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武大80后博导深入田野调查1300天,新书一经上市荣登当当政治新书榜榜首

请收藏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2-06-11


吕德文:考上了外地的公务员,如何做到入乡随俗?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杨华教授的新书《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上市一周就加印,并登上当当政治军事类新书热卖榜、京东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榜的榜首,获得各界读者热烈关注和好评。有读者形容这本书“火遍学术圈”

《县乡中国》登上当当、京东等多个榜单榜首

《县乡中国》豆瓣五星好评


杨华教授长期扎根乡土做学问,十多年来每年至少有3个月时间到县、乡、村调研,累计调研超过1300天。依循贺雪峰教授领衔的华中研究团队的学术路径,杨华近年来将研究重点从农村转向县乡,对县域治理中的体制、机制、政策、权力、财政、人事、事务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该书就是他近年调研和思考的心血之作,是一部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作品。


书中真实再现、集中探讨了县乡政治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经验,涉及中央与地方、顶层与一线、领导与干部、政治与治理、属事与属地、跨级与上级、监督与自主等基层治理的基本主题。


如何理解“县官不如现管”?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根子在哪里?为什么今天的基层治理中依旧要强调“人治”?吕德文教授为本书撰写的序言对此做了深入浅出的解答。



↑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

《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

作者:杨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县官不如现管”新解
——《县乡中国》序言
吕德文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县官不如现管”是一句俗语,通俗理解是“管事的”不如“办事的”,这是长期以来国家治理的实践样态,乃至于成了基层社会的共识。


站在国家的角度,“县官不如现管”当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它意味着正式权力很可能被非正式权力所歪曲、架空,国家治理的统一性和有效性都无法实现。时至今日,“县官不如现管”仍然是一个有待解释的国家治理命题。《县乡中国》一书基于基层丰富的实践场景,试图回答县域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和路径。



 

01

 

“县官”既是政务官,又是事务官

 

所谓“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自秦汉确立郡县制以后,“县官”是“朝廷命官”,是皇权的人格化象征,但县以下的官吏却很难说是皇权的代表。


事实上,大多数胥吏都具有半正式性,他们或是来自基层社会,是地方势力的代表,或是“县官”的幕僚,与其说是地方官员,还不如说是私人助手。如此,县治就变得极其复杂。


皇权时代的“县官”,大都受益于科举制度。他们未必受过多少专业的行政知识训练,甚至于对国家治理事务也未必了然于胸,但他们所读的“圣贤书”的政治伦理,却足以成为政务处理的指南。



在今天,“县官”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位置仍然关键。这不在于其权力有多大,管辖人口有多少,处理事务有多复杂,而在于县级行政是国家与社会的交汇点


某种意义上,“县官”既是政务官,又是事务官。他们需要有全局意识,主动贯彻中央精神,因此需要对政治原则有深切理解。与此同时,他们又是“父母官”,需要对一方百姓负责。


传统上,一个好的“县官”往往既是一个文人或学者,又是一个熟练的行政官员。前一个身份意味着,他对政治伦理有深切体会,维护皇权和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后一个身份则意味着,他能够体察民情,驾驭地方势力,保证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今天,一个优秀的县级官员,应该既是政务官也是事务官。县是一个完整的治理单元,具有所有政治实践的元素,如果没有大局意识和政治驾驭能力,也就谈不上“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而相较于传统社会,当前的县域社会已经是一个高度分化和异常复杂的现代社会,对县级官员的行政能力的要求更高。


 

02


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根源
 

在这个意义上,县一级的吏治具有双重性,既要防止其乱作为,又要防止其不作为。


从自上而下的视角看,吏治的首要任务要防止“乱作为”,避免地方政治的豪强化。具体而言,“县官”必然是国家权力在地方治理中的人格化象征,他们不能成为“土皇帝”,对上欺瞒对下施压,也不能被地方势力架空,出现“皇权不下县”的情况。


但从自下而上的视角看,吏治的主要任务是防止“不作为”,避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泛滥。具体说来,“县官”不能仅仅是一个象征和摆设,不能仅仅成为上级的传声筒,而应该实实在在地回应基层诉求,为地方做实事。



与之相关的是,国家治理也具有双重性,是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地方官员只有严格执行上级决策,准确领会政策精神,才能实现国家治理的统一性。也因此,“县官”虽然是一个职业身份,但更是一种制度设置,是科层体制中的一个环节。如果地方上各行其是,就容易导致政策被扭曲。客观上,这就要求“县官”们不能乱作为。


反过来,由于每个地方的历史条件和环境条件都不一样,这就要求地方治理需要灵活性,“县官”们应该按照地方实际创造性地执行政策。因此,“县官”不作为,变成“太平官”,是不能允许的。


吏治的双重性和基层治理的双重性之间,存在矛盾。


通常而言,如果在国家治理中强调统一性,地方官员的理性选择也许是“不作为”,从形式上应付上级要求,却并不一定会认真对待地方实际。


如果国家治理强调灵活性,地方官员又很可能“乱作为”,将国家赋予基层的自由裁量权转化为个人的权力任性而为。

 





03

 
基层治理中强调“人治”,并没有过时
 

因此,在县域治理中,要实现“县官”和“现管”的有机结合,着实不容易。在帝制时代,“县官”是流官,是国家权力的代表,也是政策统一性的保障,县域治理的主要目标是防止“县官”被数量庞大的地方势力取代,“现管”这一潜规则泛滥成灾。


当前,地方治理中的灰色地带仍然存在,潜规则也还有一定的生存空间。然而,更重要的事实是,县域治理的科层化程度已经极大提高,县乡村三级之间已经有了正式的上下级关系。尤其是在监督下乡背景下,基层干部的自由裁量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县域治理的主要目标在于真正激活基层社会活力,重构基层治理自主性,让“现管”起点作用。


很多年来,学术界和社会各界都流行一个看法,把国家治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归咎于“人治”,而解决之道是“法治”。


至少从县域治理的经验看,问题没那么简单。历史上的“人治”,与其说是依靠人去治理,还不如说是依“礼”而治,而“礼”源自儒家经典、社会情理,它实际上是另一种制度形态。在这个意义上,在基层治理中强调重视“人治”,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今天强调“法治”,强调发挥制度的功能,并不能代替人的主观能动性,也不能消灭社会情理在治理中的作用。如果制度健全了,但人的积极性没有了,也不可能有好的治理效果。



事实上,我们今天还如此强调地方领导者的德行与素养,强调群众工作要动“情”,甚至把“德治”与自治、法治的结合当作乡村治理新体系的方向,恰恰说明“人治”还没有过时。


因此,“县官不如现管”的问题,显然不是“人”的问题,而是制度问题。“县官”的权责设置,对其行为规范的要求,甚至于对其形象的塑造,都是制度运作的结果,绝非地方官员的个性使然。反过来说,县域治理中一系列制度要件要发挥作用,也离不开基层干部尤其是地方主要领导的领导艺术。基层治理有人格化的特征,想必是符合国家治理逻辑的。


《县乡中国》一书从县域治理的内部视角出发,对县域治理体系、县域治理能力、县域治理的自主空间、基层干部的激励与发展,做了生动和形象的解读。书中的很多内容,在调研讨论、学术报告和日常交流中,我都听作者讲过,深受启发。杨华的文字一大特点是,文笔细腻生动,富有想象力,是“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的范本。读者阅其文章,一定是在享受一场极佳的思想盛宴。



↑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

《县乡中国:县域治理现代化》

作者:杨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杨华,湖南郴州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农业农村部社会事务司咨询专家;湖北省反邪教协会咨询专家;广西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院咨询专家;湖北省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参政议政人才库专家;观察者网、澎湃新闻专栏作家;湖北省党建智库专家。


2007年开始从事农村调研,在全国近20个省市调研,累计调研时间超过1300天。在《管理世界》《政治学研究》《开放时代》《经济学家》《读书》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4部。据《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刊文统计,全国45岁以下青年社会学学者近五年CSSCI刊物他引排名第一名。



专家推荐

县域治理是中国国家与社会治理的重要界面,承载着重要的治理职责,同时也是存在问题最多的领域。年轻学者杨华的《县乡中国》聚焦当代中国治理的关键层面,紧扣县域治理中的关键人群和核心问题,深刻揭示出,当前我国县域治理中的核心问题是治理的双重价值——统一性与灵活性之间的张力与平衡,以及这一张力作用于治理的主体——县官而导致的治理行为的二重态。这本著作对我国地方及基层治理的研究深刻、透彻、犀利。如果说社会学是社会的“生理学”,那么政治学就是社会的“病理学”。《县乡中国》好似一篇准确而详尽的中国县域治理问题的诊断书。

——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四川大学讲席教授)


依循华中研究团队的学术路径,杨华近年将研究重点从农村转向县乡,对县域治理中的体制、机制、政策、权力、财政、人事、事务等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研究。《县乡中国》正是这一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它涉及了中央与地方、顶层与一线、领导与干部、政治与治理、属事与属地、跨级与上级、监督与自主等基层治理的基本主题,集中探讨了中国县域治理的基本经验和面临问题,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学界对县域治理的理解。

——贺雪峰(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杨华十多年来不间断地深入东中西部各省基层做实地调查,将集体调研与个人思考结合起来,方法科学,经验丰富。近年他将研究重心转向县域治理,对县乡一线实践的机制与逻辑有较为深刻的把握。《县乡中国》文字浅显易懂,内容充满泥土气息,其中不乏崭新的学术议题和观点,也有别具一格的基层工作总结和反思,是一本研究者和县乡干部皆宜阅读的著作。

——陈文胜(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杨华的作品,总是给人一种“于朴实处见睿智”的冲击。这本书也不例外,围绕“县官不如现管”这一治理命题,依托丰富而深入的田野调研,以一种理性化和系统性的方式,讲述了县域治理中大量耳熟能详而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提供了生动注脚。

——颜昌武(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行政国家》译者)


《县乡中国》从县域治理的内部视角出发,对县域治理体系、县域治理能力、县域治理的自主空间、基层干部的激励和发展,做了生动和形象的解读。书中的很多内容,在调研讨论、学术报告和日常交流中,我都听作者讲过,深受启发。杨华的文字的一大特点是,文笔细腻生动,富有想象力,是“田野的灵感、野性的思维、直白的文风”的范本。读者阅其文章,一定是在享受一场极佳的思想盛宴。

——吕德文(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郡县治,天下安。但“县官”如何治县,我们仍知之甚少,此书恰好呈现了县治的诸多场景。杨华的这些研究可能不那么“精致”,不那么成熟,但绝不平庸,他的观察和思考无论对基层干部还是相关研究者都不乏启发性。这是从大地中生长出来的东西,是有生命力的。                   

—— 欧阳静(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书目录

第一篇 县域治理体系现代化
条块关系:博弈与均衡
资源与考核:条块体制中的支配关系
县乡关系:从共谋到卸责
从“乡镇没有两个一把手”说起:县乡党政关系实践形态
领导的权威如何树立:单位政治与一线政治
“片线结合”:不变体制变机制  
河长制是个好东西
监督下乡:问责成为主要激励方式
 
第二篇 县域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工作与政治任务
政治任务与过程管理
乡镇治理机制创新的约束
注意力内卷:基层“创新”泛滥的逻辑
基层党建如何避免形式主义
加强党的领导 遏制村级贿选
基层安全生产治理:管理比执法更重要
基层治理中的防“二次事件”
县级执法权怎么下沉
如何做好非中心工作:以项目为抓手
 
第三篇 县域治理的自主空间
基层治理要有自主空间
自主性激励:让基层干部把工作当事业
政策沟通与政策谈判空间
“领导出面”“与解放领导”
基层领导开展工作的支持结构
迎检、暗访与加码
 “体现工作”:基层虚事实做的逻辑
乡镇人事权的限度与突破:以普通干部选聘岗位为例
“县官“不如现管:多层级视频会成负担
 
第四篇 基层干部的激励与发展
综合考核变“全中心”工作考核:激励功能弱化
忙闲不均:职级并行制度亟待健全
领导用人的艺术:隐性层级与曲线流动
中层配备与事业编激励:让多数人看到希望
年轻干部职场里那点事:“努力就有机会”
年轻干部职场外那点事:拮据的经济与健康的社交
驻村第一书记的角色与工作
一个普通公务员的成长  
 


购买链接


↓ 点击链接即可购买 ↓



更多阅读


① 考公“上岸”了,然后呢?丨《县乡中国》给基层年轻干部画像

重磅新书丨杨华教授《县乡中国》出版:“县官”如何治县?

Hi

读者福利群



欢迎读者扫码入群群内不定时分享各种活动福利名额有限,欲加从速先人一步,读更多好书


↓点点在看,顺利上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