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快死了,可给你发短信的回忆还闪着光
看这篇推送前,想请大家看看自己的手机短信(不是微信也不是QQ),回答这个问题:上一次有快递员之外的活人跟你用短信对话聊天,是什么时候了?
反正小编看了眼自己的,最大的感受是不知道澳门赌场对我有什么误解,隔三差五地盛情邀请。
其余部分则基本是验证码的天下了。
之所以会想到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有这么一个不起眼的纪念日:
不知不觉间,距离1992年12月3日世界上第一条短信被发出,已经过去整整25年了。
25年前,22岁的软件工程师尼尔·帕普沃思用电脑给同事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短信,内容是:圣诞快乐!(Merry Christmas)
不过,同事接收到这条短信的Orbitel 901便携电话↓↓↓不仅重如秤砣,还没有回复功能,所以这条短信并没有得到回应……
当时谁也没有料到,手机的短信通讯功能后来会影响了全世界。虽然不是尼尔·帕普沃思发明的短信,但这依然是人类通讯历史上的一大标志性事件。
而对于中国的手机用户来说,亲身经历短信的变迁史,也就是这十几年间的事,几代人都对它有深刻的共同记忆——
随着移动电话进入中国,中国人从1998年开始真正接触到了短信功能,2000年中国的手机短信数量就到达了10亿。
仅仅4年过后,这个数字就飞涨到了900亿条。2012年,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达到8973.1亿条。
而对于在21世纪前10年见证过短信之辉煌的人来说,那段时间短信更是承载了各种有关感情的美好回忆——
毕竟那时,认认真真发短信,不见面的时候也在短信里有说不完的话,就是交情的最好证明了。
在智能手机诞生、普及之前,在有能力拥有手机的人群里,基本上人手一支直板机。
没有图,没有声音,传递信息纯靠赤裸裸的文字(和现在看起来特别有时代感的颜文字),导致那时候发短信聊天总要好好斟酌一番,不像现在,随随便便来个表情包就能拯救局势。
当然,最主要的顾虑是运营商的资费问题——现在我们担心的是月底流量花光,那时候要命的是短信套餐用光。一不小心几百条的包月流量就出去了,超出套餐外1毛/条的计费规格简直让学生党肉疼不已。
因此,那时候的人发短信看起来都特别话唠,恨不得一条短信里把上限70字都用掉,不然总感觉自己有点浪费。谁要是敢只回“嗯嗯啊啊”的,那绝对是土豪。
可是就算发短信费钱,那时候也是真·管不住我这手。
不知道跟同学、朋友、喜欢的人,怎么就有那么多话可以说,上学的时候整天凑在一起,放学了还要捧着手机聊,甚至手机上的第二社交场比在学校面对面还能衍生剧情,一个月的短信数轻轻松松就能上千,连盲打技能都练出来了。
从这件事上我们不得不承认,“熟能生巧”的老话一点都不骗人——
要是把这疯狂温习打字技巧的精神头用在做题上,估计早考上清华北大了。
更重要的是,现在回想已经凉了的非智能手机和短信功能时,总是自带青春滤镜,让人感怀青春期和校园里的小情愫。
“发短信谈恋爱”这个时代符号,在太多人身上留下印记了。
当那一代人长大后,看到怀旧青春剧里的女孩在课堂上偷偷给暗恋的男生发短信,看到蓝屏上的每个字眼都闪烁着暧昧的悸动,都忍不住让自己那颗老阿姨老叔叔心飘回到10年前。
那时,校园时代的小情侣怎么敢在老师和家长的眼皮底下卿卿我我,当然只有手机短信是最好的选择。
它既有书信文字传情的含蓄和私密感,又有打电话的快捷及时,可是又不会像书信一样太耗人心力,也不会像电话一样太公开张扬。
可以说,短信的出现完美地中和了这两样老式传情工具。
当然,一些只属于二零零几年的年轻人小心思也随之出现。
比如现在再也不会有的这种感受——等ta回短信。
那时候你一定有过这种经历:在插在电脑的耳机里听到一阵杂音,就瞬间开心、立刻拿起手机看短信,感觉自己像个预言家。
要么是在那些百无聊赖躺在床上的夜晚,把手机放在肚皮上,好等它一振动就在第一时间知道,ta终于跟我说话了。
当时发短信这种事,不像QQ能抖动窗口试探,也不像微信能看到对方有没有“正在输入”,更不像iMessage能看到是否已读。
那时候短信一去,倒真有点寄出书信却收不到回音的焦灼感,收到回音也自然是开心百倍。
另一个总能激发直板机时代特色恋爱情节的,是当时手机坑爹的内存。
今天我们是被苹果手机的16G内存折磨得要死,不知道该删哪个APP,当年却是被只能存100条短信的内存卡逼疯,不知道该留哪条短信。
可是对那时候情窦初开男孩女孩来说,对方发来的每一个字都弥足珍贵,每一条短信都傻笑着反复看过几百遍,哪怕已经背得滚瓜烂熟也万万舍不得删掉。
要是搁现在,电子设备里的东西导出备份就好了。可是那时候的年轻小孩哪懂这些,为了留住自己视如珍宝的东西,只会傻傻地付出体力劳动——
手抄。
知乎匿名用户:奔四的小哥10年前用的是诺基亚8210直板机,只能存50条短信,又舍不得删掉,于是,前女友交往中,手抄下了她发给我的每。一。条。短。信。
这些写满了年少爱恋的本子,早就不知道遗失在了哪次搬家中;当年小心宝贝的短信记录,也早就不知道在哪个打不开的老手机里被遗忘了;甚至当时做出这些事的人,可能都忘了自己当年还有过这么傻乎乎的中二病。
可是这些落在历史里无法再前进的东西,回头看的时候就是免不了显得傻乎乎的。
那时候我们对发短信熟悉到,发展出了一套和九宫格输入法对应的暗号,直到现在在九宫格按顺序摁下91616都知道是在打“晚安”,962464是“我爱你”。
那时候还流行反转文字的老梗,多少男生都有样学样地把这串字符↓↓↓发给喜欢的女生,享受那个傻瓜猜不出来、撒娇说“求求你了,快告诉我吧”。
现在再拿这个陈年老梗去撩妹的话,人家只会觉得你是互联网僵尸吧。
这种时代感极强的、只在短信时代有意义的符号,早已经跟着《志明与春娇》的情节一起,成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留下的遗产。
当然,短信梗的衰落,是短信本身衰落的结果。
前面说到2012年全年短信流量的辉煌,其实少了后半句——那也是短信开始过气的起点。
其实从2007年开始,根据中国移动的数据,用户的每月短信条数就已经在每年下降。
△
中国移动2007-2011平均每用户月均短信发送条数与手机流量数
与之相伴的是从2009年开始加速上涨的用户每月流量数据:那一年,三大运营商加速了3G网络的推广,3G手机变得更加普及,中国手机用户开始越来越依赖移动互联网,而不是运营商短信服务。
2012年微信诞生后,短信的衰落就更加明显了。除了文字还能发语音、图片,还有社交功能,和资费高昂又不方便的彩信、语音短信相比,微信简直是不要钱。
很快,就连逢年过节群发短信这种事情,也逐渐被其他方式取代——2014年春节期间,全国移动短信发送量首次出现大幅下滑,同比下降41.57%。
曾经紧打紧算短信条数,现在一个劲儿地改套餐降低短信比重,一个月哪怕只有30条额度也还能剩个20几条。
所有人都很清楚,手机通讯中的人际交往,早就转移阵地了。
如今的短信,就像一片杂草丛生的废弃后花园。
因为现在常用的账号不一定要和手机号发生关联,很多人便不再像以前那样认为【失去手机号=发不了短信=失联】,不再把换手机号后通知所有人看做顶要紧的事情。
于是现在的短信交流中,不时发生“你记得,ta却忘了”的男默女泪悲情故事。
图:@周某涵
短信里不再有说话的人了,有人也是寂寞得很,在通讯录里一通乱改。
工资卡银行改成金主,10086改成吴彦祖……猛地一看此起彼伏、其乐融融,定睛一看,金主常常捉襟见肘,而吴彦祖只会无情地提醒你手机欠费了。
剩下的经常刷存在感的通讯录联系人还有:
提醒你又支付了一笔钱的扎心马云宝;
只买过一次袜子也要三天两头给你发促销信息的某宝店铺;
要借钱去和宋喆打官司的王宝强等明星;
和无!穷!无!尽!的验证码。
收到这些也没啥,顶多是看着烦,最怕的是现在越来越觉得,收到短信带不来惊喜,只有惊吓……
相应地,我们也越来越不会在短信输入框里写下什么正经话了。
除了偶尔寂寞到跟骗子斗智斗勇、耍嘴皮子——
跟智商欠费还打广告的吵一架——
对比之下,短信里唯一的活人,能进行人类对话还会卖萌的快递小哥——
简直是这片废墟里唯一的光啊!!
其实,短信衰落、新式交流方式崛起,这本是通讯科技发展中再正常不过的事。
可是越来越多的人觉得,不仅是工具变了,人好像也变了——以前用小破手机时,最喜欢和朋友没完没了地发短信;现在用的手机高档了,反而害怕收到没完没了的微信。
如今交流方式那么花里胡哨,动辄甩十个表情包,十条60秒的语音,我们好像是失去了当初发短信时字斟句酌的诚意。
不过换个角度想想,技术的发展总归还是能让生活更便利的。
有了视频通话技术,许久未见的老朋友仿佛触手可及,看看他们的笑脸,也挺好;
有了更便利的语音对讲,很难学会打字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能天天和我们说说话,也挺好。
也许一直以来,重要的都不是用什么去联络,而是去联络谁。
也许我们有时的感慨和怀念,不是想让时光倒流回那个单纯的短信年代,只是希望当年能和我发短信聊一整夜的人,今天依然在身边有说不完的话吧。
揭老底时间:你曾经和谁发短信最多?现在和ta还有联系吗?欢迎在评论区负相桑害~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