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位台湾母亲的自述:孩子开学两个月, 摧垮我十二年教育观

2016-06-30 陈安仪 择学堂

择学堂:50万爸妈正在关注的专业教育/亲子平台,每天都能阅读精彩内容!


小宝:

作为新时代的父母,想必你也有过这样的困惑:


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给孩子做亲子陪伴,带他们四处旅行、用绘本喂养他们的精神、学会玩中探索,让他们自由、快乐和健康地成长。但终于来到入学之时,却不得不面对以面试、题海和排名来判定孩子未来的局面!


作为父母,无论是哪个阶级,无论是何种职业,都被孩子的教育问题所裹挟。


文丨陈安仪



2014年,我们全家做了一个重大的改变——从住了几乎一辈子的台北,搬到宜兰头城去。


搬家的原因为何?说出来之后,有些人不免瞪大眼睛,觉得我简直是疯了;也有些朋友竖起大拇指,称我“现代孟母”。事实上,更多“家有国中生”的家长,心有戚戚焉,完全了解我的心情与决定 ;只不过,很多人没有能力改变现状,无法像我一样,说走就走。


是的!我正是为了让七年级的女儿转学,脱离体制内的国中,帮一双儿女选择了宜兰县的人文实验中小学,全家“岛内移民”到宜兰!


一、初中与小学原来是天差地别


我一向提倡用最自然、亲密、健康的方式教养小孩。所以,我的一双儿女都吃母奶长大,五岁才上幼稚园;而且我是“公立学校”的拥护者,儿女的幼稚园、小学都念住家附近的学校,从未上过安亲班、课后班。课余时间我们总是带着孩子四处旅行,尽情的阅读、运动。


幸运的是,孩子们也都表现良好,并没有“特殊课题”让我们伤脑筋。在“大湖国小”遇到的老师大多充满爱心、教学认真。因此,我们度过了六年愉快的小学时光。老师也很欣赏女儿的活泼个性与音乐才能,所以她一直过得自信而快乐。


所以,当时的我,压根儿没有想到,国中的教育状况,与国小竟是如此的天差地别!


小学毕业前,我依据女儿的兴趣与其他家长的建议,选了家附近一所有管乐团的公立国中。因为知道女儿的数理不佳,所以我特别避开了学区内的明星学校,以免给孩子太大的功课压力。


我天真的以为,既非明星国中,再加上十二年国教即将实施、政策改变,中学的教育应该会愈来愈多元、愈来愈开放才对。即便大家都警告我,台湾的国中生考试很多、很可怜,我却认为:“只要家里不给成绩压力就好!”



二、家长日的震撼弹


开学第一周的“家长日”,我就历经了一场“震撼教育”。首先,各科老师所有的解说,都围绕着评量与考试、补充教材、考题打转。


因为自己从事作文教学,所以我便顺口向国文老师询问了作文科的教学方式,没想到得到的答案却是:“国中没有时间上作文课。作文就是直接考试。评分的标准是……”听到这里,我识相的闭上了嘴。


我知道,我的孩子已经进入了一个“考试引导教学”的现场,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考试。


家长日后几天,女儿带回了一张“意愿表”──要填写是否参加课后留校“第八堂”。


我仔细看了一下,通知单上说明,课后留校的原因主要是以“补救课程”为主,安排一些课外活动、或是不影响正课进度的补充学习。我因为考量家居位置比较偏远,要一起接送老二;再加上我希望女儿可以早点回家看看课外书、弹弹琴,因此我便勾选了“不参加”。后来才知道,这美其名为“自由参加”的第八堂,在台北县市绝大多数的国中里,根本就是“一定要参加”的。勾选了“不参加”的女儿,从此成为“制造班上困扰”的学生。



三、教学乱象一大堆


女儿进入国中之后,我真是眼界大开。因为,无论外界社会怎么改变,我们的国中教育,却和三十年前一样,没有什么改变。首先,大考、小考仍然一大堆,丝毫没有因为十二年国教的开始而减少。


因此,上了国中后,女儿、甚至全家都感受到极大的压力。天天大考、小考考不完不说,甚至有一次,一天之内,数学科竟考了两张一模一样范围的考卷!女儿早上考了二十八分,下午考了四十六分。


如果学数学的目的只是在“考得比较熟练”、“考到看到题目就可以写出答案”,我想难怪我们的孩子虽然小时候数学成绩全球名列前茅,但就算下辈子也教不出诺贝尔奖得主!


更令我惊讶是,有一次,我在陪同女儿订正考卷时,看到她把碘试液做淀粉实验的结果写成“深蓝色”。于是我问她:“妳们做过实验了吗?那个颜色不只是深蓝色,它是很黑的蓝色,所以要写『蓝黑色』才对噢!”


结果她说:“没有啊!因为老师说,实验室没空,所以我们先考试,下周才做实验。”后来我才得知,“省略实验”也是国中常见的教学现象之一。


天啊!先考试再做实验?这是哪门子的科学教育啊?


所谓的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提出假设、实验论证、研究结果……原来只是一场纸上谈兵吗?


在小学时从未读过“文言文”的国一生,刚开学,第一篇课文(雅量)也是白话文。结果,发回来的评量卷中,不但要考他们“之乎者也”的文言文词性,还要判断一堆连我寄给大学教授,连教授都无法解答的“修辞”问题。


女儿国小的时候,最喜欢国语科,作文成绩也一向名列前茅。升上国中后,第一次拿到发回来的国文考卷时,她哭了:“妈妈,没想到,连我最好的国文也变得好烂……”


我看着挫败的她,眼眶也不自禁的红了。我从未想过,“不在乎考试”、“不在乎成绩”,不是光凭我这个家长的“不在乎”,就能达到的。



四、女儿变得满口都是“成绩”


于是,我眼看着女儿,升上国中之后,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在强大而不必要的考试压力下,逐渐变得神情抑郁;为了不想让她也成为奔波补习班的可怜虫,我只得放下手上忙碌的事业,战战兢兢、随时配合她的需要,成为她的专属家庭教师。


她不再有时间练钢琴、吹法国号;也不再有时间画漫画、写小说。虽然我每天都告诉她,成绩不重要,但是生性不服输的她,仍然一天到晚待在房间里念书,念到半夜十一、十二点,连考完试的隔天假日,都不愿意出门轻松一下。


逐渐的,我发现她连觉都睡不好,半夜梦游起来哭泣,隔天却完全不记得。我注意到她满口都是“成绩”,无论谈到什么人、什么事,她第一句话就是“噢!那个XXX的数学跟我一样不好。”或是“那个成绩很好的XXX今天如何如何……”甚至她在偶尔上网,跟网路上认识的网友聊天时,居然劈头第一句话,就问对方期末考成绩如何?


五、我看了很难过


好几次,我跟朋友谈到这个情形,不禁泪下。我花了这么多的时间,把她从小拉拔到大,希望她五育并进、身心健康,并且自信、自在。然而令我难以置信的是,国中开学才短短两个月,她就彷彿变了一个人——对自己愈来愈没有自信,自我评价愈来愈低!


我开始怀疑,我是不是应该让女儿继续这样的国中教育?我是不是要让她尽全力去拼成绩而放弃原本的所爱、所长?我开始去想,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现状?虽然身旁的每个人都告诉我,“哎呀!孩子迟早会习惯的啦!”可是我却无法说服自己,装作看不见孩子身上这些令我忧心的改变。


我不希望孩子原本自然存在的好奇、学习欲望被无止尽的考试消耗殆尽;我不想要看到他们把青春浪费在背诵那些将来随手可取的死知识上。我不要他们为了考试而读书,我担心他们以后看人都带着“分数”、“成绩”的荒谬眼镜。我更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的自信被一次次的不及格、落后的排名消磨而去……我决定采取行动!


于是我才开始寻思其他的可能,探求一个更适合我孩子的教育环境,展开“我的教育实验”。



六、“教育实验”全纪录1


原来,真的有这样的教室!


当我意识到女儿在体制内国中发生的问题之后,我曾尝试着跟学校老师做沟通,希望能针对女儿的学习特质,做一些课程内容的调整。在无法得到善意回应之后,我便开始寻找台北市、新北市是否有不同的体制外中学?或是特色学校?


想当然耳,我失望了!


眼看着女儿即将变成“教室里的客人”,听不懂上课内容,全都得靠课后我的帮忙,我忍不住在脸书发文抱怨。就在我认真的考虑是否让她“回家自学”时,我接到了一封来自“人文国中小”家长会长的邀请信,对方问我,愿不愿意来参观一所“完全不同”的学校?


什么!这是“教室”?


其实我很早就听过宜兰的两所体制外学校:“人文国中小”和“慈心华德福”。只不过,对我来说,搬到宜兰去?这简直是一件无法想像的事。因此,我和老公,就抱着“参观人文,顺道宜兰一日游”的心态,姑且看之。


车子驶下头城交流道后,一路都是低矮的楼房和水田,“人文国中小”就坐落在田野当中。土黄色的半圆形建筑,外加一座兴建中的体育馆,没有围牆、没有大门、没有警卫室──如果不是砖牆上有一排烫金大字,你实在认不出它就是一般印象中的“学校”!


更妙的是,走进去,一排行政人员就坐在大厅裡专心的办公,既没有隔间,也没有门!在大厅的候客区等待了一会儿后,两位志工家长先向我们简单的说明了一下“人文”的适性教育方针,然后便带领我们一家人换上拖鞋,走到二楼参观教学现场。


介绍之后,我才得知,“人文”目前是由“适性教育基金会”所经营、公办民营的学校。建筑概念是以“博物馆”形式特别建筑的。半圆形的校舍里,除了极少数老师使用的会议室及浴厕之外,所有的教室都没有隔间,全部以书柜、小舞台、阶梯、桌椅、柱子……很自然的将每一个角落做了区隔,充分实践了“角落教育”、“多功能空间”的概念。



▲ 这样随意而随性的摆设,跟传统教室大异其趣


听到这裡,很多家长大概会跟我一样,心想:“没有隔间?那怎麽上课啊?不会彼此干扰吗?”


“人文”的教学现场真是大出我的意料之外,两个小孩也看得目瞪口呆!因为,它完全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教室”模式!


在穿过成排的鱼缸、展示柜之后,我们首先来到的是小学一年级的“娃娃国”。沿着走道两边,豁然开朗,出现了两间“教室”。


说是“教室”,但是它实在又不像“教室”。除了墙壁上大大的黑板之外,这里没有讲台、讲桌,也没有成排的课桌椅。没有老师站在台上大声疾呼、声嘶力竭,也没有小孩规规矩矩、端端正正的坐在位子上听课。


只见木头地板上,几个小孩席地而坐,正围着一个大人(老师?)开心的交谈,旁边则有一堆小孩聚集在一张桌子前面一起玩桌游,有个大人坐在旁边。



▲老师和学生,几乎零距离,这就是他们上课的一角


往前走,几个小孩站在一个类似小舞台的阶梯上,跟着一个大人好像在做什麽表演,嘻嘻哈哈的很开心;而后面则有几个小孩趴在地上,相当安静专注的不知道正在看什麽书!


登上三楼,志工妈妈介绍,这里是四、五年级的“启蒙”班群。我看到黑板上有几个关于《三国志》的问题,一群小孩手上拿着《三国志》的影印内容,正在专心的画着图。一位年轻的大男生,坐在黑板前面,离他不远处,则有另一群小孩,坐在桌前玩扑克牌。


转头一看,右边的角落里却是一片漆黑──原来有一群小孩正安静无声的跟着一个大人一起看着影集《马盖先》。志工妈妈告诉我,教室里的大人,有的是老师,有的是家长。“人文”非常欢迎家长协助教学,也希望家长多关心学生的学习状况。


转往中学部,六、七、八、九共四个年级的孩子,则依照自己的志趣,分成“蓄势”、“行动”、“志业”、“传学”四个家族。一楼教室中放着宽大的布幕,窗边有几架缝衣机,一群孩子正坐在长椅上看幻灯片,并认真地做着笔记,原来,他们是“行动家”,今天下午他们即将有参观文创产业的课程。


登上弧形宽阔的阶梯后,我看到旁边放着钢琴和乐器,原来这一块阶梯也是学生们戏剧演出时的小舞台。二楼的区块裡,有的学生正安安静静看着英文字幕的电影(上英文课),也有的学生正在玩桌游 (数学逻辑课程)。



▲在自主时间里,甚至你不想上的课堂裡,孩子可以在角落专心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没有一个孩子分心看我一眼


我注意到牆上到处都贴着学生的作品、即将公演的戏剧,而书桌、角落里则到处都是书柜,摆满各式各样的书籍。我也注意到,有个区块全都没人,志工妈妈说,那是因为整个“家族”的学生都到校外活动去了。


只有“传学组”比较像我们印象中的“中学”,这裡的学生是准备会考的学生,老师正在上国中教科书里的课程,黑板上也记录着联络簿明天要考试的范围。


没有一般学校上课时的安静无声和下课时的吵闹喧嚣。看不到上课中的小孩东张西望,玩弄铅笔盒、橡皮擦,也听不到老师的吓骂或是统一教学。我看到的是,每个孩子都可以自由走动、各自进行不同的工作,唯一相同的是:每个孩子都非常专心于自己手上的事情。我们一行人大剌剌的从旁边走过,却没有一个孩子分心、抬头,看我们一眼!


这一切,真的让我震惊到说不出话来。原来,真的有这样的学校,实践着那麽不一样的教育模式!



▲学校有许多角落,置放着学生完成或未完成的作品


好像太自由了一点…


参观完教学现场、听完理念说明后,我跟先生霎时间沉默不语,心中深受感动。本来只当做是来玩玩、宜兰一日游的我们,受到很大的冲击。回程中我们开始认真的思考,孩子转学来这里的可能性。


两个孩子参访后的反应也大不相同。一向服从师长、规律用功的姐姐迟疑地说:“我觉得这里很不一样……但是我不想转学。”为什么?“我很喜欢现在的同学啊!我已经有要好的朋友了!而且,我觉得这样上课怪怪的,好像太自由了一点……”


比较叛逆、讨厌规范的弟弟则拚命哀求我们:“我要来!我要来!他们上课竟然可以堆积木、玩桌游、画画……而且没有回家功课,又不用考试,真是太棒了!”


我跟先生,则是不断地讨论着,孩子转学到体制外学校去,我们要面临的考验是什么?


“人文”一年分四学期,上课十周、放假两周,寒、暑假则各放一个月。因为考量小孩学习中间必须要休息,所以采取人性化的上课时间。这点,我跟先生都很喜欢,因为我们的工作本来就比较弹性,这样无论是出国、游玩,都会跟别人错开。


此外,体制内一节课四十五分钟,“人文”则是八十分钟,周一和周五则是整天的综合课程,常会有户外教学。至于下午,则有多元的社团和课程,让孩子选择,例如:手作、木工、科学实验、直排轮、缝纫、烹饪、舞蹈或是律动……


“人文”没有“班级”,只有“班群”,在班群下,又依照孩子的性格或是天赋分成不同的“家族”。如此,才能让孩子们有机会和比自己大一点、或是小一点的孩子互相学习。


校规只有:“轻声缓步”


“人文”没有考试,但有评量。但是评量结果只有老师知道,做为教学的依据,或是学习历程的纪录,不会让家长或学生拿来当做互相评比或是压力来源。


人文没有“奖惩”,因为老师希望让孩子能够受到“自然结果”的教训,将品格、道德内化成为自然而然,而非受到律法强迫。人文校规只有一条:“轻声缓步”,不能吵闹影响别人学习,其他的学生公约,都由学生讨论、自订。但是老师非常重视人际关係、日常生活方面的能力培养,因此并不把全副精神,放在“学科”上面。


这些,我们都很赞同,也很喜欢。再则,人文不是私立学校,而是宜兰县头城乡的“公立小学”,学费虽然比一般公立学校多了一些户外活动、社团费用,但平均一学期仍不到一万元,我们负担得起。


▲ 唯一的校规:轻声缓步


最后,就是升学的问题了!


人文目前有“行动高中”。如要回到体制内,人文中学也有“传学组”,教授会考的学科(虽然我根本不在乎这些)。


更何况,现行的多元入学方案,有推甄、特招……等等,大学录取率也很高。只要不挤明星学校,很多在地高中、职校、都不是问题!体制外毕业生继续升学的很多,也都表现得一样良好。毕业生也有考上台大的啊!


问题是,孩子自己要什么?念不念高中?念不念大学?念什么学校?念什么科系?在台湾念?出国念?去大陆念?三年后念?十年后念?我都无所谓。


重点是,她要先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她不需要浪费这六年时间,啃读那些要考试、却对人生完全无用的科目。她可以学得一技之长,将来有个足以养活自己的工作。


女儿啊!你要知道,妈妈带着你尝试体制外教育,除了是希望你不要再受不必要的考试荼毒,可以有时间发挥优势学习力之外,我也希望能藉由更多、更宽广的教育理念,训练你养成思考、判别的能力,在权威之外,看到另一片不同的天空!



延伸阅读(点击可阅读):

期末分数公布后,众多家长却不知道成绩背后的小秘密!

2016年各省高考状元长这样! 看看你家乡的状元来自哪个学校?

这10种孩子天生智商高,可惜却被父母埋没了!

孩子写作文半天憋不出几句话?看看这位特级教师整理的100条作文写作攻略!超实用!


文章丨作者/陈安怡  台湾资深媒体人、亲职教育专家,儿童阅读与写作老师,育有一儿一女。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尖叫童年”,原载于台湾《亲子天下》杂志。

编辑丨小宝

您关注了吗?

专注于孩子的成长!您身边的教育专家!2T+儿童绘本、动画、读物等电子资源免费领取!....(回复“领取目录”即可收到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