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罗近月
来源:张德芬空间(tefenchangpublic)
长久的关系都有其边界,因为足够简单、不过度卷入而得以持久和谐,彼此舒适。
前几天在一个论坛里看到一个提问:为什么不能把婆婆当亲妈来看?
一个网友说:“结婚十年,婆婆对我照顾有加,甚至比自己的亲妈还细心周到,我也把婆婆当亲妈看待,觉得婆婆对自己和对她的儿子是一样的。
直到有一次,我和老公有了矛盾,婆婆开始处处偏袒儿子,丝毫不顾及我的感受,我们还没有离婚,她就已经在外面传我的谣言。”
失望之余,她反思,“或许是我太自恋了吧,关系还是有界限的好,婆婆终究是婆婆。”
关系更好、更和谐,是每个人都期望的,但如果对关系的期待过高,关系就越界了。越界的结果,是你会在关系中付出过度的努力,最终的结果却是失望。
比如把婆婆当亲妈、把丈夫当爸爸、把妻子当妈妈、把同事当知己……
再好的关系都有自身的局限,并不会因为你格外期待就变得不同,反而会因为身份的叠加,制造更多的嫌隙和矛盾。
小蕊从小和母亲无话不谈,无论遇到任何事情,都会一五一十地告诉母亲。但长大后,她逐渐发现,每当遇到问题,母亲在为她出谋划策的同时,还会威胁她必须怎样去做。她说:我希望妈妈能够一直像知心朋友一样,理解我又不干涉我,但是越长大越觉得妈妈在很多事情上会限制我,让我很难活出自己。
而小蕊的妈妈则说:别人的女儿就像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自己的女儿却一点也不让我省心,我为她出谋划策,都是为了她好,她却一点也不理解我。
女儿希望妈妈是自己的知心朋友,妈妈希望女儿是自己的贴心小棉袄,但是她们关系的根基是作为母女角色而存在的,母女关系的本质是走向分离,就必须要有界限感。
当小蕊希望妈妈成为知己时,就等于向妈妈敞开了界限,而妈妈也会摆出患难与共的心态,不管女儿的意愿,着急着要帮她解决问题。
这样一来,妈妈不可能做到既无私地爱她,又像旁观者一样不去干预她。
当她们迈过了关系的界限,关系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反而因为彼此纠缠,带来了更多的不满和怨恨,连普通的母女关系都不及。
其实,很多越界的关系,是因为我们对一段关系抱有了过度的期待,而过度期待,常常是因为成长经历中的巨大缺失,要在现实的关系中寻找出口。
比如,如果一个女人成长中父亲缺位,她很可能会选择一位年长、权威的父亲型对象,把自己对父爱的渴望投射出去。
如果一个男人在成长中有个控制型的妈妈,他就会特别渴望有一个理解自己的人,他会把被理解的需要投射给自己的伴侣。
如果一个人成长中缺少朋友,那么他就可能把对朋友的需要,投射到伴侣或者自己的父母身上,特别希望对方能跟自己同步。这样,我们对一份关系期待,就隐藏着对两个角色的需要,而这两个角色之间往往是冲突的,不可能同时满足。
也就是说,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对你事事指导的父亲型伴侣,同时又对你格外尊重;也不能要求一个事事照顾你的妈妈型伴侣,还能格外地理解你、给你大把的自由时间。
但当期待破灭时,过度期待的人只能用结束关系来斩断关系,而合理期待的人可以通过理解这是怎么回事,来重新接纳关系的不完美。
昆凌曾谈到自己和母亲、婆婆相处的分寸。和周杰伦在一起后,她对婆婆嘘寒问暖,体贴入微,总是很懂事的样子,婆婆也很喜欢她。
但是累的时候,她只会和自己的妈妈撒娇,在婆婆面前,关系再好都没有撒娇这回事。
已经越界的关系,就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在关系里的过度需要,进一步去理清现实需要和过去创伤的关系,才能重新找回关系的边界感。
没有一个人可以同时活在过去和现在,没有一段关系可以同时满足过去和现在两种需要。
当你舍弃从关系里获得某些对过去需要的满足时,你才能获得更重要的、当下需要的满足。
而舍弃就意味着自我承担,需要更真实地面对自己过去的创伤,并承担起疗愈创伤的责任。
关系因为有界限而舒适,因失去界限而痛苦,接纳关系的不完美,就是不过度期待。
一段关系不能满足你所有的需要时,有人会直接放弃,用结束来摆脱痛苦。
实际上,每一段关系都存在很多的不完美,不要太快做出行动,能够承受住一些焦虑和压力,学着接纳关系中的不完美,才是关系良性发展的开始。
朋友失恋,每天和你煲电话粥诉苦,你虽然不太舒服,但怕对方失望,忍了;
同事把自己的工作推给你,说着“我把你当朋友才求你帮忙”,你不敢让对方失望,也做了;
这种“不允许别人对自己失望”,恰恰是让很多关系越界的原因。
要知道,无论你做得多好,都可能会有让人不满意的地方,你越是努力让对方满意,对方越会投射更多的期待在你身上。
最终的结果就是,不允许别人对自己失望的人,总会用极其辛苦的付出,换来他人对自己更深的失望。
一段关系开始,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期待和付出之间找一种平衡,即便是发小知己、灵魂伴侣,他也不能满足我们对关系的全部需要。
长久的关系都有其边界,因为足够简单、不过度卷入而得以持久和谐,彼此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