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大陈岛老兵⑥丨丁兆佳:海岛军民健康的守护者
丁兆佳:中共党员,1947年4月生。1965年12月应征入伍,成为大陈岛驻岛部队守备第16师第81团的一名战士。当过短暂的无线兵,之后一直在卫生系统工作,历任医助、军医、卫生队副队长、卫生队队长等职。1985年下半年转业。转业后在台州卫校、防疫站、疾控中心等单位工作,直至退休。
1947年4月,丁兆佳出生在天台县雷峰乡一个叫大路丁新桥的小山村。他学习优秀,15岁加入共青团,中学期间是学生会主席。
但是,命运无常,就在他初中毕业后的第二个月,父亲因病去世。家里只剩下母亲和一个小他5岁的弟弟,三人相依为命。1965年冬季征兵,丁兆佳符合年龄,是生产队里第一个报名的青年。
1966年1月1日清晨,丁兆佳跟随队伍,从海门港登上海军登陆艇,经过近3小时的航行,于8点钟在上大陈岛码头登岸,成为守备第16师第81团(1969年12月改称为南京军区守备第25团)的一名战士。
在部队里,丁兆佳表现优异,仅七八个月时间,便成为党员发展对象,被组织找去谈话。1967年年初,丁兆佳成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一年后转为正式党员。
进部队后,新兵连集训结束,丁兆佳被分配到炮营营部指挥排无线班,当了一名无线兵,之后又调去当卫生兵。
丁兆佳工作勤勉,刻苦学习,从一名只会打预防针的普通卫生员成长为医助、军医、卫生队副队长、卫生队队长,专业技术级别9级,享受副团长待遇。
高明的医疗技术,为岛上军民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当时的大陈岛上,医疗资源匮乏,百姓的医疗条件更差,许多群众得了大病、急病,都求助于部队。军民鱼水情,在治病救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垦荒队员张寿春在上大陈岛码头供水站工作,负责放水任务,为渔船提供淡水。有一次,为了不让开来的船只撞到放水管子,他去拉皮管,左手被卡在船梆和码头岸墙之间。强大的压力和摩擦力,瞬间把掌指挤得血肉模糊。
“病人送来的时候,4个手指末节已不成形,二三节严重变形,部分已伤及手掌。”丁兆佳说,如果图省时省力、安全便捷,他完全有理由进行近端高位截指,但是,这样一来,这只手就丧失了捏拿抓握的功能,对病人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
“我要尽最大努力保全这只手。”在清创过程中,丁兆佳克服种种困难,最大限度保留手指长度。康复后,张寿春还能胜任原先的工作,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40年后的一天,战友袁相月约上丁兆佳,说是带他去见一个人。敲开门,袁相月问主人:“张寿春,你还认得他吗?”
“哦!解放军,丁军医!恩人!恩人!”80多岁的张寿春一下子认出了丁兆佳,高兴地不停叫“恩人”。他抱拳作揖,还要跪下叩谢。
丁兆佳一时手足无措,见张寿春要下跪,赶忙上前扶起。“别这样,别这样,我们都是一家人。”军民重相见,格外亲切。
这样动人的画面,还有很多。
1984年的4月17日,小岙里渔民蔡兰花,从海边公路跌落到礁石上,受了重伤,送到部队卫生队急诊。
病人已经处于休克状态,血压下降,面色苍白。丁兆佳对其进行腹腔穿刺诊查,抽出了新鲜血液,诊断为“创伤性内出血伴休克”。这种情况,必须立即进行剖腹探查手术。
当时南京军区正在大陈岛开展军民共建文明岛活动。这个病人又是当地老百姓,能否抢救成功,直接影响到军民关系,同时也关系到军民共建文明岛的重大政治影响问题。
但是,客观条件要求部队卫生队必须接收这个病人。因为,上大陈岛只有一个卫生所,所里只有一个内科医生,根本无法胜任救治工作;下大陈岛有地方卫生院,但也不具备救人条件。
“而且当时海风大,船只无法通行,病情又不允许拖延时间。”丁兆佳说,“唯一的办法就是立即就地抢救。”
丁兆佳是首诊医生,也是岛上唯一能胜任这项手术的医生。他一面与战友作术前准备,一面向团领导汇报。
团政委杨国耀亲临现场,支持立即手术。军地双方医生紧急会诊,拟定抢救方案。丁兆佳担任主刀医生,韩步成为麻醉师,下大陈地方卫生院梁医师为助手,他们在无影灯下迅速打开腹腔……一边探查,一边迅速进行止血。
考虑到病人因出血过多,手术中可能出现意外,团里安排通信连一个排来到卫生队,逐一鉴定血型,血交叉试验,选定献血对象。战士们等在手术室门口,随时准备为病人输血。
一个多小时后,手术顺利完成。
这次抢救手术的成功,在大陈岛军民中产生了巨大影响。部队为老百姓治病,成为军民共建文明岛活动中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丁兆佳和韩步成因此分别荣立三等功一次,卫生队被评为军民共建先进集体。
内容节选自台州新闻APP
往期 · 推荐
● 寄语殷殷送别情 军歌嘹亮送新兵丨天台县举行2021年度夏秋新兵入伍欢送仪式
天台发布官方号
✄ 编辑:陈佳佳
✄ 审核:许群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