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85硕士还被电信诈骗好几万,书白读了?”

高潜潜 Vista看天下 2021-11-19
《巨额来电》剧照。

人类终其一生也无法用智力抵抗的,是内心深处的欲望。

最近看到一张图,堪称是对这句话的最好注脚。

某大学为了提醒同学们警惕电信诈骗,在大屏幕上列出了近期校内学生遭遇的诈骗圈套。

仅仅半个月就有7个人被骗,数额从8万元到180元不等。


学科的争执,学历的高低,在电信诈骗面前都没有了意义。

无论你学文学理,是硕士还是博士,“通通一网打尽”。

评论区有人冷嘲热讽:“你说没智商吧,还能考上高等学府;你说有智商吧,还能被人骗这么多钱,搞不懂。”

我看说这话的人根本不懂人性,也不懂电信诈骗。

01

自以为“警惕”的90后,

电信诈骗重灾区


虽然警方花式反诈已经火成了互联网显学,但大多数人还停留在“看热闹”的阶段。

“这不就是看谁警惕性比较低吗?也只有认知水平已经跟不上的老年人才会上当吧。”



年轻人总以为自己跟新鲜事物接触多,更能一眼看穿套路。


就算接到诈骗电话,也能像撒贝宁附体似的,把骗子怼到气急败坏。

“普通话标准点,把你的警号报出来。”
“你听说过今日说法吗?知道你这是什么行为吗?”


只可惜真实世界可并不是这样运作的,电信诈骗也不例外。

别的不说,去年我身边就有朋友因为接了个陌生电话,被骗了三十余万。


有数据表明,如今电信诈骗的受害者中,90后已经占了63.7%。


如果跟爸妈同时接到诈骗电话,谁先上钩还真不好说。


身边的同龄人,总觉得自己“哪儿那么好糊弄”。


可今年几个比较出名的诈骗案例,受害者恰恰都是那种“看起来不会被骗”的人。


美食博主@波桑吃遍世界,曾经独自去小众国家旅游,甚至还做过诈骗主题的视频;

结果不仅被骗光所有积蓄,还在借贷平台上负债15万。


反诈警官老陈上个月,也刚给一位年轻博主做过“心理辅导”。

一个网名@杨可爱Ukulele 的女孩,30分钟被骗了16万。

女孩被骗后录过一个视频,说自己其实看过别人的案例和教训。

但——“当时从来没想过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我身上,不知不觉就掉进了陷阱”。


@杨可爱Ukulele


传统观念中被认为“聪明”的高学历,同样无法成为挡箭牌。


今年3月,“中南财大博士生被电诈十万元”的新闻还曾引起广泛讨论。

在各种反诈新闻片中,也不乏重点本科、硕士学历的受害者。


甚至连媒体人自己也可能中招。中新网某位“经手过无数篇电信诈骗文章的编辑”,几个月前在电话里被骗走5万块钱。

不过他心态倒是调整的很好,迅速写了一篇自己被骗的稿子,也算是“化悲痛为稿费”。

电信诈骗发展到现在,仿佛已经成为了很多年轻人踩进去就出不来的“黑箱”。


论及原因,有网友一语中的,“没被骗不是你聪明,是因为骗子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剧本”。

7、8年前电信诈骗的话术大同小异,就像星座学,准不准全看运气。


而如今受害人面对的,几乎都是量身定制的“VIP服务”。


在个人信息泄漏严重的环境下,很多电信诈骗犯掌握的已经不止是姓名、身份证、银行卡,还有行程安排、购物偏好等。

你喜欢某个明星,骗子就能冒充官方粉丝群发福利。你研究数字货币,就有人伪造交易平台。

在@杨可爱Ukulele 接到的电话中,对方哄骗她操作的借口“快递丢件赔付”;


于是当对面说出了准确的快递公司和单号后,她几乎就解除了一切心理防备。



而@波桑吃遍世界 因为之前经常出国拍视频,银行卡里有很多跨境交易;

对方以此为理由,说他的银行账户有被冻结的危险时,听上去也更可信了。

尤其是年轻人通常会在网上留下更多痕迹,跟老年人相比,就更像是在“裸奔”。


不像从前——一个单身的人,绝不会相信骗子口中那句“你鹅子在我手里”。

02

别说他们蠢,

“你跺你也麻”


不过即使如此,依然有人无法理解年轻人会上这种当。

每个案例分享下面都有类似的评论:“对方说的再怎么天花乱坠,给陌生人打钱就是傻!”


但在现实中,骗局往往都不是从“转钱”开始的。

开始只是一些小麻烦,让人以为就像收快递、收外卖一样,聊几句就行了。

“名下护照出现非法入境记录”“无意间开通了借贷功能,需要协同取消额度”……


这些听上去都不是直白的危险,尤其是对方刚取得信任时,通常只会要求你把账号上的钱转到你自己的另一个账号上。

“会觉得这个操作是安全的,逐渐就会放松警惕。”

一旦踏进陷阱,套路就会继续。

电信诈骗团伙通常会用话术影响受害人的情绪,堪称是当代PUA大师。

比如冒充粉丝,以拉近跟受骗博主的距离——“我好喜欢你,你什么时候更新啊?”


或者通过频繁的催促、抱怨自己要被领导批评了,让受害人觉得有义务配合,丧失冷静思考的可能。

警务纪录片《大城无小事》里有一个案例,女生在中途已经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了。

但当时她已经进行了一部分转账,在对方不断重复“影响征信”“冻结账号”的情况下,几乎失去了判断力。



还有一次,反诈中心的接警员监控到了某个疑似跟诈骗分子通话的号码,打电话过去提醒。

结果因为骗子的演技过于高超,连当事人都不知道该相信谁了。



在很多诈骗案件中,受害人面对的都是层层谎言布置下的迷宫。

骗子并不会把“打钱”两个字写在脸上。有些行为不仅让人觉得没什么损失,甚至还能“赚点钱”。


《大城无小事》每期结尾都会安排“谁是诈骗犯”的环节,让观众去猜哪一个才是电信诈骗的常用话术。



有一期给我的印象特别深,选项分别为“帮我付款,现金给你”“晚上操场跑圈”“兼职按件计费”,和“同学,跑分吗”。


弹幕里很多人选了兼职,因为都对第四个选项里的“跑分”一头雾水。


直到答案揭晓,才知道这是种洗钱行为。



跟之前被央视报道过的“购买付款码”骗局类似,专门针对在校大学生和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


或者是以兼职的名义租借别人的付款码来用,或者是以“返利”为诱惑要求他们代办银行卡。


明面上理由是为公司代做流水,但实际上是为了洗钱。


有了大把的银行卡和付款码,诈骗团伙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把骗到的钱拆分、转存,消失到无影无踪。


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知识盲区,甚至有人如梦初醒般在弹幕里刷:


“原来,收款二维码也是不能随便发给人的啊。”


03

尽一切努力,

拦住那个骗子


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警方会在宣传反诈方面,使出这么多花招。

之前为了推广反诈APP,甚至不惜让警犬出来“营业”。


在大多数情况下,转账发生后就很难追回,反诈警察只能尽可能地跟时间赛跑。


而个案中,当事人的警惕性往往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之前有位大姐接到骗子的电话,反诈民警急忙赶到,她正悠哉游哉地跟朋友打着麻将。

问是不是接到了陌生的电话,她说自己没听几秒就挂断了,躲过被骗的危机。

然而不是所有人都能在谎言的圈套中,保持冷静和理智;

被骗16万的博主@杨可爱Ukulele,明明安装了反诈APP,当时也弹出了提醒,但她“还是在骗子的诱导下迅速按掉了。”


所以前一阵子”反诈主播老陈“火了,不少人都觉得是个好事。

电信诈骗的存在感强了,大众的警惕性也会多少有提高。


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需要的不仅是一句“提防电信诈骗”;

有细节、有案例,才能真正让人们觉得这件事跟自己有关。

今天中午我在朋友圈里,刷到了一条国家反诈中心的公益广告。

还没点开就觉得很有趣,不是穿警服的反诈人员谆谆善诱,反而像是个动画片。


仔细一看还真是个动画片,还是挺高级的布偶动画。

用动物的形象,还原了一个诈骗团伙骗取收款码、银行卡,用来洗钱的场景。

团伙头头是只浣熊,名叫“浣西杀”,西装革履的样子颇有教父的风采。


手下分别是故作和善的东北虎、凶巴巴的鳄鱼,和外表魅惑的狐狸。


首先出马的是东北虎,他盯上了树懒姐的收款码,还许诺会给佣金。

结果树懒姐动作虽慢脑子却不慢,表面答应,但掏个手机就从白天掏到了傍晚,活生生地拖了东北虎一天。


而脾气暴躁的鳄鱼,想用武力逼迫“龟二爷”把银行卡借给自己。

没想到拿对方那坚硬的龟壳毫无办法,最后还被地上的滑板砸破了头。


唯一成功的,只有“以柔克刚”的狐狸。

趁着自己在按摩店工作之便,偷出来不少“身份证”用于银行开户。

可还没等他们高兴多久,身为警官的长颈鹿突然破门而入。


原来在他们绞尽脑汁骗人的时候,长颈鹿早就悄悄躲在一旁监视,只等收网了。


看完这个短片,反正我是有点羞愧的。因为这里头无论树懒还是乌龟,警惕性都比我高多了。

而从朋友圈的气氛来看,大家对片子本身的反响也很好。

这条公益广告是在公安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指导下,由国家反诈中心与腾讯财付通联合发布的。


3分钟妙趣横生的动画剧,生动演绎了生活中诈骗分子“套路”老百姓的常见手法。


一直以来,财付通都在积极参与全民反诈防骗,协助公安机关和金融监管部门更好地开展反诈宣传。


这次更是促成了反诈宣传结合互联网的一种新形式——在广泛的社交平台上,用轻松有趣的优质内容吸引大众。


目前看,这种尝试显然是有效的。


跟之前送鸡蛋、拉横幅等“地推式反诈”相比,朋友圈传播天生具有更强的覆盖能力。

又比常规宣传片更直接、生动地体现诈骗团伙的话术和应对方式。

反正我以后如果遇到类似动画里的场景,一定会琢磨琢磨。


财付通是腾讯旗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我们经常会使用的微信支付,就是它的前端产品。

之前财付通就联合国家反诈中心通过“风险提醒”的形式,提醒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时防范非法诈骗。

 
而这一次再跟国家反诈中心联手,借力腾讯微信朋友圈这国内第一大社交互动平台,实现对大众进行“点对点”的宣教,提供了互联网反诈宣教的一个新思路。

对于腾讯来说,相当于在反诈骗方面再迈出了一大步——

不止步于支付环境的治理,还要发挥自身优势向大众科普诈骗的危害。

不得不承认,在网络如此发达的当下,有人的地方,就有出现诈骗案件的可能。

甚至在一篇警方科普不要被骗的推文底下,都有网友在线展示什么叫做“不信邪”。



但越是这样,我们越不该对反诈这件事丧失信心。

要相信随着大众的警惕性在花式科普中逐渐提高,惨剧一定会越来越少的。

最后还有个小互动:在动画的结尾,长颈鹿警官提到了一名“卧底”。

正是因为TA及时把消息传回警局,才让整个反诈行动能够顺利进行。

那么从视频中的线索来看,东北虎、鳄鱼和狐狸之间,谁是那个警方的卧底呢?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答案。





· 一 周 热 点 回 顾 ·


愿天下无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