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怎样的一代人?无关“前浪”与“后浪” | 陈先达:九十岁的我

请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04-29



做怎样的一代人?无关“前浪”与“后浪”。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关于生命、奋斗、责任、未来……90岁的陈先达教授这样感慨:


我不为生命短促而悲伤,

我不会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生命是一种奋斗,

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九十个春夏秋冬,

三万个黑夜黎明。

我羡慕我的儿孙,

未来的中国人,

你们拥有我不可能有的梦想,

拥有全新的人生。




陈先达教授如今仍葆有童心,戏称自己为“85后”,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与高效的学术生产力,笔耕不辍。《一位“85后”的马克思主义观》就是他85岁以后“敲”出来的又一精品力作
从今天两篇选摘自该书的短文中,可读出先生的信仰、情怀和担当!





九十岁的我

作者:陈先达

我感受过旧中国的凄风苦雨,

我欢呼天安门的旭日东升,

我亲历过三年的忧患和贫困,

没有眼泪,没有怨恨,

我体验过什么是不屈的民族精神!


我为把狂妄美军打回三八线欢呼,

我为美国将军低头签下停战协议而昂首挺胸,

我为中国自卫反击战的胜利而骄傲,

我为南沙海战胜利而兴奋,

一百年啦!中国人民从来没有过的扬眉吐气!


我向隐姓埋名在沙漠为祖国构筑万里长城的人鞠躬,

我向在矿井下挖煤,在钻台上打井的工人致敬,

我向农民,向在讲台上默默奉献的人致谢,

你们是中国的希望,中国的脊梁!

我,向你们道谢:有你们才有我们!


我赞美蜡烛,为光明燃烧自己,

我歌颂炭火,为驱散寒冷留下灰烬。

我欢迎划过长空的闪电,

轰轰的雷声,惊醒沉睡的梦中人,

我也向萤火虫道谢,在黑夜中送出点点光明。


我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的吊唁,

如河的泪水、如诉的抽泣,

十里长街十万人默默致哀,

低头送我们敬爱的总理远行,

我知道:伟人不会逝去,永远的民族之魂!


我们的时代,全民精神烈火在燃烧,

是为洗刷民族耻辱奋起的时代,

是穷困的时代,也是富裕的时代,

是意气风发的时代,也是最受非议的时代,

我是经历者,我以我的良心保证。


时代在前进,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我们站稳了脚跟,朝强起来前进。

我们不怕施压,不怕抹黑,不怕围困,

积压百年之久的民族像喷发的火山,

我们朝世界舞台的中央阔步前进!


我们在伟大斗争中崛起,

我们在狂风巨浪中航行,

我们在批判中树立信仰,

我们在思想中拨乱反正,

我们为阳光照射雀跃欢欣!


中国啊,我苦难的祖国!

我们不会忘记近百年的历史,

不会忘记曾经的屈辱和贫困,

不会忘记为中国人民解放而牺牲的英灵,

不能忘记历史,忘记就会轮回。


一条条高铁在广袤的国土上延伸,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宽阔的新辟道路像彩带环绕,

熟悉的地方变得那样陌生,

我成为路盲,只要一个月没出校门。


四十年的成绩举世公认,

四十年的崛起令人振奋,

四十年的成就来之不易,

四十年的道路伟大光辉,

人心是最好的裁判员,人民最最公正!


能主宰中国命运的是中国共产党,

能决定生死存亡的是中国人民,

苏联红旗落地是我们抹不去的记忆,

号角已经吹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我们开始新时代的长征!


我迈开年老的双腿,睁开不再明亮的眼睛。

全民合唱队中,苍老沙哑也是发声。

秃笔画不出图画,也要用心描绘。

我不为生命短促而悲伤,我不会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生命是一种奋斗,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九十个春夏秋冬,三万个黑夜黎明。

我羡慕我的儿孙,未来的中国人,

你们拥有我不可能有的梦想,拥有全新的人生。

年老的我,用衰弱的肩膀做你们的人梯,

有限的人生,溶入力的洪流会化作永恒!


2019年11月末于宜园寓所


陈先达:欲罢不能


我年已八十九岁,按我们家乡习俗说是九十岁。这本书中的文章是八十五岁以后敲出来的,算是近作。多次想“佚我以老”享几年清福,但“欲罢不能”,仍然在敲字。


“欲罢不能”见于《论语·子罕》,是颜渊赞叹孔子的话,原文是:“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欲罢不能,即夫子这样教导我,想停止也不可能。我取其意,用在此处,意思是自己老了想挂笔,总也停不下来。我曾答应我老伴,不再敲字,陪她出去走走,学会下厨。但一再食言,这大概就是一种“欲罢不能”的内心冲动。


黄楠森先生八十五岁大寿时,我曾写过贺诗。末联是:“百岁仍可期健笔,都道哲人似仙人。”黄先生已经作古了,百岁难期。我现在的年龄已超过我赠黄先生诗时他的年龄。但身体粗健,还是想趁现在可敲之时敲点字。不能敲时想敲,是痛苦;能敲而不敲,也会是种痛苦。前者是不能的痛苦,后者是不为的痛苦。


明道先生有诗云:“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作哲学家我不够格,但此生以哲学为业,多少沾染点“思”的癖好。能思,多思;能敲,多敲。一切顺其自然吧!晚年这些文章,一反我随笔的风格,都是非常现实的问题。非我能力能驾驭的,勉力为之,尽一个终身从事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者应尽之责。


我曾有诗云:“此生合为叠字死,不悔当年瞎弄文。”总有一天会百般怀恋此时坐在电脑边的时刻,只希望这种“怀念”慢点来。

 

己亥年深秋于人大校园寓所


(以上文字均选摘自《一位“85后”的马克思主义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1月版。)




一位“85后”的马克思主义观

陈先达

978-7-300-27797-4

2020年1月

内容简介

陈先达教授年近90,仍葆有童心,戏称自己为“85后”,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生命力与高效的学术生产力,笔耕不辍。仅最近四年,他就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主流媒体上发表理论文章20余篇。《一位“85后”的马克思主义观》即从上述整版理论文章中精选编撰而成。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这位“85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坚定的信仰,体会到其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


作者简介

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主任、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议组哲学组组长,北京市哲学会会长,北京市社科联顾问。现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名誉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著有《陈先达文集》(14卷本)、《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可信又可爱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十五讲》、《学点哲学》等。著作和论文曾三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教育部优秀著作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吴玉章著作奖,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全国最美教师”和全国“榜样”人物称号。



陈先达:半世文章成旧纸,敢辞衰老续新篇


陈先达:对待读书,一要认真,二要不迷信
陈先达:哲学与人生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购买

点击“在看”,分享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