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生最高级的活法,是“不合群”
作家雪小禅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人到了一定年纪,是往回收的,收到最后,三两知己、一杯浅茶……把生活活成自己的样。”
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里,有一期请来了很多年轻明星做嘉宾,大家坐在一起聊身边的过往,其乐融融,但一向以高情商著称的黄磊却表现很是疏离,直到老朋友来了,他才喜笑颜开。
夜里大家围在一起,以真心话的名义袒露心扉,黄磊才说出了实话:
“你们一堆人来,其实我没什么感觉。因为我跟你们也不熟,我没必要跟不熟的人瞎扯。“
这样“不合群”的黄磊让观众感到有些陌生,可但凡有数十年生活经历的人,都会理解黄磊。
人到中年,合不合群真的没那么重要,有独立的人格才更为重要。
真正成熟的中年人,不会为了迎合别人,而打乱自己的节奏。
以牺牲自我为代价来达到“合群”的目的,会显得过往生活经历都是笑话。
余华曾在《在细雨中呼喊》一书中写道:
“我不再装模做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
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意以耻辱为代价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人到中年,时间更显得宝贵,牺牲时间和精力去维持一些表面的虚假社交,实在是得不偿失。
成熟的中年人,都会在漫长岁月里将自己打磨成独立而强大的个体。
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把亚洲中年人称为“三明治一代”。
他们上有老下有小,不论在工作上还是在家庭中都是顶梁柱,背负着全家的花销,肩负难以承受的压力。
这样的中年人,似乎是最没有独立空间的一群人。
可也正是这个阶段的人,才最需要自己的空间和自由。
《礼记》有云:“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人到中年,容易被外界的压力逼迫到喘不过气,内心最需要的是空间和自由。
陈道明作为老戏骨,不但演技颇受好评,而且才华过人。
他在闲暇时,从不喜在饭局上觥筹交错,他更乐意一个人待在家,练习书法、弹琴看书,甚至钻研古籍,写几篇杂文。
好友冯小刚笑他成天宅在家里的功夫,倒不如参加一场饭局更有用,他却不以为然。
如果人生都要追求“有用”,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又有什么意思。
虚无的社交背后是一群人孤独的灵魂,而愿意把时间和空间留给自己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自由且充盈。
我们经常会在影视剧里看到这样的场景,中年上班族,白天在公司被老板训斥,工作中又遇到客户刁难,回家路上一个劲的堵车,似乎总有一堆的不顺心等着他。
而回到家,可能还要面临妻子的责备和孩子急于寻求陪伴的声音。
所以当电视剧演到这里时,我们总会看到,那个满身不顺心的中年人,在家门口的楼下,坐在车里,点上一支烟,享受这一天当中唯一一刻属于自己的时间。
烟灭后,整理装束,带着微笑,踏进家门,把一切的不开心关到门外。
中年人,是需要自己的空间的,不管是车里、书房里或是某一家爱吃的餐厅,在最烦心的时候,可以有一个空间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可以放松下来的。
不需要向家人隐瞒,也不需要像朋友坦露,卸下名为“合群”的标签,在这一刻,做真正的自己。
记得《济公》里的主题曲歌词很有意思:
“一半脸儿哭,一半脸儿笑,是哭是笑只有我知道;一半脸儿悲,一半脸儿欢,悲欢离合人间是常道。”
这歌词的背后,不就是大多数人活了半辈子才明白的道理吗?
人生这场旅途,会有无数人与你同行,但都不会一直陪你走下去,过了大半辈子才明白,只有活出自己才是最有用的。
能够无视非议、不在乎他人看法的人,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
虽然我们无法阻止岁月在脸上留下痕迹,但我们可以不让世俗影响自己,变成与路上的张三李四无异的人。
奥运游泳纪录创造者菲尔普斯,从小轻度自闭,后来长大训练时,也不喜欢同旁人交流,只是专注于自己的游泳训练。
著名作家巴金,在创作他的三部曲时,几乎不与当时主流文化界的人接触,他不愿参加组织,也不关心文艺界的分歧,只是专心写自己的作品。
朴树不善言辞,从不喜与圈内人打交道,很少出现在人们视线中,只是默默做着自己喜欢的音乐事业。
他们并没有因为不合群,而失去自己的事业,相反,因为“不合群”,他们反倒更加专注于自己想做的事。
“不合群”的人,都把时间留给了自己,不断提升自己,活出了真正的自我。
人到中年,最该省去的就是那些没有用的社交,只有将圈子缩小一点,才能把最想留的人留住。
把时间给予最珍贵的家人和最真心的朋友,更重要的是,给自己自由。
少了很多叨扰,清清静静的生活,才是中年人最有福气的生活。
人到中年,大半辈子过去了,世间人情冷暖见识了个遍,内心更明白,唯有靠自己才是最现实的。
“不合群”没有什么不好,活得高级的人,往往都只享受一个人的状态。
爱而不得的学会放弃,融不进的圈子不要硬挤,人到中年,要学会“不合群”。
作者:大猫,希望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主播:艳坤,奔波于现实的城市,行吟在梦幻的星空,透过声音触摸跳动的文字。个人公众号:(snyk88)声暖夜空 。
点击文字即可阅读全文
长按下图二维码
识别关注我们
即可免费领取75期《读者》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