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全职儿女”正在蔓延:出门是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进门是小心翼翼的保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王耳朵先生 Author 我是王耳朵
最近网上有一条很火的文案:
“我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职业,包吃包住,还有五险一金,不用朝九晚五,不加班,没有领导pua,偶尔帮忙做个饭买个菜,还能吃点回扣,剩下的时间自由支配……”
听起来是不是非常不错?心动了吧?
但听清楚这个职业的名称,有人开始皱眉:全职儿女。
豆瓣上有一个名为“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的小组,专门对其作了详细释义:
“全职儿女,一种新型的脱产生活方式,指的是年轻人脱产寄居父母家生活,并通过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考公考研上岸。”
有网友还贴出了自己做全职儿女的体验:
“早上9点钟起床,遛狗遛到10点,去厨房溜达溜达帮帮忙,中午吃完饭,睡个午觉到3点,然后继续遛狗,回来帮忙做晚饭,然后拿快递,看电视,睡觉。”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悠闲,有人还是会在家继续学习,以满足父母期待的诸如考公考研等主线业务,有的还需要24小时在线为父母提供情绪价值。
不过从旁观者的角度看,他们每天过得还是相当“嗨皮”的。
有人会说:
这不就是“新型不孝”吗?
能不能别把“啃老”,说得这么清新脱俗?
的确,一个有能力的成年人,不事生产,倚靠父母生存,无论什么原因,都有“不肖子孙”之嫌。
但是,这就是“全职儿女”的全部真相吗?
《顶端新闻》曾经报道过一位“全职女儿”的故事。
文文(化名),海归女,悉尼大学硕士。
去年毕业回国,自觉“一路走上来虽然不能说很好,但也一直都是挺好的。”
因为就在留学前,她还在某大企业里有过三年工作经验。
料想如今学业有成,一定能够更上一层楼。
没想到等待她的却是“冻结招聘”,于是她只能不停地找工作。
一次,她去华为面试一个接待工作,眼前的一幕让她瞠目结舌:
“我们当时是10个人群面,大家要做自我介绍,有人毕业于曼彻斯特大学、有人毕业于波士顿大学,我是悉尼大学,后面还有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一个毕业于北师大……”
而那年还公布了一个数据:全国高校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达1076万人。
就在文文陷入找工作的困境时,她的母亲又突然查出恶性肿瘤。
之后文文就一直陪在母亲身边,成为了“全职女儿”。
文文说,全职女儿不是她的人生目的,她很害怕全职女儿做久了,自己无法融入社会。
“我也担心我的思想、行为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我也读了很好的书啊,我这一路走过来我也都尽力做了,我怎么就没有一个好的结果呢?”
“全职儿女”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也是这个时代很多年轻人共同面临的压力。
比如他,本来想回家考研,没想到家人一个接一个地生病。
自己又病了好久,让身体欠佳的父母雪上加霜。
今年去面试,被面试官问:“有没有干什么充实自己。”
他欲哭无泪。
面对家庭的一堆变故,以及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他的内心无比沮丧。
还有她,当被问及“全职儿女”的日常时。
她直接贴出了自己的“学霸模式”:法律听课7小时,刑法背诵4小时。
所谓“全职儿女”,“躺平”只是假象,“焦虑”才是常态。
说一个发生在网友身边的故事。
网友的表弟曾经也做过3年“全职儿子”。
原因和上面的案例大同小异,因为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他选择继续考研。
后来又因为连续两年失利,他开始焦虑。
尤其是在邻里亲朋的闲言碎语里,表弟和父母的关系越来越“微妙”。
父母一边希望孩子留在身边,一边又觉得孩子不出去工作有些丢脸。
以至于,双方虽然没有出现剑拔弩张的场面,也让表弟感到无比窒息。
最后,还是网友给他出了个主意,让他搬到我所在的城市,安心复习了几个月,这才安全上岸。
去“全职儿女工作交流中心”小组逛逛,你会发现很多类似表弟这样的故事。
一个女生,说自己自从“赋闲在家”以后,就感觉自己的价值感很低。
亲戚朋友带来的压迫感就不提了,父母偶尔也会流露出一些不满。
而她面对这一切却没有一丝反抗的底气,因为自己确实还在依靠别人。
一个男生获得了一个offer,不是理想的岗位。
回家后心情不太好,父母却一个劲儿地问,于是便拌了几句嘴。
然后母亲责问道:“吃我的用我的还跟我这个语气说话?”
还有前面说的文文,她的家庭条件不错,但是自从当了全职女儿之后,她就开始小心翼翼。
一次花20块钱买了一个耳夹,去拿快递的时候,还要偷偷拆掉包装盒,把东西藏起来。
“全职儿女”的生活看上去轻松惬意,其实冷暖自知。
网友@无聊ớ₃ờ在豆瓣上分享过自己成为全职女儿的一段心路历程。
她并非因为找不到工作成为全职儿女。
疫情开始,她所在的全日制幼小衔接教育机构受到冲击,一两个月根本没有课上,工资只有700元。
于是,她便有了辞职考编的打算。
没想到中间连续受挫,一备考就是三年。
不过“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虽然学习上不太顺利,但是她有了更多陪伴家人的时间。
“妈妈在做饭,爸爸在斗地主,奶奶在看电视,叫一下狗子它就会乐颠颠跑过来找我……”
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恰恰是这个匆忙时代下,年轻人心灵缺失的一角。
当这一切慢慢被补齐,也更容易让人找到前进的动力。
此后,@无聊ớ₃ờ 渐渐调整好心态,为自己,也为家人,历经三年,刻苦攻读,终获成功。
最近“孔乙己文学”大火,有人将“全职儿女”,看作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
当然,在这个学历可以无限向下兼容的社会,要想自食其力,大有去处。
但说句实在的,当你寒窗苦读,当一个家庭倾尽全力,只是为了成为一个工厂里的螺丝钉,或者工地里的一块砖时,这样的落差感,并非所有人都能够无条件接受的。
我们不否认有些人眼高手低,会打着学习的幌子,行啃老之实。
可那群口口声声说自己是“全职儿女”的孩子,大多是在一边泪流满面,一边奋勇向前。
一个父亲对女儿说:
“当大人的日子还有一辈子呢,不急这一会儿。”
天底下绝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怨无悔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啃老。
可条件允许,适当地放缓一点脚步,在眼下的环境里,是无奈之举,也无须苛责。
其实,哪有什么“新型不孝”,无非就是形势比人强。
最后,愿所有的孩子,心中有梦,脚下有路,活成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ICU里,重症病人濒死前一幕震惊无数人:原来,你的身体比你更爱自己
“别再往灾区捐丁字裤了!”土耳其大地震后最荒诞一幕来了,有多少人打着募捐的名义扔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