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什么?|李楠《从“观看”到“观念”: 摄影,最终是解决自己的问题》主题分享会
时间:8月20日(六)15:00—17:00
地点:方所广州店(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383号太古汇负一层MU35号)
嘉宾:李楠(《南方周末》图片总监、评论家、策展人)
主办方:方所、浙江摄影出版社
参与规则:
1. 扫码报名即可参与活动,座位先到先得,不予保留;
2. 活动凭卡券核销入座,逾期卡券作废。现场座位安排请配合工作人员指引;
3. 活动如有变动,将在“方所文化”订阅号统一发布,恕不另行通知。详询客服:020-38682327转601;
4. 方所在法律范围内对此活动保有解释权。
摄影是什么?
文/李楠
摄影,正在与一切有关,却唯独与摄影无关。
随着5G、AI、VR日益渗透人类的日常生活,想象与现实相互置换,真实与虚拟不断翻转。时空急剧膨胀,亦快速折叠;信息洪流浩浩荡荡,席卷裹挟之处,既冲刷出无限可能的绿洲,也遗留下无人知晓的孤岛。
一切都在成为动词,加速度地脱缰而去;而细腻生动的生命本身,却成为名词,成为被数码与算法指代、解析、编辑、复制的他者。
这是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其核心却不再是“万物一体”,而是“万物有芯”。一方面,实体世界中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信息因功能日趋强大、成本日趋低廉的采集、储存、计算技术而变得可分析、可预测,社会效率和生活质量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各种平台的垄断模式及其背后的数据驱动模式,使得权力、安全、公平、竞争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更加复杂化。
这带来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图像,已非身外之物。无论你是谁,无人不在图像之中。图像化生存,已成为我们的常态:我们在图像里塑造自己,认识他人;以图像区分不同的人群、划分不同的阶层;充塞各种空间的图像,成为个体的存在方式和联结方式。摄影,作为一种图像生产机制与视觉媒介,改变着人类的观看,同时,也被这种观看改变着。
那么,什么是摄影?
从定义和属性上讲,这个问题已没有标准答案。
摄影是什么?
就功能和目标而言,它的边界一再被自身突破。
当下的摄影,可以是集体的狂欢,也可以是个人的冒险。阡陌纵横的广阔原野,不再有什么必经之路。你的方向,不是关于多数与少数的选择,而是你自己的选择。
因为,观看必须由观察的起点抵达观念的高度。它不是一个行为,而是一种意义。
这个意义,首先与你自己有关。
即使它开始于这个世界;最终,也必然回到你自己。只有当它对你有意义,才可能对更多的人有意义。
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并不等同于大数据的“度身订制”;所有的观看,只有在观念层面独抒性灵,才能生生不息。
万物一体,寄托着无数生命基于永恒而共鸣的理想;万物互联,则是这个理想在现实既主动又被动的投射:无论如何,它在催促我们更迫切、更深刻地思考每一个“自己”。
著名视觉文化学者郭力昕曾这样评价李楠:“在中国多为男性书写者的评论生态里,独树一帜且格外显眼。她的评论文字,准确流畅要言不繁,犀利冷静直指问题。”
著名评论家刘树勇(老树画画)则说:“李楠不仅为我们展现出当代中国影像领域那些重要的景观,同时亦将影像放置于整个历史与现实、政治与艺术、国家与社会,乃至道德与功利的复杂纠葛关系当中,以她的聪明与冷静,给出了清晰而有力的解说。”
摄影史学者、评论家南无哀认为将“从‘观看’到‘观念’”用作书名,意味着李楠将这一转变视作中国当代摄影发展的重要路径,前者以感知、了解、记录世界为核心,后者以表达思想和意见为核心;前者的核心词是“真实”,后者则强调摄影师需要超越记录,更多地关注图像的隐喻意义、消费意义、虚构表达与意义生成的社会语境,为“后真实”时代做准备——至于如何准备,正是本书提给中国当代摄影的一个问题。
摄影评论家孙慨评论这部书可能赋予它的阅读者更多的启示或曰切实教益的内容,李楠为读者引荐、推介、描述的一个个人,他们是摄影家、艺术家,也是一个个有着非同寻常的创作实践之后真实生活的思想者。作者通过他们及其作品来阐释她对摄影的认知与理解,她对于艺术和摄影的成熟理念也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得以闪亮释放。这是一部深刻又不乏味的生动之作,读之倾心,思之有益。
《从“观看”到“观念”:摄影,最终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荣获第六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优秀著作(评论最高奖,全国共5部著作入选)及2021年度中国摄影图书榜年度史论著作,出版一年来三次加印,是近年摄影理论评论出版较为少见的现象。
“人人都是摄影师”的碎片化时代,更需要深度聚焦与理性书写。相信这本诚意之作会是每一位正在喧嚣中前行的探索者不愿错过的良伴,帮助我们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摄影。
8月20日15:00—17:00,方所广州店,李楠将以“摄影是什么”为主题分享她对摄影/图像/艺术/传播的思考,与读者现场互动,并举办新版签售。无论你是否是专业人士,相信这场从“观看”到“观念”的精神之旅都会给你有趣和有益的启发。
▲扫码报名
嘉 宾
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