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光明正大过个妇女节,怎么就这么难?
1、一部一厢情愿的电视剧
号外!四大国产熟女女神——俞飞鸿、陈数、袁泉、曾黎——将合作出演以熟龄女子为主角的都市生活剧,《淑女的品格》。
制图:网友@RAIN渲
可惜上映地点是:观众一厢情愿的幻想里。激动的朋友可以坐下了。
这个民间自制电视剧的起因,是博主@SUM不二 开了个脑洞,描述了一下在自己期待中,以上四位中年女演员若是能合演一部大龄女子生活剧,该有多好。
在这位博主的设想里,四位女演员担当的角色都活得多姿多彩、独立自主,有烟火气却不流于鸡毛蒜皮和婆婆妈妈,有浪漫色彩却不失于多数国产剧都逃不开的玛丽苏宿命。
受到这番启发的网友,脑洞一个接一个地往外蹦。总结起来就是,她们是理应“人老珠黄”的中年女子,却在这个乌托邦一般的设想中过得无比自得。
然而,当电视屏幕被将女人白痴化的玛丽苏占据,当当红女星争相给自己安“少女感”人设而无人敢有一丝成熟风情,究竟能不能看到这样的脑洞成为现实,你我心里都有数。
不过这集体脑洞本身就挺耐人寻味的。看似是中国电视剧编剧人才济济,实际上却是无数女网友的自我希冀——希望等过个十几年自己也到了那个年纪,依然能活得潇潇洒洒。
一部一厢情愿的电视剧,其实寄托了当代的年轻女孩子期待成为什么样的大女人。
2、消失的妇女
讽刺的是,若要在现实中寻觅这样的女人榜样,别说其他的了,就连最基本的“熟”——达到一定年龄的成熟度,都被某些人避之不及。
正巧,明天(3月8日)就是一年一度的国际劳动妇女节。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么一个属于女性的光荣节日,在两年前的某商家营销中,“妇女”二字却愣是要被大张旗鼓地抹杀掉。
在各位大V、KOL转发的文案中,女人说:别叫我妇女,妇女=和洗衣粉清洁剂很有缘的那类人,我才不是。
男人说:别把你心爱的女孩当成妇女,不然她们真的会慢慢变成妇女,正确的做法是一直把她当做需要依靠你、崇拜你的小女生。
他们共同喊出:叫我们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叫妇女!并刷起了#女生节取代妇女节#的话题。
当年的这一波营销,是为了迎合长久以来附着在“妇女”二字上错误的刻板印象,并再踩上一脚:妇女=年龄大,老气,土气,庸俗,被生活琐事缠绕的黄脸婆和市井大妈。
而“女生”才好听,听着就青春又清纯,永远十八,高下立判。
且不论凭什么年纪大、市井气这些因素就要被diss,单是一脚踢开妇女称号、想用年轻感的称呼讨好女性用户,已经够傻里傻气:
我国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统称为妇女。妇女本就是个单纯的性别称呼而已,没有其他诸如年龄、是否处女、是否已婚等任何区分标准,更不该被叠加上那么多充满负面和恶意的印象。
但任凭这两年一些女权博主如何科普“妇女”一词的中性含义,消息传播如此发达的年代,每年的这个时节,“妇女”二字还是羞于见人。
商家完全不敢直呼“妇女节”大名,生怕触到少女们的逆鳞而业绩受挫。
何况他们还学得聪明多了,与其脚踩妇女,不如偷梁换柱、嘴上抹蜜:您是女神,是女王。您看,这波大促就是专门为尊贵的女王们打造的狂欢节了。
于是,3月8日妇女节,在电商们的平行宇宙中摇身一变,成了“仙女节”、“女神节”、“女王节”。
是电商的求生欲使他们如此鸡贼。毕竟论如今的购买力,别说女王了,说女人是电商的祖奶奶也不为过。
在各种宣传手段中,商家极尽体贴与理解,大打温情牌:我体谅你的辛苦,我知道你有多不容易,我鼓励你做一个坚强独立的女人……最后画风一转:来,用买买买消解你的苦痛与难处吧。
但你我都知道,一波又一波的消费主义大潮根本不是真正解决女性面临的社会问题与困境的方法,充其量只是暂时忘却表层烦恼的麻醉剂,背后还藏着更深的陷阱。
可是,能有几个人跟钱过不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促销红利的诱惑就是最应当抓住的实惠。商家也并不会在乎妇女节真正的意义被淹没,不在乎女性现实的生存状况,只在乎最后能从她们兜里掏来多少钱。
不得不感叹他们是聪明的——连属于妇女最重要的节日都能被当作跳板,混淆概念,把情人节七夕节圣诞节等等节日里给待宰羔羊注射过的消费主义麻醉剂再强化一遍。
3、你把妇女节扭曲成这样,良心不会痛吗?
更可笑的是,有一些借妇女节之势营销的案例,直接弄巧成拙,颠倒是非。
有些商家一厢情愿地想着,我知道这是你们的节日,所以今天我要对你格外地“好”。
比如某出行软件,在3月7日、8日两天搞了“女性优先派单”活动,作为对女性的节日福利。
确实有女性用户受用。大家看着屏幕上女性专属的带着粉色蝴蝶结的车辆图标,感到很可爱,也欣喜于妇女节带来的小小便利。
然而另一边却有男用户抱怨说,因为自己无法平等地和女性用户一起被派单,结果上班迟到了。
两厢对比下来非常讽刺:将自己的优待建立在伤害另一性别的权利之上,这是对的吗?
潜移默化中默认的怕不是近些年来极被诟病的“女特权”价值观——以女性性别为靠山,只要权利、不问义务,认为女人就该被无条件地让着、宠着。
而庆祝三八妇女节的意义,绝不应该是让女性觉得这样的小恩小惠、特殊照顾是理所当然。
更荒唐的是,一些人打着庆祝妇女节的旗号,来了一场自己自鸣得意、女性感到被冒犯的自嗨。
去年某品牌想玩谐音梗和开车梗,自作聪明地打出了这样的slogan,却让看到广告的女性用户觉得既拙劣又low。
到了今年,有些商家还在玩“3.7和3.8只差一日”这种本身毫无道理、也令女性感到不舒服的荤段子。
嘴上都口口声声地叫着你是女神、是女王,却全然没在乎女性是否会欣然接受这样的“玩笑”。
有时候真的想拜托他们睁大眼睛看看,都2018年了,舆论风向是什么样的心理还没点数吗?
除了商家营销,各高校女生节也一直不缺这种莫名其妙的“性骚扰”式横幅。
在有些男同学看来,无论是被发明出的3.7女生节还是正常的妇女节,挂横幅的目的没在于真诚地祝女同学节日快乐,倒像是一场压抑许久的集体发情。
大费周章后,最后真正在这个节日里high了的是谁?这个节日真正的主人又被置于什么样的位置?
营销也好,校园活动也罢,有些不得当的行为完全扭曲了今天我们纪念国际妇女节的本意。
如今的女性依然需要纪念国际妇女节,和它被设立的初衷是一致的——要铭记今天女性能获得(或接近获得)平等的生存权、教育权、工作权、投票权来之不易,而这条道路远未走到终点,道阻且长。
直到最近七八年,联合国庆祝妇女节的年度主题都依然围绕着平等的教育权、农村妇女权利、保护妇女免遭暴力等议题。
可是我们社会上的有些戏码,看似“我是在对女性好”,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除了加深社会上的两性割裂和性别偏见全无其他意义,将真正需要被探讨、被思索的问题,掩盖在了自我陶醉的口水下。
4、小公主终有砸破蜜罐的一天
但拥有巨大的、可以改变什么的能量的,终归还是女性自己。
如果去追究近一两年妇女节的消亡、女生节的狂欢,一方面是起初取了恶俗的荤段子,另一方面不少年轻女生也甘之如饴:
“讨厌啦我可不是妇女,我过的是女生节。”
说到底,这些年妇女节营销的跑偏,和部分女性自己对妇女身份认同的拒绝,似乎变成了蛋与鸡的关系,相辅相成、循环往复。
妇女节变女王节正是利用了女性本身对年龄增长的恐慌,和永远想往比自己年轻一拨的人堆儿里扎的心理。下面这条@洋葱日报社 的微博虽然是杜撰的,里面体现出的“小女人”嫌弃“老女人”的现象却是大实话。
也正是出于此,那些为女同学拉起横幅的男孩子,敢大大方方地跟她们说一句“祝你三八妇女节快乐”的,实在太少见了。
这其实比营销大战更让人担忧——女性愈发认同对妇女的污名化,在消费狂潮中被裹挟着混淆了妇女节的意义,成为他人手中可操控的棋子而不自知。
如果要改变对妇女节意义的漠视,也许要从女性对女性自己的年龄歧视开始。
如果仅仅因为一个人为的标签就能被击倒,转而躲避、嫌弃自己终将迎来的未来,那总想停留在小公主阶段的女孩们又该如何面对蜜罐被打碎之后的困境呢?
当然,也有人选择不那么care女生节和妇女节的争论:
“我觉得过哪个节都差不多,我就是自己喜欢,怎么了?”
“我就是想在这个时候占促销的便宜,犒劳自己,有什么不对?”
如今用女王等词来形容女性,也确实有积极向上、称赞独立自主的意味,在“女王节”享受一下也并非十恶不赦。
不过,做出这样的选择,至少该建立在“标签和污名从不会干扰我的目标和努力”的基础上,而不是只是乐于又有了个向男朋友索要礼物和过节气氛的由头,把真正重要的东西挡在一个又一个名为“我乐意、我开心就好”的粉红泡泡之外。
所谓真正重要的东西,其实一年年的几乎已经成为老生常谈,可是进展缓慢的社会现状让人不得不在这个歌颂女性为权利而奋斗的日子里,再多敲两下警钟。
小时候,有女婴被堕胎、女童被性侵的问题;
长大了,有导师性骚扰、权力压迫的问题;
进入职场了,有职场性骚扰、升职壁垒的问题;
回到生活里,又有婚姻自主、生育自主权问题……
或许妇女节从来就不是为了享乐与庆祝,只是提醒我们还要为一个更好的社会而继续努力。
正视它真正的意义大概只是第一步——毕竟比起等生活无情的大锤抡过来,还不如早些打破自己臆想中的蜜罐。
最后,祝所有女读者妇女节快乐,也祝所有的读者都能在生活的困境中披荆斩棘,无愧于心。
点击关键词 查看往期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