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小神偷”---关于延迟满足和坚持原则
图文原创:尖尖耳(芭学园摄影师)
芭学园里每天上演着各种各样的“戏码”。你永远都不知道孩子会突然做出点什么事来……
就像这天,我被一股香气吸引,进了海棠班。老师正在厨台上煎葱花饼呢!几个孩子围着老师,充满期待和流着口水,观看这个芬芳浓郁的过程。
煎饼是今天孩子在厨艺区工作的成果。孩子做的葱花饼,做好由老师来煎。
闻着葱花散发的香气,看着自己的作品慢慢变成美味食物,简直不能再棒了。
烤好的小煎饼放在盘子里,围观小朋友们纷纷流着哈喇子表示想吃。老师说:“一会儿吃饭的时候大家一起分享。”
很快就要吃午饭了呢。 孩子们一般都可以控制着这巨大的诱惑,等待分享时刻的来临。(这就是延迟满足啊。午饭时所有小朋友一起分享食物,是非常温暖的氛围……)
其他工作区也开始归位了,大家洗手喝水,然后准备搬小凳子到里屋去听布偶故事了。一个宝贝嘻嘻哈哈地,迈着欢快的步子冲过来。
(当时我还不知道他要干嘛,只是觉得他很好玩,一脸想要干坏事的样子……)
配白:哈哈哈哈,我来啦!
他站到老师旁边的椅子上,抓了一个煎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到了嘴里。
真是说时迟那时快!比说时迟那时快还更快!所有人还没反应过来呢,饼子已经进了嘴巴里。
老师刚反应过来,下意识地想把饼拿出来。
可是这小子,简直是铁齿铜牙!别说拿出来了,用力拔都纹丝不动啊。。当然,老师也没用力,只是告诉他:DD,请你松开口,等会儿我们吃饭的时候再一起分享。
老师在等待孩子主动松开口。
好吧,人家硬是咬牙不放。
有人抢先吃了煎饼,旁边的小观众们按捺不住了!纷纷摩拳擦掌蠢蠢欲动!老师担心城池失守引起混乱,就松了手,维护周边秩序。
他就飞快地溜走了。一边溜一边把整块煎饼都塞进了嘴里。为了防止别人把煎饼从他嘴里拿走,他用双手捂住了嘴巴。关紧了大门,谁来也不开!
烤煎饼的老师在维护煎饼摊的秩序,并且告诉大家吃饭的时候每个人都能分享的。群众们平静地散开,搬上椅子到里屋去听故事了。
另一个老师和这个DD解决问题。 DD捂着嘴就是不撒手,捂得死死的。老师看着他,说:“这个煎饼是我们一会儿吃饭的时候每人分享一个的。你现在已经吃了一个,吃饭的时候就没有了哦。你同意吗? ”
DD点点头。
“好吧,那你坐到这边吃吧。 吃完了再去听故事。”老师说完就离开了。
DD坐在桌子旁边边,终于放心地开始嚼他的大煎饼。 我问他好吃吗?他点点头,露出满意的表情。
陆陆续续,有一两个小朋友加入这个桌子阵营,不过人家是坐在这里倒上一杯水,慢慢地喝上。
我们的DD坐在椅子上身子一直扭来扭去,非常努力地在消灭嘴巴里的大煎饼。
看到别人在喝水,DD好像想起来什么事情,一溜烟地跑出去了。
原来拿来了他的小水壶,给自己倒了水,终于就着水,把饼子嚼碎咽下去了。
然后人家心满意足地去听故事了。
【完】
【延展讨论】
坚持原则 VS 满足孩子
尖尖耳: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延迟满足应该是孩子遵从自己的意愿选择稍后满足,而不是遵从大人的选择。
大人经常会和孩子发生这样的冲突。比如说,父母规定孩子每天只能吃两块巧克力,或每天只能看一集动画片。当孩子三四岁之后,家里的规定肯定也会越来越多。
孩子也许早上已经吃了两块,到了晚上他非要再吃一块,不给就大哭大闹。父母希望孩子可以遵守原则,延迟满足,等到第二天再吃巧克力。孩子表示一刻都不能等,就想现在吃。
冲突和对抗就发生了。 这时怎么办?
是坚持原则,还是满足孩子?
蓝豆豆:
看到尖耳提出了延迟满足的问题,我顺道也就八卦一下。延迟满足,其决定权在于孩子,而不在于父母,孩子有权利决定是现在,此刻,还是在未来。
在这里面,我觉得芭园老师是非常精准地同时处理了两个问题:规则和孩子的自主权。
对于dd来说,什么时候吃煎饼,此时此刻,还是未来,是他的自主权,dd选择的是在此时此刻,他很享受这个当下。
对老师来讲,dd无疑是破坏了规则了的,毕竟如果dd这么做的后果,很多孩子就会一哄而起,就破坏了:中饭时我们一起分享的规则。
这里面我们看到了芭园老师的专业和分工:规则被打破的时候,有人去维护规则——老师护着盘子,防止“破窗效应”,另外一个老师去处理dd的破坏规则。
而我们家长的处理,相对来讲就缺乏这种协作和弹性,缺乏这种默契,很多时候是爸爸严厉,妈妈心软,老人护着,结果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maxiya:
摄影师抛出问题了,我也试着来答一个。海棠班的老师做出了三种解决问题的尝试。一是“下意识地想把饼拿出来”,到嘴里的食物那是一定得用尽全力捍卫的。二是和孩子商量“请你松开口,等会儿我们吃饭的时候再一起分享”无奈,被DD用行动坚定地回绝。三是“你现在吃了一个,吃饭的时候就没有了哦。你同意吗?”DD点头接受。
拿PET的方法来分析下,处于问题区的到底是孩子,还是老师。吃到饼的孩子好开心,哪来什么问题。处在问题区的应该是老师,饼被孩子“偷”走,延迟满足的规则被破坏,还会有其他孩子来抢饼的担心。
处在问题区,可不一定处在情绪区。我想这是不是就是芭学园的老师处理得比较好的地方。从尖尖耳的描述中,我看到老师不带情绪地处理着问题,给出了三种解决方案。因为没有把情绪混进问题里,所以问题解决得很顺利。
回到尖尖耳提出的问题,到底是坚持原则还是满足孩子?其实,这只是家长自己的问题。只是当焦虑、担忧、愤怒、期待等等情绪混合进来的时候,我们往往想不到在“坚持原则”和“满足孩子”这两极之间,也还有更多可以被接受的方案。
你的观点是什么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 图文为芭学园摄影师尖尖耳原创,延展讨论为网友发言。图文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转自李跃儿芭学园微信,以及微信号lyrbaxuey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