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戏剧和故事变成孩子情绪管理的小工具
文/蔡雪漪
芭学园教育督导
记得在女儿一岁半的时候,每天晚上睡觉前,她都会要求我讲故事。但开灯讲绘本故事会让她很兴奋,产生入睡困难。
于是自创了一个办法:每晚给她口述“闹闹”的故事——主人公“闹闹”其实就是女儿的化身,所以每天的故事内容有相似又不会完全相同。
女儿很喜欢我讲的故事,一开始是因为她觉得我讲的“闹闹”跟她很像,后来她发现故事里的“闹闹”其实就是她自己,这让她对故事更感兴趣了。
每天睡前温习一遍她白天发生过的事让她觉得很有意思,她能熟悉故事里的所有细节,并且能跟我产生讨论,而我在叙述的过程中也会加入对她行为的评判和引导。
比如白天因为某件事情她发脾气了,我在描述的时候就会问:“‘闹闹’为什么要发脾气呢?如果换个方式会不会更好呢?”女儿也很乐意跟我讨论,有时还会提出她的疑问,并且在心平气和的情况下,她也更容易接受我的观点。
于是,每天的睡前小故事变成了女儿情绪管理的小工具。
那时,我还没来芭学园,也从未研习过教育,不知道其实这样的故事还挺符合小年龄段孩子的需求:简单、有重复、又有些许变化。
故事是芭学园孩子一天生活中重要的环节,它的作用在于为孩子提供情感和情节创造的支持,而这些故事都是由老师精心准备的——包括故事的内容、使用的道具、氛围的营造。
芭学园的课程是以四季变化为基础延展出来的,所以故事的内容也会体现出季节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比如:春天,万物复苏时我们开始春耕,这时故事主题会有种子宝宝、植物生长等;夏天,根据春耕期间的发现,会衍生出不同故事主题,如蚕宝宝的生长,毛毛虫的变化等。
故事既保留上一季的部分内容作为链接,让孩子能够巩固刚刚吸收的知识又加入了新的刺激,促进孩子更高一阶的认知发展。
讲故事所用的道具都是老师和家长们手工制作的布偶、动物,自然界的木块、松果等各类物品,所有的东西都散发出浓浓的生命气息,而且专用的故事桌上会事先摆好故事场景,用纱盖好,当孩子沉静下来静待故事开始时,老师掀开纱布,抖起轻柔的波浪时,全体孩子都会不由自主的发出“呀......”的惊叹声。
幸福感顿时在所有人身上流淌。
太阳班的小厉老师给孩子演示故事,简单的语句让孩子听得入迷,有个孩子在故事讲完后还意犹未尽,盯着小厉由衷地说:“你的故事讲得真好听。”
显然,故事的内容已经根植于孩子的内心,同时幸福的滋养会支持他一天的生活。而且每到周五,老师还会组织孩子进行戏剧表演。
孩子们以情景游戏来表现出一周的故事内容,这不仅仅是娱乐,更主要是为了鼓励儿童思考问题,感受各种情感,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挥创造力。
(图为2014年芭学园戏剧节剧照)
孩子们既是演员又是观众,他们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探索和检验自己的想法、和他人的关系,借用戏剧的表现形式积极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在这样有一个有趣的领域中,孩子能感受到世界、体验到快乐,并且在假装扮演中孩子能分享到别人的感受和认知,能逐渐改变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偏见(戏剧具有疗愈作用)。
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或活动时,家长也会成为戏剧的参与者,创作剧本、制作道具,上台为孩子贡献精美的视觉享受。每次我们的戏剧节结束之后,总能收到家长关于孩子变化的积极反馈。
有妈妈告诉我说他们家孩子在戏剧节上看过《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儿》的故事后,非常感兴趣,对刷牙的态度更积极了,每天都自己主动要求刷牙。
我女儿在芭学园戏剧故事的伴随下长大了,虽然现在她依然爱听“闹闹”的故事,但已经不能满足于此,对她来说,“闹闹”已经成了和妈妈之间亲密互动的桥梁,而且每次讲故事前,她都会关照一句:“我今天发脾气和哭的事情不要讲啊!”
延展阅读:
点击文章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获取2014年芭学园戏剧节的精彩剧照;
回复数字“214 ”获取《特别推荐给爸爸妈妈的绘本和戏剧具体内容》。
幼儿园 | 小学部 | 亲子园 | 山林基地 | 培训 | 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