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UCCA公共项目|“后视景观”闭幕日系列活动

2022.8.14(周日)

工作坊

粉彩制作工作坊:深时色彩

14:30-16:50

UCCA沙丘美术馆及阿那亚排练厅

2022.8.14(周日)

公共艺术

饮火

18:30-19:00

UCCA沙丘美术馆


公共艺术

“后视景观”系列:饮火


2022/8/14



“这颗心,在它破碎之前,仍然饮着火,吞着光。 ”


——舒伯特 《日暮之时》(Im Abendrot)*

*《日暮之时》也是施特劳斯《最后四首歌》之一



展览“后视景观:一段关于所有权的旅程”落幕之际,UCCA沙丘美术馆将呈现艺术家覃小诗的全新行为作品《饮火》(Im Abendrot,2022)。《饮火》借助人类的身体动作、咏唱与机器的自动绘作之间相交织的情感和叙事,试图探讨我们如何在气候、灾难、集体忽视与遗忘之间抵抗失忆。在展览的现场,一台喷绘机器犹如古往今来或著名或平凡的一切观海者一般,在日落时面对废石膏板描绘日出之景。在北戴河的海边,这位观察者为永恒的风景留下暂时的脚注。舞者随着作曲家清水悟 (Chatori Shimizu)的音乐作品中的笙声与机械声而动,运用发光黏土制造痕迹,正如许多年前在阿根廷“手洞”里留下岩画的人类所做一般,随后又将痕迹抹去。在艺术家的带领下,舞者们用发光黏土制造又毁灭工具,正如几百万年前人类为了生存第一次制作工具时一样。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表演者

谢嘉金、李俊华


音乐

清水悟 

 ——《普伦蒂斯的粉红象》


活动安排

2022.8.14(周日)

UCCA沙丘美术馆


18:00-18:30

入场


18:30-19:00

公共艺术:饮火



作品免费观看,需购买展览门票入场


*本公共项目不从票务获取收入;

*活动收入将悉数用于支持UCCA公共实践部的运营与发展;

*场地准入人数有限,建议提前规划出行时间,迟到请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入场;

*活动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


关于嘉宾



覃小诗

艺术家


1989年出生于广州,现工作生活于广州和景德镇。2015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取得视觉艺术硕士学位。作品关注末日准备、珠三角神话和未来辩论。2014年开始,邀请专业获奖高中辩手在纽约皇后美术馆,纽约犹太美术馆等地辩论“2020年当代艺术是否会存在”“AI 是否能成为艺术家”等议题。2017年,在Spring Workshop驻留时创办杂志《无情灯》,并担任无情小姐传讯总监。2017年开始末日准备系列,演习种种生存策略,探讨社群如何扶相扶持,曾于泰康空间、Para Site艺术空间,以及亚洲协会香港中心展出。与陈思颖合作研究公共空间中的声音,2019年获得时代美术馆支持赴哈瓦那创作。2019年,她们在柏林Savvy Contemporary为预警未来却被忽视的声音制作纪念碑。2020至2021年,在南沙举行个展,作品以本土海盗宝藏为线索,藏于山中水底,游走于当代新闻、海盗海战历史和龙的传说之间。2015年获得纽约莲花基金会奖。





谢嘉金

现代舞者


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参演作品见于广州大戏节、重庆戏剧节、深圳蛇口创作营等,曾与多个不同领域艺术家合作。





李俊华

剧场创作者


作品以现场表演为主,编织日常为材料,希望创造出另外⼀种空间和时间,不为逃脱,只为了这个间隙溢出的生命力与愉悦。编导演作品《GOGO MY CANDY BOY》《青蛙梦》《回山东》《蛋壳里的奥德赛》《清洁》《杀虫吉》《拜拜你》等,见于贵州国际儿童艺术节、深圳南山戏剧节、深圳艺穗节、山东莱芜国际戏剧节、杭州国际戏剧节、时代美术馆和OCAT深圳馆等。





清水悟

作曲家


1990年生,是常驻于德国德累斯顿的作曲家、日本笙表演者、和声音艺术家。作为2016年马耳他国际作曲大赛一等奖得主,曾在世界各地著名乐团和音乐家演奏,包括Linea、Multilatérale、mise-en、 Mivos、 S.E.M,上海爱乐乐团,Sound Factory Orchestra等。他的乐谱由比利时United Music & Media出版社出版,他的专辑《O》由法国Elektramusic唱片公司发行。






“后视景观”系列

粉彩制作工作坊:

深时色彩

2022/8/14



如果层层堆叠的地壳本身携带着色彩,是否可将颜色视作一种风景?


作为物质的颜料给我们留下了多彩的历史记忆:白垩纪时期沉淀于西欧的白色矿土,乍听之下或许仍离我们的生活有些遥远,而一万五千年前原始人在法国拉斯科洞窟中涂抹出野牛与猛玛象等形象所采用的赤铁矿,已然成为了人类最早使用的创作颜料之一。侏㑩纪晚期,化石种杉木在气候逐渐变暖的大陆板块上(包括现今东亚和北美地区)卖力生长,而后其木材被烧制成炭粉,亦宣告了人类最广泛使用的黑色颜料之一的诞生;八世纪起,中国开始向外输出广为流传的陶器——其中以江西高岭土制成的陶瓷,坚若琉璃,白如玉雪;从阿富汗开采的青金石,则经由骆驼商队陆路运输至欧洲,成为文艺复兴时期最昂贵的一抹蓝色……我们构筑色彩所使用的颜料,其实来自大地的馈赠,是历史与文化的深沉积淀。颜色不再是一个个抽象名词,而是作为媒介完整地记录了我们与我们所在的世界不断彼此感知和互动的过程。


苏予昕作品在“后视景观:一段关于所有权的旅程”展览现场,UCCA沙丘美术馆。


2022年8月14日,UCCA沙丘美术馆展览“后视景观:一段关于所有权的旅程”期间,UCCA邀请参展艺术家苏予昕展开一场手工粉彩颜料制作工作坊。在本次活动中,苏予昕将基于自身绘画实践中对颜色的媒介研究,带领参与者在地壳亿万年的演化中,选取不同时期的原生色彩,混色、调制并塑造出独一无二的手工粉彩。如何将我们的视线穿过我们所寓居的景观——生活中那一层薄薄的风景“画布”——去洞悉历史长河中属于颜色的记忆谱系?参与者将在与材质互动的过程中,重新认识环境与艺术史进程中的必然与偶然。


粉彩成果示意图。

本次工作坊你将获得:


自然环保的手工矿物颜料;

重访地球历史的深刻体验;

海边手作的心灵放松之旅。


苏予昕 ,《白色的发明 2018–2021》(局部),2021,海螺粉末、高岭土、胡粉、碳酸钙沫、石膏粉、砂岩、丙烯、氧化钛、赤土、泥土与其他手工颜料于木板上,15×18.5×4 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UCCA工作坊

“后视景观”系列

粉彩制作工作坊:深时色彩



 活动流程 


2022.8.14(周日)


14:30 – 14:45 

开场介绍


14:45 – 15:05 

颜料历史讲解与演示


15:05 – 16:25

粉彩制作与测试


16:25 – 16:50 

讨论与提问



 地点 


UCCA沙丘美术馆及阿那亚排练厅



 语言 


中文


 票务信息 


购票请扫描下方二维码


工作坊现场票:180元/人

(含单次观展)

优惠票:150元/UCCA会员


工作坊参与人数:16人以内

参与者年龄要求:16岁以上


*现场票含2022年8月14日沙丘美术馆当日单次观展,建议提前到馆参观;

*持UCCA年卡者按照优惠票价收取费用;

*活动收入将悉数用于支持UCCA公共实践部的运营与发展;

*活动当天开场前半小时,请于UCCA沙丘美术馆正门领取活动门票;

*场地准入人数有限,建议提前规划出行时间,迟到请听从工作人员安排入场;

*活动期间请保持手机静音;

*活动门票不支持退换。

*鉴于近期疫情形势的不可控因素,本活动不排除延期或线上举行的可能,如发生此种情况,我们将会通知购票观众并办理退票事宜。




关于嘉宾



苏予昕

艺术家


1991年出生于台湾,2016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斯莱德美术学院。苏予昕将绘画视为多种学科、各种感性能力相互交涉的场所。长久以来,画家身处整个视觉工业的一环,绘画的演进折射着物质世界的发现与再创造。绘画不仅见证了文化和自然交流的历史,也投射着画家在战争及迁徙史中的角色,涉及风景的侵占与归还、颜色的开采与其牵动的贸易史。当绘画的历史专注在梳理图像风格的演进时,色彩的科技正不间断地演化——苏予昕采集、研制、加工这些散布于地壳之上的色彩元件,并在画布上描绘、挤压、堆叠出新的秩序,对她来说,如此的风景绘画是一种重新布置矿物、植披、有机与人造物的地质学实践。

 

曾参加的重要展览及项目包括:“绘画无声”(泰康空间,北京,2021);“2020第八届华宇青年奖入围展:漫长的问候”(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20);“图像感到了不安”(没顶画廊,上海,2020);个人项目“几乎没有记忆”(没顶画廊,上海,2020);“用色拼字”(关渡美术馆,台北,2019);“此地有狮”(798艺术中心,北京,2019);“野根茎”亚洲艺术双年展(台湾美术馆,台中,2018);“违章建筑III- 特区”(长征空间,北京,2018);“平面震颤”(长征空间,北京,2016);“未来岛屿”(萨奇美术馆,伦敦,2016);“Refuse: Refuge: Re-fuse”(The Koppel Project, 伦敦,2016);等等。





如何成为UCCA会员?


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刻加入UCCA会员,

享受更多会员福利。


或致电垂询UCCA会员部
 UCCA北京会员 :+86 10 5780 0200

UCCA Edge会员 :+86 21 6628 686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