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情商高的人,都懂得“取悦自己”

点击蓝字关注👉 读者 2019-07-27

文 |聂耳朵

来源:有书(ID:youshucc)

做老好人的代价,就是让我们不断取悦别人,却迷失了自己。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是广大网友归纳总结出的中国人的“八大委屈”:


都不容易……

你喜欢就好,随便吧……

别管我了……

忍一忍就过去了……

别伤和气……

那好吧……

可以,没问题,再晚我也会做完……

习惯就好……


用心理学的话说就是“始终以别人的需求为中心,即便做不到,也要假装能做到”。


总而言之,就是牺牲自己、成全别人,委屈自己、取悦别人。


这种人有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名字,叫“老好人”。


这让我想起电影《芳华》,剧中的刘峰一直是个公认的好人。



好到有进修机会不去给了战友,好到同事结婚,自己忍着腰疼去做一对沙发。


而就是这样一位好人,在向喜欢的人表白后,却被对方污蔑为耍流氓。


接受组织调查时,曾经得到他帮助过的人没有一个为他说话,调离文工团时,那些人也没有一个为他送行。


《都挺好》大结局有段时日了,很多网友冷静下来以后,还是感到愤愤不平:


为什么苏大强“作恶”了43集,最后3集只释放了一点点好,大家就立马原谅他了?



性格、脾气一直不好的人,突然做了一件小好事就可以完全洗白自己。


为什么老好人稍稍犯点错就没有好下场?


从“恶人”苏大强到“老好人”刘峰,我们发现坏人只需要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而好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也未必能成佛。


赤裸裸的现实告诫我们,做老好人不仅不快乐,还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老好人一生都在围着别人转,虽然活着,但是自己已经“死了”。


《圆桌派》节目曾邀请过蒋方舟和徐静蕾,后来因为二人的表现还引起了一轮热议。


节目中,徐静蕾表现的独立、自信,而蒋方舟则显得自卑、拘束,小心地迎合着别人。


在嘉宾之间产生争论时,也显得不知所措,只能用自黑的方式讨好每个人。



知乎上一位网友这样描述自己:


“我人生前二十多年吃亏,就吃在太懂事了,这是我做人最大的败笔。


这个懂事,是懂别人的事,理解别人的苦处,甚至在和别人发生冲突时,也是牺牲自己的利益,顺从别人的意志。


然而,我从没有为自己做点什么,我也不懂自己。”


这些“讨好型的人”,希望得到每个人的认可;


有时候明知对方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懂得拒绝。


他们因为太希望得到外界的肯定,而不断地去讨好别人。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取悦症”。


美国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她的《取悦症》一书中,揭示了老好人的各种症状,而且深陷其中的人,大都过得不快乐。


做老好人的代价,就是让我们不断取悦别人,却迷失了自己。



老好人,不仅迷失了自我,还总是处于内疚情绪中。


新桓结衣在电视剧《我们无法成为野兽》中的角色深海晶,是一名工作能力很强的助理。


但她做的不仅仅是领导助理的活儿,还是同事眼里的老好人。


别人出现的各种问题,也都丢给她处理,而她也永远不会拒绝。


同事上野负责一个提案,却总也做不好,深海晶便主动去帮忙,结果提案书的估价单出了问题。


但在领导来质问的时候,上野却选择了逃避,借口生病请假回家了。


最后,深海晶不得不自己重新打印估价单,背下这口黑锅。



在她身上,类似这样的“老好人”症状还有很多:


比如被邀请去参加前公司的联谊,她却屁颠屁颠主动去帮大家烤肉。


她说:“一想到别人可能因为没有得到我的帮助而被责罚,我就会内疚,都怪我害了他们,于是就马不停蹄地干起活来。”


这种内疚,是老好人们常有的“不自觉的内疚”,是一种由他人的行为导致的、本不应该产生的、不适当的内疚。


心理学家霍夫曼说,当一个人主动伤害了他人,或违反了道德准则,而产生良心上的反省,并且希望对行为负有责任的心态,这是正常的内疚。


但对于老好人来说,过于关注他人的感受。


在他们看来“拒绝帮助别人”和伤害他人没有区别,从而引发强烈的“内疚”。


这是不正常的内疚。


为了降低这种内疚感,和深海晶一样的老好人们便会努力做出更多,来弥补自己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做老好人的代价,就是让我们一直内疚,进行自我惩罚。



从刘峰到深海晶,各种事实证明,做老好人并没有赢得别人的好感。


那为什么还会有人宁愿自己憋屈,也要坚持做个老好人呢?


因为在他们心里,认为拒绝别人,会让彼此关系破裂。


心理学家把这叫做“冲突避免”,在老好人心里,通常有这样一个假设:


“我拒绝别人——别人会离开,关系因此结束——我会陷入孤独、恐惧以及焦虑之中。”


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里有这么一段话,形象地描绘出老好人的心理:


“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


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便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永远无法愈合的裂痕。”


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是以相互了解为基础的,而了解的前提是彼此看见。


知名作家简·奥斯汀的作品里也对老好人进行过描述:


“她不过是个好脾气、热心肠的年轻女人;


我们很难讨厌她,因为我们根本没把她放在眼里。”



老好人因为太想取得别人的认可,而避免发生冲突,不去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因此丧失了和别人交流、被别人看到的机会。


做老好人的代价,就是我们害怕失去关系,反而毁掉了关系。



老好人付出如此大的成本,却又不快乐,归根结底,就是在面对别人的请求时,无法坦率地说出“不”字。


美国心理学家Paul Costa和Jeff McCrae,在1992年提出,不好相处的人也不是不在意人际关系。


只是他们会把不同意见表达出来,积极捍卫自己的立场。


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经拒绝过一个很有价值的采访,他说:


希望您不要认为我太自以为是,或者粗鲁,根据我的经验,提高效率的方式是不要做任何帮助他人工作的事情,而是把所有时间都用于上帝让你做的事情,并把它做好。


这样有理有据的拒绝,不仅捍卫了自我,还赢得了他人的敬重。



但是学着像德鲁克一样勇敢地说“不”之前,我们需要做到这些努力:


第一步,甩掉内疚感


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时,更多的是根据这个人的能力以及对他人的价值,而不是因为他偶尔提供的帮助或者退让,所以不必因此而内疚。


反而要勇于捍卫自己的权利,尊重自己的需求、渴望和意愿,而不是围着别人转。


第二步,学会自我欣赏


多数人对于外部世界都会有一种“负面倾向”的认知偏差,总是更多的关注一些不好的、尤其是自己导致的事情。


这对于“老好人”来说更是严重。


因此,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养成欣赏自己的习惯,慢慢改变自己的认知偏差。


第三步,尝试角色转换


“老好人”一般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心理模式。


那就是:我必须做些什么,别人才会喜欢我,如果我不做,别人就不会接纳我。


但换位思考一下,你会时常埋怨身边的人对自己做的不够好吗?


如果他做的不好,你会希望他道歉吗?


我想答案肯定是不会。


所以你无需在意别人是否喜欢,只要你给自己多一些肯定,就会发现全世界都会接纳你。


通过这些努力,相信我们都能像德鲁克大师一样,在面对别人的请求时,能够微笑又不失庄重地说出“不”字。


然后发现,那个“死掉”的自己 ,又活回来了。



作者:聂耳朵,有书原创作者。有书,让阅读不再孤单,2000万阅读爱好者都在关注的公众号,关注公众号:有书。本文原创首发于有书,转载请联系有书君微信号:youshu925。


-推荐阅读-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 “一夜之间,我拉黑了500个好友,发现一个扎心的真相!”

☞ “刘诗诗官宣产子”:嫁给对的人,余生究竟有多爽?

☞ “好好吃饭的人,都不简单!”

☞  一生最好的投资:“选对妻子!”

☞ “结婚后,你不再是我儿子”,婆婆一番话点醒无数人!

☞  成人世界中,9大不成文的社交潜规则,最后一条扎心了……


责任编辑x小喵 值班编辑x小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