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 孩子不愿意分享玩具是自私吗?
图:芭学园孩子
为什么孩子会不愿意分享玩具?这是自私吗,该怎么引导?一起来看芭学园老家长龙儿妈和大李的一段交流。
龙儿妈:
小龙儿入园前,当他和小朋友进行社交活动时,小龙儿爸爸或是我总是在他耳边嗦嗦叨叨的,诸如:“你是哥哥,小弟弟想玩一下你的玩具,你就让他玩嘛。” “别哭,他不愿意还你,就让他再玩会儿呗。“别和小朋友抢,他不愿意让你玩就算了,玩具是人家的嘛。”等等。
小龙儿肯定被我们的逻辑搞糊涂了,自己的玩具别人想玩就应当给人家玩,别人的玩具自己想玩却不可以。
刚开始上幼儿园时,小龙儿在遇到与小朋友有争议时,不知失措,只好委屈地哭,还是那种特别压抑的抽泣,希望大人主动来帮忙解决问题。惭愧呀,当我们收到老师的反馈后,开始意识到了我们自身的问题。
小龙儿有一个小朋友,青青姐姐,比他大一岁半。青青是在传统园上学,她的妈妈也甚为传统,拥有很多中国的传统美德,勤劳、克己让人、以朋友为重。青青妈妈总是要求青青礼让其他小朋友,小龙儿忒喜欢青青姐姐,可能就是由于青青每次都让着他。
我内心也喜欢让小龙儿和青青玩儿,因为知道小龙儿不会受到伤害。有时候,看着小龙儿固执地不让青青动他的玩具,然而青青却总是和小龙儿分享自己的东西,心里也常常出现不好意思的感觉,心想,瞧人家传统园的孩子比咱的孩子懂事多了。
一次,我带小龙儿去或或家做客,或或比小龙儿小,在李跃儿芭学园的另一个园区上学,那感觉可真是不同。
一进门,小龙儿就被或或的大汽车吸引,他刚想拿,就被或或喝住,“不可以!”小龙儿讪讪的停了手,转身想去摸另外一个玩具,结果又被或或制止。或或妈妈无奈地笑了一下说:“李跃儿的理论又不让强迫孩子分享玩具,只好随他去了。”
小龙儿在处处碰壁后,缩到了一个角落,有些不知失措。我赶忙拿出几本英文儿歌书(是带给或或的礼物),然后招呼小龙儿说:“这是咱家的东西,来,咱们看书吧。”我抱着小龙儿,一起拍着手唱着儿歌,间隙中,我附耳对小龙儿说:“不要看或或,专心唱歌,我保证他会来找你玩儿的。”
果然不出所料,或或被我们陶醉的样子吸引,也走过来,开始跟着节奏拍手。一曲终了,或或已经接纳了小龙儿,俩人开始一起玩了。他们俩的玩儿法很有“李跃儿芭学园”特色,用的都是一些术语。“我正在工作,请不要打扰我。”“我在排队等待呢,可以让我玩一下吗?” 俩人开始很有规则地享用每一个玩具。
从或或家回来后,我开始注意观察青青,我有些疑惑,都是孩子,难道青青就乐意让着别人?青青特别喜欢在我们家玩儿,因为我们家的环境宽松,她可以把装玩具的纸箱子倒空,然后坐进去当船划,她可以用沙发坐垫做成一个‘兔’窝儿......每次家里都被她和小龙儿折腾得一片狼藉,我们从来不觉得有什么。青青妈妈也不用陪着。
一次,青青和小龙儿发生了争执,俩人各拿着一个玩具的两端不松手,谁也不让谁,忽然,青青松手了,像往常一样放弃了争夺。然后,我听到她在和小龙儿说:“我让着你吧,要不然你就不让我到你们家玩儿了。”看来青青很怕失去友谊。我心里一动,难道我愿意让小龙儿也这样“怕”吗?
有同事提出疑惑:“小龙儿在自己不玩的情况下也不许别人玩他的玩具,而且明知道别人也很想玩,这样是不是缺少点人情味和同情心?如果这么培养下去,孩子会不会太以自我为中心了?”
我个人的理解是:孩子只有在确信完全拥有对自己东西的处置权后,才可能放松地享受与人分享的乐趣。如果他愿意和人分享,那他将是心甘情愿的分享,不会是因为迫于成人的压力,也不会斤斤计较地惦记着回报。
李跃儿:
龙儿妈妈,你说的对极了!人的生存本能会使他先将自己照顾好,才能有心力去照顾别人。这是自然赋予人类的特质。成人有了社会经历,经过了漫长的教育时期,利用自己已经成熟的意识控制自己,有时会做出在自己食不果腹的时候仍然能将食物奉献给他人、或宁愿让自己冻死也要将保暖品让给他人之类的壮举。当这种壮举发生时,便要被大肆宣传。之所以宣传,就是因为这种壮举不是人类轻易能够做出来的,而是个人通过意识和思想所达到的。
儿童是没有成熟的人。尤其在六岁之前,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自己的工作和探索建立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人格状态。生存的本能会使他们无意识地先保证自己的安全和自己的生存没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人类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如果孩子从小就学会不去建构自己的生活而去帮助别人,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不会是很美好的。这就像在自己的家庭里夫妻情感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家庭面临破裂,却每天忙于帮助别的夫妻修复关系一样。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每个家庭都不会安定。家庭不安定,社会也不安定。
由此看来,每个人先让自己生活得很幸福了,再去帮助别人,是符合人类生存规则的。
另外,儿童的情况与成人不同——他们每一个成长时期都有不同的任务。三岁之前,他们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收集环境中的表象,为将来形成概念而准备好丰富的材料。三岁之后,他们逐渐脱离了对物质本身的探索,进入到物与事、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索。
当他们发现了“我”之后,首先探索的是其它的事物与“我”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他们首先发现了哪些物是归我的,哪些是别人的。我对“归我的物”具有哪些权利?“不归我的物”我应该怎样处理?在儿童探索的这一阶段,成人帮助他们的最好方式是让其发现世间的这一法则。如果这时我们急于让孩子去学习大公无私的精神,只能导致他们概念的混乱。由于孩子内在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成人如果这时要求他们将自己的物品分给别人,就会造成他们对物质的没有安全感,这种没有安全感反而会使他们变得贪婪和自私。
自私的概念是:在明知道为了自己利益的行为会使别人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时,还要继续选择保护自己的利益去损害别人的利益。
孩子的自主敏感期是无意识的探索行为,不能叫做自私。人类成长机制像世间万物一样,是一个普遍的真理,无论什么国籍、什么人种、什么阶级,他们的孩子都要经历这样一个成长过程。破坏了这个成长过程,也就意味着破坏了孩子的发展和自然规律。
有智慧的成人应该是帮助孩子发展的,而不是在孩子发展期将成人的道德观念套用在孩子身上。我们如果想使孩子大公无私、关爱别人,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这样的环境。孩子是环境的产物,他会吸收环境中的所有因素而形成自己的人格状态。
按:图文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转自“李跃儿芭学园”及芭学园微信号lyrbaxueyuan。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看到龙儿妈的更多记录
| 你问我答 |
问:
李老师,最近真的是很困扰,关于我家孩子晚上睡觉的事。她今年已经8岁了,仍不敢自己睡觉。一到晚上睡觉时间就闹,原本为了安抚她,睡前陪睡,但半夜还是哭醒,要我陪。搞到现在大家都受不了。
我们试过和她谈心沟通,没用。后来我老公采取强制性手段,但我总是觉得不妥,又没有更好的办法。请问这样的情况要怎么办呢?该不该用强制性手段呢?好几次睡前谈话中,她都表示自己无法做到,我也尽力鼓励她了。而且发现她的脾气越来越差,是否也和这个有关呢?
答:
能够感受到妈妈的困扰,这个事情可能是一个挑战,爸爸妈妈是否足够坚定,是不是真的相信孩子可以自己睡,在孩子一次次做不到时能不能坚持不对她发脾气。要做到这样很不容易,但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用强制手段让孩子自己睡,当孩子做不到时对孩子不耐烦,可能让孩子有一种被推开的感觉,孩子害怕这样的感觉,会更加抓紧爸爸妈妈不放开,我们试想一下自己是孩子,能体会到那种感觉,对吧?
睡前爸爸或妈妈可以给孩子讲故事,陪着直到孩子睡着,等孩子睡着以后离开。半夜孩子如果哭醒,要妈妈陪,就陪着直到孩子再次睡着,然后离开。如此可能要往复好多天,好多次,会很辛苦,但这是“短痛”,会过去的。在这期间,可以多一些游戏、散步、一起做饭等亲子活动,孩子内心有爸爸妈妈充足的爱,才能有力量去度过这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