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沙龙】小心!前方蛇出没!
蛇!我相信在许多人眼里都是一种可怕的生物,它们神出鬼没,一般都在一些草丛树林里活动,一旦出现,轻则惊人胆魄,重则伤人身体。而在两千年前的南越国,那山林密布的环境对于蛇的繁衍生息自然是再适合不过了。生于斯,长于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之上的越人与蛇难免会有着一些不得不说的故事。
一、越人与蛇
既然要谈论越人与蛇这么一对两千年前的南越CP,那就不得不拎一件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文物出来说道说道了,这件文物就是那霸气十足的“鎏金人操蛇铜托座”。这个铜托座是属于南越王墓中出土屏风的构件,这件漆木屏风是我国汉代考古首次发现的实用类屏风,其规模大,结构复杂奇巧,发掘收集起来的鎏金泡钉有658枚之多,可见装饰之华丽,如此奢华的屏风其所用构件自然也是非同凡响了。
人操蛇铜托座是屏风的折叠构件,是用青铜铸造出来的一个越人力士和五条蛇的形象。力士身着短袖左衽,露膝短裤,两眼瞪圆,眼珠外凸,这很明显是一名越人的形象。这名越人口衔一条双头蛇,并双手操蛇,双腿夹蛇,体现的很可能是当时越人抓蛇吃蛇的一个场景。
二、越人饮食文化中的蛇
蛇在当时的越人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因为岭南地处热带、亚热带,冬暖夏长,气温高, 温润多雨, 利于虫蛇类生长,而越人勇猛好斗的性格也使得他们不像我们今日一样对蛇类“畏而远之”,而是敢于主动出击去与之接触。就像今天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一样,在当时的南越地区人们也有着养蛇以及玩蛇的习惯,而这个“人操蛇”的形象就是当时这种行为的艺术化。除了作为“宠物”,蛇甚至还成为了越人的盘中餐。
《淮南子》有记载:“越人得髯蛇以为上肴,中国得而弃之无用”,这说明岭南人不仅吃蛇,而且以之为美味。这对于大部分人特别是中原汉人来说是十分难以想象的。所以当唐代韩愈被贬潮州时,看到潮州人吃蛇, 便感到“腥臊始发越, 咀吞面汗马辛”,且“惟蛇旧所识, 实惮口服狞”, 最终“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这告诉我们在唐代的岭南,人们不仅吃蛇,而且蛇已经成了市场上买卖的食品。只有旷达的苏轼,还勉强可以入乡随俗, 他在一首诗写道:“平生嗜羊炙,况味肯轻饱, 烹蛇啖蛙蛤, 颇讶能稍稍”但他的爱妾朝云在惠州街肆上误买蛇羹,吃后受惊病死。由此可以见得远在唐宋之前的南越人作为“第一个吃蛇的人”是多么的大胆无畏了。
所谓“食在广州”,广东人被戏称为“天上飞的,除了飞机;水里游的,除了潜艇,都可以吃!”这种敢于尝鲜的饮食文化,不就是继承了岭南先辈勇于创新的“吃货”精神,最终形成的吗?
(注:不过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蛇的生存状况已经大不如前了,一些蛇类甚至成了濒危物种,所以我们吃蛇也应该吃那些养殖的肉蛇而非野生蛇类哦,毕竟保护生态更重要吗!)
三、蛇与龙
前面讲了这么多关于吃的事是不是说明“蛇兄”对于越人来说只是食物呢?那可就错了,因为在当时的南越国和中原一样,蛇作为一种图腾形象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
蛇对于古人来说是一种神秘的生物,并对其充满了畏惧。我们今天的“它”字其实是“蛇”字的本字,而“它”的诞生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蛇的畏惧。《说文》记载:“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就是这种对蛇的畏惧加上蛇本身给古人带来的神秘感,让人们逐渐对蛇产生了敬畏之情,甚至最终演变成了一些氏族部落的图腾。有学者提出“龙为蛇象,蛇乃龙之原生”、“蛇是龙重要的也是主要的集合对象”,认为中华民族公认的图腾“龙”是与蛇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的,认为龙是由中国古代“蛇图腾”崇拜的发展和演化。
学者们的这种猜想也在一些文物中得到了印证。20世纪80年代,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年前的蛇衔蟾蜍纹筒形陶罐,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蛇的图像。这既是一件原始艺术作品,也是一件图腾崇拜作品。这件陶罐似乎表明,查海聚落是由蟾蜍和蛇两个氏族组成的部落,查海先民既期冀能像蟾蜍这样具有很强的繁衍能力,又期冀像蛇这样具有强大威力的动物来保护本氏族。
联系到查海遗址发现的石堆龙和龙纹陶片,可知在距今8000年前,龙和蛇都是查海先民的图腾,而两者之间或许就存在着由蛇演变至龙的渊源关系。
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罐上的蛇衔蟾蜍雕塑
蛇与龙之间除了图腾演变这一关系之外,还有着更为深层的联系。我们习惯自称为龙的传人,在中华文化中龙可以说是我们的始祖。有意思的是,传说中的汉族祖先,亦有不少是蛇的化身。据《列子》中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除此之外,《山海经•海内经》中还有记载,上古时期人们把黄帝认为是象征云气的“四蛇相绕”图腾;这些都说明上古时期蛇被认为是人类的始祖而倍受崇拜。但是人只能有一个祖先,而古人却将龙与蛇都当作人类始祖加以崇拜,这是否也意味着龙与蛇之间本是同源呢?
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伏羲女娲绢画
蛇与龙之间存在着的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其实也从侧面反映了蛇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性,证明了其地位的非同一般。
四、龙、蛇和蛙
在南越王墓中也出土有体现“蛇、龙”图腾文化的文物,就是与那人操蛇铜托座同属一件的蟠龙铜托座(见下图)。只不过这个托座中的主角除了龙与蛇之外还多了一只青蛙。托座展示的是一条脚踩蛇身,口含青蛙的蟠龙的形象。似乎是在诉说着一个传说故事:一条蟠龙惩恶扬善,为了保护对农作物有益的青蛙,它脚踩恶蛇,并将青蛙含入口中以防其被恶蛇吞食。
南越王墓蟠龙护蛙托座
在古代,人们把蛇与蛙这两个动物引入了文化之初,这也使得他们成为了死对头。这是符合自然界中的现实情况的,因为蛇是蛙的天敌。而这个托座形象的设计所体现的就是这种 “蛇娃之争”的文化。再加上一条护蛙抑蛇的蟠龙,便更加可以反映出当时南越地区关于自然的文化观念及思想。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对蛇的印象有没有好一些呢?现在夏天到了,蛇们又开始活跃了,大家去郊外游玩可要记得尽量远离草丛,不要打扰了蛇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