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社会学史上的李景汉先生
社会学发展百年,曲折绵延、积水成溪
站在今天回眸历史,一代代前辈学者
走过的道路、做出的贡献,日渐清晰
“在中国社会学历史上,
李景汉先生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
百年社会学史上的李景汉先生
李景汉先生(左二)主持的定县调查团队工作照
李景汉文集
洪大用、黄家亮组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年10月
中国社会调查运动的先驱者
1、北京调查。北京社会调查是李景汉先生社会调查事业和社会学研究的起点。
1924年,他学成回国后即出任美国社会学家甘博(Sidney D.Gamble)创办的北京社会调查社的干事,并兼任燕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1926年,他与陶孟和、陈达等一起组织了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社会调查部并任主任。
在这一时期,他开展了包括人力车夫劳务及生活水平、手工艺工人行会组织、底层百姓生活费、郊外乡村家庭、妙峰山香客、天桥艺人等方面的调查,出版了《北京人力车夫现状的调查》(1925)《妙峰山朝顶进香调查》(1925)《二十五年来北京生活费的比较》(1926)《北京拉车的苦工》(1926)《北京无产阶级调查》(1926)《北京的苦相》(1927)《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1929)等众多脍炙人口的调查报告。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北京郊外乡村家庭的调查,在1926-1927年期间,他指导10余名学生对郊外的挂甲屯村、黑山扈村、马连洼村、东村等村庄的农户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调查。这是他第一次开展乡村调查,也是他之前主要从事城市调查和之后主要从事乡村调查的一个转折点。这次调查的成果《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被著名社会学家张世文先生评价为:“国人第一部有系统的和较为完整的农村家庭调查报告,对我国社会学界,尤其是农村社会学有很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回到了当年调查过的村庄进行回访,《人民日报》在1957年春节期间连续三天刊载了他题为《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的今昔》的长篇调查报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此后,他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调查,写成了《北京郊区乡村家庭调查札记》一书。由于种种原因,该书在1981年才由三联书店公开出版。
2、定县调查。北京调查为李景汉先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声誉,正是有了这些基础,他于1928年被晏阳初聘任为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实验区调查部主任。从1928年到定县开始主持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定县实验区调查部的工作,到1935年离开定县到清华大学担任社会系教授,前后共七年时间。也正是这七年的定县调查,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学术声誉。
定县调查是我国历史上首次运用现代社会调查方法对一个县域社会进行的实地调查,在社会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该调查的主题众多,包括当地的地理、历史、县政府以及其他地方团体、人口、教育、健康、卫生、农民生活费、乡村娱乐、风俗与习惯、信仰、财税、县财政、农业、工商业、农村借贷、灾荒、兵灾等方方面面。
调查成果也十分丰富,仅仅以著作形式出版的就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定县经济调查一部分报告书》《定县秧歌选》《定县须知》《定县赋税调查报告书》《定县地方自治概况调查报告书》等,以及大量的调查报告和研究论文。当然,正如李景汉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定县调查成果公开出版的只是一小部分,在那个战乱不止、风雨缥缈的时代,大量的调查资料并没有来得及系统整理。
👇👇👇
(点击图片或文字,了解更多)
3、边疆调查。抗战时期,李景汉先生随清华大学转移到云南后方,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社会学系,并担任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调查组主任。
这一时期,他仍然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社会调查,他担任了云南省社会处编写的《昆明市志》顾问,主持编写了《呈贡县志》,主持开展了昆明四县农业人口调查和呈贡县人口普查。此外,他还以极大的热情关注了凉山罗罗氏族、摆夷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这一时期的调查虽然不像定县调查那样系统,但也具有重要影响。
在这一时期,他与陈达先生、戴世光先生一起成为被誉为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的“三驾马车”,他们所组成的学术共同体被称为“文庙学派”或“人口统计学派”“社会人口学派”“实地调查学派”,与在同一地域的费孝通等人为代表的“魁阁学派”并立,成为学术史上一段佳话。
第一代专业社会学家的杰出代表
社会学本土化的积极倡导者
社会学追踪研究传统的奠基者
长期以来,社会学被人诟病的一个缺点就是缺乏历史的厚重感,只关注现实社会,而缺乏对社会现实历史演变脉络的分析。近年来,找回学术研究历史视野的呼声,在我国社会学界越来越高,一些教学科研单位也对历史上的各种经典研究进行回访,开展追踪研究,如费孝通先生开创的江村调查、林耀华先生开创的金翼黄村调查、美国学者葛学溥开创的凤凰村调查,以及杨开道、许世廉等开创的“清河实验和清河调查”等传统,都得到了较好的延续。
洪大用教授在定县入户调查
延伸阅读
(点击图片或文字,了解更多)
点击“在看”,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