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注意——”UCCA沙丘美术馆新展即将开启!

UCCA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21-09-26



2020年9月20日至2021年1月10日,UCCA沙丘美术馆呈现群展“请注意——”,展出冯晨、李明维、纳斯佳 · 萨德 · 伦克、石玩玩、皮尔维 · 塔卡拉、余政达和朱田,共计7位国内外艺术家的作品。这些涵盖装置、影像、行为、素描、声音等多种媒介、充满互动性的作品,以有别于传统的观看方式,积极调用并激发了观众的注意力。



纳斯佳·萨德·伦克,《昨日在此处》,2013,持续行为表演。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余政达,《操实境》(静帧),2015,六频影像,14分10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参展艺术家有的打破观看的惯例,邀请观众直接参与到作品当中,从而引发观众对产生焦虑、希望和联结感的原因进行反思;有的引领观众跳出作品本身,关注创作背后隐含的动因——家人的离散、隐私与开放的准则、以及科技与人类世界观之间不可思议且脆弱的关系;有的则以影像为媒介,借助影像营造的沉浸式体验,让观者身临其境,或与令人不安的生活瞬间不期而遇,或全情投入到虚构叙事之中。7位艺术家的作品共同营造出不同以往的展览体验,在启发我们审视自身与艺术关系的同时,亦对如何内化和认知我们所在的世界这一命题进行了反思。本次展览由UCCA研究部总监赖柏圣策划。



皮尔维·塔卡拉,《逍遥乘客》(静帧),2006,影像,4分32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展览“请注意——”基于一个根本前提,即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注意力的危机。媒体与科技创新以戏剧性的方式拓展了我们的认知范围,而人们的注意力却被不断分散、挪用和货币化。新的工作模式与社交文化要求我们7×24小时全天待命。我们往往愈发迷恋体验的奇观,执着于事物的表象,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社会关系、休闲娱乐和文化生活原本是某种形式上的抵抗,但即使是这些内容也在逐渐奇观化并日渐式微。在寻求最大程度将人类的活动商品化的科技、政治和经济体制的威胁之下,能给予人类避世沉思的场所正日渐稀缺。作为对这一危机的回应,展览“请注意——”聚焦于一系列利用创新形式引发观众参与的艺术作品,展览的主旨并非在于展示独立的审美客体,而是期望向观众呈现注意力的不同形式。


朱田,《扫描》,2014,超白玻璃喷绘,6件,各130×100 cm。


石玩玩,《月光》,2020,纸本、耳机,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注意力经济时代之下的美术馆,似乎仍然是稍显异类(这点或许越来越岌岌可危)的存在:作为一个探寻精神、心理和情感潜质的空间,美术馆跳脱出了大多数人日常的注意力模式。本次展览在构思上与UCCA沙丘美术馆的独特建筑和在地环境展开了对话。在距北京300公里远的阿那亚黄金海岸社区,在集休闲、疗养、精神文化追求于一身的旅游胜地,在自身隐于沙丘之下的UCCA沙丘美术馆呈现,展览“请注意——”旨在营造一个尽可能远离喧嚣的空间,观众置身其中也许能够寻得另一重意义的休憩体验。展览并非是与艺术运动分类学相关的讨论,而是探究这一讨论背后的本质问题:艺术家如何从审美客体转向美学“参与”?他们采用了何种策略?更重要的是,当艺术家获得观众的注意力后,又会如何利用它?



李明维,《鱼雁计划》,本次展览新作《给自我的一封信》的姐妹作品,1998/2014,综合媒介互动装置,木质展台、信纸、信封,三座各290 × 170 × 231 cm,3件。2014年于“李明维与他的关系”展览现场,森美术馆,东京。图片由吉次史成提供。


冯晨,《光的背面:瞬间》,2020,LED灯、灯架、RGB程序控制器、摄像机,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票务信息


UCCA会员

领票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非会员现阶段仅开放现场购票渠道,

需自行进入阿那亚社区后,

于UCCA沙丘美术馆前台购票。



地址


北戴河阿那亚黄金海岸



开放时间


周二至周日

9:30-19:30 (19:00最后入场)


“十·一”(2020.10.1 – 2020.10.8)

期间周一至周日开放

9:30-19:30 (18:30最后入场)



注意事项


参观UCCA沙丘美术馆的观众需遵守阿那亚园区入园的相关规定。鉴于当前特殊时期的规定可能随时改变,请在计划参观和购票之前先于阿那亚App上查询最新入园规定,或直接拨打电话4001155500咨询。





关于艺术家



冯晨


1986年出生于中国武汉,现生活和工作于杭州。冯晨的录像、雕塑和装置作品将视觉和听觉同步,试图在不同信号之间插入线索,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对感官的信任。在他的作品中,感知和现实以迷宫的方式相互作用,他重申经验是存在中最重要和真实的部分,是现实的最终本质。他正在进行中的项目《光的背面》经过多次更迭,其构建的自动化系统剖析了我们对身体和空间的感知,以及对人与机器之间关系的新思考。


冯晨分别于2017年和2019年在胶囊上海(中国上海)举办其同名个展以及个展《瞬间的瞬间》。2018年,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展出个人项目“光的背面——色彩”。衍生于该项目的“光的背面——影”于2018年在复星艺术基金会的Annex空间展出。冯晨近期群展包括:“第六届广州三年展——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中国广州),“城市无界——静安国际雕塑展”(中国上海),上海OCAT群展项目“8102——与现实有关”(中国上海)。他的作品曾在荷兰皇家视觉艺术学院Rijksakademie OPEN 2015(荷兰阿姆斯特丹)和孟买城市博物馆的Video Art | June Edition(印度孟买,2015)展出。作品亦被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中华艺术宫和荷兰皇家视觉艺术学院收藏。




摄影:Matteo Carcelli


李明维


1964年出生于台湾,现居住于纽约和巴黎。毕业后即获邀在惠特尼美术馆举办个展,以互动性的观念艺术空间装置,多次为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波士顿全球报等报刊全版篇幅报导。李明维擅于通过与陌生人的互动,在彼此逐渐熟悉的过程中和自我意识的觉醒间,探索信任与亲密等议题。艺术家通过食衣住卧等生活作息,探索日常事件的核心本质。而不同的记录模式,使参与者主动开创出的对话持续在展览中进行,也丰富了原有的展出形貌与更加开放的公众面向。


李明维于1997年获得耶鲁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在国际范围内举办过个展,其中包括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1998),伊莎贝拉嘉纳艺术博物馆(2000),现代艺术博物馆(2003),洛杉矶县艺术博物馆( 2004),台北当代艺术博物馆(2007),昆士兰现代美术馆(2008年),森美术馆(2014),波士顿美术馆(2015),大都会艺术博物馆(2015),蓬皮杜艺术中心 (2017和2018),格罗皮乌斯堡美术馆(Gropius Bau)(2020),作品亦曾在威尼斯、里昂、利物浦、台北、悉尼、惠特尼双年展和亚太三年展上展出。





纳斯佳·萨德·伦克

Nastja Säde Rönkkö


1985出生,现生活于伦敦和赫尔辛基。艺术家运用影像、表演、装置、观众参与、互联网和文字进行创作。通过作品探索数码时代、权利、人性和地球的未来之间的关系。尤其喜欢一些能够默默存在却举足轻重的概念,比如,爱、迟钝和情感。通过情绪的诗意化和政治性表达,为未来造梦的同时,也探索人类的存在与到场。


她曾在全球进行展览和表演,其中包括:伦敦萨默塞特府、悉尼歌剧院、德克萨斯洲奥斯汀西南偏南艺术节、伦敦皇家美术学院、苏格兰格拉斯哥国际艺术节、利物浦FACT艺术和创意科技基金会、纽约动态影像博物馆、赫尔辛基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以及科罗拉多博尔德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期举办的个展包括:“悬而未决”(芬兰埃斯波现代艺术博物馆,2020);“另一种呼吸,未来的感受”(坦佩雷艺术博物馆);“献给你的焦骨和不息之魂”(芬兰土尔库新旧艺术博物馆,2019)。曾在伦敦萨默塞特府(2018-2019)、剑桥怀辛艺术中心(2018)和马德里屠宰场(2016)作为驻地艺术家。她的作品曾于2018年在赫尔辛基国际电影节和由美国布朗大学举办的常春藤电影节中放映。她是2019年度年轻艺术家奖(芬兰最负盛名的艺术奖项)的第三十五个获奖者。未来计划包括:芬兰土尔库新表演艺术节的演出和北极圈驻地项目。





石玩玩


1981年出生,现工作生活于苏州和杭州。特定场域创作艺术家,以艺术硕士学位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目前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在读博士。


迄今陆续在巴黎AMAC Projects当代艺术中心、柏林OMO艺术空间、台北OCAC、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华贸一楼计划、A4当代艺术中心、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等艺术机构举办过个展。作品也曾受邀展出于深圳关山月美术馆、石家庄万营艺术空间、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苏州金鸡湖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今日美术馆、首尔市政府市民听艺廊、第五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泰康空间、亚洲影像东京艺术博览会主题特别展、第一届长江国际摄影双年展、第一届三亚艺术季、中国集美首届国际当代艺术节、天安时间画廊、798艺术节主题展、长征空间、证大艺术馆、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等国内外美术馆和重要艺术机构。





皮尔维·塔卡拉

Pilvi Takala


1981出生,现生活工作于柏林和赫尔辛基。她的影像作品以表演性干预为主,通过对特定社群的研究以理解社会结构,质疑在不同情境下的社会行为准则。通过作品,塔卡拉向人们展现了:只有打破常规才能了解社会状况中的潜规则。


作品曾在MoMA PS1、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巴黎东京宫、奇亚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巴塞尔艺术馆、坦普尔酒吧区画廊+工作室、第十一届欧洲宣言展、格拉斯哥当代艺术中心、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加拿大国际纪录片影展、荷兰鹿特丹维特德维茨当代艺术中心和第九届伊斯坦布尔双年展等展出。2011年获得荷兰罗马大奖,2013年获得破折号奖和芬兰视觉艺术奖。塔卡拉将代表芬兰参加2022年的威尼斯双年展。





余政达


1983年出生于台南,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美术系及美术创作硕士班,现工作生活于台北。


2008年参加第六届台北双年展并获台北美术奖首奖,2009年代表台湾参加第五十三届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同年受邀参与奥地利林兹复刻双年展。2012年获得东京艺术博览会唯一奖项培根奖殊荣,并参与第五届澳洲墨尔本媒体艺术双年展及法国图鲁斯亚洲制造艺术节,2013年参与纽约ART+网路双年展、国立台湾美术馆亚洲双年展以及纽约皇后美术馆年度计划Queens International。2014年受邀参加中国中央美院的双年展、国立台湾美术馆台湾美术双年展和纽约年度艺术盛事“亚洲当代艺术周”重要论坛。作品《Practicing LIVE》(2014) 受邀参加2014年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及2015年第五十六届柏林国际影展“Forum Expanded”单元。2016年作品于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及巴黎庞毕度艺术中心展出。2018年,于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与丹麦夏洛特堡宫进行纪录片《Tell Me What You Want》(2015-2017)个人放映。2019年参与纽约Performa双年展,创造了角色“法咪咪(FAMEME)”。2020年于韩国京畿道美术馆举行个展。





朱田


1982年出生于浙江,现生活工作于英国伦敦和爱丁堡。2014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英国波恩茅斯大学声音设计硕士,2006年取得英国诺丁汉大学经济学本科学位。2015 年获英国凯特琳(Catlin)艺术大奖,2014年获英国Broomhill国家雕塑奖,并在2009年被选为英国新锐声音艺术家。


个展包括:“最好的时光”(锦艺舫,香港,2017);“她希望尼克把她拖进房里。”(墨方,北京,2017);“喉咙”(荔枝一号,伦敦,2016);“领导冒号”(Cabin画廊,伦敦,2015);“00:04:19”(AKP空间,厦门,2015)。曾参加的部分群展包括:“苏格兰皇家学院年展”(苏格兰国家美术馆,爱丁堡,2020);“Seeping Upwards, Rupturing the Surface”(密西沙加画廊,加拿大密西沙加,2018);“全球定位”(油罐艺术中心,上海,2017);“Do Disturb”(东京宫,巴黎,2016);“Hair!”(中央博物馆,荷兰乌特勒支,2016);“Nord Art”(Kunstwerk Carlshütte,德国比德尔斯多夫,2015);“Young Gods”(Charlie Smith画廊,伦敦,2015);“夜间友谊”(立木画廊,香港,2015);“Vienna Calling”(维也纳艺术学院,维也纳,2014);“创意中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伦敦,2008)等。





UCCA沙丘美术馆


UCCA沙丘美术馆,图片由OPEN建筑事务所提供。



UCCA沙丘是一座隐于沙丘之下的美术馆,坐落于北戴河渤海海岸,距北京300公里的繁荣海滨社区内。美术馆由OPEN建筑事务所主持设计,其展厅由一系列形似洞穴的细胞状空间彼此吸引联结而构成;来自天窗的自然光为部分室内展厅提供光源,几个户外展厅则朝向开阔的海滩。UCCA是中国领先的独立当代艺术机构,作为其馆群的新成员,沙丘美术馆每年推出注重与在地环境的互文关系、呼应建筑形态与馆内空间的展览。美术馆由UCCA战略合作伙伴阿那亚建设且提供资金支持,并于2018年10月起对公众开放。





如何成为UCCA会员?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加入UCCA会员,

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或致电垂询UCCA会员部:

 +86 10 5780 0200



 UCCA临时闭馆通知 


因内部活动,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将于2020年9月25日(周五)闭馆一天,当天不对公众开放。请各位观众注意闭馆时间,如为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展览信息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