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近3年,14篇整版文章,都出自这位人大“85后”!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人民大学 Author 请收藏

在中国人民大学

有这样一位“85后”教师

年至耄耋、笔耕不辍

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与高效的学术生产力


仅最近3年,他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

等主流媒体上发表理论文章40

其中整版文章14篇

发哲学新声、立时代新论

 

他被称为“行走的马列字典”

“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的播种人”

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陈先达



近日,《光明日报》理论版

再次用整个版面刊发陈先达教授

《筑牢文化自信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一文


本期,小编整理了2016年以来

这位耄耋学者发表过的整版理论文章

以飨读者


文末附陈先达教授的部分代表作





不敲敲字,心里老是发空,

这大概是知识分子的宿命。

既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就应该发声。

发声,

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筑牢文化自信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01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19年04月15日15版


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既不是源自文化哲学的理性思辨,更不是文化民粹主义的非理性狂躁。它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素养和品格》


02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18年10月15日15版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理论素质和品格塑造非常重要。这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如何培养,马克思主义队伍如何建设,如何在宣传思想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大问题。


《中国百年历史变革中的辩证法》


03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18年07月02日15版


中国的开放政策符合历史潮流,符合世界各国的利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互利共赢的良性互动的辩证关系。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


《占据真理和道义制高点的马克思主义》


04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18年05月14日15版


真理和道义结合并同处于当代制高点的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伟大光辉一生和伟大人格的精练概括,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的最好诠释。


《马克思与生活》


05


原文刊载于《北京日报》2018年5月7日第15版


马克思及其思想并非遥不可及,也并未过时,而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对我们的生活具有指导作用。无论是对自由与任性的态度、对命运的态度,还是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及职业选择等,都可以从马克思及其思想那里获得启迪。


《雄踞人类思想高峰的马克思》


06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18年03月26日15版


马克思是登上历史舞台的无产阶级的最伟大代表,他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旧世界、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世界的历史使命。


《文化自信的本质与当代意义》


07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18年01月08日15版


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精神特质和精髓的总体性判断,是秉持对中华文化的科学、礼敬、继承、创造性推进的基本立场和态度。


《论文化自信的底气》


08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17年09月11日15版


文化自信的底气,既在传统文化之中,又在现实之中,它离不开当代中国社会。中国传统文化是文化底气之根,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是文化底气的中流砥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是文化底气的基础,而正确的文化政策则是维护文化底气的制度化保证。


《文化自信中的政治与学术》


09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17年06月12日15版


文化自信问题,是一个既具有政治性又具有学术性的问题。不理解它的政治性,就不懂它在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意义;不能从学理上阐明这个问题,就不懂它何以在当代中国具有的重大现实意义。文化自信中的政治性与学术性不能分割。


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制度化


10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17年04月17日15版


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文化内部的源与流、继承与创新关系;文化传播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文化交往与文化吸取关系。民族文化重传承,外来文化重借鉴。文化传承的源流不断,以国家的存在和统一为前提。自觉性和制度化是支撑一个民族文化源流不断的两大支柱。


《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


11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16年11月23日13版


文化自信既是基于我们民族苦难和奋斗史的文化自觉与自豪,又是我们民族寻找自身伟大复兴之路的文化史的历史展示。这是一种既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又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既积极奋进又不卑不亢的文化精神。


《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道路》


12


原文刊于《光明日报》2016年09月07日13版


中国道路问题,是最为世人关注的大问题。中国选择什么道路,中国向何处去,不仅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切身利益,也会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和大国之间的力量消长。


在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价值


13


原文刊载于《人民日报》2016年05月30日16 版


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在为祖国和人民立德立言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14


原文刊载于《光明日报》2016年03月02日1、2版


“姓马”容易“信马”不易。“姓马”是专业,“信马”是信仰。专业可以变为单纯谋生的手段,而信仰则是高于谋生的精神追求。我们应该做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陈先达教授部分代表作




陈先达文集


该文集计有14卷,系统全面收录了陈先达的十四本著作。包括学术著作集6卷(其中2卷为合著),分别为:《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文化》《问题中的哲学》《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合著)《被肢解的马克思》(合著);随笔文集8卷,分别为:《漫步遐思》《静园夜语》《哲学心语》《回归生活》《宜园杂谈》《史论拾零》《散步·路上》《我的人生之路》等。




马克思与信仰



本书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作者在“日常生活”“文化自信”“理论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信仰”等主题展开论述,重在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全书重申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自信、自强、自尊,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自尊的资本和自信的底气;同时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本书体现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强烈的担当意识、宏阔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行文流畅、深入浅出,既具有理论厚度又具有可读性。



散步·路上——我与学生聊哲学




这是一本聊出来的书。作者八十岁以后,不再上大课,学生知道其喜欢散步,路线又比较固定,所以经常与作者在路上“偶遇”,与作者一起散步聊天。谈天说地,论古道今,即成此书。书中既有对人性问题的探索,也有对历史问题的求解,既有对命运问题的省思,也有家国情怀和对社会问题的倾心关注。问题广泛,五花八门,却处处不离哲学,每每有思想火花的迸发。作者自嘲是“马路哲学”,其实是传道授业的一种方式。



我的人生之路——陈先达自述




这是作者对自己人生之路的自述。书中既有对少年时代小城故事的感怀,也有对大学时代同学和老师的回忆;既有中年时的人生挫折,也有老年时的重焕青春。书中记载了作者亲历的一些学术讨论、历史事件,更多的则是个人生活中难忘的旧人旧事以及人生感悟,对作者老年开始学电脑、家庭生活和日行万步的养生之道,也多有记叙。全书展现了作者的人生轨迹和学术生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境遇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心路历程。




走向历史的深处:马克思历史观研究




《走向历史的深处》(1987年出版),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本书以人类对历史规律的探索为前导,研究马克思如何突破以往历史观的局限而走向历史的深处,即发现历史的规律性,从而在历史观方面产生具有重大意义的革命变革。本书剖析了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范畴和思想的理论价值、内在矛盾,并对马克思转向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性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




思想中的时代和时代中的信仰




本书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解读马克思主义的新视角”“文化与哲学”“哲学要与现实对话”“专业、职业与信仰”四个主题展开论述,重在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全书重申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自信、自强、自尊,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自尊的资本和自信的底气;同时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4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相统一的理论体系。本书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不理解实践的观点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和革命变革;同时又强调了在实践观上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因为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就无法划清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实用主义以及狭隘经验主义的界限。所以,本书在准确地阐述实践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是贯穿本书的指导原则。第四版修订新增了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吸收了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本文部分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中国人民大学(ruc_193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