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1年度上海市综合交通运行年报》发布!

上海交通 2022-07-25



近日,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发布了《2021年度上海市综合交通运行年报》,详见↓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开启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上海交通主动适应形势和需求变化,不断提升系统功能和服务品质,并在智慧和绿色转型上取得新进展。



01

2021年度上海交通需求

与运行特征变化

出行总量波动恢复,不同人群、目的出行差异化复苏。

2021年全市工作日出行总量约5400万人次/日,同比增长18%,受疫情反复和生活行为范式变化等因素影响,需求复苏呈现结构性差异:流动人口和流量人口出行尚未恢复,根据省界道口和对外营运性客运匡算,为疫情前的6-7成;常住人口的弹性出行相对于通勤出行尚未充分恢复,从轨道交通进站量的时变 特征看,早晚高峰4小时出行已经接近疫情前水平,日间平峰和夜间出行恢复至疫情前9成左右。



道路交通需求快速增长,拥堵形势较为严峻。


2021年南北高架路南延伸段、北横通道西段、江浦路越江隧道等高(快)速路、越江隧道陆续建成通车。道路交通需求受小汽车发展、具有市域通行权的小客车规模持续增长、车辆出行特征发生变化等综合因素叠加影响,总体呈现持续增长态势,道路运行也呈现一些新的特征:

中心城快速路工作日早晚高峰拥堵水平已超疫情前,拥堵指数较2019年分别上升6%11%,平峰受限行政策调节有所改善,晚高峰道路运行压力明显增加,晚高峰拥堵指数已超过早高峰5%;


双休日午后拥堵加剧,中心城快速路17-19点高峰时段拥堵指数同比上升16%,接近工作日早高峰水平。


中心城地面道路总体运行情况与疫情前基本持平,内环内地面道路在实施外牌通行政策首月工作日高峰时段拥堵指数有所下降,但随着时间推移政策效果逐渐削弱,下半年早高峰拥堵指数同比上升3%-5%高速公路网日均流量较疫情前明显增长12%,达到135万辆次/日。


城市客运复苏过程中,客运结构发生变化,需求和服务范式面临转型。


2021年城市客运(轨道、公交、轮渡、出租)日均客运量1658万乘次/日,同比增长21%,相当于疫情前的86%。


第六次综合交通调查显示近几年市民出行距离从6.9公里/次延长到7.6公里/次,叠加出行行为模式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客运方式进一步向轨道交通和个性化出行转移。

客流恢复情况↑

随着14/15/18号线一期北段开通,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里程达到831公里,轨道交通占城市客运总量的59%,全年最高日客流达1301万乘次,接近疫情前水平;出租车日均客运量260万乘次,同比提高23%,恢复至疫情前的92%,其中,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客运量已占到出租汽车客运总量的62%;地面公交日均客运量410万乘次,同比增长10%,恢复至疫情前的72%,约1/4的客流源自与轨道交通接驳,区域公交客运量占比提升至44%。


对外货运延续增长态势,但对外客运仍持续受疫情影响。2021年本市进出口贸易额加速增长,同比增长16.5%,货物运输需求均创近年来的历史高点,增速同步加快。

全港集装箱吞吐量4703.4万TEU,机场货邮吞吐量436.6万吨,公路货物运输量5.3亿吨,铁路货物到发量1335.3万吨


对外客运需求受疫情防控影响仍未恢复,国际航空、水运客运持续低迷。铁路和境内航空客运需求自2021年春节后明显回暖,二季度快速复苏,其中铁路旅客到发量(不含金山铁路)达到疫情前的96%,境内航班旅客吞吐量超过疫情前8%;下半年受本市和国内疫情散发影响,又下滑至疫情前的65%-71%。



02

落实国家战略要求

提升综合交通能级和软实力

深入落实“三大任务一大平台”要求,更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综合交通系统能级和软实力不断增强,实现 “十四五”良好开局。


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取得阶段成果。

2021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三周年,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在区域协同管理、跨区域重大设施规划建设统筹、运输服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长江三角洲地区民航协同发展战略规划》相继印发,区域合作进一步向港口污染防治协同治理、运输信用一体化、智慧高速公路、公路水路设施互联互通等方面拓展;轨道上的长三角格局凸显,沪苏通、盐通、连镇高铁已开通运行,沪渝蓉高铁、沪乍杭铁路、上海示范区线等前期工作有序推进,上海往返苏北、苏中方向的铁路客流规模已经达到3.8万人次/日;示范区同城化出行体验提升,省界断头路有序打通,累计开通示范区跨区域公交线路7条,在示范区公交线路上试点使用社保卡乘车,公交实时动态信息一体化服务取得突破进展,长三角一体化车生活公共服务平台启动试运行。


国家战略承载区和新城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推进《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落地,一系列重大工程启动建设。加快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聚焦“一核两带”优化综合交通体系,沪苏湖铁路进沪通道取得突破性进展,机场联络线工程有序推进助力联通国际能力提升,商务区轨道交通、路网和公交体系进一步完善。虹桥交通枢纽日均对外旅客吞吐量恢复至疫情前的八成左右,5月1日旅客到发客流量达162.64万人次,刷新单日客流最高记录;启动南汇支线、21号线一期等浦东现代化引领区重大交通项目,两港大道快速路主线、中运量T1示范线已经投运,S3高速公路、市政道路建设稳步推进;以嘉闵线、13号线西延伸等一批重大工程为代表的新城交通项目集中开工,助力新城产业、人口和城市功能集聚。


为重大活动提供高质量交通保障。


第四届进博会延续往届进博会停车预约、集约优先、智慧引导等成功经验,继续维持70%以上的高水平集约交通比例,在严格执行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着力提升观众感受度,实现进博会更加安全、有序、便捷、高效的交通组织保障。第十届花博会整体交通保障采取“需求调控、集约主导、水陆联运、设施保障”的总体策略,集约交通方式占比达到80%。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软实力显著提升。


2021首届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在上海成功举办,国际传播能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建设为契机,推进国际运输管理制度开放创新,在沿海捎带、国际船舶登记等方面试点探索,提升拓展全球枢纽港功能。全球排名前列的班轮公司、船级社、邮轮企业、船舶管理机构以及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等知名国际航运组织加速集聚,助力上海现代航运服务业的发展。《2021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上海排名继续保持第三。



03

积极推进创新发展

加速交通数字化和双碳转型

2021年是上海数字城市建设和双碳转型的元年,交通领域数字化应用和双碳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全面打造数字交通“新场景”。

2021年上海数字城市建设的“四梁八柱”已经悉数出台,交通行业也发布了数字化转型的3年行动计划,上海交通行业数字化转型按下快进键:智慧停车、一键叫车、公共交通支付端“三码合一”服务等数字生活场景更加便利,无人驾驶轨道交通悄然融入市民生活,随着轨道交通14/15/18号线一期的投运,上海已有5条全自动驾驶线路全部实现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业态快速发展,测试道路累计开放615条、1289.83km,快速路通行、智能重卡商业应用等场景取得突破。


锚定碳中和目标,加速交通碳达峰进程。


2021年国家层面制定了30-60双碳目标,依据碳达峰总体行动安排,推进交通领域双碳转型顶层设计,聚焦能源结构调整,运输结构和体系优化,系统推进双碳战略。

一是道路交通电动化加速转型,存量置换特征更加明显。2021年本市小客车实有量增速持续放缓,达到565万辆。其中,新能源号牌小客车快速增长,同比增加约25万辆,累计达到54万辆。燃油车呈现明显的负增长,除非营业性客车额度拍卖号牌车辆增长外,沪C号牌同比减少约12万辆,根据保险同业公会统计,在本市购买保险的外牌车辆同比减少约15万辆。运营车辆的新能源化转型更加快速,至2021年底累计推广纯电动出租车约1.6万辆,累计投放新能源地面公交车约1.4万辆;新能源车使用更加便利,全市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超过50万根,其中公共、专用桩约13万根,建成换电站68座,全市车桩比1.36:1,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二是运输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为49.6%,海铁联运箱量约41.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55.6%。中欧班列上海号首发,为外贸运输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04

响应热点难点问题

提升交通服务便利性和包容性

聚焦停车难综合治理,提升泊位供给和利用效率。

优化标准、机制增加民生停车供给。《建筑工程交通设计及停车库(场)设置标准》(2021版)修订发布,优化了停车政策分区,提高了住宅、医院(学校)等项目配建车位指标。


积极推进公共停车设施规划落地,出台规划、土地、建设审批等方面的支持政策,至2021年开工建设8300多个公共泊位(其中建设完成5644个)。


科技赋能挖潜停车资源使用效率,截至2021年,累计创建753个停车资源共享利用项目,提供3.49万个共享泊位。


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内部停车资源错时对外开放,市区63家机关事业单位和所属国有企业提供近2400个错峰共享泊位。


智慧监管和智能服务手段持续升级,“上海停车”APP应用场景中增加医院“停车预约服务”、“错峰共享”一键签约、“停车缴费”等功能。在浦东、徐汇、长宁等区试点建设智慧道路停车场,不断提升智慧监管和服务水平。


聚力交通服务品质,持续提升道路设施功能。


2021年完成115条“精品示范路”建设,助力城市更新与“美丽街区”建设。持续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完成595公里农村公路改造,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开展全市道路禁车柱、护栏等分隔设施整治,推进道路设施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完成121个道路拥堵点改善项目,通过道路渠化改造、设置港湾式车站等工程性措施,以及调整车道、设置潮汐车道或者可变车道等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一江一河”贯通工程持续推进,北外滩国客中心码头全面贯通开放 。


应对老龄化挑战,打造更包容的出行服务。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上海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常住人口的比例23%,结合第六次上海综合交通调查数据推算,60岁以上人口出行量达1120万人次/日


围绕立法、标准和行动,2021年在交通适老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上海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与管理办法》的颁布为高水平无障碍环境营造提供了制度保障。《上海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导则》、《上海市公共汽车和电车乘坐规则》等行业管理制度中均引入了适老化、无障碍出行的要求。人行道无障碍坡道改造、人行道加装休息座椅、人行天桥加装电梯、新增无障碍公交车、轨道交通车站安装AED等一系列行动切实提升了交通系统的包容性和人文品质。



以制度+科技为抓手,提升交通安全和文明。


2021年《上海市非机动车安全管理条例》颁布实施,“一盔一带”大型车辆“右转必停”、快递外卖行业全面更换专用号牌等措施取得积极成效,交通安全事故呈现显著下降趋势。


依据第六次综合交通调查,从道路事故严重程度来统计,财产损失事故占全年事故总量的83.04%,其次是轻伤事故占16.60%,重伤事故和死亡事故占比较少。持续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加强风险管控和隐患治理,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督查,切实保障交通行业总体安全。


05

2022年交通预判

新冠疫情对市民生活和出行习惯产生了深刻影响,疫情带来诸多不确定性,交通需求呈现结构性变化。

出行强度下降,弹性出行明显减少。


3月份,新一轮疫情爆发,本市交通系统运量明显减少。6月份,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复工复产、复商复市的有序推进,通勤交通需求快速回升。但是,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远程办公、社区团购等线上模式增多,持续影响市民的生活和出行习惯,弹性出行会有所减少,短期内尚难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受疫情形势和防控政策的影响,对外交通方面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大规模设施加速建设,施工期交通影响有所加大。


2022年重大交通设施的投资力度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包括干线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道路快速化等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受疫情影响,下半年工程集中开工,再叠加既有工程,将对建设工程周边道路的交通组织与运行带来不小挑战。受龙水南路隧道浦东段施工、轨道交通18号线二期及21号线一期建设工程影响,在中心城将新增3个拥堵片区。而随着武宁路快速化改造工程,杨高南路改建工程以及G15嘉浏段出城方向扩建的结束,相关道路拥堵将得到缓解。

重大和大型工程项目主要影响区域



交通需求结构呈现变化,道路交通运行压力较大。


疫情背景下社交距离更显重要,自驾车出行需求将会增加、非机动车出行距离有所延长。另外,年内随着新增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的增加,以及新能源车辆的持续增长,预计社会客车保有量的增速会有所加快,道路运行压力有所增加。但集约化公共交通仍然是发展的主体。轨道交通在通勤交通中仍承担了重要的作用,端午节后第一个工作日,轨道全网客运量约572万乘次,已接近去年同期的一半,随着复工复产的持续推进,早晚高峰时段轨道进站客流将会接近常态。


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交通系统韧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交通系统是疫情防控的重要一环,也是关系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的基础。面对疫情给城市运行带来的严峻考验,需要统筹疫情防控和交通运输组织,增加设施、运力保障弹性,优化流程安排,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切实提升交通系统韧性。



来源: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


精彩看点

本市道路运输行业正式启用“员工码”!违反相关规定,将受到这些处罚


6月20日起,上海将增加前往这些地区的列车


打造全球港口新标杆,谱写大国大港新篇章!沪浙签署深化小洋山区域合作开发框架协议

上海市交通委宣教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