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卫兴华、高铭暄入选“最美奋斗者”!致敬!
并了解,他们的奋斗~
卫兴华
卫兴华,男,汉族,中共党员,1925年10月生,山西五台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系原主任、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经济学科评议组成员。他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教育家,长期从事《资本论》研究,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作出重要贡献,主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教材是全国影响力和发行量最大的教材之一。他提出的商品经济论、生产力多要素论等,在经济学界影响广泛。荣获孙冶方经济科学奖第一、二届论文奖。
攀峰不止自成家
卫兴华先生九十华诞之时,他的一位学生曾作《七绝——诗贺卫兴华老师九十华诞》祝贺:
诗后有四点注解:
第一句是讲老师的人生追求——振兴中华;
第二句是讲老师的教育成果——桃李天下;
第三句是讲老师的理论品格——求实唯真;
第四句是讲老师的学术成就——无愧大家。
这是吾师的光辉写照。
“我还在燃烧呢!”
如今,卫兴华已经年过九十,还在担任博士生导师,并经常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他说,希望通过勤学、勤思、勤写继续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我不赞成让老同志‘发挥余热’的提法,我还在燃烧呢!”
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精髓传承下去,是卫兴华近年来苦苦思索的问题。在多年的教学中,他坚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既教授知识,也传递信仰。他认为,无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借鉴和评判,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教学和阐释,都要结合国内外的经济社会实际来进行,要让学生们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品格。
“在马克思主义被一些人淡化、边缘化的情况下,人民大学应该在这方面更好地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更好地发挥我们的带头作用。”在人民大学学习工作60多年,卫兴华对学校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他说:“有人民大学就有我。我关心人民大学的发展,希望人民大学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学生们曾送他一幅词匾:“倾一腔热血,携两袖清风,默默以育人为乐;招八方弟子,探九州方圆,时时凭真诚敬业”。对于青年一代的成长,卫兴华也充满希冀,并用“为学当如金字塔,要能博大要能高”勉励他们刻苦学习、刻苦钻研,希望他们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宏厚、人品文品兼修,“希望我们的青年教师、青年学生能够出世界级的经济学泰斗、经济学大师。”
高铭暄
高铭暄,男,汉族,中共党员,1928年5月生,浙江玉环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他是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新中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作为唯一全程参与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制定的学者、新中国第一位刑法学博导、改革开放后第一部法学学术专著的撰写者和第一部统编刑法学教科书的主编者,为我国刑法学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作出重大贡献。
学生是我最大的成就
高铭暄是刑法学者,更是一位刑法学教育家。
1956年,高铭暄被评为讲师;1980年,高铭暄晋升为副教授。“时隔24年,当时我已经50多岁了,属‘重操旧业’。”1983年5月,他被评为教授。
1984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他成为我国刑法学专业第一位博导,从此结束了新中国不能自己培养刑法学博士的历史。
也是这一年,他招收了自己的第一批两名博士。之后,每年招收博士生至今。这些学生在刑法学界的成就都有目共睹。“他们每一个都不错,都是好样的。”
“我的学生们,是我一生最大的成就。”高铭暄说,他对博士很严格,注重培养他们的各种学术能力,对他们取得的成绩,他感到欣慰,觉得自豪。他说,学者要自己搞研究,同时更要“教书育人”,自己培养的人才成为国家栋梁,为国家作贡献,间接上,自己也在作贡献。
“我身体没问题,我还能上课,大教室如果没有话筒也没问题。”高铭暄语气坚定,他的目标是,能一直带学生。
一甲子岁月峥嵘,守初心老骥伏枥
66年,这是高铭暄留任人民大学至今的时长。
1951年,23岁的高铭暄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学习,成为较早地系统学习和研究苏联刑法理论的中国青年学者。自195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现为法学院)任教以来,一直从事刑法学教学和研究工作。
66年,弹指一挥间,研究立法、教书育人即是高铭暄生活的全部。对于传道授业这项工作,高铭暄有着深深的执念,即使是在立法工作错综复杂的困境下,高铭暄依旧没有中断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执教工作。
“无论社会活动如何繁忙,我都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我认为教学是老师的神圣职责。”
除了教育学子以外,作为兼有刑法才学和立法实践的难得人才,高铭暄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编写刑法学教材。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刚刚经过十年动乱,中国的法学园地几乎一片荒芜。
年近六旬的高铭暄临危受命,先后主持编纂了《刑法学》《中国刑法学》等高等教材,又针对本科、自学高考、业大、电大等不同层次进行了全国性刑法学教材的编纂;1997年,新的《刑法》颁布以后,高铭暄立即投入新教材的主持编写中。一系列新教材的出世,引起了当时学界的瞩目和读者的赞赏。
高铭暄对新一代学子的成长寄予厚望,也对新一代从教者充满期待。在早稻田大学会见该校校长时,高铭暄用毛笔写了16个字:“传道授业,培育英才,经世致用,恩泽永垂。”这既是他对自己一生事业的肯定,也是他对后辈语重心长的教诲和期许。
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和全国文科教材出版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始终坚守理论阵地、立足学科发展,出版了一大批优秀学者领衔的精品教材和学术著作,引领和见证了许多学科的发展。以下是卫兴华和高铭暄两位学者在人大出版社出版的最新作品和其他部分作品。
马克思与《资本论》
卫兴华 著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中宣部“2019年重点主题出版物”教育部2018年“全国高校出版社主题出版选题”北京市社会科学理论著作出版基金重点资助项目第四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优秀教材
该书突出了新的理论思考、新的体例安排、新的着笔点和新的侧重点,系统、深入地阐述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情况、《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资本论》内容的简繁取舍与评介等问题。本书对学界关于《资本论》的错误解读进行了澄清,对有争论的问题进行了阐释,并根据时代发展,联系现实提出新的问题,阐明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对于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以及《资本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新中国刑法学研究70年
高铭暄 赵秉志 袁彬 著
该书是对中国刑法学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刑法学研究状况进行分年度介绍、综述的合集,展示了70年来中国刑法学者从事刑法学研究的历程、成果和贡献,是一部70年来我国刑法学研究历程的史实性著作,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和纪念价值。本书也是一本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的图书。
《资本论》精选
卫兴华 等 摘选
该书从马克思的三卷《资本论》中精选出20万字的内容编撰成册。
《<资本论>精选》讲解
卫兴华 等 摘选
该书是对《〈资本论〉精选》一书内容的逐章逐节讲解。力求通俗准确地讲解《资本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时不回避对疑难问题的解读。
刑法学原理
第二届国家图书奖
《刑法学原理》是高铭暄教授领衔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从事刑法研究的14位教授、学者通力合作,潜心调研与写作十年而完成。该书以高品位学术水平和突出的应用价值荣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也是该届获奖书籍中唯一的法学著作。该奖项是我国最具权威、最高等级的图书奖之一。
该书是中国刑法总则理论研究领域迄今最重要的成果。它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刑法的立法、司法和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和富有创见的研究总结,较为深刻地探讨了刑法的基本原则、制度、原理及其发展规律,并特别注意面向刑法立法和司法实际,努力阐明和研究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经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解读与思考
高铭暄 陈璐 著
该书通过对最新审议的《刑法修正案(八)》的条文进行逐条解析,并对刑法修正案涉及的立法问题、法律适用问题等进行详细解析。
高铭暄自选集
高铭暄 著
本书为高铭暄教授刑法学论著自选集。
“最美奋斗者”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的一项重要安排就是评选表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评选表彰的标准是坚定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基层党员干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出重要贡献的各行各业代表人士;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业绩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队伍指战员等。
这次公示的“最美奋斗者”,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个时期的先进分子,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定拥护者、践行者,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不懈奋斗者、开拓者,是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是各条战线的优秀代表。一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选注重体现70年一贯性,涵盖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既有黄继光、邱少云、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历史上的楷模,又有罗阳、黄大年、南仁东、李保国、张富清、王继才、杜富国等新时代的楷模。每个人选背后,都有一段精彩鲜活、富有说服力的故事,以小见大地诠释了爱国奋斗奉献的伟大精神,揭示了新中国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二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人选涵盖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个方面。兼顾工农商学兵各个行业系统,覆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部分人选都是经过实践考验的老英雄、老先进、老模范,在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享有崇高声誉。性别、民族、政治面貌、在世与已故、地方与军队等人选的比例比较适当。三是具有深厚的群众性。活动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群众性,重在评选过程、重在群众参与。公示人选都来自于群众直接提名,主要依据群众投票结果确定。可以说,绝大部分人选都是来自工矿车间、科研一线、村镇社区、大中小学校、基层连队等,都是在群众生产生活的火热实践中脱颖而出的先进模范,都是群众身边可敬可亲可学的榜样人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