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没有超越郑单958的大单品!为何?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金玉良种 Author 刘定富
从传统育种到分子育种阶段,玉米育成品种越来越多,成“井喷”态势,但品种多的最大问题就是所谓的“见光死”。众多品种中找出代表性的玉米品种首推国产品种“郑单958”,近20年来南北通吃,屹立不倒,稳坐第一把交椅。
郑单958 图片来源网络
仔细想一想,从“郑单958”出世到现在,玉米育种国家队、省队、市队、县队及自由人,无论从育种规模、资金投入,还是优良种质、人力资源、示范推广等人力物力投入数倍于“郑单958”出世前,但鲜有出现“丹玉13”、“沈单7”、“掖单13”等普遍适应南北环境的品种。为什么?
育种队伍由原来集体单位向更小型化实施主体发展,甚至达到各自为战的程度,所谓的“上下一般粗”。带来的后果是加重短期行为,忽视与育种相关的大量基础性工作,各学科间的育种合作仅仅停留在文件中、大脑中、会议上。
育种者奉行拿来主义配基础选二环、配组合,企业无论大小育种、示范、推广、生产、销售等集于一身,貌似一条龙,精神上享受国际化大公司的感受,实则精力分散、后劲不足、增长乏力。另外由于规模、资金限制,分子标记技术、转基因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玉米育种中应用成为花架子,买仪器、上设备由于运行费用不足只能当家具摆设,使玉米育种从传统经验为主转变为以科学为主的新兴学科进展缓慢。
有育种老师总结为:部分甚至很大一部分育种者,见材料就拿,拿来又舍不得丢,要研究要保存,要组配要观察,每年都要做若干的无用功,年复一年的播种希望,换来的只有收获的失望。对新材料的农艺性状、抗性、适应性和遗传特点不作深入研究,新材料先通吃一遍,动辄组配几百甚至几千个组合,然后进行筛选、鉴定、复配、小面积生产,一番折腾下来,总要保留一些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的东西,几年下来也选不出一个特点突出、个性鲜明有推广价值的组合。
要知道,挖掘、改良、利用外来种质与地方种质同样有许多困难,需要大量筛选,并获得种质评价的基础数据,然后进行必要的改良,才能进入创新阶段。
有的育种老师讲到:在制种和生产应用尚未研究透彻之前,切忌盲目投产。对品种在种子生产中的缺陷认识不清,有的组合由于亲本原因,碰到特殊年份,如:花期不遇而大幅减产以及发芽率低、自交率高而报废。对品种在生产应用中的隐患研究不透,有的组合在抗病性和抗逆性上存在隐患,一旦气候异常或者是病菌生理小种发生变化,就会给品种推广带来毁灭性打击,生产出来的种子一下子变成废品,间接导致育种者各方面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国外的产量、国内的适应性及稳定性是国内外杂交种各自具有的优势所在,适应性、稳定性是“郑单958”能与国外杂交种抗衡的优势所在。
仔细研究我国地方种质是长期系统进化的产物,对涝害、干旱、高温热害、贫瘠、寒害、风害、病虫害等均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结实良好、品质好、适应性强、产量稳定。美国种质及欧洲种质也是经过长期系统改良,具有耐密植、茎秆质量好、农艺性状优良、配合力高等优势。美国等国外种质与我国地方种质形成较强的优势互补性。但目前该优势互补性利用不够,对国内外种质利用厚此薄彼,育种效率大打折扣。
玉米育种核心之处在于选择、鉴定四个字上,仔细想一想国外大公司流程化育种与我们传统“大群体、高压力、多环境”法宝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各自较好地完成了选择、鉴定任务。只不过二者实施起来国外流程化需要强大的规模资金支持,我们的法宝实施需要时间来保证,用时间换空间。
流程化育种需要大规模资金支持才能得以持续进行,规模小实力弱的有些中小公司、甚至是有中国的大公司被流程化育种所需的资金支持估计不足所拖垮,国内有些规模的公司施行了流程化育种,但由于资金限制已经缩减规模或形式上灵活施行流程化育种。特别是多环境下测试由于大部分人工操作比如播种、收获等环节造成不可控试验误差而影响数据进而误导鉴定结果。
企业对品种审定号的强烈需求,逼迫育种者改变育种目标,从为生产育种改为审定育种,再加之品种权保护不力,导致品种创新性不强,部分企业有了审定号就可以卖种子获利,不管卖的种子是不是自己的。不过现在品种审定渠道比较多了,建议育种者要从审定观点搞育种回归到生产观点搞育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都很忙,忙到搞育种的育种家没有时间搞育种,育种家基本上播种时到地里看看、授粉几十株、收获参与指挥三个阶段现身玉米地,而育种家对育种材料研究利用、做决策又过分依赖这短短几天在地里看到的,没有出品种又往往部分原因归结到“临时工”身上,认为授粉技术不行。
育种家只有置身于地里花更多的时间在玉米各个生长阶段进行观察、鉴定、思考,才可以像很多知名自由育种者那样育成了很多有影响的品种。
作者丨赵延明 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
来源丨文章内容转自金玉良种公众号
联系农财君丨18565265490
新时代 新种业
南方农村报丨农财宝典
可能你还想了解
KNOW MORE