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暴走3万步;潜入海底战斗!这3个神秘的交通职业了解一下
是谁
每天与3吨钢筋“周旋”
为你的出行修大路架高桥
是谁
5小时暴走3万步
不给公交车上病毒留一丝生存之机
又是谁
敢于潜入深邃黑暗的海底
与死神搏斗抢回一条条生命
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中国交通报》
3个有趣而又神秘的交通职业
这些工作人员
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每晚3万步 真拼!
躲到窗边 稳住“下盘”
晃得东倒西歪也不碰扶手
疫情期间坐公交车太“南”了!
为了让我们离病毒远一点
上海公交公司增设新岗位
公交车消毒队员
消毒,他们是认真的!
原来公交车是这么消毒的~
在上海,只要看到公交车上张贴着“本车今日已消毒”卡片,就放心大胆上吧。为了贴上这张卡,公交车消毒队员每晚要走3万步、奔波5小时!
为了让市民安心乘车,1月24日起,上海浦东公交的260名工作人员临时转岗为车辆消毒员,专为5000多辆运营车辆进行无死角深度消毒。
这段时间,浦东公交杨高公司金桥分公司的实习驾驶员施顺权一直守在上川路停车场,每天为89辆公交车消毒。
穿戴好防护装备、按比例配置消毒液、穿上雨披、背上消毒水桶、戴好头灯,深夜里,队员们分工合作,紧张有序。
公交车消毒员深夜工作
在昏暗的车厢里,借着头灯的光,从后往前、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仪表台、刷卡机、排风扇、门把手、座椅、扶手拉环、地板、车厢内壁等车厢所有部位都要喷洒消毒液。
“要把这89辆公交车全部消毒完,至少需要90升消毒液。”施顺权说。
消毒液喷洒完毕后,车厢须密闭20多分钟,再由另一名消毒员用抹布将座椅、扶手等所有可能被乘客接触的部位仔细擦拭干净。
整套流程结束后,消毒员填写“一车一卡”消毒记录,再把“本车今日已消毒”卡片贴在车上。
等所有车辆消毒完,已是凌晨三四点。太阳要“上岗”时,他们终于下班了。
施顺权说:“每一次消毒,我们都不放过一个犄角旮旯,已经记不清上了多少个夜班了,我们会继续守住‘为了乘客出行安全’这份初心。”
番外 :“硬核”设备,分分钟360度消杀
公交车在进行紫外线杀菌消毒
人工完成一辆车的车厢内消毒至少需要40分钟,耗时耗力。浦东公交新添了消毒利器——紫外线杀菌消毒。
浦东公交干冰清洗车间专门改造出一个消毒车间,配备了210根紫外线消毒灯管,通过智能化自动操作,给车厢内部和全车360度杀菌消毒。
这项“黑科技”,不仅把40分钟的消毒时间缩短到60秒,而且是纯物理杀菌,对乘客和司机而言更温和无刺激。
亦刚亦柔撑起路桥脊梁
酷暑时汗如雨下
寒冬时皮肤冻裂
绑扎 焊接
他们默默奉献
牢牢挺起建筑脊梁
他们就是钢筋绑扎工
点开视频看大桥如何建成~
每根钢筋弯曲度不差毫厘
钢筋工争分夺秒抢工期
“每座桥墩需要数百根钢筋。我们把钢筋按照要求加工绑扎成型,随后浇筑水泥,钢筋就像人类的骨骼一样被包裹起来。”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项目主体工程6标段钢筋加工厂工人吕红波说。
钢筋加工厂内,机器声震耳欲聋,吕红波全神贯注地操作数控弯曲设备,对钢筋进行加工。他与工友熟练配合,一根钢筋在1分钟之内便弯曲成工程所需的形状。
“现在,我们全线引进了最先进的钢筋数控弯曲中心,确保每一根钢筋弯曲角度丝毫不差。在接下来的绑扎工序中,才能让骨架具有最强的韧性。”吕红波说。
一根根加工好的钢筋被送往预绑骨架车间,吕红波与工友检查成型的预绑骨架,确保产品品质。
最终,一个个长达12米预绑骨架被运往工地,被绑扎成最终的桥墩骨架,让大桥挺起“脊梁”。
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品质工程建设的保障。即便常年在艰苦的环境下工作,曾经不慎受伤,吕红波也从来没有放松过对自己的要求。
“我会始终秉持工匠精神,将京雄高速公路打造成标杆工程、精品工程。”吕红波说。
一人一天加工3吨钢筋
吕红波正在弯曲钢筋
黝黑的皮肤,布满老茧的双手……这是从事钢筋加工20余年后,吕红波身上留下的岁月印记。自从业以来,他已经参与建设了7条高速公路和11座大桥。
吕红波每天十分繁忙。钢筋一般都是十几米长,又相当重,有时需要和工友一起才能完成操作。目前,加工厂每天要向工地运送近200吨成品钢筋,他平均一天要加工3吨钢筋。
钢筋工属于高危职业,操作不当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弯曲机比较危险,制作的时候必须集中精神、格外小心,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吕红波说。
战斗在黑暗和危险的海底
海上风浪肆虐
海下无边黑暗
生的希望送给别人
将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他们就是救助潜水员
了解的人常称他们为“水鬼”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行动~
时刻面临生死挑战
救助潜水员水下作业
在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开篇,水下沉船探测的第一视角镜头昏暗幽深,海底的紧张感、压迫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现实工作中,救助潜水员面临的环境则更加危险。
“执行救捞任务时,沉船中的杂物繁多,船体结构严重变形,如果输气管卡住结节,那就有大麻烦。”北海救助局秦皇岛救助基地应急救助队副队长张辉说。
在一次翻扣船舶搜寻救助中,游动中的张辉感觉后背某处被人抓住不放,透过面窗镜看到一只臃肿发白的手臂随着水流摆动。张辉意识到自己可能挂住了遇难者遗体,他稳住心神,决定把遇难者遗体运回船上。
潜水移送遗体,张辉需要不断调整姿势,首先要脱下遇难者的救生衣克服浮力,甚至要与遗体面对面接触。
在摸索前进途中,张辉还要不断移除杂物,绑扎固定活动舱门,清理救生通道……凭借着超强救援能力,他最终成功完成此次救援任务。
水下配备“回家瓶”
救助潜水员全副武装
对于救助潜水员而言,每日进行跑步、游泳、肢体力量等体能训练是保障水下救援持续稳定进行的基础。
长时间实操练习,熟练掌握水下声纳、生命探测仪等设备操作能力,潜水专业知识等,是完成海上翻扣船人命救助和沿海内陆水域应急抢险任务的关键。
潜水方式、装备系统同样十分重要,主要包括空压机、控制盘、潜水头盔、潜水服、潜水电话等潜水装备。
如果水下条件允许,潜水员通常也会配备“回家瓶”——压缩空气瓶,保障输气管出现意外后,有足够空气支持安全返回。
“每一次救援就如一场战斗,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张辉说。
来源: 大交通
精彩看点
喜讯!上海140条公交线、250名公交人、33个站点获奖!有你熟悉的吗
上海市交通委宣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