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俐拒颁金马奖:一个人的重量,取决于大是大非的立场
文 | 刘娜
来源:闲时花开(ID:xsha369)
中国,一点都不能少。
这些年,不怎么在聚光灯下活跃的演员巩俐,这几天因一个霸气的举动,再次回到国民女神的头把交椅。
年老的年轻的影迷们,纷纷为她打call,高呼“巩皇威武”。
事情的起因不复杂,11月17日晚第55届金马奖在我国台湾省举行。这本是华语电影人的一桩盛事。
但,以《我们的青春,在台湾》夺得“最佳纪录片”奖的台湾导演傅榆,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没有把“电影的归电影,政治的归政治”,而是用电影影射政治,发表台独言论:
“青春很美好,青春却也是最容易犯错的时候,也是容易把错误的期待投射在别人的身上,也有可能发生在人对人、或是国家对国家。
希望我们的国家能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左为傅榆
此言论一出,引发台下电影人反映不一:
支持台独者拍手叫好,反对台独者义愤填膺,不愿谈政治的人们极度尴尬。
在傅榆领奖之后,上台颁奖的大陆老艺术家、金马奖影帝涂们,特意强调了“中国台湾”和“两岸一家亲”。
而作为本届评审团的主席,本来给最佳影片颁奖的评委巩俐,在听闻傅榆的台独言论后,一脸黑地坐在台下一直没有起身,搞得执委会主席李安一个人上台颁完了奖项。
面对台独言论,山东大妞巩俐明确又刚硬的态度,得到中国网民的怒赞,也瞬间上了热搜第一。
尽管,巩俐如今的国籍是新加坡而非中国,但她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做派,还是暗合了绝大多数炎黄子孙的心愿:
发展的中国的确不够好,但地图上的她一点也不能少。
眼下的中国可能不够赞,但真正华夏儿女没人盼她乱。
拒颁金马奖的巩俐,之所以比当年穿上黄金甲站在聚光灯下,还要耀眼绚烂,还要让人喜欢,是因为:
金杯银杯,不如大是大非上的作为。
因为,那才一个人行走江湖的修为。
王晶的《大上海》里,有这样一句台词:
我们虽是江湖中人,但在大是大非的关口上,半步也不能错。
不管是金庸笔下的江湖豪杰,还是现实中国的风云人物,无不印证了这样一个观点:
大是大非前可见英雄本色,小恩小怨前尽显坏人嘴脸。
3个月前的亚运会上,27岁的国家游泳队队长孙杨,在200米自由泳决赛中以1分45秒43的成绩强势夺冠。
颁奖仪式上,看到中国国旗因主办方失误落地,孙杨走下领奖台,严正要求重升中国国旗、重奏中国国歌。
一时间,大白杨刷了屏,被怒赞,被狂挺。
他的霸气和得体,不仅让国人看到90后的王者和风范,而且让外人看到中国人的硬气和尊严。
意外事小,但立场事大。领奖事小,但尊严事大。
一个人在大是大非上的行为和作为,有时不仅体现了他自己的底线和修为,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内核和魂魄。
鲁迅先生说,唯有民魂是最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进步。
岁月变迁,政权更迭,风水轮流,但一个民族灵魂深处的坚韧和守护,才是撑起这片土地的希冀和能量。
在《走到人生边上》这本散文集里,耄耋之年的杨绛先生回忆当年,战乱动荡恐慌中,她和钱钟书先生始终不愿离开祖国的原因时,这样写道: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解放战争又起。许多人惶惶然只想往国外逃跑。我们的思想并不进步。
劝我们离开祖国的人,提供种种方便,并为我们两人都安排了很好的工作。出国也不止一条路。
劝我们留待解放的,有郑振铎先生,吴晗、袁震夫妇等。他们说共产党重视知识分子。这话我们相信。
但我们自知不是有用的知识分子。我们不是科学家,也不是能以马列主义为准则的文人,我们这种自由思想的文人是没用的。
我们考虑再三,还是舍不得离开父母之邦,料想安安分分,坐坐冷板凳,粗茶淡饭过日子,终归是可以的。这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是不得已。
父母之邦,家国之地,根脉之土,灵魂之所。
所以,留在祖国,是两位知识分子忠于内心的选择,是一对华夏子孙追随民魂的脚步。
国学大师,百年淑子,钱先生和杨先生,当之无愧。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这8个字,是“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面对毛泽东主席“为什么要回国”这一问题时的回答。
早在回国之前,作为美国最负盛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之一,钱学森的年薪已超过10万美元——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是3210美元。
1950年,要求回国的钱学森,被美国政府怀疑为特工,遭到迫害和监禁。
美国人深知他的价值不可估量,美国海军次长丹金布尔形容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
但执意回国的钱学森,给父亲的好友、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叔通写信求助,表达心愿。
闻听此讯,周恩来总理历时5年,数次谈判,终于圆了钱学森携妻带子回国的夙愿。
1955年,钱学森回国。1956年,他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
同年,中国航空工业委员会成立,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建立。从此后,中国在航空航天事业上,迈出了第一步。
回国后,这位“两弹一星元勋”的诸多成绩,让他的老朋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史蒂夫也赞叹不已:
钱学森在美国的成绩果然很好,但并不令人折服。他真正的了不起,是他对自己祖国所做的一切。
是的。
杰出而优秀的科学家不乏其人,坚定而无畏的赤子心并不多见。
一个人能让对手服气,往往不是因为才华,而是因为格局。
留德十年、历经战乱、辗转回国的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这样说: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字不识。
每个人都有母亲。
尽管她可能文化不高,长相不美,言语笨拙,难免狭隘。
我们也会在生活方式、为人处世和眼界格局上与她有分歧,但她,依然是我们心灵的最后皈依。
每个人都有祖国。
尽管她可能国力不强,贫富不均,贪腐丛生,问题多多。
而我们也会忍不住批评她、监督她、唤醒她,但从来不希望有人侮辱她,玷污她,分裂她。
因为,她是我们代代生养的唯一土壤。
在大是大非上,我们对母亲对祖国,秉持怎样的立场,体现了我们作为一个孩子、一个真正之人的重量。
愿你们都有一个坚韧的立场。
愿你们都有一份沉实的重量。
本期话题
看完文章,说说你的感想?
✎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
作者:刘娜,80后老女孩,情感专栏作者,原创爆文写手,能写亲情爱情故事,会写亲子教育热点,被读者称为“能文艺也理性的女中年,敢柔情也死磕的傻大妞”。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4.4万名老员工一夜被裁:人生别只顾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
编辑x塞柏 本期责编x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