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杀就能搞死中国芯片?痴心妄想

汐元 IT之家 2023-09-02

公元 1363 年,洪都,今南昌,一场名留青史的守城战正在惨烈拉锯。

陈友谅拥兵 60 万,铺天盖地围攻洪都,战火纷飞,杀声震天。然而任他如何强攻突袭,都无法拿下这座区区 2 万守军的城池。

守城者,正是朱元璋之侄,朱文正。他利用有限的 2 万将士,硬是和 60 万大军僵持 85 天,最终成功等到援军,大败陈友谅。


这场奇迹般的战役,被后人称为洪都守卫战。朱文正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誓死的决绝,拿下了这不世战功。

《孙子兵法》中说,围地则谋,死地则战。当你想要突破敌人的重围,谋略和决心,一个都不能少。

一、华为的 “南泥湾”,吹响中国芯片突围战的号角

而今,中国蓬勃发展的科技产业也正遭遇美国霸权主义的重重围攻,一场血勇决绝的突围战已然打响。而战争风暴的中心,是那小小的芯片。

从 2019 年 5 月到 2020 年 8 月,美国商务部以国家安全为由,先后颁布了三轮制裁措施,打压中国科技企业。

其中,华为作为国内科技企业的龙头,直接被推向旋涡中心。美国掐住了中国芯片无法自给自足的死穴,一步步将华为逼至绝境。

“因为今年第二轮芯片制裁,华为没有办法生产芯片。我们最近一直都在缺货阶段,非常困难。”

在 8 月份的一次活动上,就连一向以闯将著称的华为消费者业务 CEO 余承东,也表现出无奈的情绪。


华为的束手无策让更多人意识到:中国必须建立能够自给自足的芯片产业链,才能不被卡住喉咙,这是从美国层层攻势中实现突围的唯一方法。

因此,华为紧急启动了 “南泥湾”计划,致力于打造终端产品制造 “去美国化”的完整供应链。

“在半导体的制造方面,我们要突破的包括 EDA 设计,材料、生产制造、工艺、设计能力、制造、封装封测等很多方面。但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只有不够大的决心和不够大的投入。”余承东表示。

说归说,建立独立自主的芯片产业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首先,中国在芯片制造关键技术上,和国际顶尖水准还有巨大的差距,光是在制程工艺上,就非数十年不可弥补。

其次,全球化产业分工已成趋势的今天,任何国家都很难建立完整的芯片产业链。中国又谈何容易?

在半导体领域,中国想要绝地突围,确实难于登天。

但是难归难,我们还是不得不去做,重点是怎么做。

IT之家认为,如果能够准确分析自身和外部环境、把握优劣势,找到突围的机会,加之志在必得的决心和投入,谁说就不能像朱文正那样,创造一个奇迹?

二、不知己知彼,作战就是空谈

想要找到中国芯片突围的机会,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两点:

1、芯片全产业链全景是怎样的。2、芯片具体有哪些;

第一个问题,芯片全产业链是怎样的?最简单的还是以上游、中游和下游的层级来划分:

图自:鲸准实验室

上游包括:芯片生产的原材料和设备;中游包括:芯片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和芯片封测;下游包括:芯片的终端和行业应用。

第二个问题,具体有哪些芯片呢?

按照芯片处理信息种类的不同,可以将芯片划分为数字芯片和模拟芯片。
什么是数字芯片和模拟芯片?顾名思义,分别是主要用来处理数字信息和模拟信息的芯片。

那什么是数字信息、模拟信息呢?

  • 举个例子,我们用嘴说话,会发出声波,这种声波是模拟信息;

  • 手机接收到声波后,会对声波进行采样,并转化为一串串二进制数字,这些数字,就是模拟信息。

  • 像 CPU、GPU、内存芯片、AI 芯片这些,都属于数字芯片;

  • 而像射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指纹识别芯片等,属于模拟芯片。



这样梳理后,就可以具体到半导体产业每一个环节中,去分析我们的优势和劣势,然后寻求突围的机会。

我们还需要明确一点:半导体行业,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像制程工艺这种关键进度,我们严重落后,不是三五年可弥补的。

反观整个半导体产业,有这么多环节,我们并非在每一个环节上都严重落后。有些甚至还有领先的机会。

因此,要打好中国芯片的突围战,不能以己之短直面别人的锋芒。先进的制程,很关键,但不能只认着这条路走到黑;


三、从半导体产业链全景入手,找出我们的机会

1、上游

① 原材料

我们先从芯片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处在这个产业链最上游的,是半导体的原材料和设备。

原材料,是芯片制造的根本。看过文章 1 的同学应该知道,芯片就是沙子提纯为硅,然后经过复杂工序做成的。

其中涉及非常多的原材料,如硅片、光刻胶、电子特气,各种化学药品等。


就拿占比最大的硅片来说,目前中国大陆最主要的硅片生产企业是上海硅产业集团,他们在全球的份额仅为 2.2%。

其余都被来自日本、德国、中国台湾、韩国的五大巨头企业垄断。


再如在光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光掩模,被美国和日本占据 80% 以上的市场份额。而我国生产的光掩模只能满足中低档产品的市场需求。


根据半导体行业协会的统计,目前国产半导体原材料总体使用率不足 15%,在先进制程工艺中,这个数字更低。

② 制造设备

半导体产业最上游的设备,参考文章 1、文章 2 中的介绍,大概包括光刻机、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热处理设备、离子注入设备等等。

这些设备目前被以美国、荷兰和日本为代表的 TOP10 企业占据了 75% 以上的份额,2019 年中国大陆的自给率仅为 14.2%

在技术先进性方面,以IT之家曾经介绍过的光刻机为例,中国最好的光刻机设备厂上海微电子,只能生产 90nm 的光刻设备,而台积电的工艺已经达到 7nm EUV,代际差距较大。


下面是目前主要半导体制造设备国内供应商的技术进展,整体比较落后,这是需要从长计议、慢慢沉淀的。


最上游的原材料和设备是半导体产业的基石,是最尖端技术的汇聚之地,却恰恰也是中国半导体最薄弱的环节。

但好在大部分技术和产品国内都并非空白,如果锐意进取,仍然有赶超的可能,只是需要留足成长的时间。

2、中游

半导体产业的中游主要包括芯片的设计、制造和封测。这一部分我国的自给率仍不容乐观,但也能找到突破的机会。

(1)芯片设计

芯片设计,通俗地说其实就是画芯片的电路图,只不过这个电路图极端复杂,就像这样:


这种复杂程度不是人类能凭大脑画出来的,因此需要辅助。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 EDA,一个是芯片 IP。

① EDA

其实最早期的芯片,电路图是比较简单的,人们手工就能整出来。

但到后面,随着性能提升,电路图也日趋复杂,像下面英特尔第一款商用微处理器 4004 的电路图,就已经挺复杂了,但其实还在人手工设计的范围内。


可是再往后,电路图复杂度呈指数级上升,人类实在搞不定了。于是,慢慢出现了电子设计自动软件 EDA。

EDA 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功能设计、验证、布局、布线、版图等等,覆盖芯片设计的整个流程,它是一篮子软件工具的集合。

没有它,芯片设计就无法进行,芯片产业也就会瘫痪。

目前,在全球 EDA 市场,Synopsys、Cadence 和西门子旗下的 Mentor Graphics 三家公司占据了 70% 的份额,他们都来自美国。


而在中国,这三家公司市场占比更是高达 95%,剩余的 5% 还有其他国外公司占据,留给中国企业的份额极少。

在国内,从事 EDA 工具研发的企业也有,比如华大九天、芯愿景、芯禾科技、广立微、博达微等。

他们的产品总体来说在局部环节会有自己的突破和优势,但也存在很多不足。

最致命的是产品不全面,不能覆盖芯片设计的全链路。同时还有和先进制程工艺结合不够等问题。

例如目前国内最好的华大九天,他们在平板显示全链路电路设计方案上有很强的实力,但他们也缺乏数字芯片全流程的设计模块,也很少有工具能支持比 14 纳米更先进的工艺。


不要小看 EDA 设计工具,它看起来不起眼,但却是芯片设计的关键,且进入门槛很高,目前国内企业想要全面突破美国三大巨头的垄断,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

② IP 设计

接下来是芯片 IP。IP 其实就是知识产权的意思,它是 EDA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举个例子大家就懂了。我们经常说手机芯片的核心都来自 ARM,意思就是这些芯片获得了 ARM Cortex-A 系列核心 IP 设计的授权。

ARM 就是一家典型的芯片 IP 授权商,并且是全球半导体 IP 授权商的龙头企业。

通俗地理解,芯片 IP 就好像游戏的引擎,就是把基础、常用的功能模块整合了起来,方便大家直接用,提高芯片设计的效率。

大家可以看看 2017 年到 2019 年全球半导体 IP 供应商的排名,ARM 一家独占超过 40% 的份额,而全球排名前十中,中国大陆只有一家,就是份额 1.8% 的芯原股份(VeriSilicon)。


尽管差距巨大,但从整体来看,国内在 IP 产业上逆袭突围的机会还是可观的。

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预判,就是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 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新类型的半导体 IP 会产生极大的需求,这对国内 IP 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目前国内主要的 IP 设计企业有芯原股份、寒武纪、华大九天、橙科微、IP Goal 和 Actt 等,近几年他们在人工智能芯片方面发展较快,像寒武纪的 NPU IP 已经有了不错的行业影响力。


华为麒麟系列芯片的 NPU 就用了寒武纪的 IP 授权,实际表现大家也看到了。


根据 IC Insights 的数据,2019 年国内 IP 自给率为 15.60%,虽然较低,但预计 2024 年,国产 IP 自给率有望提升到 20.67%

因此,国内在芯片 IP 设计方面的表现是值得期待的。

(2)芯片制造

有原材料,有设备,有设计图纸,下一步肯定就是芯片的制造了。

随着半导体行业分工合作趋势的演进,目前全球除了英特尔、三星等少数既能设计芯片,又能制造芯片的企业,其余大部分芯片制造的产能都集中在台积电这类代工厂身上。

大家可以先看一下,2019 年全球芯片代工厂的排名:


可以看到,台积电以 55.5% 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优势碾压其他对手。
不过好消息是,这个榜单中,中国大陆占了三席,分别是第五的中芯国际、第八的华虹半导体和第十的上海华力微电子

在制程方面,目前国内最厉害的是中芯国际,最高可以生产 FinFET 14nm 的芯片,12nm 的产线正在筹备,相比台积电目前 7nm 的工艺仍然有一定距离。

如果他们向 ASML 订购的 7nm EUV 光刻机能顺利到厂,中芯国际在技术上的推进会顺利很多。


华鸿半导体方面,目前制程进度最高可以生产 90nm 的芯片,同时无锡 12 寸新厂正在拓展技术节点至 55nm,和台积电的差距就更加大了。


单纯看大陆半导体代工的能力,我们是有追赶台积电的机会的。

但无奈芯片制造是一个和上游原材料和设备紧密关联的环节,就像一个厨子,有米有锅才能做饭,而眼下在美国重重禁令下,米和锅都被卡住了,只能干着急。

所以IT之家认为,芯片制造这个环节,我们机会和困境并存。归根结底,还是要靠上游原材料和设备端自给自足。

(3)芯片封测

芯片封测,就是芯片的封装和测试。

芯片封装,相当于给芯片套个外壳,起到固定、保护和散热的作用,也就是我们在电路板上看到的芯片外面黑色的塑料;


芯片测试,是指芯片在出厂交给客户前,需要经历的一系列功能性测试,确保芯片没有暗病或其他质量问题。

芯片封测是半导体产业链中游中技术门槛相对较弱的一环,壁垒不太高,中国在过去的市场竞争中有不错的表现,且劳动力成本有优势,因此这是眼下必须要加快巩固、强化优势的环节

根据 Yole 统计数据,2018 年全球半导体封测市场上,中国台湾日月光公司(不含矽品精密)营收达 52.50 亿美元,位居第一名,市场占有率达 18.90%。美国安靠、中国长电科技分居二、三位,分别占 15.60%、13.10%,彼此差距并不大。

前十大封测厂商中,包含三家中国大陆公司,分别为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华天科技。


再看从 2005 年到 2018 年,我国半导体封测产业规模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考虑到 5G、AI、物联网时代各种新型芯片的出现,我国半导体封测产业仍然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所以这是我们不可失守的环节。

同时在半导体封测领域,对于中国来说还有一个重要的机遇,叫做系统级封装(SiP)。

什么叫系统级封装?用一句话可以方便大家理解:

比如一部手机,它的处理器和闪存是两枚芯片,分开放在主板上的。


但是在 SiP 技术下,这两枚芯片会被封装到一个芯片模块里,这样就大大减小了他们在主板上占据的空间。

听起来和 SoC 的原理有点像,但它的难度比 SoC 更高,而且在新时代下又有了更高的难度要求。

我们知道,半导体的工艺来到 7nm,接下来是 5nm,以及 3nm,摩尔定律趋于失效,制程节点越来越接近极限,到 3nm 之后再往前进,以目前人类的科技,很难掌握。这意味着芯片很难做得更小。

可是未来终端越来越小是必然,空间有限,芯片必须得做小。那怎么办呢?
既然制程工艺这条路暂时走不通了,那么只能先放一放,看看在封装技术上能不能把芯片做小,于是人们就想到系统级封装 SiP。

SiP 不是指某项具体的技术,也不是新鲜词,此前已经有很多设备在使用了,例如苹果的 Apple Watch,iPhone7 Plus 中也采用了约 15 处不同类型的 SiP 工艺。


不过在超摩尔定律时代,对 SiP 有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把多枚芯片封装得更小。目前行业里有一个整体的方向,就是 3D 封装。

什么是 3D 封装呢?其实过去的系统级封装,在一个封装里,芯片还是并列放着的,叫做 2.5D IC。


3D 封装就比较变态了,它将很多芯片堆叠在一起封装,这样就大大减小了空间。

当然,这说起来轻松,做起来技术难度却非常高,而且有很多技术分支,台积电就在去年 4 月完成了全球首颗 3D IC 的封装,目前尚未量产。


随着超摩尔定律的 3D SiP 封装技术推进,对相关的设备也有新的要求,引发新一轮设备更换。

由于是新的技术,相比中国落后几十年的光刻机等设备,这一条起跑线国内外还没有差太多,对于中国来说是需要把握的机遇。

当然,机遇也总伴随着挑战,像 3D IC 这样的高端封装领域,目前中国大陆和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等国际巨头的差距仍然明显。

中国要想在已有的优势条件上继续追赶,必须集上下游之力共同完成,而不是把封测当做一项孤立的环节。

例如台积电,他们是做芯片制造代工的,却也在研究先进的封装技术,说明这在未来会成为关联上下游的重要方向。

3、下游

芯片产业链的下游是具体的终端以及行业应用。这一环节,我国则无需担忧。

从半导体的需求来说,我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消费国,从 2013 年开始,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即突破 2000 亿美元,已经连续五年远超原油这一战略物资的进口额,位列我国进口最大宗商品。


同时我们自身的半导体产业规模也在逐年扩大,从 2007 年到 2018 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5.8%,远高于全球 6.8% 的增长率,2018 年半导体市场规模达 1582 亿美元,占全球的 33.72%。


这些数据都说明,我国在半导体产业链下游一直有着庞大的需求,这对于我国的芯片突围战会起到重要的推动和激励作用。

四、数字芯片

1、CPU、GPU

数字芯片中的 CPU 和 GPU 是人们最常接触的芯片,它们的市场格局早已形成。

桌面端的英特尔和 AMD,移动端的 ARM,是横亘在这个领域的巨人,他们不仅是拥有几乎垄断性的市场份额,更已经形成强大的软硬件生态,因此我们在这个领域内突围的机会很小。

不过机会虽小,也不能放弃。目前在 CPU 领域,国内的主要玩家有龙芯、兆芯、申威、华为鲲鹏和飞腾;GPU 方面,则包括景嘉微、西邮微电和中科曙光。

这些企业中,像龙芯、申威、景嘉微等企业的芯片由于 IP 授权架构、性能等因素,难以在商用领域形成生态,因此目前主要在党政军领域发挥作用,华为鲲鹏拥有 ARMv8 相关授权,性能强劲,制程也能达到 7nm,但目前和麒麟芯片一样,正处于被美国制裁的风浪中,未来有诸多不确定性;


中科曙光主要专注于党政和商用服务器市场,他们的海光 CPU 是国内唯一基于 x-86 架构的服务器芯片,性能、生态方面都具有优势;同时他们也有 GPU 业务,也是面相与服务器市场和 AI 市场。


中科曙光本来应该在服务器市场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去年他们和华为一样被列入 “实体清单”,供应链受挫,未来被蒙上了一层阴影。

兆芯是上海市国资委下属单位持股 80%、威盛电子 (VIA)持股 20%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是由国家大力扶持的 IC 设计公司,同时拥有 x-86 和 ARM 授权,同时具有设计 CPU、GPU 和芯片组的能力。


他们 16nm KX-6000 系列处理器,是目前国产最先进的 X86 处理器,并且已经搭载在联想、英众、攀升等国产笔记本、台式机、一体机产品上。


兆芯是目前我国高性能 x86 处理器的中坚力量,不过也存在获得的 x86 授权是早期授权,市场开拓不足等问题,在技术层面也有被美国限制的危险。

2、存储芯片

在文章 3 中,IT之家曾经为大家比较详细地介绍过国内存储芯片产业的现状,这里先挑几个重点:

 2017 年我国存储芯片自给率为 0,市场缺口巨大;

 存储芯片市场,DRAM 以三星、海力士和美光为主导,NAND 市场以三星、Kioxia、WDC 以及美光等为主 ;

 国内 DRAM 市场的主要企业有长江存储、福建晋华和合肥长鑫;NAND 市场则以长江存储为主。


我国存储芯片产业在 2016 年开始规模化布局,在较短的时间里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果。

例如今年 4 月长江存储就成功研发了业内首款 128 层 QLC 3D NAND 闪存,并已在多家控制器厂商 SSD 等终端存储产品上通过验证。


而今年 5 月,搭载合肥长鑫 DRAM 闪存颗粒的光威弈 Pro DDR4 内存条也已经开卖,这是首款纯国产的内存条。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随着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汽车等市场的火热,作为非易失性存储器之一的 NOR Flash 将会有新一轮需求大潮。

目前 NOR Flash 市场相对分散,国产化程度相对可观,根据 CINNO 数据,2019 第三季度年,国内厂商华邦占据全球 NOR Flash 26% 的市场规模,宏旺占据 23%,兆易创新占据 18%。


总体来说,在半导体国产化需求的倒逼下,国内存储产业会迎来发展机遇,这可以视为一个值得期待的突破口。

3、AI 芯片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越来越成熟,已经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市场上也掀起了一股 AI 热潮。

而作为承载整个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AI 芯片也称为国内外共同角逐的热点,必将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

AI 芯片按照设计方案划分,主要可以分为 GPU、FPGA、ASIC 等,他们各自的特点如下:


而按照应用场景来看,AI 芯片的主要业务场景分为云端 AI 计算和终端侧边缘计算。

目前,GPU 仍然是 AI 芯片市场的主导,主要在云端训练和推理这类高端市场中使用;

而 FPGA 和 ASIC 由于灵活性和可定制性等特点,未来在终端边缘计算方面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具体到芯片和业务场景,当前在 GPU AI 芯片市场,基本上是英伟达一家独大,国内企业与之差距悬殊;

FPGA 芯片市场则主要被国外 Xilinx(赛灵思)、英特尔、Lattice(莱迪思)、Microsemi

(美高森美)四大巨头垄断,尤以赛灵思和英特尔为执牛耳者。


国内 FPGA 则刚刚起步,在硬件性能等方面和巨头差距较大。目前国内主要的 FPGA 厂商有紫光同创、复旦微电子、华微电子等,其中紫光同创是中国市场唯一具备自主产权千万门级高性能 FPGA 研发制造能力的企业。

ASIC 是指专用芯片,是为专门用于某种目的和用户定制的,与其说是一种芯片,更像是一种技术方案,有点像 IP 授权。

目前国外主要是谷歌在主导 ASIC,国内则以寒武纪为代表,例如华为麒麟芯片中的 NPU 就是来自寒武纪的 IP 授权。

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美国的限制措施,国产替换热潮的掀起,国内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和百度也纷纷投入到芯片领域,带来充沛的资金和研发资源,而他们不约而同都将重点领域对准了 AI 芯片。

例如阿里巴巴在 2017 年成立达摩院,并在 2018 年宣布正研发一款 Ali-NPU 神经网络芯片,主要应用于图像视频分析、机器学习等 AI 推理计算。



百度对 AI 的关注则更为密切,他们在 2017 发布了 DuerOS 智慧芯片,并与紫光展锐、ARM、上海汉枫达成战略合作。

2018 年 7 月,百度还正式发布了自研的 AI 芯片 “昆仑”,这是当时国内第一款云端全功能 AI 芯片,算是打入到了高端市场。


虽然在一些高端 AI 业务场景中,仍然是国外芯片巨头占据着话语权,但 AI 是这几年新兴的技术方向,行业热潮汹涌,留给国内企业的机会也比较多。

特别是 FPGA+ASIC 结合物联网边缘计算的场景,国内不仅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也有对应的产品生态,很可能会成为中国半导体的有一个突围据点。

五、模拟芯片

模拟芯片是处理模拟信息的芯片,是终端处理外界信息的第一关,主要包括电源管理芯片、信号链芯片、射频芯片,当然还有种类非常多的其他芯片。

模拟芯片对比数字芯片,产品种类复杂、生命周期长,虽然工艺制程要求低,但设计依赖有长年经验的人才,因此这个领域也有很高的壁垒,存在寡头竞争的局面。

以国内来说,模拟芯片市场主要被 TI、NXP、英飞凌、Skyworks、意法半导体等国际模拟芯片巨头占领,共同拥有 35% 的市场份额。


而全球前十的模拟芯片厂商中,中国无一家入选。


那这是不是说明中国在模拟芯片市场就没有突围机会呢?也不是?

前面说了,模拟芯片产业有自身的特点:不依赖于摩尔定律,技术发展主要以经验积累为主,因此在技术上被卡脖子的牵制要少一些。

反观中国半导体产业,虽然和国外巨头仍然有巨大差距,但我国仅花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国外四五十年的技术发展历程,这和我们的工程师人才储备、市场需求和拼搏的精神有密切关系。

这就是我们在模拟芯片市场突围的机会。

眼下,中国模拟芯片市场规模还相对较小,且比较分散,不过从国内半导体协会统计的数据来看,国内模拟芯片市场正在趋于集中。例如 2019 年一年内,模拟芯片企业就少了 108 家。


同时,中国模拟芯片产业经过多年的沉淀,目前已经有一批优秀的模拟芯片厂商崛起,如矽力杰、昂宝、圣邦股份、福满电子等,他们的市场认可度正在不断提升。

例如作为国内模拟芯片龙头的圣邦股份,就有应用于消费电子、通讯设备、工业控制、医疗仪器、汽车电子等领域等多条模拟芯片产品线。他们还是国内最大的运放供应商,在全球排名第四,仅次于国外的 TI、ADI 和 Maxim,某些高精度运放的参数已经超过 TI,技术实力很雄厚

总体来说,模拟芯片领域,中国在未来国产替代化浪潮中实现突围,也是较有希望的。

六、结语

经过上面这一轮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的半导体突围战,如果只盯着最上游和制程工艺节点等相关的尖端技术看,我们似乎真的已经被围困到走投无路;

可是,如果拓宽视野,从整个芯片产业的角度看,我们其实还大有可为。


最上游的尖端技术重要吗?非常重要,必须坚定地钻研、积淀。

但是突围战,拼的是错位竞争,能否灵活地找到突围点,决定我们能否存活。

总体来说,我们的机会在于:

1、万物互联时代在 FPGA、ASIC 以及模拟芯片领域产生的巨大市场需求;
2、门槛相对较低的芯片封测领域;
3、以及超摩尔定律引发的以 SiP 为主的封测技术革新;
4、AI 时代的抢先布局。在 FPGA、ASIC 以及芯片 IP 设计领域会有新的机遇,同时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有着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纵观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中国虽然在不少关键技术上落后,但仍然有着全产业链的布局,每个环节我们都不是空白。

这就像火种,延续着中国半导体的希望。

祸福相依,美国的无良封锁,客观上也刺激了中国半导体国产替代的强烈意愿,我们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全产业链的布局,只要人心向齐,谋勇并施,IT之家相信,再坚实的封锁线,也有被撕开的那一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