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C恩玖中心

其他

招聘ing | 基金会中心网邀你共建行业数据平台

2021年,有2486家基金会有投资行为,在全国基金会中占比33.57%》点击图片查看《数说基金会
3月13日 上午 10:36
其他

快讯|CEGA 特别沙龙:相聚沙姆沙伊赫,共同助力气候行动

NGO平行论坛解读第十三期:社会组织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机遇与挑战第十二期:互联网大数据助力环境公益“破圈”第十一期:让大象回家,CEGA第十一期沙龙圆满举办第十期:拯救危机中的海洋
2022年11月17日
其他

CEGA《2022中国环境公益机构湿地保护项目调研报告》在湿地公约大会COP14发布

从1949年至今,中国的湿地保护经历了意识启蒙、摸清家底、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阶段,并在2022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的出台和实施而迈入了法制保护阶段。中国湿地保护发展历程图
2022年11月9日
其他

CEGA第二十四期沙龙圆满结束 | 多方协作共探黄河生态保护

引言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老牛基金会等机构的支持下,于2022年10月21日下午举办CEGA第24期线上沙龙。本次沙龙特邀到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史学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于秀波、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安亚强以及SEE基金会环保公益行业发展总监王亦庆,从科研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视角,从黄河水沙成因切入保护新视角、建立湿地水鸟保护数据库、社会组织黄河生态保护项目管理以及共建保护网络等方面探讨黄河生态保护工作。线上参会观众达到1500多人。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沙龙视频嘉宾发言史学建厘清潜蚀作用对黄河区域生态影响史学建副总工指出,黄河来沙显著减少或变清将影响治水治沙策略。针对这个问题,史学建比对几组关键地理要素的变与不变推断黄河来沙减少成因。其中,决定黄河多沙的地质和地貌因素没有变,降水虽有波动,未发现趋势性变化,唯有植被覆盖度增加与下游来沙减少有时空高度一致性。然而,通过小流域航拍图发现,随着植被覆盖度增加,黄河潜蚀的发育也越发明显。潜蚀作用将加剧黄河水流的侵蚀作用,坍塌形成“溶洞”。对此,他提出,应当加强对黄土高原地区潜蚀成沙研究以及淤地坝减沙作用研究。黄河生态保护策略需要科学研究为基础。正确认识黄河水沙变化的原因,有利于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于秀波保护区建设确立黄河湿地水鸟保护优先级于秀波教授表示,目前黄河湿地保护战略项目以水鸟湿地为“切入点”,通过咨询专家、湿地管理部门、保护区、基金会和观鸟会,研讨并确定了黄河流域9省(自治区)70个重要鸟区。在多数重要鸟区中多个鸟点,开展黄河流域水鸟的种类与数量调查,掌握水鸟分布和时空动态变化状况。项目邀请观鸟爱好者加入水鸟调查,与科研机构、环保公益机构与自然保护区一起,按照统一的技术规范开展调查,确保水鸟及栖息地数据的系统性和可比性。针对近年来气温升高引起黄河源区高原湿地面积增加等新情况,他提出,应当分析温度升高对水鸟和栖息地的影响,对未来情景作出预测,以便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对湿地的影响。安亚强建设目标导向的合作框架参与黄河生态保护安亚强秘书长从如何做好长周期、多任务、多合作方的项目管理切入社会组织参与黄河生态保护,从目标导向的基础上,介绍了如何层层分解配置资源,设立指导单位、支持单位和项目实施机构等黄河流域湿地保护合作框架,以及明确项目融资机制和管理机制等保障措施。就公益组织如何参与湿地保护,他指出,如今黄河湿地保护方向性越发明确,政策和法规更加完善、舞台也更大了,除了专业知识提升,公益组织还需要对相关政策法规及时了解和熟悉,注重跨界协作及可持续参与。王亦庆建设和赋能合作网络打造可持续生态保护王亦庆老师指出,SEE基金会通过孵化、培育和赋能一线环保机构、搭建合作网络的方式与伙伴一同开展生态保护行动。目前黄河全流域9个省份中,有11个SEE项目中心及上百家公益伙伴在开展工作。议题参与上,SEE及伙伴们在开展黄河流域荒漠化防治(上游)、三江源明星物种及生态系统保护(上游)、华北豹保护(中游)、任鸟飞(中下游)、污染防治及监督举报(全流域)等工作。这些工作在大家的努力下有所进展但仍任重道远,例如华北豹和顺种源地在共同努力下种群密度上升了30%。他表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需要联动更大的平台开展社会化的保护,形成保护网络来共同推进;同时,建立不同的机制联动各部门促进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希望未来CEGA的成员能够合力在黄河流域共同行动。提问环节针对黄河潜蚀发育与植被覆盖度关系,史学建指出,坡面侵蚀厉害时,水的含沙量高,潜蚀发育慢。当植被恢复越好,水的泄沙能力越强,潜蚀越容易发育形成溶洞令塌陷增加。针对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他强调需要进一步关注潜蚀影响。针对气候变化对鸟类迁徙影响,于秀波指出,目前已有水鸟适应性相关研究,例如气温升高鸟类会出现适应性特征,例如从干涸的湖泊栖息地转移到藕田当中。升温对水鸟长期和连续性的影响需要更多人加入观测和研究。针对如何联合更多公益组织参与黄河生态保护,安亚强指出,一是目标导向,多方协作,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二是设计了项目开放机制,例如开放水鸟栖息地培训以及共享研究成果等。针对现阶段公益组织的挑战,他表示,健康发展是基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议题纷繁复杂——涉及生态与生计、保护与发展等多方面问题,专业能力和素养的提升仍是一大挑战。针对如何激发企业参与保护行动,通过商业模式打造可持续的保护。王亦庆表示,企业投入分不同层次,1)号召员工投入参与体验自然教育;2)企业捐赠提供资金支持或其他网络影响力支持以及3)结合业务模式形成环境相关标准或承诺。其中,第三种对行业的影响力最大。企业跨界环保可以从举手之劳做起。主持人化天老师总结,史学建老师从地理学角度提出黄河干支流工程的水沙问题,有利于从更综合的维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于秀波老师开展的水鸟栖息地数据库建设,有利于推动基于充分扎实的科学研究和数据基础开展决策和管理。安秘书长提出基于问题导向来整合资源、基于目标导向来实施管理、基于开放的机制来分享成果,体现出NGO在工作机制上的不断创新和影响力持续的提升。王亦庆老师关于SEE与小伙伴合作的故事,则展现了赋能和形成合作网络的力量。通过嘉宾分享和参与者的互动,带来了思想的盛宴,眼界的开阔,思维的升华和思路的碰撞,这也正是CEGA整合各界资源,组织交流和活动的力量的源泉和前行的动力。诚挚邀请大家持续地关注、参与和宣传CEGA的各项活动。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举办月度沙龙活动,面向公众和环境公益行动相关各方,主题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兼具宏观视野和专业深度,内容包括网络成员及伙伴成果展示、重要议题专家讨论、国内外案例经验分享等。往期活动第二十三期:“零碳长江”-危机与挑战第二十二期:公益组织响应塑料污染治理7月热点:CEGA气候适应工作坊成功举办!第二十一期:CEGA“低碳办公零废弃”特别沙龙“她论坛”:首届CEGA环境公益“她”论坛圆满结束!“她”项目正式启动!第二十期:新法新模式共推湿地保护第十九期:
2022年10月25日
其他

CEGA第23期沙龙圆满举办 | “零碳长江”-危机与挑战

引言刚刚过去的八月份,长江流域多个省份气候灾害不断。本属多雨地带的长江流域已有多个省份遭受了严重旱灾,对能源安全、生态保护等领域产生了影响,对如何实现“零碳长江”目标也带来挑战。恰逢“双碳”政策实施两周年之际,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在9月23号举办了第23期线上沙龙。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CCF)副理事长王利民,西南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姚维志、亚布力零碳雄心计划主理人章伟升、国家气候变化战略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四位嘉宾,围绕“零碳长江”议题,探讨了社会组织和企业联动开展长江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前景和可能,以及如何应对当前气候变化极端事件对长江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和挑战。线上参会观众达到1600多人。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沙龙视频嘉宾发言王利民搭建网络平台联动社企力量减排王利民指出,长江带拥有中国约三分之一的人口,贡献了40%GDP,产生了40%以上的碳排放,可见长江流域碳减排的重要地位。2016年以来,政策机遇给长江保护工作提供良好的背景。CCF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他表示,CCF“零碳长江”项目希望借助企业力量并发挥社会组织的灵活优势,在重点企业绿色转型等领域发挥作用。同时,通过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行动助力长江流域的协同发展。例如,CCF联动百城、千企和万校行动网络来开展减碳行动以推动减排,并鼓励长江流域的企业和社区进入CCF创建的碳公益基金平台一起孵化带动更多的力量共同减碳。姚维志极端干旱下长江鱼类生长环境受限针对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受极端干旱天气的影响情况,姚维志教授表示鱼类水环境条件将大为改变。一是水生生物生活空间的压缩。流速流量降低导致水浓度和水温的改变,尤其是小型支流溶氧浓度可能偏低。二是水位下降干地变多,鱼类转移不及就会受困在变干的坑道中。第三是浅滩饵料生物、底栖生物生长速度受限,影响到鱼苗关键生长期,进而影响其过冬成活率。即便水位目前有所上升,但饵料生物生长恢复仍需一到两年时间。他强调,目前还需要更多的跟踪监测才能进一步厘清当下极端干旱对长江水生生物的影响程度和机理。章伟升用企业家思维提供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章伟升提到,亚布力论坛是企业家的思想交流平台,链接了企业与政府一同推动社会和国家发展。“亚布力零碳雄心计划”就是企业家思想与社会责任在气候问题上的思考实践。其中,《零碳雄心之路》作为品牌节目,持续与中外大型企业负责人及高管、硬科技创业者、耐心资本、政府官员、非营利组织、权威专家全面探讨气候变化的挑战,并寻找富有希望和力量的解决方案。所有案例、项目、思想和观点将被纳入“亚布力零碳雄心数据库”进一步为其匹配资源(公益资金等支持),推动落地实施。同时,企业家论坛发挥特长和优势,从企业家思想与实践、经济与产业发展角度谈气候问题。“双碳”政策发布两周年之际,《零碳雄心之路》与CCF联手推出
2022年9月26日
其他

CEGA二十二期沙龙圆满收官 | 公益组织响应塑料污染治理

引言塑料污染危机已经成为系统性问题。人类生产的75%的塑料已经成为垃圾,废弃在大洋和陆地中,对可持续发展、人类健康等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加大力度推动塑料污染的系统性治理迫在眉睫。为了进一步推动“塑料污染议题”的认知和行动并响应8月20日“零废弃日”的倡导,CEGA于8月18日下午举行了第22期沙龙。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生塑料分会秘书长王永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中国高级顾问及海洋保护专家杨松颖、天津市西青区零萌公益发展中心(零废弃联盟)塑料议题负责人王少蓉作客沙龙,与主持人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合作部副部长倪垚一起聚焦“塑料污染议题”,分享国际国内塑料污染治理的前沿进展和机遇挑战,探讨环境公益组织如何打响塑料污染治理之战。近1100位观众参与腾讯会议及在线观看蔻享直播。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沙龙视频嘉宾发言王永刚塑料回收体系和治理机制共同建设塑料回收网络王永刚强调,塑料污染本质是人为丢弃和末端处置管理不到位导致塑料环境泄露而造成污染。因此,有效管控塑料环境泄露是关键所在。他指出,回收是塑料污染治理的重要方式。塑料回收必须具备一定体量和回收价值,而市场化驱动回收的塑料成为了塑料再生链条中的原材料,兼具环保属性和资源属性,能有效减少原生塑料消费。个人、企业和政府参与的中国塑料回收体系与市场驱动、源头减量的消费者意识、绿色标识等多类治理机制共同发挥作用,建设和完善塑料回收网络。杨松颖推动落实国际协议应对塑料危机将成趋势杨松颖指出,应对塑料污染危机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源头减量是可选的优先方案。2022年UNEA5.2通过了一项决议,推动和组织不同国家在2024年前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塑料污染治理国际协议。WWF通过发布塑料议题研究报告、推动数据可比、资源和技术共享以及多部门协商等方式参与到落实协议的进程中,尤其鼓励中国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积极交流并回应国际协议一同应对塑料危机。同时,WWF正在推动“净塑城市”全球行动项目,协助承诺净塑的城市开展行动。中国已有扬州与三亚入选试点城市。王少蓉社会组织共同助力推进无“塑”行动王少蓉表示,推动塑料经济走向闭环的循环模式,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要社会组织参与其中,共同助力推进无“塑”行动。国内民间环保组织及国际NGO都在积极探索塑料污染治理的解决方案。从2016年底至今,零盟组建塑料议题后会同多家环保组织展开了行动,例如开展对“限塑令”的全国性调研形成有问题针对性的报告,并以政策建议及两会提案等方式多次向国家及地方主管单位提供应对和解决塑料污染方案。该过程中,零盟与地方政府建立了良性沟通机制,以及通过调研与信息收集等方式,希望能帮助地方政府的政策更有效落地,推动解决方案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提问环节针对是否有判断塑料污染的定量指标,王永刚指出,考虑到可从环境中回收部分塑料,这对统计造成难度。目前仍缺乏科学性的或由实验数据形成的判断塑料污染的定量指标。针对化学物理回收方式的成本差异,他表示,从市场驱动来看,物理回收更主流,成本更低。针对中国参与国际塑料公约的情况,杨松颖表示,国际公约目前没有明确具体的内容。中国乐意分享中国经验,并需继续观察协议内容。针对塑料污染治理成本纳入生产消费环节的突破口,杨松颖表示,从经济效益和效率来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能够确保回收处理费用能够专款专用,更有效处理废弃塑料。在“净塑城市”项目中,一些城市也会主动在财政中设立塑料污染专项治理经费。针对无“塑”校园及无“塑”社区创建过程中的难点,少蓉表示,社区作为多重消费主体的综合性场景,有大量不同产业的集聚。面对多样化的居民等多方利益相关方,零盟通过沟通交流来帮助政府、企业、个人明确他们在应对塑料污染治理的角色。同时,零盟也配合政府开展政策性引导,明确责任主体。而推动无“塑”校园则需进行塑料垃圾情况、消费模式的前期调研,基于调研数据再探讨和设计具体的推进模式。嘉宾的精彩分享以及互动提问环节加深了大家对塑料污染议题的认识,凸显了公益组织、行业、国际组织协调各方共同促进塑料污染治理的作用。沙龙在愉快的氛围中圆满收官。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举办月度沙龙活动,面向公众和环境公益行动相关各方,主题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兼具宏观视野和专业深度,内容包括网络成员及伙伴成果展示、重要议题专家讨论、国内外案例经验分享等。往期活动7月热点:CEGA气候适应工作坊成功举办!第二十一期:CEGA“低碳办公零废弃”特别沙龙“她论坛”:首届CEGA环境公益“她”论坛圆满结束!“她”项目正式启动!第二十期:新法新模式共推湿地保护第十九期:
2022年8月22日
其他

CEGA气候适应工作坊成功举办!

导言我国于6月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下称《战略2035》),继续推动气候适应与减缓并重。为了响应国家推动气候适应议题,CEGA于7月26日召开了气候适应工作坊,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郑艳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教授许吟隆做客工作坊,向CEGA成员和环境NGO机构做气候适应不同主题演讲,共同交流气候适应进展及差距,探讨弥合差距的可行路径,促发环境公益领域对气候适应的思考和行动。开场开场发言中,CEGA执行主任张瑞英强调,气候变化将全球锁定在紧急状态。CEGA从定位和宗旨上出发关注气候适应,得到了决策委和全体成员的支持和香港社区伙伴PCD的资助。CEGA在前期搭建了适应专家网络,开展了气候变化适应资助策略研究,形成了《CEGA气候变化适应资助策略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工作坊前期,CEGA通过问卷调研成员对《报告》阅读反馈和实施差距。本次工作坊目标是进一步深度识别差距,将专家学者、环境基金会、NGO、国际机构联接起来,合作开展气候适应工作。专家发言郑艳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郑艳研究员指出,我国确立了碳中和目标,同时更需重视适应和发展的协同。《气候变化2022:
2022年7月28日
其他

CEGA“低碳办公零废弃”特别沙龙成功举办!

导言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成员伙伴在2021年全国低碳日发起了“低碳办公零废弃”倡议,而在生态环境部2022年的全国低碳日宣传中,有关绿色低碳的办公和生活方式再次向公众提及。因此,CEGA于2022年6月24日举办了“低碳办公零废弃”特别沙龙,希望以此推动更多机构加入到本倡议中来。万科公益基金会项目官员殷宜、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垃圾管理高级项目官员杨子羿,绿普惠碳中和促进中心主任张立做客沙龙,分享及探索办公等多场景下的绿色低碳实践。沙龙在线参与人数达到1200多人。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沙龙视频嘉宾发言殷宜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办公零废弃”行动万科公益基金会殷宜介绍到,倡导“零废弃”办公是将“零废弃”理念运用在办公场景中,机构通过管理使废弃物再利用可循环从而达到“零废弃”。不同企业遵照“适应性原则、参与性原则和常态化原则”,可以制定适合自己的行动策略,使“零废弃”成为组织管理的常态化工作。根据这些原则,万科公益基金会在万科集团开展了丰富的“办公零废弃”实践且成效显著,最终整理发布了《零废弃办公行动指南》,并通过“零敢计划”推动更多企业参与到“办公零废弃”的行动中。杨子羿低碳办公,有我有你SEE基金会杨子羿提到,SEE办公室的“办公零废弃”实践包括了源头减量、重复使用、分类回收三个环节,例如为员工定制金属餐具包避免一次性消耗、打印间设置废纸循环取用架等。在分类回收的环节,动员大家一起对废弃物实施分类,将可回收物分为14类进行收集,并对接到奥北回收站进行后端处理,让分类后的可回收物得到妥善处置。这些行动带来的正向反馈也让同事们更乐意继续“零废弃”之旅。除此之外,SEE基金会也在尝试使用红树林修复项目开发的蓝碳,中和办公产生的碳排放,以实现碳中和闭环。张立用“碳账本”计量每个绿色低碳行动绿普惠碳中和促进中心主任张立指出,公民消费端碳排放量(含生产过程和消费)占到了53%,却缺乏相应的计量标准。中华环保联合会等机构牵头制订了公民绿色行为碳减排量化导则的团体标准。绿普惠依据准则再将绿色低碳行为数字化,解决了绿色行为的碳减排计量难题。绿普惠的多元碳普惠机制,践行的是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以及积极推动全民参与的模式,通过一本“碳账本”实现公众多场景碳减排计量,得到了政府及腾讯、阿里、美团、京东等企业的支持。提问环节针对“零敢计划”对企业规模的要求,殷宜指出,对企业年限和运营规模设置要求是确保企业没有经营和生存压力从而更有时间和成本投入到零废弃行动中。万科公益基金会的伙伴小鸭嘎嘎强调,该计划中提出的100条行动建议,有一些是小规模企业也易上手的。而更为系统化的零废弃参与方式是企业将零废弃作为战略机制中的方向,通过专人小组有序推动。针对倡议的执行情况,杨子羿答道,SEE办公室在日常办公中积极响应倡议内容,特别是夏季高温来临后,办公室的空调温度调节在26℃以上。针对办公室废弃物细致分类是否能对接到城市废弃物处理系统,杨子羿介绍到,SEE基金会与奥北环保合作,每一类可回收物都会转运到分拣站,再对接到各个品类进行专门处置。殷宜也指出,深圳在废弃物的后端处理已经形成系统化,分类必需符合处理公司的要求才会被处理。针对绿普惠如何计量办公室低碳行为,张立表示,办公室垃圾分类减量等绿色低碳活动,减排量的方法学在陆续开发细则。CEGA执行主任张瑞英表示,CEGA邀请其他环境机构与国内有影响力的基金会、环境公益机构共同参与到倡议中,一起为国家“双碳”目标做贡献。环境机构可以通过倡议目前凝练出的10条低碳办公零废弃的指导以及万科公益基金会、绿普惠等平台发布的操作指南获取帮助。张瑞英指出,“公众参与绿色低碳行动,是公民责任,也是一份荣誉。”,希望更多机构加入“低碳办公零废弃”倡议参与队伍。通过推动公众践行绿色低碳行为,可以凝聚微小力量创造大改变,是非常有意义的行动。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举办月度沙龙活动,面向公众和环境公益行动相关各方,主题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兼具宏观视野和专业深度,内容包括网络成员及伙伴成果展示、重要议题专家讨论、国内外案例经验分享等。往期活动“她论坛”:首届CEGA环境公益“她”论坛圆满结束!“她”项目正式启动!第二十期:新法新模式共推湿地保护第十九期:
2022年6月27日
其他

首届CEGA环境公益“她”论坛圆满结束!“她”项目正式启动!

导言2022年6月10日上午,由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与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联合举办的CEGA环境公益“她”论坛暨“她”项目启动会于线上圆满结束!CEGA环境公益“她”项目正式启动!
2022年6月13日
其他

第二十期CEGA沙龙圆满举办 | 新法新模式共推湿地保护

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在保护水资源、应对气候变化、维持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已日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2021年12月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标志着湿地保护已迈入法治化的轨道。CEGA于2022年5月27日举办第20期沙龙,特邀北京林业大学张明祥教授为大家深度解读《湿地法》,同时特邀江西林科院湿地生态资源研究中心朱仔伟、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刘小庚,为大家分享社会力量在湿地保护模式方面的创新和精彩案例。沙龙吸引了95位听众在线听讲,引发了观众的热情互动,同时蔻享直播平台吸引了1060位大学生在线参与。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沙龙视频张明祥立法健全湿地保护制度张明祥教授指出,《湿地保护法》从立法基础薄弱,到经历了数年的沉淀,最终得以在2021年12月立法和2022年6月实施。张明祥教授强调,《湿地保护法》是从生态系统角度而非资源角度立法。本法有多个亮点,如从湿地的生态功能角度划定需保护的湿地,从管理角度进行分类,从重要性角度进行分级;设定多个制度机制有效进行湿地保护、利用和修复,如部门协作机制、湿地占用征求意见制度、湿地修复审批制度等。本法尤其注重湿地生态价值,加重了违法破坏及占用湿地的处罚力度。在介绍具体法条时,张明祥教授指出,湿地保护需要经费,而《总则》首先规定了地方政府承担主体责任,要求将湿地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预算。第三章秉着法无禁止皆可的原则,给予湿地保护和利用以空间。
2022年5月30日
其他

CEGA第十九期沙龙 | 湿地与气候变化

湿地是全球三大重要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安全方面功能强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2021年11月《自然》杂志发文指出,被称为蓝碳的全球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存储碳量超过300亿吨。保护现有的蓝碳生态系统,每年可避免CO2排放约3亿吨当量。CEGA于2022年4月15日举办第十九期沙龙,邀请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于秀波研究员、南京林业大学周延副教授、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吕淑果研究员以及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企业事务部霍莉副主任,为线上到会的150多位伙伴解读了湿地与气候变化以及蓝碳的关系。沙龙同时通过蔻享学术平台直播,约1150位大学生朋友在线观看。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沙龙视频于秀波:湿地碳汇潜力巨大,应加强科学监测于秀波教授首先阐述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碳减排的紧迫性。他指出,湿地作为大型生态系统,固碳、储碳的潜力巨大。全球湿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5%-8%,但湿地土壤中储碳量却占全球的20%-30%。我国拥有亚洲最大的湿地,占全球湿地面积的10%,湿地碳库存高达16.87PgC。针对湿地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问题,我国已通过《湿地保护法》,大力保护保持湿地。于教授分享了中科院正在筹建的湿地碳汇监测平台,平台将在三江平原、若尔盖高原、黄河三角洲和鄱阳湖等典型湿地,开展更加精准的湿地碳源汇监测,通过数据自动采集、远程传输和快速分析,以实现湿地CO2和甲烷浓度及通量的监测,为研究湿地碳汇提供助力。吕淑果:重视红树林在碳汇、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适应中的协同作用吕淑果博士指出,红树林是湿地的重要组成,但由于常常地处人类活动影响频繁区域,污染、围垦、城市建设等因素已造成严重的红树林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等问题。海南省作为全国红树林集中的省份之一,省政府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等方式加强红树林保护。目前已建成了十个红树林保护区,开展以自然为主、人工为辅的生态修复工作。在谈到红树林的蓝色碳汇功能时,吕博士指出,应当清醒认识到滨海湿地蓝碳生态系统面积有限,碳汇总量并不大的现实情况。在蓝色碳汇开发的热潮中,应当注重发挥红树林碳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适应等的生态价值协同作用。吕博士还介绍了新近成立的海南国际蓝碳研究中心机构的定位及工作重点。周延:社会组织在湿地修复上大有可为周博士在介绍了湿地、蓝碳生态系统以及海洋牧场等的碳汇机理后指出,尽管湿地固碳量占目前全球人类活动碳排放量比例很小,但其贡献不应忽视。他特别强调了湿地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并以世界自然遗产江苏台州条子泥湿地受互花米草生物入侵为例指出,湿地的碳汇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应当综合看待。针对未来社会组织在湿地领域的工作,周博士建议,基金会应当与科学机构协同合作,在学术机构科学研究和数据支撑的基础上,开展滨海湿地恢复的具体工作,并可以通过宣教提升社区和居民的湿地保护意识。讨论在提及应如何从传统生态系统保护到双碳背景下提升湿地蓝碳效应时,周延博士举例了红树林恢复种植与海产品养殖结合的案例,指出提升碳汇的关键是建设大的利益共同体,让碳汇建设起到对社区发展的支持作用。针对湿地保护面临重要挑战的问题,于秀波教授强调,国家已经设立2035年湿地保护率达到60%的目标,并通过新建保护地等方式解决湿地面积减少的问题。在谈到社会组织参与时,于教授认为湿地修复需要社会组织的关注,需要引入更多社会资本。例如观鸟爱好者也可以为科研决策提供有用数据,支持大学生环保社团开展相关活动等。沙龙在热烈的讨论和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大家都感到意犹未尽。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举办月度沙龙活动,面向公众和环境公益行动相关各方,主题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兼具宏观视野和专业深度,内容包括网络成员及伙伴成果展示、重要议题专家讨论、国内外案例经验分享等。往期活动CEGA2022新年特别沙龙:环境公益女性领导力建设第十七期:应对气候变化
2022年4月18日
其他

CEGA2022年新年特别沙龙“环境公益女性领导力建设”圆满举办

引言今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地球卫士奖”授予5位来自不同国度的女性,表彰她们在保护人类和地球方面所发挥的杰出领导力。女性也是支撑我国环境公益前进的重要力量。“她”们正以其特有的人文关怀和领导方式,塑造和推动着环境公益事业的发展和突破。“她”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着对自我价值的追求。CEGA于1月14日举办2022新年特别沙龙,以“环境公益中女性领导力建设”为主题,特邀“她”们中的四位杰出代表,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CEGA联席主席陈一梅、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项目首席代表马晋红、联合国妇女署中国办公室性别与气候变化项目官员王青线上做客,讲述女性在环境公益行业成长和发展的故事,探讨如何进一步培育行业女性领导力。安亚强本次特别沙龙由CEGA联席主席、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秘书长安亚强主持。安亚强指出,CEGA2022新年沙龙聚焦“环境公益中女性领导力建设”有特别的意义。我们想借本次沙龙她们致敬,为她们喝彩,希望激励更多女性加入环境公益行业,发挥女性特有的领导力。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沙龙回放陈一梅:女性在可持续发展公益领域贡献突出女性对生命的感悟,对子孙后代发展强烈的责任感,使得她们常常更愿意投身到可持续发展领域。由于女性在家庭中经常承担更多的家务,她们对垃圾应当如何分类、如何把社区建设得更美好等方面更加关心。因此女性的领导力在环境建设、社区基层治理、邻里和谐以及社会文明风尚等方面的潜力是巨大的。由于女性在子女教育方面影响力很大,因此可以更好地把环保理念传递给下一代。万科公益基金会的合作伙伴中很多都是女性,她们在社区可持续发展议题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王香奕:女性发展需要不断克服障碍女性在领导力发展方面仍然遇到不少障碍。例如社会常常对女性有固化的期待,认为女性应当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更多用家庭经营的情况来评估一个女性是否“成功”。尽管女性已广泛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各个领域,而且取得巨大成就。但社会组织中女性领导者占比要远低于其员工占比。民促会特别关注妇女发展,支持女性的经济赋权和综合发展,致力于通过不同的途径推进人们性别观念的转变。在目前鼓励生育的新政策下,民促会特别提倡和支持男性能够在家务和子女教育中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女性“减负”。马晋红:女性领导者应当取长补短更上层楼尽管个体差异大于性别差异,但就群体而言,女性领导力还是会展示出一些特质。比如女性的执行力特别强,感悟力和沟通能力也是强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工作靠谱”。但女性可能在创造力、冒险精神、探索意识方面稍显不足。因此女性应当常常提醒自我,有意识地取长补短。女性领导者可以通过团队的建设来弥补自身的短板。特别要包容团队中不同声音,警惕高度同质化的团队意见。王青:关注气候变化对妇女的影响我国农业劳动力中女性占70%,而气候变化对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影响巨大,因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中,应当更多地支持农村妇女的发展,让她们能够在气候变化的大环境里确保收入、增强气候韧性。联合国妇女署特别倡导男性对女性平等事业的支持,提出He
2022年1月17日
其他

应对气候变化 青年在行动 | 第十七期CEGA沙龙取得圆满成功

前言气候变化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严重程度向我们袭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热烈期盼。青年朋友富于主动性和创造力,是未来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塑造者,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12月24日下午,CEGA组织第十七期线上沙龙活动,以“气候变化中的青年行动”为主题,特邀上海绿色光年理事长倪欢、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项目经理兰科其、河北省张家口市生态环境局科员樊志霞、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社群运营主管陈敏芳出席,分享他们在协助青年群体参与气候变化行动的经验和故事,并和与会的逾80多位线上听众伙伴展开讨论。倪欢:围绕SDG发展目标推动终身学习倪欢理事长从自家的零碳小院讲起,介绍了绿色光年逐步探索和组织青少年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历程和方法。绿色光年基于联合国SDG发展目标,通过认知和社会情感培育,再到行为改变的教育层次,围绕系统思维、自我意识等八大核心素养,组织了一系列面向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气候教育项目。其中针对中小学生的“绿光少年”和针对大学生的“绿光青年”板块,为超过3万的青少年群体提供了深受欢迎的活动和服务。她还特别提到,学生们创意的垃圾分类包装标识甚至受到了企业的欢迎和采纳。为帮助大学生在具体场景下开展实践,绿色光年组织大学生开展项目式学习,例如为有需求的中小企业做CSR(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调研和发布行业ESG意识报告等。通过绿色光年的行动,学生们在相关领域的专业认知和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不少青年学生已经在专业领域和国际舞台崭露头角。兰科其:培养面向国际的高层次气候人才兰科其项目经理指出,面对气候变化的重大挑战,青年人既是受害者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力军。目前全球10~24岁年龄段的青年人逾18亿,这个群体对未来气候行动进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011年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和清华大学联合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高校青年学子的气候行动,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高层次全球环境人才。项目聚焦培养青年人的项目管理能力,从项目目标的设定到预算执行培养全周期管理能力。基金还为青年人提供多元的气候行动场景。例如每年举办的模拟联合国气候大会,完全由学生们独立组织和执行。此外基金还通过组织海外交换生的方式,让中国青年与全球气候青年开展交流和思想碰撞,在气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议题领域开展对话。樊志霞:让大学生在社区和中小学校发挥作用樊志霞女士在发言中首先感谢张家口生态环境局相关领导对环境宣教工作的大力支持。她介绍,目前当地有500多人的环境宣传志愿者团队,其中140多位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们围绕着3.22世界水日、4.22世界地球日、6.5环境日以及5.22生物多样性日等节点开展各类宣传活动。通过与相关部门协调,大学生们还利用节假日进入校园进社区开展活动,自制课件在中小学校开展环境教育课程,以及走上街头开展单车骑行等宣传活动。通过组织大学生参与北京根与芽环保培训,提高大学生相关能力,学生们反响热烈。最后樊志霞还特别向观众展示了自己编写的生动且朗朗上口的“环保宣传工作者八字箴言”。陈敏芳:让气候传播变得有趣好玩陈敏芳首先介绍了CYCAN作为全国第一个支持青年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益组织,从2007年组织青年代表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起,持续开展气候传播以及高校的节能和零碳校园建设等项目,积累了不少有效的手段和经验。她认为,青年人是一个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新思想,善于发现问题,具有行动热情和能力的群体。例如在气候传播方面,CYCAN创制了桌游“翻云覆雨手”,通过青年人玩桌游活动的严肃娱乐入口,将气候应对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思考,嵌入游戏。今年CYCAN青年代表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COP26大会,参与国际青年间对话和讨论,受到了各方的积极肯定。讨论环节在讨论到应当如何调动青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时,倪欢认为,青年朋友渴望成长,有很强的行动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需要被承认,需要对所做的事情有拥有感,因此应当多利用项目式学习方式,最大限度的把任务和设计交给青年人,发挥他们的内驱力。陈敏芳也认为,调动青年群体的关键是落到具体行动,并且把青年人组织起来看到彼此,才能让气候变化这样重大议题与自己的生活产生连接。在讨论到大学生时,兰科其指出,大学生是优秀青年群体的代表,清华大学老牛环境基金到目前为止已支持78位环境学院的学子开展国际间交流活动,模拟联合国气候大会等活动已覆盖47所高校的学生。樊志霞指出,组织青年群体参加相关活动,政府、社区、学校等相关部门间协调行动十分重要,必须加强各方沟通。沙龙活动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视频回看扫描二维码观看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举办月度沙龙活动,面向公众和环境公益行动相关各方,主题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兼具宏观视野和专业深度,内容包括网络成员及伙伴成果展示、重要议题专家讨论、国内外案例经验分享等。往期活动2021CEGA论坛:关注气候变化适应
2021年12月27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青年人,环境公益行业香吗?| 问卷截止还有两天

欢迎参与2021CEGA环境公益青年人才状况调研问卷青年人才是环境公益基金会及NGO组织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直以来行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战略伙伴华泰证券的倡议和支持下,CEGA(环境资助者网络)开展本项调研,通过分析行业青年人才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供分析报告,为行业基金会等重要相关方有效支持环境公益组织健康发展,助力青年人才成长提供依据。本次调研设计了两个问卷,分别从青年从业者和机构领导者角度开展调研。本次问卷无商业目的,数据不对外公开。信息收集截至时间为2021年12月25日0点。本次调研的青年人年龄界定为20-45岁。如果您是环境公益行业的青年员工,请扫描下图机构领导人,请扫描下图CEGA(China
2021年12月23日
其他

CEGA沙龙第十七期预告 | 应对气候变化 青年在行动

从河南水灾到北美森林大火,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严重程度向我们袭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热烈期盼。青年朋友富于主动性和创造力,是未来产业、科技、社会、文化潮流的塑造者,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在刚刚闭幕的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中国青年的积极参与更是得到了各方的积极评价。本期沙龙将以“气候变化中的青年行动”为主题,特邀上海绿色光年理事长倪欢、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项目经理兰科其、河北省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樊志霞、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社群运营负责人陈敏芳出席沙龙,分享他们在协助青年群体参与气候变化行动的经验和故事。敬请参加。参与方式腾讯会议ID:795
2021年12月21日
其他

CEGA沙龙第十七期预告 | 应对气候变化 青年在行动

从河南水灾到北美森林大火,气候变化引发的灾害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严重程度向我们袭来。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热烈期盼。青年朋友富于主动性和创造力,是未来产业、科技、社会、文化潮流的塑造者,是实现我国“双碳“目标的重要力量!在刚刚闭幕的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中国青年的积极参与更是得到了各方的积极评价。本期沙龙将以“气候变化中的青年行动”为主题,特邀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项目主任王彬彬博士、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项目经理兰科其、河北省学校生态文明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樊志霞、青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网络(CYCAN)社群运营负责人陈敏芳出席沙龙,分享他们在协助青年群体参与气候变化行动的经验和故事。敬请参加。参与方式腾讯会议ID:795
2021年12月17日
其他

青年人,环境公益行业香吗?

欢迎参与2021CEGA环境公益青年人才状况调研问卷青年人才是环境公益基金会及NGO组织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一直以来行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在战略伙伴华泰证券的倡议和支持下,CEGA(环境资助者网络)开展本项调研,通过分析行业青年人才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供分析报告,为行业基金会等重要相关方有效支持环境公益组织健康发展,助力青年人才成长提供依据。本次调研设计了两个问卷,分别从青年从业者和机构领导者角度开展调研。本次问卷无商业目的,数据不对外公开。信息收集截至时间为2021年12月25日0点。本次调研的青年人年龄界定为20-45岁。如果您是环境公益行业的青年员工,请扫描下图机构领导人,请扫描下图CEGA(China
2021年12月16日
其他

中基透明指数FTI十年回顾 持续推动新时代下的基金会自律透明

2021年12月15日,“新时代下的基金会自律透明”——暨中基透明指数FTI2021发布会通过视频直播方式举行,近10.7万人次通过凤凰网、36氪直播平台观看。会上发布了中基透明指数FTI2021报告,其中获得透明度评级得分90分及以上的大型公募基金会共49家、中小型公募基金会66家、大型非公募基金会22家、中小型非公募基金会121家、大学基金会54家。此外,共有11家基金会连续十年获得透明度满分。了解详情可登录基金会中心网官网:http://fti.foundationcenter.org.cn/ftilist.html?n=2021&type=3(复制至浏览器查看)中基透明指数FTI自2012年发起以来,至今已十年。此次发布会通过客观数据的展现,带来目前中国基金会行业信息公开的情况观察,以及十年行业的观察,同时也围绕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公益慈善的公信力建设,进行不同维度的探讨。今年发布会还首次延展多地举行,以地方特色结合公信力建设为核心,分别在上海、深圳、成都、青海同步举办多个不同议题的论坛。十年迭代不断适应行业发展基金会中心网的十年,是中国基金会发展最快的十年,也是中国基金会开始被媒体和公众质疑、发问的十年,更是基金会走向公开、透明、自律的十年。基金会中心网总裁程刚在致辞中表示:中基透明指数在十年间迭代了5个版本,主要逻辑是推动绝大多数基金会按照法规做信息公开,不断适应新时代下的行业发展,共同推动行业自律透明的建设。欣喜的是,满分的基金会越来越多。但满分不是我们的目的,透明度建设的目的是最终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与公益。
2021年12月16日
其他

一起来看 | 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11月简报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1CEGA论坛成功举办华泰证券碳中和与绿色金融峰会:聚焦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转型中华环保联合会圆满完成COP26相关边会展览梅沙自然观察大挑战正式收官
2021年12月11日
其他

一起来看 | 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10月简报

有力推动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形成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NGO平行论坛环保民间组织助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论坛在昆明召开
2021年11月11日
其他

关注气候变化适应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021CEGA论坛成功举办

气候变化适应资助策略研究报告》,非常高兴今天可以在各位尊敬的嘉宾的见证下发布我们的报告,并聆听各位嘉宾讨论分享在气候适应领域的实践、探讨各利益相关方在气候变化适应领域的合作机会。”Ede
2021年11月10日
其他

2021 CEGA论坛预告 | 关注气候变化适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8日在格拉斯哥COP26现场中国企业馆举行报告发布会暨“气候变化适应圆桌论坛”。并邀请生态环境部气候司代表莅临参会致辞。其它嘉宾包括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创始人、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石先生,
2021年11月5日
其他

2021 CEGA论坛预告 | 关注气候变化适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NGO平行论坛解读第十三期:社会组织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机遇与挑战第十二期:互联网大数据助力环境公益“破圈”第十一期:让大象回家,CEGA第十一期沙龙圆满举办第十期:拯救危机中的海洋
2021年11月2日
其他

CEGA第十五期沙龙 | 环境公益组织“走出去”,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中国环境公益“走出去”,更好地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既是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具体行动,也是支持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各国交流合作、促进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环境公益组织如何走出国门,如何有效参与国际环境事务并贡献中国力量?在法律政策支持、人力与资源配置以及制度文化差异等方面有哪些机遇和挑战?10月22日下午,CEGA第十五期沙龙特别邀请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简称“民促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香奕、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董强、全球环境研究所(GEI)项目发展办公室常务秘书季琳、社会资源研究所(SRI)研究员岳晋飞,以“环境公益走出去,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题,为40多位线上伙伴解读政策法规、分析实践案例。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沙龙视频董强:2021是社会组织国际化的新起点董强副教授首先回顾了自2016年以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社会组织“走出去”相关政策规定。他特别指出,2017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要加强民间组织往来,建设丝绸之路沿线民间组织合作网络。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深化,
2021年10月25日
其他

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 NGO平行论坛明天开幕,论坛解读先看这里

举世瞩目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将于2021年10月11-15日及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中国昆明举行。其中COP15NGO平行论坛将于明天盛大举行,论坛将通过展示全球非政府组织最佳实践案例,形成非政府组织交流合作网络,切实开展全球非政府组织在非国家主体自主贡献目标的承诺和倡议,为有雄心的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的形成和执行提供力所能及的贡献。直播链接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4685441587609873具体日程可点此处查看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多家成员伙伴是NGO平行论坛的承办方,CEGA第十四期沙龙于9月17日特邀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房志、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执行主任金嘉满、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副秘书长张博文、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副总裁马剑、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部副部长倪垚为大家解读COP15NGO平行论坛及相关分论坛的筹备情况、意义,以及要达到的目标。线上60多位来自国内国际NGO组织、政府部门、企业、学术机构等各界伙伴热情参会。(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视频回放)CEGA执行主任张瑞英主持沙龙并做开场致辞。张瑞英表示中国作为COP15的东道国,充分认识到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和价值,在COP15正式会议开始之前先行召开COP15
2021年9月26日
其他

生物多样性大会COP15 NGO平行论坛解读-- CEGA第十四期沙龙成功举办

举世瞩目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将于2021年10月11-15日及2022年上半年分两阶段在中国昆明举行。将于9月27-28日先行召开的COP15NGO平行论坛,是由生态环境部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共同主办的8个平行论坛之一,由我国多家环保公益组织联合承办。论坛将通过展示全球非政府组织最佳实践案例,形成非政府组织交流合作网络,切实开展全球非政府组织在非国家主体自主贡献目标的承诺和倡议,为有雄心的2020后生物多样性保护框架的形成和执行提供力所能及的贡献。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多家成员伙伴是NGO平行论坛的承办方,CEGA第十四期沙龙于9月17日特邀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房志、永续全球环境研究所执行主任金嘉满、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副秘书长张博文、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副总裁马剑、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部副部长倪垚为大家解读COP15NGO平行论坛及相关分论坛的筹备情况、意义,以及要达到的目标。线上60多位来自国内国际NGO组织、政府部门、企业、学术机构等各界伙伴热情参会。CEGA执行主任张瑞英主持沙龙并做开场致辞。张瑞英表示中国作为COP15的东道国,充分认识到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和价值,在COP15正式会议开始之前先行召开COP15
2021年9月22日
其他

社会组织参与环境公益诉讼的机遇与挑战 – CEGA第十三期沙龙取得圆满成功

环境公益诉讼是我国环境法治建设的重要手段。自2015年新修订《环境保护法》以来,公益环保组织在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方面已从破冰走向成熟,得到了政府、司法机关及公众的广泛认可,正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点击“阅读原文“
2021年8月23日
其他

徐永光:公益共同体,迈向公益文明

7月31日下午,在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原秘书长、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原秘书长、北京恩玖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中心创始理事长、基金会中心网终身名誉理事长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基金会中心网、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在北京联合举办“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之现状与展望论坛”。徐永光老师进行了总结发言以下由基金会中心网、爱德传一基金整理的活动纪要,相关发言内容整理经过各位嘉宾的审订。全文字数:2824字阅读时常:约9分钟徐永光做总结发言今天这个会,以“公益共同体建设”为主题,我觉得非常好。这样安排,不仅是为了缅怀、追思商老师,同时也是我们回顾、反思和应对公益共同体建设的难得机会。01商老师是公益共同体的开局者公益共同体建设可以说是从1990年商老师召集的基金会“承德会议”开始的。他就是中国公益共同体的开局者。我记得,90年代初,我们经常在一个小房间里面开会,十几个人,老中青三代。严格讲没有“青”,当时最年轻的是我和杨团,也都四十出头了,商老师五十岁,还有朱传一先生已过六十岁了。一个小房间就装下了一个行业的一群代表者,在那里讨论基金会的发展。今天,三十年过去了,我们这个场合可以说也是浓缩了三十年,浓缩了我们公益共同体。今天在线下、线上的公益人,就是一个共同体。这一路走过来,可以按商老师的年表,用三个词来概括:第一,志存高远;第二,自律探路;第三,创新突破。志存高远。当年,尽管中国公益组织还很弱小,但我们意识到我们代表着公益行业,一定要努力做好。当时我们对国外有很多的研究和了解,追求公益文明,建设美好社会,是我们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自律探路。追求行业的卓越发展,要走什么样的路线呢?要走自律的道路。今天会议的组织者,像基金会中心网、基金会发展论坛都是公益行业自律的成果。1994年,我们就筹划成立“中华基金会联合会”,后因注册不成停下来了,但交流并没有停止。1998年时任中华慈善总会会长阎明复先生号召搞行业联合,由中华慈善总会等17家机构联合,由商老师牵头,成立了“中国基金会与NPO信息网”,在互联网上注册;接着2001年成立了“恩玖中心”,在工商注册,商老师任董事长。恩玖中心就是一家旨在推动行业自律、公信力建设的机构。中国NPO培训工作会2003年组织了公信力培训,在座的一些朋友都参加过公信力培训的四门课程——公信力、资金发展、领导力、治理。由阎明复会长和美国麦克利兰基金会组织一批国外的专家给我们上课,这是中国公益行业专业化教育的起航,很多在座的朋友都受益于那次培训。而它的组织工作都是商先生和恩玖中心负责的。2003年在“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高级论坛”上,发布了商玉生先生起草的《中国非营利组织(NPO)诚信和行业自律呼吁书》,我们很多人都在呼吁书上签了字。提出了“中国NPO自律的九条守则”2005年“中华慈善大会”上,由恩玖中心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德基金会四家共同召开了“NPO自律论坛”,并提出了“中国NPO自律的九条守则”。接着继续推进,由恩玖中心和上述三家基金会发起了“中国NPO自律行动”。我是以个人身份参加的。2008年拿出了正式的一百多条的《中国公益性NPO自律准则》,刚才李弘讲USDO也是在这个准则基础上做的草根NGO自律公约。2009年我们又有了突破,首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论坛”召开,论坛之后组织访美。访问团在参访美国基金会中心后即约定成立“中国基金会中心网”。2010年“基金会中心网”上线,基金会中心网的域名foundationcenter.org.cn就是商玉生先生1998年在做NPO信息网时由程刚安排注册下来的。2009年恩玖中心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这是何道峰的功劳。何道峰接替商老师做了短暂的理事长,之后交到我手里。大家看到,我们这个公益共同体在自律探路的同时,一直在努力创新突破。今天,中国互联网公益还非常落后,但商先生在23年前就做起了互联网公益信息交流平台。公益组织登记注册难,而商玉生先生在2001年就担任了工商登记的恩玖中心的董事长。可以说,这就是一家优秀的社会企业。2010年基金会中心网成立现在回头看,三十年来,中国公益行业做得越来越大了,也有了不少丰富多彩的机构、项目,有了越来越多优秀的专业人士加入。同时,商玉生先生给我们这个行业打下的基础,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依然还在享用。基金会中心网成立的时候,用的是恩玖中心的招牌,还有创办经费100万,是商先生在恩玖中心期间攒下来的。商老师对这个行业的贡献,大家确实是应该铭记在心。今天纪念他,不光是对他个人的肯定和评价,同时也是要了解前人的路是怎么走过来的,我们应该怎么样继承商先生的遗志。建设公益共同体,需要坚定我们的价值观,坚守我们的目标,同时要建立好的机构规范和行业自律准则。02公益文明建设面临三大挑战最近,我看了德国社会学家埃利亚斯写的《文明的进程》。这本书讲的是文化和文明的关系。读过之后,觉得很开窍。从国家、民族发展的进程来看,文化是体现民族差异性的东西,而文明是让民族差异性减少的部分。所以,文化是各有特色、多元化的,而文明让文化的差异性减少,逐渐趋同,而不是更加分裂。书中讲了一个关于欧洲餐桌文明的故事。欧洲中世纪的时候,人们吃饭用手抓,用手撕肉,狼吞虎咽,吃相难看。13世纪,一个拜占庭的公主在威尼斯,突发奇想用刀切肉,用金叉叉肉,结果却引起了轩然大波。神父说,你把杀人的刀子拿到餐桌上是对上帝的亵渎,是大逆不道,要处以刑罚。经过了几百年的较量,用刀叉吃饭最终成为了西方人普遍遵循的餐桌文明。可见,人类从传统文化到文明的进步要有一个过程。借由这个案例来反思中国的慈善文化和公益文明,我对有一些问题可以看得清楚了,同时也有一些纠结得到了解开。中国慈善传统源远流长。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特别是熟人之间的互助,邻里相帮,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守望相助”,是我们的慈善传统和文化,扎根中国土壤几千年。水滴筹、轻松筹、爱心筹三家私人公司建立的互联网个人求助平台,做的是个人馈赠式的私益慈善,募捐规模已高达五六百亿。而依据《慈善法》的互联网公益募捐,投入几十个平台、几千家公益机构,筹款才一百多亿。前者是中国传统慈善文化的延续,后者代表现代公益文明的方向。通过它们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传统慈善文化依然强势,而现代公益文明还处于弱势。公益文明需要引导公众理性认识为什么做公益,公益要解决什么样的社会问题,而不是简单的救苦救难。徐永光做总结发言我认为,我国公益文明进程面临三大挑战。从私益慈善到公益慈善,这是慈善社会伦理的挑战。中国从传统慈善文化到现代公益文明要有一个过程,需要多长时间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要有信心。文明是一个进程,它的进步会遭遇曲折、跌宕起伏,这是常态,但它的方向是不会变的,一定是进步的,不会是倒退的。我们还面临政治伦理的挑战,所谓的政治伦理指的是国家治理、国家主义。中国公益怎么样坚持自己的品格,如何在国家主义面前体现公益的独特价值?这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第三个挑战是来自商业伦理的挑战。商业伦理现在在改变。从股东利益最大化,乃至制造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转变为讲社会责任、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目标,讲商业向善。社会企业、影响力投资也成为新趋势。一些商业机构把建设人类美好社会作为自己的目标。例如,马斯克2014年宣布把特斯拉电动汽车所有的专利全部公布,免费使用;居于世界氢能源研究前列的丰田公司2015年宣布把有关氢燃料电池的专利开放。商业伦理的改变,对公益无疑造成了压力和挑战。这就是李劲过去讲的“商业走公益的路,让公益无路可走”。公益在社会伦理、政治伦理和商业伦理这样三个强势的力量面前,怎么样寻求突破?我们那么弱小,如果还在那里自顾自,不管别人怎么样,把自己做大就行了,不管行业发展环境的改变,这是不行的。公益需要共同体建设,需要联合、合作。怎么做?前面几位都已经谈过,我就不再重复了。03信任是公益组织给社会的最大价值徐永光做总结发言最后,我想说,公益行业现在最最重要也是最缺乏的,也许还是要回到商玉生先生所开启的自律的道路。公益组织要给社会提供什么价值?我认为,最大的价值就是信任。每一个公益机构,不管是大是小,一定要为社会提供最重要的价值,那就是让社会能够对公益有信任、有信心。公众已经把公益视为社会道德的最后防线,如果一个公益机构破坏社会对它的信任,这个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合法性,与其让它活着,不如让它死掉!-相关阅读-吕朝:公益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观欢迎添加小网的微信号,与我们深度沟通!说说你对我们有什么建议和期待!求分享求点赞求在看
2021年8月9日
其他

吕朝:公益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观

7月31日下午,在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原秘书长、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原秘书长、北京恩玖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中心创始理事长、基金会中心网终身名誉理事长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基金会中心网、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在北京联合举办“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之现状与展望论坛”。恩派(NPI)公益组织发展中心主任吕朝进行了总结发言以下是爱德传一基金整理的活动纪要,相关发言内容整理经过各位嘉宾的审订。吕朝做总结发言全文字数:2738字阅读市场:约7分钟前几天我女儿和我讨论“应该交什么样的男朋友“的问题。她问我,“爸,你觉得我长大后应该交什么样的男朋友?”我忽然想起股神巴菲特给她女儿的建议:你要找情绪稳定的人。情绪稳定比有才、有貌、有钱都要重要。我也想告诉女儿,你应该找一个情绪稳定的人。但是在认识的人当中,我认为能称得上情绪稳定的人不多。由此,我想到了商老师。在与商老师交往当中,我感觉他情绪一直很稳定,没有看到过他发脾气,没有看到他沮丧。这一点我很难做到。我只是表面上、对外情绪很稳定,但是实际上很急躁,很难控制自己情绪。而商老师给我的印象是,他是一个心态很稳定的人。商老师的经历非常丰富。他经历了完全行政化的计划经济的历史时期,也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效率优先的历史时期,但对第三部门的存在依然有坚定的信心,坚信遇到的困难都是努力过程中的勋章。我认为这是商老师这一代人心态稳的原因。我们现在显然不是在一个蒸蒸日上的行业环境里,在我身边有各种各样不同年龄的朋友,觉得干不下去了,想要回去挣钱。我就跟他讲,你回去也挣不到钱。这次活动,我又看到商老师曾经说的那段话,如果从几十年的跨度来看,我们整体上是在进步的,我们整个事业是在进步的;如果从三五年的时间来看,有时候松有时候紧,但是更长时间来看,发展是在螺旋式上升的。刚才我们也讲到原来的理论基础是不是能够适应现在的社会实践,作为实务工作者,我最近也一直在思考。就拿一个眼前的例子来说,我们现在有六、七个同事在河南第一线,他们讲述道,一些村子直到现在也进不去,在这种情况下,水里已经飘着很多的牲畜死尸,如果什么事情都等政府是非常难的。这个时候当地的村民便很快行动起来,各地的救援队也很快冲上去。面对灾后重建中大量个性化的很细碎的需求,对政府而言,要听领导的,但是领导有时看不到、看不全,而现实情况又不能等。对企业来说,要听投资人的,而投资人评估这不是盈利的,所以从投资人的角度不会做这件事情。有爱心的企业家选择做这件事,那也是他社会责任的一部分,不是经营的一部分。所以,很多政府干不了企业不爱干的事,这就需要我们公益组织来做。再比如说防疫,用行政化的手段要求群众都打疫苗是很难的。现在多地政府通过补贴的方式鼓励群众打疫苗。有的地方补贴金额很高,所以成本非常高。但是,如果我们通过社会组织的方式,让大家意识到应该去打,就会节省一定成本。当然这样会比较慢,如果没有紧急的指标要求,社会组织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吕朝做总结发言在关于公益共同体的讨论中,也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公益共同体需要共同的价值观。我认为我们这个领域中,共同的价值观尚未形成。那么,中国的公益或者社会部门,应该树立哪些价值观呢?首先,公益共同体的价值观应该是利他的,而不是利己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我们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很难遇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我认为这种人是存在宗教的图腾里。同时,我们也很难遇见毫不利人、专门利己的人。如果你是一个经济人,虽主观利己,但客观上至少是利人的。现在还没有形成对这种价值观的统一且广泛的认识。我们行业中有一些也属于商业领域的人,他们认为我们不应该用利人的价值观来讲他们的工作,甚至认为这是有害的。第二,公益共同体的价值观是自愿的,而不是强制的。疫情之后的逼捐,抖音里点击量最大的是关于企业捐款数额的视频,如果一些人没有捐,会被广泛口诛笔伐。这些现象都反映了目前价值观是强制的,而非自愿的。公益的价值观应该是自愿的不是强制的。第三,公益共同体的价值观是赋能的,而不是救济的。公益最本质的东西是赋能的,也就是社工讲的助人自助。有政府官员问,社会组织到底有什么核心能力?他们能在大灾大难的时候冲得上去吗?我想不应该是我们冲上去,我们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我们有灾后重建的能力,也就是助人自助的能力。在这个人已经放弃自己,认为自己没有社会资本,孤立无援,想采取极端的手段的时候,我们告诉他你能行,可以为社会做贡献,这就是伟大的赋能,赋能的能力是我们的价值观。第四,公益共同体的价值观是协商的,而不是苛求的。我们缺少这样的训练,即自由人之间如何达成共识的训练。这个训练政府和企业都很难给予我们,只有在社会组织中,我们才能拥有这项能力的训练。第五,公益共同体的价值观是改良的,而不是革命的。现在仍然有人担心社会组织是社会不稳定的力量,但事实是,社会组织是典型的稳定的力量。我有一个在非洲做社工的德国籍朋友。在他工作的那段时间,刚好遇上卢旺达的种族侵袭,这次侵袭造成一百多万人死亡。他想要撤离,因为他发现他的社会工作方法在动乱中毫无生存之地。这表明,社会组织显然是一个稳定的力量,而不是一个破坏的力量。因此,公益共同体的价值观和手段应该是协商的,而不是革命。第六,公益共同体的价值观应该是求公平的,而不是求效率的。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其实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但对我们来讲,公益组织本来就是求公平的,因为社会组织很难求效率,社会组织的工作方式是不以效率为目标的。以上都是个人的观点,公益领域应该展开公益价值观不同层次的讨论,通过讨论共同体才能实现。图片来源:网络最后,共同体不是某一个标签,而是蚂蚁群兵,点点繁星,是由自由人自由组织起来,通过共识形成的共同体,这就是共同体的发展方向。我认为应该逐渐淡化机构负责人在较大规模组织中的影响。我记得永光老师离开青基会的时候,他说这个名片17年没有变过,电话没有变过,职务没有变过,那个时候青基会离不开他,后来他怎么办呢?他说他就不去上班了。我想,将来中国的公益界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小的、美的、强的组织出现,而不是几个看起来比较大但实际上非常虚弱的组织站在这个舞台。欢迎添加小网的微信号,与我们深度沟通!说说你对我们有什么建议和期待!求分享求点赞求在看
2021年8月5日
其他

互联网大数据助力环境公益“破圈”-CEGA第十二期沙龙圆满结束

万物互联的时代,基于大数据的思维、理论和行动将深度改造环境公益模式,极大提升项目的效率、触达面和影响力。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公益“破圈“已经成为重要发展方向。CEGA于7月30日下午举办线上沙龙,以大数据与环境公益“破圈”为题,邀请广州绿网环境保护服务中心主任向春、北京守望者环保基金会秘书长刘盛、上海青悦环保信息服务中心主任刘春蕾分享他们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推动环境公益“破圈“的案例和经验。刘盛:互联网工具将颠覆环境公益的想象刘盛介绍,河流守望者是一家致力于推动公众参与河流保护的全国性环保公益组织,脱胎于位于湖南的绿色潇湘。2011-2016年,绿色潇湘通过线下招募和培训的方式,培养了约千名公众巡河志愿者。2018年绿色潇湘与河流守望者通过互联网数字化转型,围绕“巡河、净滩和护源”三大场景开发了
2021年8月3日
其他

活动纪要 | “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之现状与展望论坛”

7月31日下午,在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原秘书长、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原秘书长、北京恩玖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中心创始理事长、基金会中心网终身名誉理事长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基金会中心网、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在北京联合举办“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之现状与展望论坛”。以下是爱德传一基金整理的活动纪要,相关发言内容整理经过各位嘉宾的审订。内容整理:爱德传一基金7月31日下午,在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原秘书长、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原秘书长、北京恩玖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中心创始理事长、基金会中心网终身名誉理事长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基金会中心网、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在北京联合举办“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之现状与展望论坛”。响应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有关政策,此次活动控制现场参与人数,并遵守佩戴口罩、验码测温、座位间隔等防控措施,以尽可能确保活动安全进行。与此同时,活动期间提供线上直播服务,方便未能到现场的嘉宾、各界人士线上参与和观看。此次活动的线上直播服务得到了益人录和凤凰网公益频道的支持。活动现场参与者合影
2021年8月2日
其他

活动预告 | 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之现状与展望论坛

2020年7月15日,当代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创新发展的元老级、功勋级人物,原中国科学基金研究会秘书长、原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秘书长、北京恩玖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中心创始理事长、基金会中心网终身名誉理事长商玉生先生因病逝世,享年81岁。商玉生先生在生前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公益共同体的建设。不论是参与成立中华基金会联合会(筹)、发起中国基金会与NPO信息网、推动行业公信力系列培训、起草《中国非营利组织(NPO)公信力标准》、组织首届中华慈善大会NPO自律论坛等,他都一直投身于发展和完善公益共同体的功能,推动整个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和完善,进而促进中国社会的整体向好发展。在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基金会中心网、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计划于2021年7月31日联合举办“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之现状与展望论坛”,并同时举办由长青图书馆策划的“柔心柔情不柔骨
2021年7月29日
其他

参会指南

在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基金会中心网、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爱德基金会传一慈善文化基金、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计划于2021年7月31日联合举办“商玉生先生逝世一周年追思会暨中国公益共同体建设之现状与展望论坛”,并同时举办由长青图书馆策划的“柔心柔情不柔骨
2021年7月29日
其他

让大象回家,CEGA第十一期沙龙圆满举办

云南野生大象“断鼻家族”北漂的新闻,引起公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广泛兴趣和关注。CEGA于6月25日下午线上举办沙龙活动,特邀亚洲象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秘书长、CEGA创始主席张立,云山保护创始人阎璐以及猫盟生态科普保护中心执行主任黄巧雯(巧巧)介绍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和公益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进展,讲述NGO组织一线的生动故事。沙龙取得圆满成功。(点击“阅读原文”可回看沙龙全程)张立:经济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矛盾亟待解决张立教授通过分析40年间我国亚洲象分布区的植被变化,指出由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亚洲象栖息地被挤压并破碎化,西双版纳适宜亚洲象的栖息地在20年间减少超过40%。但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和普通民众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亚洲象种群从1976年的146头增长到目前的300头左右。种群的增加叠加栖息地的减少,势必导致象群向外扩散。大象的到来给当地社区带来经济损失,同时也威胁到群众的生命安全,凸显了经济社会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的矛盾。张立指出,稳定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可以是地方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森林不仅可以涵养水源,提供林业产品,还能够提供巨大的碳汇潜力。如果砍伐森林种植橡胶茶叶,土地生态服务的价值会减少超过40%。因此我们要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经济和生态价值的认识,加大对保护区的投入。阎璐:物种保护必须有当地社区的参与阎璐介绍,由于历史上盗猎和栖息地侵占,我国现存的6种长臂猿合计不足1500只。云山保护自2015年成立以来,从物种信息调查做起,通过宣传和社区动员,在云南保山市和德宏州开展针对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天行长臂猿的保护工作。阎璐强调,保护物种必须以深入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并广泛动员当地社区的参与。2018年底云山保护与中山大学范朋飞教授团队以及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中心建立了三方共建共管的保护基地,开展了大量科研物种监测、媒体宣传、以及研修生培养的工作。云山保护还探索通过社区居民意识提升、发展生态旅游等方式,建立长臂猿保护与社区建设协同推进的模式。在谈到挑战时,阎璐也指出,目前参与物种保护的NGO组织在人力和资金方面还很欠缺,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和投入。巧巧让更多人听到“巨兽敲响的警钟”巧巧分享了自己以自然爱好者的身份“入坑”,最终投入专业野生动物保护的故事。她认为,大象北上是“巨兽给人类敲响警钟”,让人们看到野生动物保护的实质是对其栖息地的保护。而栖息地建设与周边社区的容忍度是高度相关的。因此必须加强社区公众对野生动物的了解和情感。巧巧指出,总体而言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关注和讨论是非常少的。公众已经忘记如何与野生动物共处,对猛兽的恐惧心理阻碍了社区和野生动物之间关系的修复。因此猫盟开展了“带豹回家”项目,希望推动野生猫科动物生境修复和重新引入。她特别指出,人类要容忍野生动物“犯错”,要和野生动物一起“学习共存”,才能真正建立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平衡。“让我们在来得及的时候,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能够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世界。讨论与问答物种保护需要多方参与在讨论到大象的“进与退”时,张立指出,尽管从短期看,大象北上是野生动物种群恢复取得有效进展的体现,但从长期看,野生动物栖息地缩减和碎片化的趋势尚没有得到根本逆转。由于物种保护涉及土地权属改革,社区替代生计建设、栖息地生态廊道建设等一系列综合措施,必须通过野生动物研究、经济发展规划等跨学科、多部门共同参与,实施综合性解决方案。在谈到即将在昆明举办的CBD
2021年6月28日
其他

拯救危机中的海洋 — 第十期CEGA沙龙顺利召开

海洋是全球最大的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海洋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海洋酸化、污染物排放、渔业过度捕捞、物种多样性减少等诸多问题都亟待解决。4月13日,日本政府宣布将福岛核电站核废水排入大海。消息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切,多国政府、环保组织和渔业团体都对这一决定深表忧虑和反对。CEGA环境资助者网络于5月21日举办第十期线上沙龙活动。作为“一线环保组织故事”专题系列沙龙,本次活动以“拯救危机中的海洋--从日本核废水排海谈起”为题,特邀深圳零废弃环保中心主任毛达、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创始人兼理事长王松林,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学总监郑锐强博士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家项目协调员刘怡女士,共同探讨在海洋环境全球治理的背景下,我国NGO组织采取的积极行动和有效方式。主题发言毛达认为,由于信息不足、相关研究不充分,日本核废水排海的具体风险尚难以做出精准判断。例如除了氚以外,核废水中还可能含有的钴和锶等危害性更大的核元素,而目前公开的信息还远远不够。此外,由于人类对污染物环境风险的认知是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不能简单套用现在的海水标准来判断如此大规模的核废水排海是否安全。因此,深圳零废弃中心联合了国内90多家环保组织于4月发表公开声明,敦促日本政府以负责任的方式信息公开、充分研究、谨慎处理。毛达还为伙伴们介绍了深圳零废弃中心开展的其他项目。例如在重金属海鲜污染的研究发现,我国沿海梭子蟹铬超标的情况比较严重,应当引起更多重视。王松林指出,人们应当警惕污染物通过海洋食物链的富集作用最终在掠食性、长寿命的大型海洋生物体内放大浓度。日本从最早检测出周边海域褐藻的放射性污染,到2018年检测出鳐鱼铯超标问题,说明污染物可能已在底栖食物链中传导。王松林还介绍,青岛海研会正在通过“海鲜明鉴”项目,为消费者和供应链商家提供科学公正的可持续海鲜产品指引,通过促进负责任消费来减少渔业对海洋生物生态系统的威胁。他还介绍了青岛海研会在保护海草床、牡蛎礁等重要海洋生物栖息地方面做的工作。郑锐强介绍了智渔在海南渔村开展的社区文化保育方面的工作。他指出,渔业为全球三四千万人提供了生计保障,渔业产业更是把全球更多的人联系在了一起。渔业的问题需要本地的渔民、区域的产业和全球的消费者共同来解决,因此就需要用文化将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对话。从这个意义上看,渔村文化、海洋文化的保育都特别的重要。刘怡在发言中介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GEF)小额赠款计划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4指引下,从可持续渔业、防控陆源污染、关键生态系统建设等三个重点方向开展工作。她认为NGO组织从推动信息公开、向公众普及海洋知识、搭建多方沟通桥梁、探索解决方案等角度,正在全球海洋环境治理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刘怡还指出,环境的问题是相互连接交错的,解决方案也可以由多重效益。例如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可以促进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解决;陆源化学品的有效管控,可以帮助海洋生态系统的恢复等。因此我们应当探索综合的解决方案。互动问答在被问及公众应如何参与海洋污染防治时,毛达认为,作为传统内陆国家,我国公众对海洋的认识还很不充分,需要加强宣传。普通公众每一次的绿色消费的行为或一次垃圾分类的行为,其实都可能在为海洋保护贡献力量。公民还可以参与NGO组织的净滩等清理海洋污染的行动。在讨论到应如何让消费者建立可持续水产品消费的理念时,王松林指出,海产品的质量安全与生态可持续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我国生食级别的牡蛎产品少,品质不够上乘,就是因为牡蛎生长的环境还不够“原生态”。因此支持可持续水产品也是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追求。在谈到海洋文化时,郑锐强强调,环境的危机归根结底是人的危机。保护环境的目的是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因此必须建立人和环境家园的情感连接。很多渔业社区对海洋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有更高的海洋保护积极性,就是因为存在着这种情感的连接。嘉宾们与现场观众探讨了企业参与海洋保护、海洋公益诉讼等热点话题。沙龙在轻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视频回放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举办月度沙龙活动,面向公众和环境公益行动相关各方,主题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兼具宏观
2021年5月25日
其他

CEGA第十期沙龙 | 拯救危机中的海洋 - 从日本核废水排海谈起

海洋是全球最大的生命支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海洋环境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海洋酸化、污染物排放、渔业过度捕捞、物种多样性减少等诸多问题都亟待解决。4月13日,日本政府宣布将福岛核电站核废水排入大海。消息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切,多国政府、环保组织和渔业团体都对这一决定深表忧虑和反对。环保公益组织是参与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CEGA沙龙从本期起,推出“一线环保组织故事系列“,本期聚焦海洋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沙龙将邀请深圳无毒先锋创始人毛达博士、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创始人兼理事长王松林先生,海南智渔可持续科技发展研究中心科学总监郑锐强博士、以及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家项目协调员刘怡女士,共同探讨在海洋环境全球治理的背景下,我国NGO组织采取的积极行动和有效方式。时间2021年5月21日(周五)13:30-15:00参与方式线上直播腾讯会议ID
2021年5月18日
其他

中国公众捐款法律政策专题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

2020年,中国首次针对公众捐款开展的大规模专题研究——中国公众捐款研究项目,由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资助、基金会中心网统筹协调,由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研究人员组成团队共同完成。去年12月,该项目的主要成果《中国公众捐款》一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为行业贡献了大量宝贵数据和行业案例,结论对政府决策部门和非营利实务界日常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进一步探讨未来在中国开展公众捐款的相关政策及法律环境,项目组于2021年5月10日(周一)成功举办了“中国公众捐款法律政策专题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与《中国公众捐款》主笔团队共同展开讨论。为了进一步探讨未来在中国开展公众捐款的相关政策及法律环境,项目组于2021年5月10日(周一)成功举办了“中国公众捐款法律政策专题研讨会”,邀请行业专家与《中国公众捐款》主笔团队共同展开讨论。本次研讨会首先由《中国公众捐款》三位主笔进行主题分享: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韩俊魁首先分享了他对“与捐款相关的整体性问题”的看法。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马剑银分析了互联网平台与公益组织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法律政策的影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邓锁也就定量研究的问题与嘉宾进行了探讨。在线上线下参会的嘉宾还有福特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项目官员谷青、中国扶贫基金会副秘书长颜志涛、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副秘书长孙春苗、字节跳动公益部总监刘艳峰、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代表邓江波、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王志云。与会嘉宾对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会议还有幸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炜、助理研究员林红介绍“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开展情况和经验,为项目组日后继续跟踪开展中国公众捐款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编辑:艾思)(排版:晨曦)-
2021年5月10日
其他

“助力碳中和碳达峰-公益组织在行动” CEGA第九期沙龙圆满结束

宗旨是运用战略慈善理念,促进环境领域资助者的合作与发展,引领未来环境领域的资助方向,实现环境领域慈善资金社会效益最大化。文化理念为:融合、共建、共享,共创环境美好未来。CEGA
2021年4月19日
其他

图解 | 《中国公众捐款》定量研究关键数据

2021年2月3日上午,由基金会中心网、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公益慈善与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
2021年2月7日
其他

谁在捐·捐给谁·怎么捐 |《中国公众捐款》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2021年2月3日上午,由基金会中心网、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公益慈善与非营利法治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
2021年2月4日
其他

“用财有道”和“战略筹资“ --CEGA新年特别沙龙成功举办

宗旨是运用战略慈善理念,促进环境领域资助者的合作与发展,引领未来环境领域的资助方向,实现环境领域慈善资金社会效益最大化。CEGA
2021年2月2日
其他

先睹为快 | 一图概览《中国公众捐款—谁在捐·怎么捐·捐给谁》

明天国内首次针对公众捐款的专题研究即将进行成果发布本次研究历时两年通过抽样调查数据、深度案例全面刻画了中国公众捐款的整体特征此处整理了部分关键信息大家先来一睹为快更多内容欢迎关注明天的直播哟~(点这里查看活动议程)直播渠道风直播https://zhibo.ifeng.com/video.html?liveid=137859也可以关注“基金会中心网”微博从置顶消息中预约直播也欢迎您添加本次直播的微信群和大家一起聊聊慈善捐款的事情(图文编辑:晨曦)-
2021年2月2日
其他

定了!2月3日,《中国公众捐款》新书发布会,全面解读谁在捐、怎么捐、捐给谁

千呼万唤始出来《中国公众捐款》新书发布会已经确定于2021年2月3日延期举办现场将汇集研究团队、专家学者、实务代表从数据、案例多角度给大家带来本书全方位的解读一定不要错过(后附书籍相关内容)购书渠道购书地址:https://item.jd.com/10025655230460.html本书研究团队主要由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11位学者组成,主要作者有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韩俊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邓锁;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马剑银。团队基于京、浙、吉、赣、川、甘等6省(市)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以及儿慈会、轻松筹等5个组织和平台的深度案例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围绕谁捐、怎么捐、捐给谁等问题深入研究中国公众捐款生态体系的各个方面,呈现中国当下公众捐款的普遍特征,挖掘出公众参与捐款的系统性条件和现实障碍。通过对多个优秀公益机构的调研分析,获得实际可参考的中国公益慈善筹款的优秀经验。同时基于对捐款供给方的了解,提出解决方案以赋能募捐平台和社会组织,带动更多人从尝试捐赠迈入长期捐赠再到积极参与公益慈善的良性发展。我们也特别准备了简版报告,供您了解《中国公众捐款:谁在捐,怎么捐,捐给谁》的概况内容,您可点击“阅读原文”或至基金会中心网官网进行下载。(图文编辑:晨曦)-
2021年1月29日
其他

融合共建共享 共创环境美好未来-- CEGA2020年度论坛成功召开

代表以及热心环境的国内外相关机构相聚云端,共同见证《2019环境资助助者网络(CEGA)报告》发布,共同祝贺2019环境公益成果,共同解读中国环境公益版图,探讨行业发展的关键议题,
2021年1月4日
其他

活动延期,新书先行,提前来看《中国公众捐款:谁在捐,捐给谁,怎么捐》

非常感谢大家对《中国公众捐款:谁在捐,怎么捐,捐给谁》新书的关注。由于疫情的不可抗因素影响,原定于12月29日,即明天举办的“‘谁在捐?怎么捐?捐给谁?’—《中国公众捐款》新书发布暨中国公众捐款行为研讨会”将延期举行,非常遗憾。我们计划将发布活动延期至1月中旬举行,活动形式将根据疫情发展进行调整。诚挚的希望您持续关注,并参与到后续活动中!作为本次发布活动的“主人公”,《中国公众捐款:谁在捐,怎么捐,捐给谁》已经正式出版,您可复制下方图片后的链接,前往京东进行购买。本书研究团队主要由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共计11位学者组成,主要作者有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韩俊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邓锁;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马剑银。购书地址:https://item.jd.com/10025655230460.html团队基于京、浙、吉、赣、川、甘等6省(市)的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以及儿慈会、轻松筹等5个组织和平台的深度案例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围绕谁捐、怎么捐、捐给谁等问题深入研究中国公众捐款生态体系的各个方面,呈现中国当下公众捐款的普遍特征,挖掘出公众参与捐款的系统性条件和现实障碍。通过对多个优秀公益机构的调研分析,获得实际可参考的中国公益慈善筹款的优秀经验。同时基于对捐款供给方的了解,提出解决方案以赋能募捐平台和社会组织,带动更多人从尝试捐赠迈入长期捐赠再到积极参与公益慈善的良性发展。我们也特别准备了简版报告,供您了解《中国公众捐款:谁在捐,怎么捐,捐给谁》的概况内容,您可点击“阅读原文”或至基金会中心网官网进行下载。(图文编辑:晨曦)-
2020年12月28日
其他

多方携手共护湿地 – CEGA 第六期沙龙成功举办

湿地是自然界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物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我国政府近年来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目前全国已拥有“国际重要湿地”57个,湿地自然保护区600多个,近900个国家级的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率达49%。但相对于我国广大的湿地面积以及湿地面临的严峻挑战,湿地保护的任务仍十分紧迫。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需要社会组织、企业、社区公众多方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本期沙龙由CEGA与成员单位红树林基金会(MCF)、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联合举办。11月27日下午,CEGA以“多方携手共护湿地
2020年12月1日
其他

影响力投资助力气候适应模式创新

全球气候变暖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我们在努力减缓气候变化的同时,必须研究如何有效地“适应”气候变化,学会与气候变化共存。我国地区发展不均衡,农业和农村地区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灾害带来的负面影响。如何使农业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加强土壤保护、确保粮食安全已变得至关重要。本期沙龙受中国社会企业与影响力投资论坛之邀,作为社企论坛2020年会分论坛一,10月30日下午同期直播。直播间观看人数达3.8万。CEGA特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许吟隆先生,大自然保护协会气候变化与能源总监霍莉女士,绿色创业汇发起人、绿叶投资创始合伙人葛勇先生,海南星农夫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苏剑程先生,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项目负责人及总裁助理马腾宇先生,于10月30日下午做客CEGA第五期沙龙,以“气候适应与影响力投资”为题,共同探讨商业应如何介入气候适应问题的解决,为更多的影响力投资参与气候适应行动提供借鉴。CEGA联席主席、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秘书长张立先生到会并做总结发言。共同应对挑战,共创美好未来。许吟隆:适应气候变化要趋利避害许吟隆教授指出,气候是最重要的资源。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气候本身出现新特征,其生态和经济后果也相应出现了新的情况,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应当趋其利而避其害。他举例介绍道,气候变暖使得东北水稻的大面积扩种成为可能。但扩种的区域不同于原来的气候区域,在水稻品种和耕作措施上都必须相应调整,因此需要农业管理技术的创新以更好地利用气候资源。同时我们更应当看到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许教授强调,气候变化使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繁更大、强度更强。如我国南方夏季高温、西南地区秋冬春连旱、草原地区干旱暴雪等自然灾害将更为严重。“极端气候事件对区域农业和农民生计的打击甚至可能是毁灭性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业防灾减灾,大力加强科技支撑,利用先进育种技术、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方式开发“气候智慧农业”。霍莉:积极探索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实践霍莉总监首先阐述了影响力投资的概念,指出影响力投资的主要特点是在不放弃商业回报的同时,追求投资的社会和环境收益,以商业的方式主动参与社会环境问题的解决。但她也坦言,目前利用影响力投资来解决气候适应问题的探索尚处起步阶段。霍莉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美国费城为提高应对暴雨的承受能力,开展的一项1万英亩硬化地面的绿地改造项目。该项目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理念,通过恢复土地对雨水的吸收消解能力,减少暴雨对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的压力。此案例中费城政府结合财政和金融机制,在减免雨洪收费的同时,建立雨洪信用市场,以撬动私人投资积极性,解决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霍莉强调,适应气候变化过程中应放眼自然的力量,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利用自然,以减低成本并获得综合的收益。例如城市开发时应保留湿地和原生态的河道,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强消纳短时强降水能力,减少灾害损失。农业领域也有很多好的做法,既可以保水保墒提高产量,又固碳减排。葛勇:投资者应提高对可持续农业的重视葛勇认为,农业领域的投资不仅关乎粮食安全,在改良土壤、提高食品品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价值。在最近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里,频繁出现智慧农业以及和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表达,显示了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未来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相关支持政策还存在力度偏小、倾向于大中型企业等情况,应加以解决。他指出,疫情让我们看到农业发展的战略重要性。现在不少投资机构已开始在农业领域布局。但总体而言,农业科技领域尚未得到投资机构的普遍重视。据统计,我国去年在食品领域总共投资为240亿人民币,但其中80%以上是在下游的食品领域,中上游的投资不足40亿元。“绿色创业汇”作为初创企业成长加速器的平台,致力于培养兼具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社会使命感的业界领袖。2013年起推出
2020年11月3日
其他

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 CEGA第四期沙龙圆满结束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生命支持系统,为全球30亿人提供食物、就业和经济活动资源。由于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及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海洋生态系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重威胁,保护行动迫在眉睫。9月18日下午,CEGA第四期线上沙龙活动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为题,邀请自然资源部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郑苗壮博士、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副秘书长张博文女士、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副总裁马剑先生、世界经济论坛海洋行动之友项目中国负责人谢茜女士,分别就我国海洋保护区建设进展、公益组织海洋保护行动以可持续蓝色经济融资等议题开展讨论。来自公益组织、企业及媒体各界约40多位伙伴参与的此次沙龙活动,沙龙气氛热烈。海洋保护区建设进展喜忧参半郑苗壮:要避免建立仅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的保护区郑苗壮博士首先回顾了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提出的“2020年爱知目标”的进展情况。根据相关统计,截至2020年8月,全球已建立了1万7千多个各类海洋保护区,占全球海洋总面积的7.5%。加上承诺即将得到保护的区域,“保护区面积占全球海洋总面积的10%的爱知目标即将完成。此外,海洋生物多样性关键区的覆盖率也超过了45%。郑苗壮指出,十八大以来我国已加快海洋保护区的建设速度。截至2018年已建立了271个海洋保护区,总面积12.4万平方公里,占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重也从2012年的1.1%提升到4.1%。此外我国还积极推进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制度,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严格实施每年至少3个月的伏季休渔制度。(图片来源:郑苗壮演讲ppt)在谈到海洋保护区建设存在的问题时,郑博士指出,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海洋保护区的建设都存在“上量易、保质难”的情况。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对生物多样性重点地区保护不够,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测,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等情况。在保护区的有效性,公平性,连通性等方面短板明显。针对明年将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第十五次大会(COP15)上制定的2030目标,郑博士建议,应当质量与数量并重,强调海洋保护区的有效性、公平管理、连通性、代表性等内在指标,实事求是、科学决策,避免建立那些仅停留在“口头上”、“纸面上”的保护区。社会组织参与海洋保护未来可期张博文:社会组织参与基础薄弱,但进展迅速张博文副秘书长在简要回顾了我国海洋生态面临的严峻问题后指出,我国社会组织参与海洋保护还处于初始阶段,虽然从资金投入到组织数量、人才建设等方面还很薄弱,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她介绍道,为促进海洋保护领域社会组织行动,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在原有的劲草同行、创绿家、任鸟飞项目等相关项目的基础上,从2018年起与美国帕卡德基金会(Packard
2020年9月21日
其他

小手拉大手 无废校园建设快步走—CEGA第三期沙龙取得圆满成功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垃圾产生量急剧增加,不仅浪费资源,处置的难题也成为困扰各大城市的顽疾。无论填埋还是焚烧,垃圾处理都有严重的环境风险,危及生态安全和公众健康。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把垃圾资源化,化腐朽为神奇,是一门艺术。”2017年我国46个试点城市宣布探索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要求稳步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为庆祝第三届零废弃日,环境资助者网络(CEGA)联手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万科公益基金会、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于2020年8月14日组织了第三期沙龙活动,专题探讨零废弃校园建设。本次沙龙特邀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主任贾峰、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伯驹、北京东城府学学优质教育资源带教学副校长杨杰线上对话。参会嘉宾还包括上海未爱教育创始人曹蕾女士、万科公益基金会零废弃学校项目负责人吴丹女士以及府学小学教师姚峰女士。CEGA沙龙专员乔峰博士主持了本期沙龙。共有80多位来自学校、公益组织和企业的观众上线参加了此次沙龙。零废弃校园建设意义重大贾峰:通过“小手拉大手”,让生态文化建设通过孩子走进家庭和社区贾峰主任首先从国家环境政策的角度,为线上观众分享了推动零废弃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他介绍道,中国是首个提出无废城市概念的国家。“无废”并不是没有固体废物产生或完全实现资源化利用,而是以先进的管理理念为基础,不断向固体废物产生量最小、资源化利用最充分、处置最安全的目标迈进的过程。贾锋主任特别强调,学校是建设无废城市的重要阵地,能够为无废理念的落地提供“实践场”和“创新空间”。在2019年宣教中心开展的中小学校垃圾减量活动中,64
2020年8月17日
其他

CEGA沙龙第三期 | 说到零废弃学校,你会想到什么呢?

说到零废弃学校,你会想到什么呢?零废弃学校,简单来说就是指透过持续性的教育行动来减少废弃物产生,资源循环利用。自2018年起,万科公益基金会资助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联合华基金和上海未爱教育,在深圳的5所小学展开合作,探索全面的零废弃学校建设之路。2020年,基于实践经验总结而成的《零废弃学校建设指南》(试用版)正式推出。本次沙龙邀请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贾峰主任、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自然之友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伯驹、北京市东城区府学优质教育资源带教学副校长杨杰以及零废弃学校建设领域的实践代表,一起讨论零废弃学校/无废校园建设的价值,分享实践案例,解读成果。欢迎您的参与!时间2020年8月14日周五
2020年8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