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二次控旺,两喷八防”?这个让玉米高高高产的技术,我用了7年来研究
也许有人迷惑不解:
玉米为啥搞要“二次控旺”呢?!“八防”防的啥呢?!
20年多年前,玉米化控防倒从“多效唑”过渡到“玉米健壮素”后,再定格到“乙烯利控旺剂”。这期间,作者和很多合作伙伴们,一直坚持学习,也一直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试验对比(上面这本书,已经有25年的历史了)。
至今20多年过去了,玉米的品种类型、土壤的肥力、气候特点等都已经改变,可是,你的玉米“控旺技术”与时俱进了吗?
“你用成吉思汗的骑马术,追不上今天的高铁!”
什么是“八防”呢?——玉米的生长季节,“病害、虫害、旱害、高温热害、瘠薄、盐碱、倒伏、早衰”8大危害,直接威胁着玉米的稳定高产!对这“八大危害”的防控能力,决定了你的产量高低。
打一个比喻:每个人的玉米产量“本应该”都实现亩产2500~3000斤,为啥很多实现不了呢?!——更多的时候,你的产量不高,是由于“种植者的失误和错误”造成的多项减产的结果!因为,玉米种植管理细分有十几项,每项减产100~200斤,就是你现在的产量水平!
你家玉米产量的高低,除了取决于“智慧施肥”和“综合抗性好的品种”这“玉米高产的两条腿”之外,还取决于你对“八大危害”的防控能力!——同样的肥料钱,同样的品种,同样的打药,为啥你比邻居家减产?你想过没有?!你真的认真想过吗?!
请注意:千万不要说“某某品种不用控旺也不倒”那样幼稚的话!因为,风大雨大的年份“大树还倒呢”!没有任何一个玉米品种,能保证不倒!
品种的好与坏,要看综合抗性!——因为,品种的“综合抗性”决定了对不良天气的抵抗能力,稳产是根本;
产量的高与低,要看种植者的科技素质!——因为,同样的品种、同样的投入,但“不同的施肥”和“不同的管理技术”,产量差距几百斤!都是你对“智慧施肥”的不懂,以及“八大危害”的应对不利等造成的减产的嘛!
你减产的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你对科技的“不真懂”或“真不懂”!
所以说,种田增产增收,必须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真正科技水平!
追寻真正的科技,我们应该一直在路上!
第一部分:“一次控旺”五大弊害凸显
因为,多年来,玉米“一次控旺”防倒伏的5大弊害已经凸显出来:
1,一次用量小了,防倒效果差。
2015年秋,衡水市和石家庄市的玉米倒伏让很多种植户损失惨重,也让种子零售商十分焦头烂额!而且,武邑县一农资经销商向北方农村网反映:他卖的两大名牌抗倒剂,90%的地块竟然也是倒伏的稀里哗啦!
2,一次用量大了,容易出现药害。
见下图,衡水某农户一次过量使用“控旺剂”,穗位降到“膝盖下”。
3,早用了,虽然降低穗位高度,但不会降低株高。
因为,玉米植株在穗位以上出现“补偿式”增高(报复性增长所致)。
4,晚用了,虽然整体株高降低,但穗位偏高。
如下图,某高密度品种的“一次控旺”的试验田长势。
5,单用某一种“控旺剂”,会造成减产。
“单用控旺剂”往往诱发玉米早衰(“青枯”或“黄枯”等症状的茎基腐病加重),甚至诱发玉米“大斑病”导致叶片提早干枯影响灌浆(生育后期玉米因不能青枝绿叶“活秆成熟”而大幅度减产)。
高波、赵久然、王海永三位专家的分别研究表明,玉米使用乙烯利成分进行控旺会减产。
①东北农业大学高波等认为“施用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对玉米有一定的副作用导致减产”;
②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赵久然等认为“在玉米果穗生长发育阶段使用乙烯利类药剂,喷施玉米植株,会导致玉米果穗发育畸形,穗粒数减少”。
③中国农大王海永等3个试验结果证明“玉米喷施乙烯利导致单穗重降低,进而导致减产”。
第二部分:我们的“二次控旺”试验,是从两篇文章引发的
说实话,北京奥运那一年之前,我们对于“玉米控旺剂”也是昏昏噩噩,也没太当回事儿。
2008年《作物杂志》刊发了中国农科院试验报告《化学调控玉米抗倒及产量性状的效应研究》指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穗粒数和粒重均呈下降趋势。同等密度下, “控旺剂”在拔节时处理,对雌穗分化有影响,穗粒数减少(单穗减少7粒~55粒不等)。提出了“为减轻负效应,应将喷药时期提前到苗期,或推迟到大喇叭口期”。
对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而言,可谓是“一文激起千层浪”,几个“为什么”涌上心头——
为什么会减产?
为什么要提早的苗期喷药?
为什么要推迟到大喇叭口期?
为什么最早的“玉米健壮素”在抽雄前喷药,后来的产品都提出了6~12叶喷喷施?这中间存在什么玄机?
因此,此后的两三年时间,多种试验一直进行中:苗期5~6叶喷过,12个叶也喷过,在降低株高上没有半点突破。“大小行”和“一穴双株”,矮壮素,助壮素(甲哌鎓),烯效唑,以及“缩行(距)扩株(距)”等等试验。可是,很遗憾,没有实质上的技术突破。
2010年,山西省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的试验,“6叶+10叶”各喷一次控旺剂的“株高”、“穗位高度”、“增产剂”三项指标,竟然是比“其中6叶一次”或“其中10叶一次”的效果都好!具体数据见下图:
结论是:拔节前期,一次性喷施控旺剂对玉米的“株高”+“节间长”+“穗位”都没有太大影响,进入生殖生长阶段效力大大减弱,而推迟到大喇叭口期喷施则可促进穗分化的进行。
以上两个试验数据整合到一块,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豁然开朗”!
2011~2014年之间,特意安排了一些“铁杆示范户”进行了小面积试验,都反映效果不错。
【补充说明】后来在调阅大量科技资料时,发现了2002年第5期《农业科技通讯》刊发的山东聊城农科所《玉米喷施乙烯利增产效果显著》一文,提出在“大喇叭口期”和“雄穗即将抽出时”,亩用25毫升乙烯利各喷施一次。虽然把玉米“二次控旺”的技术提前到很多年,但是,由于资料年代久远且在后期不方便喷施(玉米健壮素没有推广来来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没有采用这个数据。
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仅仅在沧州吴桥县何庄村得到反馈:该村多年来一直有抽雄前喷施30毫升乙烯利的传统保留,建议该村侯姓村民降低单次用量,最好“二次控旺剂”,他们村有的人前期用控旺剂没有效果,在抽雄后前补充了一次乙烯利(但一天后下雨了),效果明显,没有感觉出来减产。
第三部分:近三年,“二次控旺”由单一产品改为“多防组合”
光阴似箭,时间进入到2015年。
这年《农业科技通讯》第4期刊文《玉米不用时期喷施化控剂的效果研究》指出:“玉米4~7叶喷施控旺剂不能降低株高,8叶展喷施可降株高5.9厘米,但千粒重降低11.9克”!
这篇文章,再次验证了“早喷不能降低株高”的论断,同时,也佐证了为什么“单用控旺剂”会造成不同程度减产的论断!
——主要体现在“空杆率提高”、“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这三个方面,北方农村网分析,“单用控旺剂”减产,更多地因素应该“诱发青枯病”和“诱发早衰”(控旺剂主要成分“乙烯利”,控旺防倒,就是刺激加大植物体内五大内源激素之一“乙烯”的作用而已)!
而且,高波、赵久然、王海永等三位专家的分别研究表明,玉米使用乙烯利减产(详见第一部分第五项)。
怎么应对呢?!
为此,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调阅且打印了几百页的试验资料,亲笔记录了两大本的数据分析,从中甄选了5个方面的资料,予以采信,进行了汇总整合:
①《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实验数据:玉米4~5叶期,7~8叶期,分别喷施不同的调节剂,可提高根系活力,增加茎秆粗度。
②《农业科技通讯》2013年第4期实验数据:4叶期使用,比7叶期使用增产显著。因为,4叶期使用,玉米基部1~3节茎粗增加,穗长增加,也增加了穗行数和行粒数【7叶期使用的基部1~3节的茎变细】。
③ 《土壤学》指出:缺乏微量元素“硼”会产生过量的生长素,抑制根系生长(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对此特别重视,因为,玉米体内“生长素”的过多会导致植株徒长,同时根系生长收到抑制,则容易倒伏且不耐旱)。玉米缺少“铁”会降低对真菌病害的抵抗能力(玉米苗枯病、青枯病、茎基腐病、大斑病都是真菌病害)。
④《化肥的科学使用指南》(第二版):玉米用微量元素“钼”增产8.7%~28.1%;玉米用微量元素“锰”增产5.6%~12.9%;玉米用微量元素“锌”增产8.1%~13.1%;玉米用微量元素“铜”增产11.7%~14.3%(铜元素对细菌病害也有预防效果)。
⑤2015年,北方农村网和有关农药厂家进行大量接触和沟通,获悉:除了河南某公司的40%乙烯利,亩用纯药4~6克使用玉米之外,更多的厂家和更多的产品都是“乙烯利”添加“羟烯腺嘌呤”或添加“芸苔素”,或添加“胺鲜酯”或添加“甲哌鎓”等减缓早衰的调节剂成分。
通过以上科技资料的汇总分析,确定了“四个定位”:
【1】确认了:单用“乙烯利”成分做为控旺剂,减产风险大。
【2】确定了:控旺剂用“乙烯利”必须添加3种促壮型调节剂成分和蓝色晶典六微类增产剂,势在必行!
【3】为了实现“省工省力,一喷多效”的效果,再添加2种温和型内吸杀菌剂+2种长效杀虫剂,可以“喷施一次,八种效果”:防倒+防病+防虫+防早衰+耐高温热害+耐瘠薄+耐旱+耐碱。
【4】根据本部分①②试验数据,以及玉米的生育历程分析和有关试验数据汇总(见下图),确定了“4~6叶”+“8~10叶”两次控旺!——目的是“两个避开”:一是避开有试验指出的“7叶”的敏感期,二是避开了“雌穗开始伸长的12叶(可见叶)”的可能敏感期。而且,多个实验数据佐证了8~10叶喷施更有利。
第四部分: 吉林省农科院的4次化控试验,证明了玉米耐药性
2016年第6期《东北农业科学》有吉林省农科院4次化控试验报告,足以验证了玉米对“控旺剂”的耐药性!
试验品种是335,亩密度5000株:
7叶、8叶、9叶、10叶各喷一次30毫升控旺剂:亩产1566斤,降低株高33.56%,降低穗位4.2%,穗长增加0.6厘米,穗行数减少0.4行,行粒数增加增加0.4粒,千粒重增加38.5克【附:对照喷清水处理的数据——亩产1176斤,株高3.4米,穗位1.4米左右,穗长16.4厘米,穗行数16行,行粒数31.8粒,千粒重290.5克】。
该试验结果表明:控旺剂随着喷施时间的推迟,株高逐渐降低、穗位逐渐升高(早喷降穗位明显,晚喷降株高明显)——喷施时期越早,出现“补偿性生长”也越早,穗位上部节间拉长也越明显。
对于该试验,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总结“三点”:
一是玉米对控旺剂的耐药性是比较强的,但4次控旺只是一个试验,不如“二次控旺”更有推广价值。
二是该试验从另外一个角度,佐证了“控旺的重要性”(335亩密度5000株不化控的株高和穗位高,很容易倒伏)。
三是这个试验是春玉米,最大的缺憾是“没有进行4叶、5叶、6叶”的同期化控试验。
第五部分: 玉米“二次控旺,两喷八防”很有推广价值
2015~2017年三年间,我们尝试了“1+3组合”(1种控旺剂+1种增产剂+1种杀菌剂+1种杀虫剂),逐渐过渡到“1+6组合”(1种控旺剂+2种增产剂+2种杀菌剂+2种杀虫剂),让农民朋友在4~6叶、8~10叶分别喷施一次。
这样,既让玉米“养尊处优,优生优育”,也避免了“单用控旺剂”空杆率提高、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以及“诱发早衰”和“诱发青枯”的可能性,而且田间基本没有病虫害发生,稳定增产20%以上。
增产原理,十分简单:2种杀菌剂预防了多种病害(苗枯病,褐斑病,瘤黑粉病,大小斑病,纹枯病,茎基腐病),2种杀虫剂防治了多种害虫(蓟马,红蜘蛛,玉米螟,粘虫),最重要的是2种增产剂又补充了10多种营养调节促壮成分(锌+硼+锰+钼+铜+铁+烊烯腺嘌呤+芸苔素+胺鲜酯+海藻素+甲壳素+氨基酸+核苷酸+茉莉酸等),同时实现了“一季喷两次,次次八防控”(防倒伏、防早衰、防病、防虫,耐高温热害、耐瘠薄、耐旱、耐碱),利于稳定增产增收。
2017年,北方农村网有意安排了“二次控旺,两喷八防”试验约几千亩,种植户均反映不错:
1,衡水景县俊芳合作社反馈:同一品种“二次控旺”后穗位高度在0.8~1米,而采取“一次化控”的穗位高度则在1~1.2米。
2,衡水深州王铭超反馈:“二次控旺”的底下节短,穗位低,抗倒能力强。
3,邯郸市北方农村网工作站反馈: 两次控旺进行了好几年,2017年不同时期的A、B两个实验(每个实验4个重复),A方案在夏玉米可见叶“6叶+8叶”各喷一次(间隔期6~8天),B方案是在“8叶+10叶”各喷一次。结果表明,A方案比B方案的穗位还能再下降5~10厘米。但两者后期株高没有什么差别。多年的实践证明:夏玉米在10叶期后再喷施控旺剂,效果不太明显。
4,湖北襄阳张波反馈:“两次控旺”的玉米棒子明显长一点(他提供的图中,果穗长度对比可长1厘米以上),“霸王根”增多。
5,衡水景县广川镇农村妇女陈随歌试验反馈:在玉米7~8叶期在和10~11个叶期,分别控旺一次,穗位结槌的高度在80~90厘米。另外一个品种“一次控旺”的穗位高度甚至到达1.4米高!
6,某地网友“远远85632590”反馈:我们这里已经应用好几年啦,比“只喷一次的明显”,间隔5~7天。
7,河北网友“春风十里”反馈:两次控旺,的确高产,间隔一个星期。其实道理和“棉花多次化控一样”。
8,衡水景县安陵镇刘俊峰反馈:“两次化控”的整体株高矮20厘米,穗位也矮20厘米左右,叶子发黑,抗旱更好。
以上“二次控旺,两喷八防”技术研究历时7年,其中无数次调整,无数种植户参与其中,提供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在此表示感谢。
在2017年基础上,北方农村网2018年已经安排了“二次控旺”约几万亩,等待秋天的进一步反馈。
特别提醒:因为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品种的抗耐性也不同,而且所采用的农资产品的厂家不同,也可能有较大差异,所以,建议各地朋友采用的时候“活学活用,灵活掌握”。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将以上技术公开,仅仅是期待对更多的种田户和农资经销商有更大的帮助,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欢迎沟通交流,共同提高,一起推动玉米的“稳定增产”的伟大事业!
作者:北方农村网科技总顾问 王智广(金草帽农技专家)
电话微信:13261580978
- End -
编辑丨农财君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