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人格建构 | 让孩子站在自我的立场进行选择和判断
文/李跃儿
说起“自我”这个词,很多人会感到它很虚,人们比较容易认为“自我”就是一个词,没有什么意义。其实“自我”虽然不像物质那样容易被摸得着,看得见,但它是存在的。
“自我”,说得简单点就是一个人具有属于他自己的思想,属于他自己的感受,属于他自己的经验,属于他自己的观点立场、爱好、天生气质等,这些东西综合表现的结果就是自我。
古代孔融让梨的故事,多少年来中国的家长都以此为标准教育孩子,希望孩子能表现出这种有爱的精神。
其实人的自然生存本能让人这种动物跟其他的动物一样,在生存的环境中遇到冲突时,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人都能自己保护自己的生命,自己想办法让自己活好。
正是有了这样的本质,当有人为了别人而舍弃自己的利益时才使人那么佩服。人们争相传颂大公无私舍已为人精神的原因,是因为这样的行为不是人的本能。后来这种不是本能的行为就成为理想。
在孩子展开本能和完成自然本性的时期,人们希望他们的本性是那种社会性的、理想的,所以就教孩子会违反自然本能建构理想道德。如果人们都没有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没有意识建构自己稳定良好的生活而成天到处帮助别人,这个世界就乱套了.
所以我们应该首先帮助孩子完成符合自然本性的建构使自己获得良好生活的能力,然后在他们的生活中再渗透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去帮助别人的良好品德。
孔融让梨:
按照自然属性,一个孩子在选梨时(如果他喜欢吃),他就一定会选那个大的梨。但当被教育之后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孩子的本能和教育他的愿望之间出现了冲突。
如果这个孩子知道按照自己内心的需要选了大的梨,那个教育他的人仍然会爱他,他可能就会按照自己的本能愿望去选择那个大的;
如果这个孩子曾经有过不按照教育者的要求去做,教育者就会不高兴的经验,为了生存,儿童会紧紧依恋教育者,努力达到养育者的要求,去愉悦他们,他们就会违心地去拿那个小的,并说一套让养育者高兴的话。
表面看上去儿童似乎获得了提升,孩子按照社会的道德准则选了小梨,但实际上由于违背生存的本能,他会非常痛苦。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儿童就会被建构起永远按照外在的要求标准去对自己的生存冲突做出选择,也就是站在权威或者批判者的立场去选择。
这样人就失去了自我。
丢失自我的结果是:在冲突中选择时,他的内心会在本能与自我,本能与假想的别人的要求之间摇摆。
没有自我的人在生存需要选择时他们会在本能与超我(那不可见的权威要求)之间摇摆。他们的自我不能做出裁决:要不然他们就选择满足本能,甚至为了满足本能而犯罪;要不然他们就选择满足别人的生活,一辈子感到生活得很累。
儿童首先要练习在自己的生存环境中保护自己,才能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建构利他的精神,否则就会利用利他来获得安全感,例如,帮助他人是为了使权威认可自己,以获得权威对自己的爱。
当一个家长不能认识到孩子作为一个人,需要按人的本能来成长出自我时,他就有可能逼孩子做出对自己不利的选择。
来看这个案例:
一个被家长认为软弱的女孩子,平时看上去真的就不是勇往直前的那个类型,有一天她对老师说,班里的一个孩子没来上学是因为生病了,因为他们两家在一个小区住,昨天晚上她和妈妈去了那个孩子家,她知道那个孩子生病的事。
当她说出那个孩子生病的事实时,另一个很勇猛的男孩子大声地反驳她说:他根本没病,他是出去玩了。女孩子只是小声争辩了一句,男孩便冲过去更大声地向她吼叫,这女孩立刻不再争辩,悻悻地离开了。
孩子是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做出选择:保护自己的身体和生命比保护那个观点更重要。这是苍天赋予儿童的生存本能,否则在大自然中儿童不会有多少机会能长大成人。
儿童能够站在自我的立场上对事物进行选择和判断,说明这个儿童身边的成人认可孩子是儿童,没有急于让孩子成为成人。
给孩子机会成长起自我才能在本能和超本能冲突中,理性地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理性就是我们说的自我。有自我的人很少盲从,很少会不理性,很少会选择破坏性,因为他们不会违心地受制于别人。
教育的作用,在于提升人的本质。有一天,人被提升到自愿地、无意识地把最好的条件给了最需要的人和最爱的人,那时他们就成了一个理想的优秀的成人。
儿童有时也会在爱的驱动下本能地做出这样的事情来,但这是为了自己的爱,而不是道德。所以,给儿童灌输理想化的道德是危险的,但道德建构是没错的。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判断和选择,判断和选择如果失去了自我的立场就会变得困难,没有获得足够发展自我的孩子很少有选择和判断的机会,他们大多数情况下让别人替他们做选择。在这一点上,成人要放权。
儿童的任何一个选择和判断都是有价值的,所以要我们要非常珍惜可供儿童选择和判断的机会。
具体操作:
当孩子需要时,不要用你的态度影响孩子;
在为孩子建构原则时,不要让孩子因为害怕你而听你的话;
你不要让孩子因为想要你的奖励或惩罚而做选择;
让孩子经历一个过程:发现什么是对自己有利的,什么是不利的。
延展阅读:
⊙ 本文选自李跃儿《关键期关键帮助》一书,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其他媒体平台及公众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
做 最 懂 孩 子 的 教 育
www.liyue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