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年付给老外15000亿,这笔钱要交到什么时候?

2017-06-25 陈光 华商韬略



文丨华商韬略 · 华商名人堂  陈光



2016年,中国为进口集成电路付出227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5521亿),贸易逆差达1657亿美元。逆差的背后,是纺织品、工艺品、家具等数以几十亿计的产品换回来的外汇。


一家中国半导体企业希望改善这一局面,却被外资和中方资本联合在背后“捅了一刀”。



1


新中国成立前的1944年,中国成功研制出了青霉素,成为世界仅有七国之一。计划大规模投产之际,国民党政府时任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却给研发团队下了道口谕:“外国进口的盘尼西林(青霉素)用都用不完,中国何必要自己生产?”


时值二战,中国搭上英美的战车,大量美国物资滚滚而来,高层的青霉素确实够用。正是因为这一句话,直接导致了此后的十几年里,青霉素这种生产成本极低的药品,进口到中国卖出了黄金的价格。


上述故事的真实性已难以核实,但不论真假与否,此后至今的时间里,只重利而轻气节的财阀及其买办制度,都是知识分子针砭讽刺的对象。但几十年后的今天,一批新时代的“买办”却换了身行头、打着与国际接轨的口号卷土重来,还团结了一些“带路党”。


6月初,华商韬略(微信号:hstl8888)报道了紫光集团VS高通的暗战,引发各方舆论的强烈反响。事件简单说来,就是手机芯片的世界霸主高通,联合某“有背景”的国内资本方,以及央企大唐电信,在贵州合资创办了致力于中低端芯片销售(实际只卖高通最低端芯片系列)的瓴盛科技。


+


这家合资公司是参与方“三赢”的局面:

大唐电信将手里连年亏损的负资产(联芯)转变为七亿多的估值;高通只提供低端骁龙芯片,不拿出什么真章技术活儿(即使想拿美国政府也不会让),坐等利润分成和专利费;中方资本建广资本等也在做躺着数钱的梦。当然,还顺便讨好了高通(建广曾收购恩智浦的部分资产,后高通收购了恩智浦)。


三赢的局,表面上看,吃亏的只有紫光旗下的展讯,后者是如今中国最有实力和潜力的芯片设计公司,2016年在全球移动基带芯片市场中几乎与联发科、高通三分天下,占据27%的市场份额。



而往深了看,瓴盛这家合资公司则让人不寒而栗,几乎是对整个自主手机芯片产业釜底抽薪的杀招。


关于半导体产业的重要性、事件的详细经过,本文不做详述,详情可回顾《他以千亿美元征战世界,却在家门口被里外合击?》


总之,这么一家对国产自主芯片几乎是摧毁性的合资企业,就这么大张旗鼓地准备登堂入室。


事件曝光后,引发了从业内到普通民众的强烈质疑,有评论称这是高通“玩阴的”借刀杀人,“皇协军”低头哈腰领进门,居然还有国企收拾好桌子给上菜。


《人民日报》也就此发表评论《自主创新书写“芯”时代》,直言“这种利用技术合作来释放低端技术,对立足中低端芯片行业、努力迈向中高端的中国自主芯片企业,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冲击。”



舆论的强烈抨击下,瓴盛方也开始采取行动。高通(中国)在水深火热之际,紧急包装了一系列新闻,将李克强总理礼节性会见一批外国企业家的事情,描绘成单独会见高通CEO,暗示总理支持高通,企图混淆视听,威胁媒体和官员。这种层级的“假新闻”,居然也通过公关手段得以推广,令人匪夷所思。


紧接着,在一片声讨大潮中,出现了零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智者。一些深藏于市的公众号站了出来,费尽心思找角度企图扭转局面。翻来覆去抓着两点,一是攻击紫光以及展讯,其行文不需要任何事实依据,完全是“思想有多远,文字就有多远”;另一是强调市场经济,芯片不应该划上国家界限。当然,这类来路不明的文章均没有作者署名。


其中的第二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针对芯片“国籍”、开放与竞争、合作与共赢,业内展开了一场大辩论,声势愈演愈烈。



2


合作与竞争,开放与保护,这是一个过于宏大的命题,双方的论点都站得住脚。但实际上,事情根本没那么复杂,紫光VS高通这件事,开放的是芯片的完整市场,合作拿来的是最低端芯片的销售权,竞争的着力点是展讯最拿手(占有率世界第一)、高通可有可无的中低端市场,至于保护,暂时还没看到。


合资企业出炉后,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表现地出离愤怒,朋友圈的评论中用到了“买办”、“主子”、“汉奸”等词汇。



这番言论被瓴盛方拿来做文章,认为身为中国半导体企业界的头号人物,赵伟国的此番言论有失风度。但联系过去几年紫光/展讯,以及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路径,赵伟国的心情却很好理解。


过去两年,赵伟国是全球半导体产业最受瞩目的角色,也是最心酸的角色。他誓言要在世界半导体领域争取一席之地,却在国外遭遇疯狂打压。


因为包括“政治”在内的原因,紫光入股力成、收购美光等多项计划被叫停,投资西部数据更是在最后阶段被CFIUS(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紧急终止。东芝出售储存业务时,日本政府直接点名,如果卖给中国资本,交易会被终止。


一方愿买、一方愿卖,买卖却一笔没成,这就是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


并购不成,紫光默默“发育”,自主攻坚技术,这才有了包括展讯在内的飞速发展。这家公司立足低端芯片(2G/3G)的强大优势,在4G上急起直追,5G上更是与高通、联发科基本保持同一速度,给高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2016年,展讯实现约7亿套的手机芯片出货,其产品被三星等国际手机品牌广泛采用。同时,展讯的无线连接芯片也已实现规模商用,其GPS和北斗芯片年出货量超过2亿颗,为中国的北斗定位系统的大规模商用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化基础。



但这样一家国内领先的企业,在国际的浪潮中依旧脆弱。丛林法则中,弱小者难以摆脱被分食的命运;IT的竞争中,微小的技术与规模差距就能造成天壤之别的结果,比如三星和台积电的芯片制程,更何况中国半导体产业从整体上与高通、三星等巨头仍有很大差距。


最难的是,看到苗头的外资,根本不给你发育的时间和空间。好比展讯,好不容易杀出了一条路,却被外资绕道堵在了家门口,顶在最前面的还是本土企业甚至是国企,这样的局面很讽刺。



3


中国崇尚开放的市场经济,国内的很多产业都是这么发展壮大起来的。因此对于瓴盛科技,有观念说,这只是合理竞争,没必要上纲上线。


什么是合理的竞争,这条线很难界定,与其为此争论不休,不如看看更“开放”的经济体是怎么做的。


世界半导体强的区域一共四家,分别是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


美国起步最早,随后开始了持续至今的封锁计划。从巴统协定到瓦森纳协定,美国和其盟国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打压从未停止,不仅每隔一两年就制造所谓的间谍案丑化中国半导体业,还通过禁售等方式竖起重重壁垒。


+


去年年底,美国总统委员会的报告中公开宣称,要“抑制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所谓创新”,“全球的半导体市场从来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政策制定者应该做一些回应保证国内的产业”,“美国同样需要调整国土安全的相关协定,预防中国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


相关报道称,这份报告幕后的推动者,正是美国本土高科技企业巨头。


日本的起步是在上世纪80年代,在存储器方面取得突破。刚有了成绩,日本便宣布关闭半导体市场,拒绝从海外进口芯片,并且对所有涉及技术的项目严防死打,以保护本土企业。


台湾的半导体同样是政策全力支持+严防死守的典范。将张忠谋请回台湾后,当局的研究院便提供了无所不包的权利和优惠,由此带动了台湾IT产业的全面发展。而在陆资入台投资半导体产业上,台湾当局毫不犹豫封死了闸门。


台联电前董事长曹兴诚,早年因执意投资大陆惹上大麻烦,最后不得不宣布退休,联电也从“台湾双雄”转而一蹶不振。即便拖了数年后因市场问题放开闸门,台湾也实行了严格的“法律”制度,台资在大陆的芯片厂必须和台湾保持“N-1”代的技术落差,且主导权要由台湾半导体产业掌控,甚至其厂数量都有三座的严格限制。


这样的国际格局中,中国每年进口的集成电路都超过2000亿美元,是工业化产品中的最大支出,为此付出的外汇比石油都多。



4


2016年,中国为进口集成电路付出2271亿美元,贸易逆差达1657亿美元。如此逆差靠什么弥补?只能靠纺织品、工艺品、家具等数以几十亿计的产品换回来的外汇。逆差的背后,是国人用7*10小时的工作,换对方5*6的工作制、高工资以及社会福利。


+


市场是残酷的,立场不同,利益相悖,中方对此唯有愤慨,因为指责并没有实际性意义。


但问题在于,如此局面下,国内市场和部分地方政府依旧对外资笑逐颜开,敞开大门放低端合资企业进入,任由其与本土势力在家门口展开厮杀。


我们崇尚开放,但更崇尚合理开放,一家纯销售型的合资企业,对产业、消费者有什么好处?更何况还是芯片这种基石产业。庞大的采购需求,最后养肥的仅仅是一批买办。


在这类合资上,中国已经吃过太多的亏,受损的不止某家企业,而是整个行业,甚至是国民。


说难听点,在某些行业,合资企业已经成了附骨之疽。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代工程师在一穷二白间研发出“运十”,仅较空客的大飞机晚了两年。但这一成果却被污蔑成了“那帮小子在上海搞了个波音708”,“造船不如买船”的态度随即而来。


+


“运十”下马后,国内开始飞机合资项目,投入十几年,最后因波音的介入戛然而止,亏损几十亿后一无所有。那之后,国内航空公司先后给波音、空客送上了过千亿美元的订单。


大飞机给中国产业带来了很多教训,其中最大的一条是:这类战略性的产业,幻想着以市场换技术、靠国际合作做强自身,其可能性几乎为零。


同样的惨痛经历至今仍困扰着国内车企。汽车工业第二阶段的口号是“市场换技术”,但是市场给出去了,技术至今没见换回来。


日本和韩国的汽车工业也引进西方技术,但他们的方式是“引进技术,保护市场”,而国内的产业却是一厢情愿地让出市场,指望外资企业会转让技术。


这样的模式里,研发队伍和平台徒有其表,巨额技术转让费付了一笔又一笔,昂贵的生产线换了又换,完全沦落为外资企业的加工厂,只有买办赚得盆满钵满。


长而久之,外资方、中方高管和部分官员集成了稳定的利益集团,全力当销售、赚大钱,不仅毫无动力搞研发,还不遗余力地打击国内自主品牌。


中国汽车产业的第三阶段,正是开放准入制度,允许大量民间资本进入汽车行业,在短短的时间内带动产业实现了井喷式地发展。合资企业几十年没干成的事情,比如研发变速箱,民营企业几年办完了。


如今,国内一线汽车品牌几乎都用的自家发动机,这在合资时代是完全无法想象的。发动机等核心部件的自产,使得整车的价格大幅度下降,给了消费者更多选择的空间,而非完全被外资车企扼住脖子。



5


很多领域里,所谓的双赢,只是个美丽的谎言。


合作中,外资在中国表现得相当友善,因为这里有他们予取予求的空间。不论哪个行业,没有生产能力,就没有议价权,一块交换机里的导流板卖20万,一部水泥厂的减速机卖1000万,在过去,这都是司空见惯之事。


乖乖交钱是朋友,一旦中方企图染指市场,对方则立刻翻脸,最近的苹果VS腾讯,紫光VS高通,本质上都是如此。


外资的领先者有一个屡试不爽的套路:一旦落后者表现出了能力,他们随即让利,“100万的东西,我现在50万就卖了,你就别出来抢市场了”;亦或者是“我们合资办,技术‘共享’,市场通吃”。


但所谓的通吃,实际是一种变相剥削。很多时候,中国力量是迫于巨大的进口成本压力而被迫反击。中国先后攻克的很多行业,进去之后才知道原来老外赚了多么惊人的利润。这类中国企业企图的不是掌控权,而仅仅是作为一种平衡的力量,让市场有更多选择。


不管产品好坏,没有产品,就没有议价权。胶卷时代,柯达一统天下,全球没几家有成熟的彩胶技术,但中国有个乐凯,虽然质量不如柯达,但乐凯卖15,柯达就只能卖30。而在没有相关产品的俄罗斯,柯达的价格是70。


+


这样的例子见于各行各业,华为、中兴起步后,思科、爱立信的产品价格直接腰斩,在很多领域,取得突破的国内企业,更是以价格优势直接将长年赚大钱的外资排挤出局。


类似案例越来越多,令“友邦”心忧不已。那些掌控业内源头技术的企业,希望紧紧把持住大门,让世界沦为其工厂,并对要分一杯羹的新来者各种围追堵截。


很长时间内,面对这种“围剿”,中国企业只能隐忍。落后就要挨打,很多国内企业已经习惯了;在挨打与隐忍中默默发育成长,中国也很擅长,我们的北斗系统、国际空间站,都是这么挺过来的。


但瓴盛科技的诞生,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外资现在连你偷偷发育的空间都不给了。这样的局面下,还讨论什么芯片“国籍”、合理竞争,有什么意义?


汽车合资企业还好歹虚以委蛇,承诺“有条件”转让技术,也装模作样设立了研究院,高通的合资却表明了只卖低端芯片,这叫什么事儿?



6


存在技术壁垒、面临封锁的产业,想要成功突围是非常困难的。国内很多新兴产业的突破,都是走钢丝,一不小心就是千夫所指、万劫不复。


近几年,国内彩电价格急降,40英寸的智能电视不足2000元。从21英寸动辄数几千元起步,到如今卖白菜价,变化的背后并不是行业整体成本有质的突破,而是国内的核心部件有了质的突破。


+


说到彩电,不得不提两家面板企业,一是京东方,一是TCL旗下的华星光电,这两家企业当年都是烧钱的典型。顶着亏损持续经营期间,周遭的质疑和讽刺从未断过。


TCL的李东升一年瘦了20斤,京东方的王东升更是直言:有时候自己在天台上走,感觉随时会掉下去……


这些昔日的亏损大户,给国内的面板行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期间,企业平均每块面板亏损1块钱,国内液晶显示器和电视机企业的成本就会下降10-20块钱。


经过几年的奋斗,如今的成绩有目共睹:中国的面板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出货量已经世界第一。从这一角度看,国内消费者理应对这些曾在亏损中顽强前进的企业道一声感谢。


有统计称,中国政府在面板行业的投入大约是1000亿元,因为这笔投资,受惠企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而在全面实现突破后的2014年,中国液晶电视的产量为1.4亿台,有评论称,国家多少年的投入,电视机行业一年就挣回来了。


把钱投给“自己人”,或许比倾斜外资更靠谱,在这一点上,中国已经开始自上而下的变化。2014年11月,国务院向地方政府提出,要求评估并取消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提供给跨国出口商的补贴和税收减免政策。中国不再满足于做“世界工厂”,紫光、华为这类本土科技巨头们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扶持。外企曾经唾手可得的地方补贴,如今被北京要求严格审查。


但是上面的政策,下面却未必全力执行,毕竟地方政府也有政绩的压力,招商引资的口号长期存在,这才有了瓴盛这样的合资企业。


瓴盛之战,实际上已经不是紫光和高通的战争。曾有人给紫光出主意:你们并购展讯和锐迪科一共27亿美元,现在的估值至少75亿美元,以这个价格卖给高通,紫光赚个200亿人民币都不成问题,与其这样腹背受敌,不如直接出售。而高通以这个价格收获27%的全球份额,也是一笔极为合算的买卖。



如果单纯牵涉紫光和高通,出售展讯未尝不可。但如果真这么操作,中国半导体每年过万亿人民币的进口要持续到何年何月?


在芯片领域,国家和企业持续投入力量,专门组建的“大基金”近年间亦是大动作频频。如此声势浩大的背景下,就这么被高通以“上门围剿”的方式给阻断,那其他半导体企业、甚至其他有志于突围的企业/企业家,仍否维持过往的信心?一旦这些企业在家门口被外资击垮,员工如何安置、银行的贷款谁来还?


“瓴盛”一词,取自“高屋建瓴,盛世大唐”,高屋建瓴地卖低端芯片,通过销售和缴纳专利费建立盛世大唐,这样的合作与开放,不要也罢。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 图片来自网络 ·






本文由“135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