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磅新书抢先看(六)|中国慈善概览(下)

公域合力 公域合力 2021-10-10




新书推荐



《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20)》

Observation Report on the Third Sector of China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公益创新研究院

公域合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康晓光   冯利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



    中国第三部门过去十年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有何显著特征?哪些因素在影响和塑造中国的第三部门?中国第三部门未来将走向哪里?具体到慈善,如何理解和展示一个国家的慈善?《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20)》是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中国人民大学公益创新研究院、公域合力管理咨询所著的《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出版的第十本报告,本年度报告旨在回顾十年来中国公益慈善领域的发展变化,为政策制定者和关心、参与中国慈善事业的研究者、实务者、捐方和社会公众,提供一幅概要性全景图和未来发展趋势判断。


    如果你对《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20)》感兴趣,不妨先概要地了解一下本书下篇“中国慈善概览”的内容。



七、系统结构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发展,中国慈善部门的整体结构已具雏形。在慈善系统中,不仅存在大量微观层面的慈善主体,比如各种基金会、社团、社会服务机构、虚拟组织、非正式网络、个体行动者;还形成了一些中层的组织结构,比如联盟、伞型组织、枢纽型社会组织、平台、孵化器等组织形式。这些中层组织结构也是组织,不过是“组织的组织”或“组织的联合体”。比较而言,微观组织是将原子化的个人组织起来,而中层组织结构能够把分散的慈善行动主体联结起来。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中国慈善系统形成了整体性的宏观组织结构。宏观组织结构是按照一定的逻辑形成的、整合整个慈善系统的组织架构,它将微观与中观层面的组织都纳入其中,使它们在慈善系统中各安其位、各尽其职。

  • 三层组织结构

简言之,中国慈善系统存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层组织结构。微观层面的组织结构即一般意义上的“社会组织”,它们构成了基础性的实体;中层结构将微观层面的构成要素组织起来,在慈善系统中发挥“局部的”组织功能;宏观组织结构将微观构成要素和中层组织结构整合起来,在慈善系统中发挥“全局性”的组织功能。

正是宏观与中层的组织结构使慈善部门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宏观组织结构是对整个慈善系统有影响的全局性的结构体系。在“全局性”的宏观组织结构中,联盟、伞型组织、枢纽型组织、平台等中层组织结构,发挥着“节点”、“支点”、“桥梁”、“纽带”的作用。它们一方面使众多微观组织聚合在一起形成各种各样的组织联合体,另一方面搭建起微观组织与宏观结构之间的联系渠道。

不同类型的中层组织结构在整合对象和整合方式上有所差别,但其作为纽带和桥梁的本质特点并无二致。大体说来,联盟是具有民主治理结构的会员制组织,如中国小额信贷联盟;伞型组织是拥有权力中心和隶属关系的会员制组织,一般没有民主治理结构,如古村之友;平台主要为组织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空间,如米公益平台;论坛可以视为以持续举办的大型会议的组委会的方式存在的组织,如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孵化器则通过提供资金支持、行政条件、能力建设等,培育和扶持初创期慈善组织的发展,如恩派。这些组织对上遵循宏观组织结构的运行逻辑,对下将不同类型的微观组织聚合在一起,上通下联,上传下达。在此基础上,宏观组织结构统筹全局,使中层和微观组织结构的行动协调一致,使慈善系统形成一个步调和谐、有机运转的实质系统。


  • 三种“组织化”力量

中国慈善系统的“组织化”还在“进行中”。大体说来,存在三种“组织化”力量:一为自然的,二为民间的,三为政府的。相应地,形成了三种“组织结构”,一为自然形成的分工与合作的结构,二为民间有意识建构的协作结构,三为政府塑造的统合结构。

其中,自然结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无意识的客观存在;民间和政府结构是主观建构的结果,这两种结构建立在自然结构的基础之上,亦不能违背自然结构。在慈善系统发育初期,系统结构组织化程度不高,慈善主体主要以个体形式零散分布,此时主要是自然结构在发挥作用,组织个体之间的关系由自发的分工-合作逻辑支配。伴随慈善系统向更成熟、更高级阶段的发展,系统结构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民间和政府也开始有意识地参与“组织化”过程,通过建立各自的中观和宏观组织结构,对慈善系统的主体、资源、渠道等要素进行整合,以加强慈善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建立并巩固稳定的内在秩序。由此,塑造结构的主体以及形成的结构类型逐渐多元化,它们共同建构了中国慈善系统的结构及其秩序形态。




八、空间格局


  • 区域差异

中国慈善的区域差异逐渐显现,这种差异体现在慈善主体的种类和数量、资源规模、慈善行动、综合治理水平、慈善生态、区域慈善特色等方方面面。总的来说,组织化慈善的区域格局深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区差异的直接影响,在中国则体现为东部与中西部、沿海与内陆、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在慈善发展方面的巨大差距。非组织化慈善的区域格局,则还会受到慈善历史文化传统的持续深远影响。

 

  • 跨区慈善

正是区域慈善差异的普遍存在,促使了跨区域慈善的广泛发生。在中国,既存在慈善资源或慈善行动的净输出区域,也存在净输入区域。重大自然灾害与公共危机事件则会促使慈善资源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流向特定地区,从而影响着跨区慈善格局。由于地区间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异的长期存在,在短中期内,慈善的区域差异状况、慈善资源的跨区流动格局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

 

  • 跨国慈善

从慈善的国际空间格局来看,近十年间,中国与外部世界在有形资源的输入和输出方面,规模都不大。对外的慈善输出以有形资源为主,在无形资源方面,中国仍然是净输入国,对外输出极为有限。近年来,依托国有企业和政府外交机构,少量慈善组织和项目开始走出国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外交往的加深,以及中国慈善自身的不断成长,中国将有望更多地输出慈善资源与慈善行动,这种输出既会是资金、物资、志愿服务方面的,也将是慈善文化与实践模式层面的。



想了解更多内容,请锁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的年度力作《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20)》!




END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