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案例分析】——一次共情

2014-03-12 李跃儿芭学园

文:海月琴
    
那天我接班车,淘贝儿被爸爸送来,一过来就使劲地哭。我询问情况,因为当时时间有限,爸爸没说清楚。

   

我把淘贝儿抱上班车,让他和提提坐在一起。提提手里拿着两根棒棒糖,满怀关切地看着淘贝儿说:“我要分享一个棒棒糖给我的好朋友淘贝儿。”可是淘贝儿哭得太伤心了,顾不上理会提提的好意。

“宝贝,你为什么哭呢?”我坐在淘贝儿的面前,轻轻地握着他的小手问道。淘贝儿没有理我,伤心地哭着。


两三分钟之后我又问:“淘贝儿,我觉得你哭得特别伤心,发生什么事了吗?”

淘贝儿哽咽着断断续续地说:“妈妈……妈妈……”

听他这样说,我想可能是早上在家里妈妈说了什么或者做什么,让他伤心了。


“请告诉我,妈妈怎么了?”


“妈妈没有跟我说……”

“妈妈没跟你说什么?”

“妈妈没有跟我说她就走了。”

“哦,原来这样啊。我想那是因为妈妈早晨上班太早,走的时候没有来得及告诉淘贝儿,所以就伤心了,对吗?”


淘贝儿点点头,渐渐平静下来。


我继续说:“你想让妈妈早上送你,是吧?”

“是。”

“那,你看这样好不好——咱们跟妈妈说一声,下次走时一定要告诉淘贝儿‘妈妈上班去了’;如果妈妈不忙,就让她来送淘贝儿,如果妈妈很忙,就让她去上班?”

听了我的建议,淘贝儿点了点头,停止了哭泣。

班车到芭学园了,孩子们陆续下了班车。园门开着,但淘贝儿并没有进去,而是用手抓住门,站在门的旁边。那天是星期一,孩子们的包很多,我要等孩子们都进屋了才能把所有的包都拿进去。在这个过程中淘贝儿一直站在那里。等我把孩子们的包都拿进去了,他还站着。


我突然想起把一样东西忘在了车上,便返回来取。这时,淘贝儿扬起脸看了看我,开口问道:“海老师,你的东西拿完了吗?”


“拿完了。”


“那现在我可以和你一起进屋吗?”


 “当然可以啦。”


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过来,原来淘贝儿一直在等我。他从下车的那一刻开始就在等待和我一起进屋。在我提包的时候,他看见我正在工作,所以没有来打扰。


他静静地站在铁门边,等待我干完了所有的事情之后才过来问“老师拿完了吗?”虽然只是一句话,却让我很感动,直到晚上躺在床上还在想着这件事。


接下来的两周,每一天淘贝儿来园后都会站在铁门旁边,等我工作完了,牵着我的手一起进屋。有几次我特别想抱一抱他,想到这只是我的需要,就忍住了。淘贝儿以一个高尚的状态在帮助我,这时我如果按自己的需要把他抱在怀里,就是以成人自居,把他当作小孩,而不是真正地尊重他……因为在精神上,他与我是平等的。


进了门厅,淘贝儿很快就换好了鞋,自豪地对我说:“海老师,你看,我自己换好鞋了。”(淘贝儿以前换鞋都会磨蹭到最后)进屋之后马上去洗手,洗完了便跑到我的面前说:“海老师,你看,我的手洗干净了。”虽然没有说好多的话,但从他的眼神里可以看出对我的信任。我特别感谢淘贝儿,他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给予孩子的同时,孩子会回馈你更多的爱。


因为那次的共情,我和淘贝儿成了知己,我俩也因此获得了成长。


李跃儿评析

海老师在孩子伤心的时候,对孩子进行了共情。我们看到她不是在没有线索的情况下自己乱猜,如果那样,可能会搅乱孩子对自己情感的认知。她是在孩子已经表达出部分内容之后,判断出孩子伤心的原因,又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孩子的心灵,以达到共情的目的。


共情需要一种能力,就是能够感受对方并能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在表达的过程中与孩子恰当地互动,使其成为交流情感的畅通渠道。


老师对孩子的一次倾听和共情,赢得了孩子全部的信任和爱戴。这样,孩子就会把老师当成自己的朋友和知已,愿意和老师分享他的每一份快乐和收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