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活动纪要 | “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之现状与展望论坛”


7月31日下午,在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原秘书长、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原秘书长、北京恩玖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中心创始理事长、基金会中心网终身名誉理事长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基金会中心网、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在北京联合举办“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之现状与展望论坛”。


以下是爱德传一基金整理的活动纪要,相关发言内容整理经过各位嘉宾的审订。


内容整理:爱德传一基金

7月31日下午,在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原秘书长、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原秘书长、北京恩玖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中心创始理事长、基金会中心网终身名誉理事长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基金会中心网、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在北京联合举办“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之现状与展望论坛”。


响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有关政策,此次活动控制现场参与人数,并遵守佩戴口罩、验码测温、座位间隔等防控措施,以尽可能确保活动安全进行。与此同时,活动期间提供线上直播服务,方便未能到现场的嘉宾、各界人士线上参与和观看。此次活动的线上直播服务得到了益人录和凤凰网公益频道的支持。


活动现场参与者合影 | VPHOTO


商玉生先生于2020年7月15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他在生前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公益共同体的建设,被誉为“当代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元老级、功勋级人物”。不论是领衔搭建我国最早的基金会联合平台“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积极参与我国最早的民间基金会经验交流与研讨会“承德会议”与“香山会议”,还是联合发起并担纲“中国基金会与NPO信息网”(后来的北京恩玖信息咨询中心、基金会中心网的前身)、推动“中国NPO自律行动”,致力于推动我国公益慈善组织的信息交流和公信力建设,他都一直孜孜以求于推动我国公益慈善行业整体的发展和完善,进而期待促进中国社会的整体向上、向好。


以下是活动纪要,相关发言内容整理经过各位嘉宾的审订:



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


此次活动的上半场是“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活动”。在纪念活动的现场,举办了为商玉生先生默哀的仪式,播放了《公益元老商玉生:斯人已去 惟德乃兴》纪念短片,发布了《商玉生纪念文集》,还同步举办了“柔心柔情不柔骨 自强自律誌后人——公益元老商玉生纪念展”。


默哀仪式 | VPHOTO



(一)《公益元老商玉生:斯人已去 惟德乃兴》纪念短片


《公益元老商玉生:斯人已去 惟德乃兴》纪念短片由基金会中心网制作,以短视频的方式回顾了商玉生先生的生平、公益精神与创新探索。


纪念短片特别展示了两段商玉生先生生前写下的笔记,其中一段是关于中国公益的未来,他写到:“中国的第三部门必定要发展,能发展——会像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第三部门将占据社会主流地位,将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主流作用。这是毫无疑问的!”


另一段则体现了他的清醒与笃定,他写到:“NPO发展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以‘一代人又一代人’为时间段的过程。这也是NPO事业的艰难性。我们该有何准备呢?我的结论是要有耐心。”



商玉生先生纪念短片 | 基金会中心网



(二)《商玉生纪念文集》


《商玉生纪念文集》由何道峰先生资助、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简称,爱德传一基金)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依据“听其言,而观其行,而见其人”的整体思路,纪念文集分为三辑:上辑,是商玉生先生生前的文章、演讲和书信等共24篇,并收入了商玉生先生生前起草/领衔的两份重要文件,《中国非营利组织(NPO)公信力标准》《中国公益性非营利组织自律准则(草案)》,以及《中国慈善家》杂志的两篇访谈稿,作为附录;中辑,是商玉生先生逝后,其家人、友人、同事等悼念他的文章,共11篇,并收入了《商玉生先生2020年线上追思会全纪录》和《更多对商玉生先生的(文字)纪念》两篇附录;下辑,是商玉生先生的生平和口述史,并收入了《社会创业家》和《中国慈善家》两本杂志对商玉生先生的封面报道作为附录。


据爱德传一基金介绍,虽然这些内容叠加起来也仍无法还原商玉生先生及其所经历的历史、时代的全部,但却都是商玉生先生留给我国公益行业、或经由商玉生先生而生发的宝贵资料,希望这本纪念文集能成为一个入口,持续引导更多后来人,追寻商玉生先生的精神境界与未竟之业。


爱德传一基金管委会主任杨团发布《商玉生纪念文集》 | VPHOTO



(三)“柔心柔情不柔骨 自强自律誌后人——公益元老商玉生纪念展”


“柔心柔情不柔骨 自强自律誌后人——公益元老商玉生纪念展”由长青图书馆策划,得到了福特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的支持。


长青图书馆由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所发起,旨在记录、传承和传播中国民间公益。据长青图书馆介绍,在商玉生先生去世后,其家属向长青图书馆慷慨捐赠了商玉生先生生前保留的千余份历史档案资料。本次纪念展精选了百余件文件、照片、书信、手稿、书籍等进行展示,除了回顾商玉生先生在探索我国公益慈善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思考与行动,还希望以此为侧面呈现世纪之交的前后二十余年间我国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历程。


爱德传一基金管委会主任杨团、基金会中心网总裁程刚共同观看商玉生先生纪念展 | VPHOTO


在此次活动现场,还举办了“商玉生先生档案资料捐赠仪式”,商玉生先生家属、长青图书馆、福特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代表分别发言。


商玉生先生档案捐赠仪式 | VPHOTO


其中,商玉生先生家属代表、遗孀萧慧女士在发言中表示,他们家人一致认为把商玉生先生与公益慈善相关的档案资料捐赠出来,作为中国公益慈善行业的公共史料是纪念和传承商玉生先生事业和精神的最好方式,而且符合商玉生先生的心愿。


萧慧女士在商玉生先生档案资料捐赠仪式上发言 | VPHOTO


作为长青图书馆代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副秘书长谭红波表示,感佩于商玉生先生家属支持行业建设的崇高情怀,长青图书馆将秉持开放、共建、专业的理念,对商玉生先生的档案资料善加利用、发挥更大影响力。


谭红波在商玉生先生档案资料捐赠仪式上发言 | VPHOTO



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现状与展望论坛



此次活动的下半场是“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现状与展望论坛”。



(一)主题发言:建设公益共同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在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首先围绕“建设公益共同体”在线上进行了主题发言。


他指出,“共同体”是在追求共同目标中产生的,具有共同的价值观/精神追求、共同的行为规范和归属感三个基本特征;中国公益共同体有围绕支持性组织形成的伞状联盟,以共同参与某项公益活动为契机形成的联合行动,相同类型的公益组织形成松散、平等的合作关系的网络结构共同体,以及行业自律、问责以及公开透明的联合行动等四种主要表现形式;它们的形成既是公益组织、公益部门更好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有来自政府、社会、海外等外部因素的多重影响。


回顾中国公益共同体的发展状况,康晓光认为,当前各式各样的共同体层出不穷,公益行业也呈现从一盘散沙走向联合行动的趋势,但是,整个公益行业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尚未形成,公益行业的联合行动的目标大多是追求“小集团”的利益,很少有对整个部门的共同的利益追求,而且,围绕“公平正义”“公益”“非营利性”等价值观虽然有基本共识但仍存在广泛而深刻的分歧,此外,许多见诸文字的行为规范也尚未能够内化和形成较高的约束力,甚至形同虚设,故而,从整体上看,中国公益行业仍然处于分裂状态,尚未建立起统一的归属感。


康晓光强调,公益共同体的发展代表着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走向。他说,尽管我们很难从公益事业的发展中清晰地剥离出属于公益部门共同体的集体贡献,但如果舍弃公益部门共同体的智慧与努力,中国公益事业便不会有现在的发展成就;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共同体及其功能,推动整个公益部门的发展和完善,进而促进中国的整体发展。


康晓光在线进行主题发言 | VPHOTO



(二)圆桌对话: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的挑战与展望


康晓光的主题发言之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管委会主任杨团的主持下,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基金会中心网总裁程刚、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创始人翟雁、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弘围绕“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的挑战与展望”,开展了一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圆桌对话。


其中,彭艳妮指出,对比起十几年前,中国公益组织的数量有了很多增长,多元性、多样性也增加了,但是共识的凝聚、价值观的统一变难了。她认为,追求一个共同体代表所有人的利益几乎是不可能的,应该要有不同类型的共同体,而且不同类型的共同体之间应该加强协同意识;但是,只有意识也是不足够的,还要有平衡各自利益诉求以及寻求并达成共识的能力,并且要更好地建立彼此的情感连接,构建共同的信任,这样才能够基于使命和目标开展更有效、更深入、更可持续的联合行动。此外,她强调,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国公益行业的整体发展已经不是几个领袖可以主导和推动的了,必须要有满天繁星,要有许许多多有格局、有能力的个体的积极参与。而关于有现场参与者提出的如何促进共同体持续的问题,她认为,不一定所有东西都要可持续,一个组织机构、一个共同体如果已经实现了其使命,就可以不需要继续存在了,而对于仍在发展中的组织机构、共同体,选对具有推动能力的人是很重要的。


程刚结合基金会中心网的历史以及中国环境资助者联盟(CEGA)的案例,分享了他对公益共同体建设的认识和思考。他认为,公益共同体应该是基于公益人对共同价值的认同,在信息公开、能力建设等具体工作的长期开展形成的,并且形成之后应该基于行业发展的思维和视角不断地发扬与传承。此外,关于现场有参与者提出的如何区别“共同体”与“小利益集团”的问题,他认为,在公益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参与其中的组织机构不必刻意回避自己的利益与诉求,而应该是在表达、平衡各自利益与诉求的过程中逐步扩大公共的利益。


翟雁则结合自己参与志愿服务共同体建设的经验提出,公益共同体应该是开放性的、动态的、有进有出的,但是要把不同生活习惯、不同价值观的人或者有各种不同利益诉求的组织联合在一起行动,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找到一个真正的公益性的目标,并且制定专业的、可实施的社群规则和规范。此外,她提出,真正的志愿服务共同体的形成,必须依托于具备意志自由、经济自由、时间自由、专业自由和结社自由的个人;而且,她认为,建设志愿服务的公益共同体不是一定要采取组织化的方式,可以采取松散的、非组织化的方式。


李弘通过腾讯会议连线的方式参与了圆桌对话。他介绍说,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截止到目前主要参加和支持了三类共同体,第一类是中国慈善联合会、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深圳市基金会发展促进会等官方指导背景的行业共同体,第二类是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基金会救灾协调会、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资助者圆桌论坛、筹款人联盟等行业自发的、功能性的共同体,第三类是灾害、自闭症、脑瘫、罕见病关怀等议题网络类的共同体。基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他也认为,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价值观是不同的组织机构能够真正走到一起联合行动的基石,但是他同时提出,持续的资金和项目支持、专业的人员团队以及参与方的重视和积极参与,对于共同体的发展也是不可或缺的。最后,他还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的背景之下,过去主要来自西方的理论资源已经不合时宜,以什么样新的、本土化的理论来引领中国公益共同体的建设,是当前行业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


结合圆桌对话各位嘉宾的发言,杨团总结认为,在新的时代,公益行业到底如何发展,怎么推动不同的个人、组织机构既能够有各自价值与诉求的充分表达,又能够凝聚共同的价值追求、开展共同体的建设,是中国公益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希望在未来能够有更多、更深入的探讨。


圆桌对话 | VPHOTO



(三)总结发言:文化与传承视野下的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


圆桌对话之后,恩派(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主任吕朝、南都公益基金会名誉理事长徐永光分别进行了总结发言。


吕朝指出,在家国之间,在政商之外,需要一个社会部门,这是不变的,但是,这个社会部门应该坚守些什么,这是值得共同深入思考和探讨的。


他也现场分享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观点。他认为,公益应该是利他的而不是利己的,是自愿的而不是强制的,是赋能的而不是救济,是协商的而不是科层的,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是求公平而不是求效率的。


最后,他提出,公益共同体应该是自由人自由地通过凝聚共识而形成的,其发展不应该指望某个振臂一呼的领袖,而应该是点点繁星共同造就的,并且不见得一定要有大规模的共同体,应该要鼓励各种各样小而美的共同体的出现和发挥作用。


吕朝做总结发言 | VPHOTO


徐永光回顾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的历程,并认为中国公益共同体的开局者就是商玉生先生,正是从商玉生先生当年召集的“承德会议”开始,中国基金会开始了对行业整体发展思考和讨论,并且有了后来自律行动、公信力建设等种种创新突破。


他指出,经过商玉生先生等老一辈公益人的探路,中国公益行业发展到今天,由传统的慈善文化向现代公益文明迈进,任重道远;需要思考、分析和应对三大挑战,分别是以熟人互助的社会伦理为根基的传统慈善的挑战、以国家主义为核心的政治伦理的挑战,和以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为转变方向的商业伦理的挑战。


他强调,在这三大挑战面前,公益共同体建设对于寻求突破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有一个漫长甚至是曲折的过程;他提出,回归到商玉生先生所开启的自律和公信力建设的道路,让社会重拾对公益的信任、信心,或是一条最基本的路径。他说:“公众已经把公益视为社会道德的最后防线,如果一个公益机构破坏社会信任,这个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合法性,与其让它活着,不如让它死掉!”


徐永光做总结发言 | VPHOTO



(四)现场与会者表达观点或与会感想


在论坛互动和总结环节,公益人刘文华、李劲、宋庆华、陈越光等也发表了观点或感想。


其中,刘文华提出,建设公益共同体,首先要有公益同人对共同历史的共同书写。如果没有历史,没有共同的记忆,永远不可能形成共同体。


李劲则提出了中国公益界领袖断层的问题,他认为,如果没有人站起来接过商玉生先生等老一辈公益人交过来的接力棒,公益共同体的建设是很难在推动行业发展方面做得有真实且较大的成效的。


刘文华(左)与李劲(右) | VPHOTO


宋庆华认为,今天重提建设中国公益共同体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相比于上个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00年代,今天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的环境和生态感觉在式微;她建议未来能够在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的过程中建立一种运行机制,例如,持续召集不同领域的行业人士开展思想交流活动。


宋庆华发言 | VPHOTO


陈越光在论坛总结环节受邀上台分享了两点感想。


第一点感想关于“在与如在”。他说,在今天的活动中,除了现场的和线上的参与者,还有一位似乎不在却又如在的人,那就是商玉生先生,而商玉生先生之所以能够“不在如在”,是因为他通过几十年来对社会、对公益事业付出的感情、心血、思考和行动融在了中国公益的历史中,而历史是可以在后人心中复活的过去,创造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如在“是永恒的,而且这种“如在“的状态在和我们还会一再相遇。


第二个感想关于今天活动的主题“公益共同体建设”。他认为,共同体是一个共同价值追求者的互相认同群体,而公益最根本的表现是美好的人性以及对美好社会的追求。他指出,探讨公益共同体建设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重申行业自律,另一方面是探索和创造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与时代同步的新的关于“我们”的认定,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新的挑战,但同时也有新的发展可能和新的未来摆在面前。


陈越光发言 | VPHOTO



END -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CFC恩玖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