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位移》| 北大胡泳引进《数字化生存》23年后,重新思考数字化

请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04-29


今日数字生活的核心困境之所在:当下关心数字商业的人数不胜数,但是关心数字社会基本问题的人少而又少。我们需要解决的数字社会基本问题复杂而棘手……


我们需要以非常不同的方式生活,而这需要非常不同的思考。也许像启蒙运动一样,我们所需要的是心灵的另一次革命。

——胡泳《数字位移:重新思考数字化》




数字经济全面展开,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必将参与其中。企业如何做好数字化转型?个人又如何认识我们所身处的这个时代?


1997年,北京大学胡泳教授翻译出版《数字化生存》一书,影响了很多人,一定程度推动了中国的互联网进程;过去20年,胡泳教授深入观察并生动记录了数字技术给中国带来的巨变——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数字化带来的文化、社会、人的变迁。


《数字位移》是一部生动的数字经济说明书,也是一本理解数字未来的认知提升之作。作者以细腻生动的笔触记录那些微小的变化和趋势。在数字化进入一个全新阶段的今天,本书开启民智、提升认知水平,是每一个数字人不可不读之书。







观点选摘:旧制度与数字大革命




 表面上看,数字化社会已经失去了让人兴奋的魔力。今天,人们充满激情地谈论的新话题是大数据、物联网、新能源、人工智能、生命科学、太空探索等。计算机和移动设备都越来越索然无味,因为它们将逐渐消失在其他物品中:自清洁衬衫、无人驾驶汽车、服务机器人、智能门把手,乃至吞下一粒就能掌握英语的药丸。用尼古拉•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的话说,我们将住在电脑里,把它们穿在身上,甚至以它们为食。“一天一粒‘苹果’(计算机),医生远离你”(An Apple a day will keep the doctor away)。
这样看来,数字化革命已经结束了。所以,尼葛洛庞帝应我之邀,为《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20周年中文纪念版所写的序的题目就叫做“Been Digital”(“数字化之后”)。然而,数字化在生产者和消费者、政府和公民、大众传媒和接受者之间造成权力转移的深刻进程仍在持续,远未达到新的平衡态。从这个意义上,数字化革命也可以说远未到结束时分,或者说,“been digital”(数字化之后)的问题,比“being digital”(数字化之中)的要严重得多。 
这正是今日数字生活的核心困境之所在:当下关心数字商业的人数不胜数,但是关心数字社会基本问题的人少而又少。我们需要解决的数字社会基本问题复杂而棘手,比如个人隐私与社会公开性的冲突、安全与自由的冲突、商业与社区的冲突、政府监控与个人自治的冲突、繁荣创意与保护知识产权的冲突、日益包罗万象的网络平台与亟待伸张的用户权利的冲突,等等,不一而足。

上述的种种冲突,我统称为“旧制度与数字大革命”的冲突,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互联网终于由工具的层面、实践的层面抵达了社会安排或曰制度形式的层面。互联网与文明的关系已经变得难分难解。在这种情况下讨论互联网,最重要的是回到原点,思考一个核心的问题:什么是互联网?

这是一个听上去简单但回答起来很复杂,似乎被回答过但从未获得真正回答的问题。回答该问题的路径有两条:第一,把互联网予以概念化 (conceptualizing the internet);第二,想象互联网(imagining the internet)。到底什么是互联网?我们该如何理解我们的日常世界中这个无处不在和熟稔无比的事物?互联网能够做什么?在它所能做的事情当中,哪些是崭新的?又引发了什么新的伦理、社会和政治能力?它使得什么东西过时了,成为问题,甚至变得不可能?随着我们周围的世界不断重组,我们称之为互联网的那个技术—社会组合对于许多我们熟悉的假设以及想象都提出了关键挑战。

如何看待这些挑战?第一个视角是从已知的有关互联网的一切出发;第二个视角是从我们合理地期望看到它在近期乃至更远的未来会变成的样子出发。为此,我们既需要新的价值论(涉及伦理学与政治哲学),也需要新的认识论(涉及关于知识和科学的理论)。

不可避免地,我们的推理和想象一定会达到一个层面:在充分联网的环境下,究竟什么东西能够构成人的定义?什么叫做人?什么叫做人性?这其实是互联网文明的可能性问题,最终的含义是人的可能性问题——在不久的未来,我们或将到达“后人类状态”。

前路崎岖,对数字化的重新思考只是刚刚开始。我们尚不能充分构想这样一个崭新的世界:我们的认同感和社区感真正共存于真实和虚拟领域。爬过山的人都知道,爬升越高,空气越稀薄,但我们还没有真正体验到缺氧的滋味,因为我们尚未攀爬到数字世界的高峰——甚至都还没有来到山脚下的数字大本营。

我们需要以非常不同的方式生活,而这需要非常不同的思考。也许像启蒙运动一样,我们所需要的是心灵的另一次革命。


01


内容简介

大震之后必有位移,边缘将变为中心。与地球板块的运动一样,数字科技革命带来相似的“数字位移”——原来的边缘变为中心,世界发生巨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为标志的一系列变革,颠覆了生产和商业的运行方式以及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今天,数字科技正在进一步加速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的出现,我们正处于另一次大变革的前夜。作者从一位社会文化学者、商业观察者的视角,以细腻生动的笔触展现一个数字化的未来——包括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更重要的是数字化带来的社会、文化层面的变迁,启发我们认识世界、思考未来。


02


作者介绍





胡泳,政治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致力于在文化、技术和政治的交叉点中发现有趣的东西,特别关注解放性的文化实践、网络和网络社会理论、数字经济与管理,以及人的主体性。


03


本书目录

第一部分 先机洞烛•趋势篇

1 原子与比特

2 移动大趋势与社会变迁

3 大数据的陷阱

4 赫拉克利特定律

5 让我们开放资产,数据,还有头脑

——《共享经济》推荐序

6 到处都在发生数字位移

7 中国实体制造业转型之路

8 制造业与互联网要互相融合

9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四大挑战


第二部分 先拔头筹•战略篇

10 社会性企业的崛起

11 超越单一的平台策略

12 你需要战略吗?

13 向内看还是向外看

——数字化时代企业的战略选择

14 利用悖论寻找更好的道路

15 能力决定速度

16 在变革之风下,游向彼岸

17 那个疯狂的乔布斯

18 企业领袖的10年考验

19 从优秀到卓越到势不可挡

20 索尼:苹果的反面教材


第三部分 先难后获•组织篇

21 什么样的公司堪称卓越?

22 宝洁创新的“从一到八”

23 求变的公司

24 混序的世界

25 科斯天花板与地板

26 黑客文化与新组织理论

27 创业者的四个陷阱

28 从大公司到“企业家公司”

29 最好的企业领袖变成了企业的敌人


第四部分 先我着鞭•人才篇

30 创新与想象力的分界线

31 人,到底是无私的,还是自私的?

——读《企鹅与怪兽》

32 助推?强推?还是干脆踹一脚?

33 游戏化与冷战思维

34 量子世界中的中国智慧

35 协作改变世界

——《维基经济学》序

36 我们这个世界的经纬

37 员工总比老板更聪明


第五部分 先声夺人•用户篇

38 每家企业都是一个舞台

39 免费是不是一种商业模式?

40 什么是“大产品”?

41 移动互联网思维是触点式思维

42 企业如何玩转社交平台

43 品牌,谁说了算

44 社会化营销的精髓

45 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

46 无红包不社交 无社交不红包

——微信红包设计深度解析

47 意愿经济,卖者当心


第六部分 先行一步•中国实践篇

48 中国式战略家

49 柳传志的百年老店梦

50 把员工变成“内部企业家”

51 腾讯须证明自己是一家科技公司

52 创新的空气


点击图片或“阅读原文”直达购买

点“在看”,分享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