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法治的中国经验”研讨会暨《法律人工智能导论》新书发布会
2023年7月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会、北京大学出版社(燕大元照)、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科技与法律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智慧法治的中国经验”研讨会暨《法律人工智能导论》新书发布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成功举办。来自中国法学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等政法机关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北京大学出版社、北大英华科技有限公司、华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位实务与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出席本次会议。
“智慧法治的中国经验”
“智慧法治的中国经验”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林维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苗鸣宇副教授致辞,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会会长姜伟,清华大学法学院院长周光权教授,最高人民法院信息中心副主任陈奇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信息中心处长赵宪伟,天津市人大法制委原主任高绍林,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数字办干部、北京市清河检察院副检察长郭晓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裴炜教授,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冯岩松副教授以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波作主旨发言。
林维副校长首先代表主办方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由衷感谢和热烈欢迎。他表示,科学技术与法治建设呈现出越来越强的交融趋势,智慧法治是现代信息技术与法治发展深度融合的产物,一方面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定挑战,值得理论界与实务界予以长期研究和关注。
苗鸣宇副院长在致辞中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的基本情况以及法学院在智慧法治建设中所作的探索和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是一个年轻同时又有着深厚历史积淀的学院,法学院大力支持和鼓励师生参与智慧法治的相关研究,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目前法学院已经申报了多项与数字法治相关的课题,成立了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科技与法律研究中心、数字法学教研室等多个实体与非实体机构,并希望在智慧法治领域与各机关单位和科研院所开展进一步的长期合作。
姜伟会长介绍了智慧法治在法院的开展情况。他表示,我国高度重视智慧法院建设,早在2016年即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已经实现四级法院的数字全程化、网络泛在化、智能耦合化。他指出,我国智慧法院建设具有以下四个特点:诉讼全程泛在化、审判业务平台化、辅助审判智能化、在线程序体系化。他认为,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人机合作的审判模式可能会成为未来司法的常态,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应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数字鸿沟问题,即如何实现更便捷、更公正、更可持续性的正义;二是法官过分依赖人工智能的问题,对此应当明确人工智能只是司法的辅助手段。
周光权教授从智慧法治取得的成绩、立法机关在智慧法治建设中所作贡献、对智慧法治建设的建议三个方面作了主旨发言。他认为,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在智慧法治建设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司法活动提供了有力辅助,是值得肯定的改革趋势。立法机关在推进智慧法治建设的过程中同样做出很大努力,在民事、行政、刑事领域出台了大量规范,确保了智慧法治发展具有总体良好的法律环境。他提出了智慧法治发展的三点建议:一是开发和运用更精准的智慧法律服务,二是进一步推进司法机关信息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工作,三是重视个人信息和个人权利保护。
陈奇伟副主任首先就信息技术和司法业务的结合分享了三点体会:一是人工智能技术在司法领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也推动了业务流程的再造;二是司法行业人工智能应用需要长时间的打磨完善,需要与技术产业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三是需要逐步推动建立先进技术的全国共建共享机制,确保更广阔的可获得性。当下同样面临着三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如何平衡整体公平与个体正义之间的关系,二是业务和技术深度融合下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三是如何实现技术应用与司法体制配套改革之间的相互适应。
赵宪伟处长分享了检察机关在开展数字检察过程中的三点体会:一是数字检察实践丰富了检察监督的视野和手段,为国家治理贡献了智慧力量,并以套路贷虚假诉讼案件为例,分享了大数据法律监督技术的高效性;二是数字检察理念根植于检察机关的职能定位和检察官的思维习惯。在数字检察建设中,“跨部门分析”是具体方法,但检察机关对于从海量电子数据中挖掘线索的能力与共治意识还有待提升;三是数字时代为中国法治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创新实践,同时也带来了变革挑战,智慧法治的发展应当受到法律与伦理的双重规制。
高绍林主任介绍了智慧法治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领域的应用情况。他指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是保障宪法实施的一个重要抓手,而我国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面临着人少量大、专业性强等问题,运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是落实“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原则的重要举措。他介绍了天津市人大法工委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备案审查工作的经验以及当下的推广情况,并希望智慧法治为备案审查工作提供进一步的助力。
郭晓冬副检察长首先介绍了北京市检察机关在推进数字检察战略中的五点具体做法:一是坚持理念变革,形成理智自觉;二是完善组织体系,推进机制创新;三是加强内外拓展、加快数据整合;四是规范模型管理,提升监督效能;五是完善配套机制,强化支撑保障。他提出了工作开展中所面临的四个主要问题:一是数字检察中的部分实践情况亟待理论供给;二是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有待进一步推进;三是数字检察是否僭越了其他机关的职责范围;四是部分检察机关尚未达到熟练运用数字检察的技术水平。
冯岩松副教授指出,人工智能与法律的结合也促使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能够从法律从业者的角度来审视技术模型,使人工智能技术回归到实际的应用场景中,了解法律人在从业过程中的实际需求。而在法律场景中实践人工智能技术也促进了计算机领域或人工智能技术本身的发展。同时,人工智能模型的安全性问题在司法领域更加突出,如何使人工智能模型在司法领域的运用更加精准化,以便更好地服务司法从业人员,进而惠及更多的人民群众,也是未来不断努力的方向。
何波副主任指出,中国的人工智能立法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中国之所以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立法,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量:一是要解决新技术发展带来的立法空白问题;二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需要率先制定出具体的规则;三是以立法助推新技术的发展。在人工智能的立法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人工智能的立法定位问题;二是如何确定人工智能的规制范围;三是如何解决人工智能的域外管辖问题;四是在人工智能时代如何确立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规则。
申亮总经理表示,华宇信息公司主要以法律科技与智慧政务为核心,在促进政法互联、政法协同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未来,政法系统的数据融合、经验共享将会进一步发展,数据安全问题作为构建数据模型的重要难点也将会得到妥善解决,以此为法律从业人员提供更好的智慧服务。
赵晓海总经理介绍了北大法宝深度参与了国家“十三五”“十四五”重大科研课题攻关,解决了“多模态立法意见的语义理解和观点评估技术”等五项关键技术。他同时介绍了北大法宝智能立法辅助平台、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信息平台以及北大法宝一系列新AI产品,法宝新AI在法治领域的应用对推动数字法治政府作出了重要贡献。
裴炜教授指出,法律与科技的结合确实有着很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我国也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如何规制技术以促进技术的发展,也是智慧法治中国经验中很重要的一环,对此主要有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对新技术的立法速度很快;二是相比不断地推动新的立法,既有法律规则的调整也值得关注。裴炜教授就此分享了个人研究中的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新技术究竟对我们的治理思路、治理逻辑、治理体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是技术与法律的融合产生的变化,其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三是我们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迎接冲击和挑战,包括通过培养数字能力、推动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来消弭数字鸿沟。
林维教授总结指出,以上11位专家学者分别从立法与司法、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未来、技术与法学、成就与问题这五个角度阐述了各自的看法与观点,讨论富有成效,对于其中的一些具体的问题可以留待以后深入讨论。林维教授再次对各位专家的精彩发言表达了感谢。
“智慧法治的中国经验研讨会”至此结束,经过短暂的休息,《法律人工智能导论》新书发布会正式召开。
《法律人工智能导论》
《法律人工智能导论》新书发布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院方军副教授主持,北京大学出版社蒋浩副总编,北京大学法学院江溯研究员、清华大学智能信息获取研究中心邹劭坤研究员致辞。
方军副教授表示,人工智能是全球三大尖端科学技术之一,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也是学术的热点。当前,我国的智慧审判、智慧检务、智慧警务等在实务运用中已经越来越广泛,在得到一致认可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法律人工智能导论》这本有关法律人工智能的基础以及前沿理论的大作问世,可谓是恰逢其时。
蒋浩副总编对《法律人工智能导论》这本书的出版表示了祝贺。他表示,《法律人工智能导论》这本书对法律人工智能发展的相关概念做出了详细的介绍。近期,法律人工智能主题的图书一直热度很高,而出版社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前沿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系统化的整理出来。北京大学出版社在这方面也做了非常多的努力,出版了一系列相关主题的图书。蒋浩副总编指出,人工智能新技术的传播与应用也对知识产权的传统规则形成了挑战,在这一点上需要更深刻、更长远、更全面的认知。而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发展已经超过了地域的限制,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探讨这一主题。目前,中国的智慧审判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如何具体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还是需要我们深刻思考的问题,这也是未来北京大学出版社在这一题材上工作的重心,将智慧司法的中国经验首发式地阐述出来。
江溯研究员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法律人工智能导论》一书的具体情况。首先,本书是在姜伟院长的指导下各位参与编撰者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次,江溯教授向大家介绍了这本书希望达成的四个目标:一是希望读者通过本书可以了解国内外法律人工智能的发展动态;二是充分概括总结中国法律人工智能发展的经验;三是介绍法律人工智能的运作原理;四是促使法律人思考法律人工智能对法律行业的影响。同时,江溯研究员也指出,中国法律人工智能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未完成的课题,也是今后研究和本书再版修订的主要方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数据的掌握不足,数据共享仍未实现,数据质量仍然无法保证;二是算法作为辅助裁判的重要手段,如何实现其透明性和可解释性的问题;三是如何使数字技术的便利惠及所有人,解决数字鸿沟的问题。最后,他表示,法律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推动法治国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实现中国式法治的跨越式发展,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与信心。
邹邵坤作为《法律人工智能导论》一书的主要撰写者之一,与大家分享了在写作过程中克服的三大困难:一是对技术背景知识的不了解;二是对业务场景的不断反思,试图寻找在办理业务过程中的真实需求;三是促使我们“睁眼看世界”,了解域外国家的发展情况,思考我们的优势与劣势。最后,他对支持这本书的各位领导与老师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表达了衷心的感谢。
最后,方军副教授再次对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达了感谢,也期望今后能就此问题与各位专家学者进行更深入的交流。
撰稿:刘恒源 魏诗月
摄影:高艺
审核人员丨张文硕
本文声明丨本文章仅为交流之目的,不代表北大法宝的法律意见或对相关法规/案件/事件等的解读。
立法讲座丨大国立法的全球效应立法讲座丨《立法法》修改 护航新征程讲座预告 | ChatGPT对法律人工智能研发和立法的影响立法讲座 |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的法律风险与治理前瞻立法讲座丨新时代文化立法的理论与实践——兼论文化法学学科建设
李宗辉:人工智能辅助立法的理论探析与现实考量会议综述丨“《立法法》修改 护航新征程”研讨会成功举行
会议综述丨“ChatGPT对法律人工智能研发和立法的影响”研讨会成功举行
点击下方公众号名片
获取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