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辣眼睛的“晚会审美”,故宫不是第一个受害者

贾小凡 Vista看天下 2019-04-06


故宫博物院94年来第一次开放夜游,成也灯光,败也灯光。


在前一天晚上彩排试光的时候,震惊的网友还在安慰自己:他们可能为了调试,把所有灯都一起打开了吧……



元宵节当天正式活动的现场照片,却给了大家一巴掌:


我不仅没有开错灯,我还有更多五彩斑斓的花样让你怀疑人生!(以下图片来自网络)





这番场景,似乎多年前已经被赵丽蓉老师的作品预言:白里透着红啊,红里透着黑,黑不溜啾,绿了叭叽,蓝哇哇的,紫不溜啾,粉嘟噜的透着那么美……


动态看一看呢?气势恢宏,震撼人心,仿佛哥斯拉入侵现场。



对“紫禁城上元夜”抱着美好幻想的网友,通过网络直播和图片看到实景后,感到十分失望:


大家期待看到的是古色古香的文化意蕴,和让人充满幻想的神秘幽深故宫夜,可您这是……乾隆开晚会吗?



这也不怪网友刻薄,毕竟这种目眩神迷的灯光设计,实在是让人很能感受到生活的气息。


有人说这灯光是迪厅专属,看见就想甩头。



你看,这颜色饱和度确实不相上下。



还有人揶揄这场秀的导演之前可能是做婚庆业的,不然怎么会深谙中国婚礼的精髓?



反正艳粉色的灯光一降临,氛围都是一样的甜蜜梦幻,直教人分不清身处太和殿还是婚礼酒店。



活动结束后,亲历者与媒体的现场报道也有为故宫“喊冤”的。


因为上元夜的槽点主要集中在宫墙的“外星人蹦迪”型灯光秀,真正进入紫禁城后的一些环节其实可圈可点。


比如在屋顶投影《清明上河图》的创意,还是很有意境的。



所以这更让人觉得可惜,毕竟大家本意都是乐于见到故宫多元化的美,吐槽也是希望它在夜场常态化的过程中能倾听大众的意见,用更合适的方式展现出来。


说白了,唱衰的网友并非对故宫有意见,而是本能地怕了这种司空见惯的审美取向。


想一想类似的场面最常在哪儿见到,我们便姑且可以称之为:


晚会式审美。


就像故宫这两晚五颜六色、直冲云霄的射灯一样,晚会式审美最经典的三个要素便是:


色彩艳丽,构图饱满,单一元素的数量众多。


当它们不容分说地冲进你眼球的每一个角落,基本观感便是:


这真的不是一张动图↑


晚会想要的视觉效果,也不是不能被理解。


毕竟它一般是为喜庆和热闹而办,所以大家也默许了明星们登台时都一身红红火火,被伴舞的满城尽带黄金甲闪得恍恍惚惚。



但是,一旦一台晚会、庆典或大秀的每个环节都遵守这个色彩搭配法,并遵守“单一元素大量重复”的原则,就构成了一种代表传统、老套甚至落后的审美范式。


比如下面这场北京台的晚会,中间站着7个红孩儿,身后的小黄人伴舞大概有上百个,偌大的舞台被安排得水泄不通,并闪烁着大红大紫的光芒。


他们共同构成一幅典型的晚会审美图景,处处透着“做大做强,再创辉煌”的精神内核。



随手一搜“晚会”你就发现,每一张现场图片都是熟悉的大花被面儿发光既视感,而且让人根本分不清是微商晚宴、公司年会还是学校联欢会。



观众,特别是年轻化的观众,对于日复一日的正统晚会大场面越来越不买单。


特别是每当各大卫视年底争奇斗艳的时候,几乎没有一家的审美能躲过网友的吐槽。



而且有的场合并非一定是什么喜庆节日的庆典,但依然难以跳脱出晚会审美的宏大气势与色彩艳丽。


第31届电影金鸡奖的获奖者媒体见面会,因为背景板的上古死板画风而被吐槽,多帅的大叔站在它面前都像身处乡镇养鸡能手表彰大会。


这也就是2017年的事。



常常算是走在洋气前列的湖南卫视,举办金鹰节这样的颁奖典礼,还是会被嫌弃舞美老气、布景堆砌又艳俗。


这也就是2018年的事。



有人把这样的审美差异归结于年龄代沟——能拍板的人都是上了岁数的领导,你不得按照他们认为好看的样子来?


就像看大型晚会的时候,也许20几岁的人会被舞台上的人山人海、花团锦簇弄得眼晕,家中长辈却由衷赞叹:气派!华丽!


这次的故宫灯会也一样,办公室的90后同事正想吐槽,却发现自己的老父亲心悦诚服地发了个朋友圈赞美。



多彩炫目又宏大的晚会舞美更容易被70年代前生人青睐,曾得到过合理的解释:


比如,在父辈成长的年代,他们是没有时间、条件与必要考虑审美教育这件事的;目之所及的艺术,多是以政治宣传为目的而呈现的视觉效果。


所以,能体现繁荣富强的高饱和度暖色,强调充实不留白的构图取向,以及“人多力量大”的展示方式,让年轻人觉得“土味”,却让父辈觉得亲切而合理。



这么一想,中老年表情包在特定群体中受欢迎也是很有道理的:颜色不可谓不丰富多彩,构图不可谓不充实饱满,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不可谓不积极正能量。



这种诞生于集体主义的审美,往往被看作历史的产物与缺憾。


但是,晚会审美对后辈的影响力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它生活中的影响依然随着一代人长大继续。


尽管不喜欢的声音很多,但它依然在向下渗透,出现在本应取悦年轻一代的场合。


比如去年的《创造101》,总跟50、60后没太大关系了吧?但主题曲的舞台效果却依然被它的年轻观众无情吐槽:


“花那么多钱就只能做出我十八线小镇迪厅灯光的效果吗?”



等同时期韩国的《produce48》主题曲舞台放出的时候,被认为有更为高级和舒适的观感,堪称对鹅厂审美的公开处刑。



漫威十周年在中国举办活动时,毫无设计感的舞台和《同一首歌》下乡式的背景板其实也处处体现着传统晚会三要素:要艳,要挤,人头排排站。


这让中国粉丝感到很拿不出手,和其他国家活动现场的观感相比,我们的好像写着几个大字:


乡村大舞台,有种你就来!



而且很多时候,不一定是在举办什么活动或庆典的场合,很多视觉效果的呈现其实也秉承着办晚会的心态。


“要大、要艳、要满”的诉求代代相传。


像2018年的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当时官微发布的形象大使海报让人眼前一黑,被网友疯狂群嘲。



它的另一张海报也是异曲同工,让人不禁感受到了像是刚学会PS、恨不得把所有素材都贴进来的雄心壮志。



而当你把这张海报往搜索引擎里一丢,会发现画风相似的图片千千万,就体现在我们生活的很多角落。



比如很多你平时不点则已、一点惊人的官网,配色、布局还停留在中学微机课用最基本的搭网页软件弄出来的样子,多半还要有个小窗口在你眼前飘来飘去。


北京天文馆官网↑


中国科技馆官网↑



走出平面、感受3D的生活,你会发现随便哪个地方街道上的夜景,都有可能是故宫镭射光的廉价亲民版,真实诠释五彩斑斓的黑。



顺便还可能得到附赠的惊喜:



这是晚会式审美的一个隐藏属性:特别崇尚写实主义,喜爱以各种方式描摹实物的造型,最青睐的是动物和花草。


但是由于美好愿景和实际操作水平之间隔着薛定谔的鸿沟,导致这现实主义的画笔描好了是栩栩如生,描坏了就是建国之后成精的妖魔鬼怪。


诸如此类的审美割裂在生活中不胜枚举,也一次又一次地因为“201X年了怎么还这么丑”而引发巨大争议。


虽然骂得凶、吵得凶,但舆论的本意却是好的:当那些本被寄托了很高审美趣味和期待的东西开始不得人心,我们是否该好好谈谈关于美的认知和进步了?


希望一次次的争议之后,缺失的审美教育和勇于跳出某种审美定式的自觉,都能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 END ·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点击底部右下角的“好看”


点击图片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