拟技术、全球化、大数据等特殊问题进行具体的伦理分析,从而呈现出信息伦理学大致的整体模样,并彰显其与某些相关的、类似的应用伦理学分支的区别。该书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资参考的反思框架,也可作为各种各样的信息活动中解决实际伦理问题的一种道德指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