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连老上海人都不知道!上海市徽中的这艘船还有这些来历

上海交通 2020-10-16

沙船作为中国古代近海运输海船中的优秀船种,由于有防沙之能,故被称为“防沙平底船”,鉴于沙船构造之优越性,明中叶起崇明、太仓、通州等地的民间富户已开始自造双桅沙船几只至几十只不等。明嘉靖之后,航行沿海的平底船通称沙船;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最先涉及“沙船”之称。因官府长期实行海禁政策,明时的沙船数量不多。

沙船是从古代江南众多船型中发展而来的。它的发展是江南一带造船技术不断改进的结果,更是南方粮食、棉布、茶叶、瓷器等货物北运,北方豆麦、油饼、杂粮、桃枣南运而造就的市场经济推动的产物。沙船业的发展孕育了一代新的“船商”,并从运输业中培育了最早的行业组织――商船会馆。会馆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民间沙船运输业的发达。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解除,上海沙船运输迅速发展。康熙五十五年,上海附近的苏州造船厂“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只”。沙船除能航行沿海外,还可经常来往于中国和日本之间。


沙船在清代已逐渐形成定式,即大号沙船容量3000石,长10丈,宽1丈8尺,深度为宽的1/3左右;中号、小号沙船尺度则按大号沙船的七成和三成定式。定式沙船船体扁浅宽大,方头、方梢,上层建筑少,航行轻捷平稳,能坐滩,“持沙行以寄泊,因底平稍搁无碍”,多航行于航道水浅多碛的北方沿海,承担漕运和其他货运。清嘉庆、道光年间,收泊于上海港的沙船多时可达三千五六百艘,年运量60—70万吨。


清代上海港已成为沙船的基地,被誉为“沙船之乡”。上海县城周围的市镇商业发达,并通过内河与上海港联成整体。棉花、棉布、粮食及大批土特产,既是区域经济的产出和需求的结果,又是上海港货物吞吐量的主要构成部分。沙船业的繁荣带动了城市的繁荣,沙船停泊的区域“从大、小东门至南码头一带数里长的黄浦沿岸,俱己成为各有其主的泊岸码头,宽敞的码头与巨大的货栈占据了整个河岸。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上海等五口通商以后,沙船的经营范围开始受到外国入侵者的威胁。至十九世纪末,沙船海运日渐衰落。




沙船对上海城市发展的贡献不可磨灭,它推动了近代上海商业金融、航运业及港口贸易的发展,沙船的跌宕沉浮中见证着上海海商发展的历史。1990年,沙船和螺旋桨作为主题元素被纳入上海市徽中,正是基于航海与上海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渊源


来源:上海航运



精彩看点


百万市民过浦江!这些上海已消失的轮渡老照片里,有您的回忆吗


满满回忆!这条电车线路穿梭上海近百年,一波你没见过的老照片来啦


关注!这些与上海绿色交通有关的题目,答对一半算你赢

上海市交通委宣教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