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宋同明:中国高油玉米奠基人,用一生坚守诠释一份情怀

叶凤林 农财网种业宝典 2022-05-16

1937年9月29日,在河南省宝丰县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一个男孩呱呱坠地。没有谁能想到,这个孩子长大后会在我国玉米发展史中厥功至伟,成为一代宗师。他就是玉米遗传育种专家、中国高油玉米奠基人——宋同明


他五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耕耘在农业科研一线,用自己的坚守诠释着情怀与担当,把丰硕的成果写在祖国大地的各个角落。


不胜枚举的奖励与荣誉,是宋同明人生天平给出的砝码。自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然而,这些荣誉尚不足以概括他的育种事业,总结他的人生价值。

宋同明(图片来源: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


中国高油玉米的奠基人


1956年,怀揣“让中国人吃饱饭”的想法,宋同明顺利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并于1961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成为我国著名玉米育种家和细胞遗传学家李竞雄教授的助手,开始了伴其一生的玉米遗传育种事业。上世纪60-70年代,是和平时期里充满危机和动荡的年代,宋同明没有被难倒,而是在困境中积蓄力量,逆风前行。


1981年,宋同明争取到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进修的机会,成为我国最早一批赴美学习的玉米遗传育种学者之一,这为我国高油玉米育种创造了前提条件。


高油玉米的选育,是从1896年在美国开始的。据了解,普通玉米含油量为4-5%,而籽粒含油量在9%以上的普通玉米就是高油玉米。在美进修期间,宋同明了解到高油玉米的价值与发展潜力,认定发展高油玉米特别适合中国国情。于是在回国时,他把美国当时大部分公开发放的玉米自交系和玉米基础群体带回国内,向各育种单位提供新的重要基础种质,并在我国率先开展高油玉米育种工作


宋同明意识到,在中国发展高油玉米,最大障碍便是种质资源的严重缺乏,因此必须创造具有我国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油玉米种质资源


经过20多年的攻坚克难,宋同明不仅成功创造了北农大高油(BHO)等9个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高油玉米基础群体,平均含油量高达15.5%,使我国拥有的高油玉米种质资源的数量和平均含油量居世界领先水平;以此为基础,他培育了140多个稳定的高油玉米自交系,育成农大高油1号、农大高油6号、农大高油115等18个高油玉米杂交种,居世界首位。同时,他发明的“普通玉米高油化三利用”专利技术,开辟了玉米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使我国成为高油玉米种质和技术输出国。2006年,宋同明以“高油玉米种质资源与生产技术系统创新”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


 引领产业跨越发展的无名英雄


宋同明不仅在高油玉米领域贡献巨大,也推动着我国常规玉米、鲜食玉米的跨越发展。


通过十几年的不断探索,他和我国玉米育种界同行们利用引进的常规玉米资源先后育成了如X178、P138、87-1、1145、齐319、沈137等一批优良的二环系。这些资源有效地拓宽了我国玉米种质基础,对中国玉米生产起着长久而深刻的影响。利用这些自交系先后选育出了农大108、农大3138等一批重要杂交种,累计推广近3亿亩,增收玉米150多亿公斤,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而宋同明作为农大108和农大3138的联合育种者,分别荣获了2002和2003年度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旅美期间,宋同明了解到国际上甜玉米的应用价值与研究现状,而我国尚未开展系统化育种研究。为了赶超国际步伐,他倾注大量心血,重点开展甜玉米育种工作



历经数年反复试验,1987年,宋同明育成了我国第一个罐头用普通甜玉米杂交种“农大甜单1号”,推动着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化发展。该品种加工的罐头因果皮柔嫩、风味突出而出口畅销,并因此荣获1989年度经贸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与此同时,率先开展了加强甜玉米育种工作。加强甜玉米不仅含糖量比普通甜玉米提高50%以上,而且风味和果皮的柔嫩性也都优于普通甜玉米。1992年,宋同明成功育成加强甜玉米“农大甜单8号”,并于1997年通过北京市审定,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我国在加强甜玉米研究领域的空白,也使我国甜玉米育种迅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1999年,他又成功培育“超甜一号”餐桌用珍品甜玉米,这一品种的产业化发展为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增加农民致富途径开辟了新路子。


在糯玉米的研究上,宋同明也取得了突出成绩。1999年,他率先在国内育成工业加工用的高产糯玉米杂交种“农大白糯2号”。他培育的“农大白糯1号”“紫糯3号”“高油糯54”“农大白早糯”等杂交糯玉米,也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同时,他积极领衔加强甜糯玉米和超甜糯玉米杂交种的培育,使我国鲜食玉米产业实现了新的跨越。

 一片丹心铸就师魂


宋同明的身上,体现着老一辈农学人节俭、慷慨、大爱、敬业的美好品质。几十年来,他俯首耕耘,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


人才是创新之本,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遗传育种知识,自1983年起,宋同明率先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开设研究生学位课“细胞遗传学”,当时国内尚无适用的教材,他广泛参阅国内外相关著作,在李竞雄教授的《遗传专题补充》基础上撰写出版了《植物细胞遗传学》,成为全国高等农林院校研究生的经典教材


他深知求学之艰辛,在一辈子的教育工作中,以爱心义举照亮着贫困学生的求学路。


1999年,他拿出1万元资助特困生;2000年和2001年,他又相继把自己的科研提成所得捐献了40万元,设立同明特困生基金。2007年他又把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的十万元奖金全部捐献了出来。2016年,他捐资50万设立“宋同明学生社会实践基金”,用于全国农科学子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助力农科学子走进乡土乡村,服务社会。他说,他所做的这些,是希望年轻一代能担当起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使命,积极投身于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


如今,尽管宋同明已退休十余年,但他新培育的优良品种与人才,正在不断为行业注入着生机勃勃的力量。


- End -


作者丨叶凤林

编辑丨叶凤林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了解“2018南方鲜食玉米大会”  

KNOW MOR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