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见2021丨UCCA双馆新展时间线

UCCA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23-10-16


对于2020有多少复杂的感受,就会对2021有多少崭新的期待。新的一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和UCCA沙丘美术馆在全年安排了丰富的展览和项目,希望艺术可以常伴于观众身边,也愿这些展览和作品能够激发我们关于世界的反思和认知。





1

Jan.

2021


邵纯,《未来风水》,电子软雕塑,2020。 



太空奇谈


2021.1.31 – 2021.6.20


UCCA沙丘美术馆



在197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宇宙创始新论》中,科幻作家斯塔尼斯瓦夫·莱姆为我们描述了一种全新的宇宙模型:目前人类所能探知到的宇宙现象和自然规律,皆是初代宇宙运行与规定的结果;“完美自然”并不存在,因为自然也是被设定的。虽然这个猜想在今天看起来被证实的可能性仍未可知,但莱姆确实提醒了我们一个不争的事实:“自然”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且多变,时间也并非线性向前。因此,对宇宙持续洞察有助于我们跳脱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局限,作为地球的留存之物、行星的共同居民之一,人类的必然命运便是行星意识——某种超越国家主义、宗教、族裔及物种之物——的演化。


展览“太空奇谈”邀请了具有广阔行星视野的十余组艺术家艾伦·博加纳、曹澍、陈滢如、陈哲、储云、欧森/迪特·席琳、胡伟、邵纯、安东·维多克勒、于伯公、张文心/陈欣及周骏生,他们的实践面对当下人类文明运行系统不断加速所制造的离散身份,追索着集体无意识的形成。他们寓言式的创作,围绕着宇宙之中渺小的蓝色星球所展开,为我们揭示了有关这颗行星的伤痕、记忆与文明留存的希望或失望。艺术家将自我召唤进入不同的有机系统,并将他们的个体经验转化为可感知的莫名之物的创造。这种创造是对现行社会运转机制的反思,同时也是对于现有知识局限所造成的挫败而萌生的斗志。“太空奇谈”由UCCA公共实践部总监韩馨逸策划。





3

Mar.

2021


廖斐,《延长的直线》,2015,大理石,钢板,水泥基座,275 × 70 × 160 cm。



沉静的响雷


2021.3.6 – 2021.5.23

UCCA中展厅、新展厅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此次展览集中探究了中国当代艺术中未被充分讨论的一条线索——佛教如何与当代艺术发生联系,这种联系又与传统的佛教美术存在怎样的共性?20世纪初,冈仓天心(Okakura Tenshin)和恩内斯特·费诺罗萨(Ernest Fenollosa)开创了“佛教美术” 这一学术领域,这或许从一开始就限制了我们对佛教和视觉文化关系可能性的想象。从他们以艺术史研究的目的试图揭开法隆寺梦殿的秘佛,并由此和僧侣发生的冲突中,我们可以看到僧侣和艺术史学家在对待同一个被称作艺术品的“物”时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与此同时,自上世纪50年代,铃木大拙(D.T. Suzuki)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佛教在西方的传播影响了战后一代的艺术家与知识分子,如约翰·凯奇(John Cage)、阿瑟·丹托(Arthur Danto)以及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并在之后逆输入至东亚等国。这使得原本就复杂的“佛教美术”相关问题需要进一步放置在“东—西”、“前现代—现代”等坐标中进行审视。


在此背景之下,本次展览邀请了邵一、陈丽珠、廖斐与褚秉超——四位在个人生活与艺术创作中与佛教有着不同联结的艺术家,在展览筹备过程中分别选择一段唐宋禅宗的文献,以此为起点展开创作,尝试构建一段清晰的线索,重新展示中古文本与当代视觉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索思想与信仰如何在本土艺术家头脑中进行提炼和转化,并由此挖掘佛教和当代艺术之间对话的可能性。“沉静的响雷”由UCCA助理策展人张南昭策划。



曹斐,《新星》,2019,单频录像,109分钟。

图片由艺术家、维他命艺术空间及Sprüth Magers提供。



曹斐:时代舞台


2021.3.12 – 2021.6.6

UCCA大展厅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代表,曹斐擅长运用多媒体——电影、影像、虚拟现实及装置,对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社会的巨变以及身处其中的个体境况做出超现实的刻画。本次展览作为国内首次聚焦艺术家的中期回顾性个展,将呈现其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并尝试将其实践置于所对应的中国各时期社会背景当中,从而形成对照关系。展览将囊括《失调257》(1999)、《三元里》(2003)、《角色》(2004)、《谁的乌托邦》(2006)、《人民城寨》(2007-2012)、《霾》(2013)和《LaTown》(2014)等经典作品,并将在国内首次呈现其新近作品《亚洲一号》(2018)以及最新项目《红霞》(2019-2020)。一直以来,艺术家的关注聚焦于流行文化、科技发展、城市变革以及虚拟现实等等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张力,在反映现实与制造幻想之间自由游走。尤其在艺术家近期的项目当中,通过长期的历史与跨学科调研工作,将过去与当下社会中的个体性置于历史转变之中,并在其中充斥着对个人、社会及历史不明时区的想象。“曹斐:时代舞台”由UCCA馆长田霏宇与UCCA展览部总监郭希共同策划。



关于艺术家


摄影:Myrzik and Jarisch


曹斐,1978 年生于广州,现在北京工作及生活。曹斐是活跃于国际舞台的中国艺术家。她的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参考超现实主义并运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疾速发展的变化。曹斐曾参加过的国际双年展和三年展包括:上海双年展、莫斯科双年展、台北双年展、第15 及17 届悉尼双年展、伊斯坦堡双年展、横滨三年展,以及第50、52 和56 届威尼斯双年展。她的作品曾在伦敦泰特美术馆、蛇形画廊、白教堂美术馆、纽约新美术馆、古根海姆博物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东京宫、路易威登基金会等地展出。2016年曹斐在纽约MoMA PS1举办首个个人展。


近期项目包括2018年香港大馆美术馆个展和杜塞尔多夫K21美术馆回顾展,以及2019年6月在蓬皮杜艺术中心举行的个展,8月APPLE和纽约新美术馆合作的增强现实艺术项目,2020年在伦敦蛇形画廊举办个展。未来计划包括2021年罗马MAXXI国立二十一世纪美术馆个展及2021年北京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个展。


曹斐于2010年获提名“Hugo Boss雨果博斯艺术奖”及“未来一代艺术奖”。2006和2016年分别获得“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的“最佳青年艺术家”奖项及“最佳艺术家奖”。2016 年获“昆卡双年展”的“Piedra de Sal 奖”。曹斐曾担任2014年第八届柏林双年展策展人遴选委员会评委;2016年荷兰博尼范登当代艺术奖评委;2019年担任HUGO BOSS亚洲新锐艺术家大奖评委,以及劳斯莱斯“缪斯”全球艺术项目艺术家遴选委员会提名人。





6

June

2021


王拓,《通古斯》(静帧),2021,单频影像。



王拓:空手走入历史


2021.6.6 – 2021.9.5

UCCA中展厅、新展厅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时空的交叠与叙事的交错,对历史性文本的创造性使用和梳理,沉郁冷静的视觉语言,一直是王拓既往创作的重要组成元素。作为王拓的第一次机构个展,本次展览将系统性地梳理艺术家此前创作的重要线索,并首次呈现近四年的创作序列“东北四部曲”,同时对建筑、文献两条线索以及早期作品进行有侧重地呈现。其中“东北四部曲”缘起于艺术家对于萨满仪式及历史的深入研究,从个人经验着眼东北亚历史的回顾以及现代性之断裂,并提出“泛萨满化”这一概念,意指人的身体在无意识状态下成为历史轮回中的媒介。展览题目源自日本历史学家沟口雄三提及的一种历史观,即“进入历史时的无意图状态”,并通过这种状态来发现历史“本来的样态”,这无疑也描述和串联起了王拓的全部创作核心,同时充分说明了艺术家在解构历史和提供替代性想象中可以扮演的重要角色。“王拓:空手走入历史”由UCCA策展人栾诗璇策划。



关于艺术家



王拓,1984年出生于长春,分别于2012年与2014年获得北京清华大学和美国波士顿大学视觉艺术学院的绘画系研究生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的重要个展包括“正站在歧路上”(空白空间,北京,2020);“王拓:烟火”(Present Company,纽约,2019);“语法灵猿“(Salt Projects,北京,2017);“失忆事典”(泰康空间,北京,2016)。他参与的重要群展包括“国立现代美术馆亚洲计划­——寻找另一个家园“(国立现代美术馆,首尔,2020);“精神与政治学”(巴登巴登国立美术馆,巴登巴登,2019);“新冶金学家”(尤利娅·施托舍克收藏,杜塞尔多夫,2018);“One Northeast”(Zarya当代艺术中心,符拉迪沃斯克,2018);“九”(皇后美术馆,纽约,2017)。





7

July

2021


安迪·沃霍尔,《自画像》,1978,亚麻布面丙烯及丝网,101.6 × 101.6 cm。图片由安迪·沃霍尔美术馆提供,建馆藏品。致谢安迪·沃霍尔视觉艺术基金会。收藏编号:1998.1.807



成为安迪·沃霍尔


2021.7.3 – 2021.10.10

UCCA大展厅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作为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艺术生涯在中国的首次全景式呈现,展览汇集了由安迪·沃霍尔美术馆与UCCA 从前者众多藏品中共同精心挑选的近300 件代表作品。展览在对艺术家生活和艺术创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将艺术家经典架上作品与电影和摄影作品相结合,以五个章节展开,通过非线性叙事深入聚焦安迪·沃霍尔众多早期作品、档案资料和历史照片,完整再现了青年沃霍尔在匹兹堡的重要历史时期,这是除沃霍尔美术馆之外,首次以此方式呈现的安迪·沃霍尔个展。同时,展览亦囊括了艺术家各历史时期创作的系列经典作品,例如20 世纪50 年代初,艺术家到纽约进行的商业跨界尝试;60 年代的标志性绘画,以及艺术家对80 年代纽约街头文化的适时回应;在探索沃霍尔绘画创作实践之外,展览还将呈现作为沃霍尔绘画创作基础的摄影作品,以及艺术家汲取早期生活灵感,晚期创作的更具实验性及精神性的抽象系列作品。


展览由沃霍尔美术馆首席策展人何塞·卡洛斯·迪亚兹(Jose Carlos Diaz)及馆长帕特里克·摩尔(Patrick Moore)共同策划。展览将先后在UCCA 北京及UCCA 上海新空间呈现。



关于艺术家


安迪·沃霍尔本名安德鲁·沃霍拉,1928年8月6日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工薪家庭。1945至1949年,就读于卡内基理工学院(现为卡内基梅隆大学),在纽约以商业插画家的身份开始其艺术生涯。从20世纪40年代至1987年去世,沃霍尔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和企业家。他是画家、雕塑家、插画家、摄影师,并在整个艺术生涯中不断对诸如出版、电影、音乐制作、电视、时尚和戏剧等新兴媒介的艺术表达展开探索。




关于安迪·沃霍尔美术


安迪·沃霍尔美术馆位于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出生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作为世界上仅专注于一位艺术家,最为全面的美术馆之一,安迪·沃霍尔美术馆拥有最为丰富的沃霍尔艺术藏品和档案资料。安迪·沃霍尔美术馆是匹兹堡市四家卡内基博物馆之一。关于美术馆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warhol.org。




丹尼尔·阿尔轩,《侵蚀蔷薇石英制成的断臂维纳斯像》(局部),2019 。



丹尼尔·阿尔轩


2021.7.11 – 2021.10.10


UCCA沙丘美术馆



作为UCCA沙丘美术馆迎来的第一个艺术家个展,丹尼尔•阿尔轩将结合UCCA沙丘美术馆消隐于沙丘下的独特空间环境,呈现其源于对历史和遗迹的持续关注而创作的一系列最新作品。阿尔轩重新回顾了艺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如米开朗基罗的乌尔比诺公爵洛伦佐•美第奇像,以真迹原作模型为模,创作出标志性的“侵蚀水晶”风格新作品。创作过程中,阿尔轩获得了法国国家博物馆联盟史无前例的支持,得以接触到如巴黎卢浮宫、梵蒂冈博物馆等欧洲最重要博物馆馆藏的雕塑大师原作的模型。阿尔轩的艺术创作过程在激发观者对过去艺术作品的发掘,修改和保存的历史传统进行反思的同时,还邀请观者以未来考古学家的视角,将作品视为不为人知的未来遗迹,进而对其进行重新发现,重构想象。一如阿尔轩的众多作品,本次展览也通过对时空的压缩,在美术馆内创造出一个从白色到蓝色过渡的超现实空间。而在本次展览开始之前,阿尔轩全新的大型户外公共艺术作品《侵蚀断臂维纳斯铜像》已于2020年7月10日落成于UCCA沙丘美术馆所在的阿那亚社区海滨。



关于艺术家



丹尼尔·阿尔轩,1980年生于克利夫兰,现工作和生活于纽约。阿尔轩的美学根植于他的“虚构考古”概念。通过雕塑、素描、建筑和影像等创作媒介,以其称为“未来考古学”作品创造一种临界情境。这些令人难忘又饶有趣味的场景,兼有浪漫主义和波普艺术的气质。阿尔轩的作品曾在全美各重要机构,如MoMA PS1、纽约新美术馆、迈阿密当代艺术博物馆等地展出。





9

Sept.

2021


黄锐,《黑色的半月》,2020,丙烯颜色 屏风,172.5 × 128 cm。




黄锐:抽象之道


2021.9.25 – 2021.12.19

UCCA中展厅、新展厅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黄锐自上世纪70年代末起就作为艺术家和艺术活动家一直活跃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前沿,此次展览将关注他创作生涯初期至今的抽象创作,并且将是艺术家近十几年来最大规模的个展。黄锐从1978年开始对抽象绘画语言进行探索,并在次年底他参与发起的“星星美展”上展出了自己的抽象作品,这些作品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次公开展示的抽象作品。80年代初,黄锐选择前往邻国日本,开始了他长达15年的旅日生涯。这期间他不仅延续了之前探索空间抽象的“空间结构”系列,还将自己的创作兴趣拓展到禅文化、周易等领域。黄锐的抽象创作一直带有对东方美学和思想的持续性关注, 尤其是他自1983年起开始了对道德经以及易经的研读。周易的各个卦象的名字中都蕴含着转折和变革,这种不断地变革正是黄锐创作的一个核心。此次个展将系统性的梳理以抽象语言和东亚思想作为艺术家创作的重要线索,囊括以绘画及雕塑为形式的数十件作品;并首次呈现了2020年创作的“有道-无道”系列油画新作,同时对“禅空间”系列,“水墨之道”系列以及早期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呈现。本次展览由田霏宇和助理策展人张南昭共同策划。



关于艺术家



黄锐,1952年出生于北京,现工作和生活在北京。黄锐是中国先锋艺术团体“星星画会”的发起人之一,他的创作在1980年代以绘画为主,1990年代开始朝更实验和多元的方向探索,涉足于装置、行为艺术、摄影、版画等广泛领域。他的重要个展包括“动物时间的北京城—— 1204-2009”(地下城博物馆,布鲁塞尔,2009);“动物时间的中国历史”(罗马城墙博物馆, 2008);“黄锐星星时代——1977-1984”(何香凝美术馆,深圳,2007);“黄锐展”(大阪府立现代艺术中心, 1990),“拆那/CHINA”(阿尔勒国际摄影节,2007)。参加的重要群展有“1989后的艺术与中国:世界剧场”(古根海姆美术馆,纽约,2017);“中国8”( 杜塞尔多夫国立美术馆与波恩国立美术馆,2017);威尼斯双年展(2013)和“星星美展”(中国美术馆东花园,北京,1979)。





10

Oct.

2021


沈莘,《温暖期》(静帧),2018,数码影像,34分。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后视景观:

一段关于所有权的旅程


2021.10.24 – 2022.2.20


UCCA沙丘美术馆



一片风景被谁拥有?是土地的所有者,或是不经意将景色尽收眼底的游人?W.J.T.米切尔曾在《风景与权力》(Landscape and Power)中指出,不能仅将风景视为一种美学的欣赏对象,“它应是一种历史、政治及美学层面的警惕性的核心——一种对经由眼睛的注视投射并书写于土地表面的暴力和邪恶的警惕”。作为媒介的风景,本身包含了我们认识世界时脑海中产生的或远或近的画面,这些表征背后是否潜藏着世界的真正秩序?若旅程可以成为一段思考转化的过程,我们是否能在一趟经验被预设的旅途中,逐步诗意地潜行并改写自身的故事走向?展览将关注主体的“观看”在图像生产中的作用,并通过呈现涉及后殖民视角下的移民、贸易及旅游消费等相关议题的作品,邀请观众在场域特定的创作中,重新审视自身与当下消费以及景观社会的历史关联。“后视景观:一段关于所有权的旅程”由UCCA公共项目策划人方言策划。





11

Nov.

2021


莫瑞吉奥·卡特兰,《喜剧演员》,2019,香蕉、胶带。

摄影:泽诺·佐蒂。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莫瑞吉奥·卡特兰:

最后的审判


2021.11.20 – 2022.2.20

UCCA大展厅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 及21 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意大利国宝级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在中国的首次个展将引领观众开启探寻艺术家卡特兰心灵和创造力的探索之旅。凭借其发人深省、戏谑有趣、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艺术创作,卡特兰深入挖掘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揭示了人类自身生存受制的恐惧与情绪体验。从1989 年创作的小幅摄影作品《家庭词典》(Lessico familiare)开始,卡特兰通过一系列具有探索性的自画像式作品,带领观众踏上充满想象力的历史之旅,在这段旅程中,艺术家将近乎神秘的人物如肯尼迪、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甚至希特勒等人物转化为普通、有时甚至是可悲的人物。展览充满趣味性且令人震撼,通过30 余件艺术大师的作品首次向中国观众展现了卡特兰融合灵感与表达,模糊艺术与广告和媒体界限的艺术实践。展览由弗朗切斯科·博纳米(Francesco Bonami)策划。



关于艺术家


莫瑞吉奥•卡特兰(1960年生,意大利帕多瓦市)是当代艺术界最受欢迎也最有争议的艺术家之一。他的创作自由取材于现实世界中的人和物,其作品透着对艺术和机构的戏谑。他以充满趣味和挑衅的方式将材质、物品和举动置于具有挑战性的场域之中,激发人们对其进行评论和参与。自80年代末开始积极创作,1993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Aperto专题展,将自己的展览空间卖给了一家广告公司。卡特兰凭借一尊被陨石击中的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蜡像,即作品《第九小时》(La Nona Ora)首次获得国际关注,该作品最初于1999年在巴塞尔美术馆展出。自2010年以来,卡特兰永久安置在米兰阿法里广场的公共艺术介入作品《L.O.V.E.》引发了居民对原本被遗忘的广场的重新利用。同年,卡特兰与摄影师皮耶尔保罗•费拉里共同创办了半年刊图片出版物《厕纸》(TOILETPAPER)。2011年,他在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的两千只填充鸽子装置作品引发了人们的激烈讨论。同年,卡特兰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举办个展,将所有作品悬挂于天花板上。展览结束后,卡特兰宣布暂时退休。2016年9月,卡特兰再次回归,以18K金复制铸造了一个功能齐全的马桶,将其命名为《美国》,卡特兰用这件作品取代了古根海姆博物馆洗手间的马桶,并对公众开放了一年。之后,他应邀在巴黎钱币博物馆举办其最重要的作品展,即“不怕爱”回顾展。2018年,他为上海余德耀美术馆策划了群展“艺术家此在”,以此展览质疑现代艺术最神圣的原则:艺术的原创性、意图和表达。2019年底,卡特兰在牛津郡布伦海姆宫举办了由其主要作品组成的个展。开幕当晚,作品《美国》被不明身份的窃贼偷走。2019年12月,卡特兰在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展上首次展出了他的新作《喜剧演员》,用胶带将一根香蕉贴在画廊展台的墙上,以此激发全球观众对艺术本质和价值的辩论和探讨。作品《喜剧演员》已捐赠给古根海姆博物馆,并成为古根海姆博物馆的收藏。




关于UCCA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是中国领先的当代艺术机构。UCCA秉持艺术可以深入生活、并改善生活的理念,每年为超过百万的观众带来丰富的艺术展览、公共项目和研究计划。UCCA北京主馆位于798艺术区的核心地带,占地约一万平方米,其原址为建于1957年、历史悠久的厂房,于2019年完成由荷兰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主持设计的场馆改造。UCCA沙丘美术馆由OPEN建筑事务所设计,坐落于北戴河渤海海岸的阿那亚社区内。上海UCCA Edge由纽约SO-IL建筑事务所担纲设计,于2021年春季正式开馆。UCCA于2018年正式获得由北京市文化局认证的美术馆资质,并经北京市民政局与香港政府许可,在两地注册成立非营利的艺术基金会。UCCA的商业板块包括零售平台UCCA商店、UCCA儿童艺术中心,以及UCCA Lab旗下的馆外合作项目等。UCCA于2007年开馆,2017年在一组国内外董事的支持下完成机构的重组与转型。UCCA致力于通过当代艺术,推动中国更深入地参与到全球对话之中。





如何成为UCCA会员?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加入UCCA会员,

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或致电垂询UCCA会员部:

 +86 10 5780 0200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展览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